书城文化永远的家园:土楼漫游
11692300000007

第7章 走进土楼(平和、诏安、漳浦、华安)(2)

在田楼的主楼分为八卦即八大单元。每卦又演为八卦8开间,全楼六十四卦64个开间,与标准的八卦推演完全一致。与主楼相连的内环平房也分为八卦,每卦5开间。每卦的小门楼都比较讲究,有门联,还有各种平安符纸,镂空花窗、木雕腰门、檐角泥雕,氤氲着一片传统文化气息。楼里还随意放着许多建楼时留下的石磨、石盘、石珠,这些石器有不少也是八卦造型。

在田楼现在还住着200多人,有的人家为了方便出入,在一层对外开了门,门框粘贴着色彩鲜艳的瓷砖,显得不洋不土,显然是破坏了在田楼的整体和谐。

八卦堡其实不是一座单独的土楼,而是一个五环式的八卦形成居的俗称。它位于漳浦县深土镇东平村。东平是一个山村,海拔三百多米,一条土路盘山蜿蜒而上,崎岖不平,漫山遍野都是石头,奇形怪状,小如斗大如房屋。这座叫作灶山的石头山,也正是当年福建军区司令员皮定均飞机失事的地方。

八卦堡建于灶山上一块平地,建造时间是清代中期,至今约有三百年,跟一般土楼相比,它没有封闭,而完全是敞开的。从高处往下看,八卦堡围绕同一圆心,环环相套共有五环平房。中间是一座完整的圆楼,只有14间大小均匀的房间,第四环为断续八卦布局,有25个房间,第三、二环和外环也是相似布局。各环之间间隔三米,形成一个环形的天井,也是人们出入的通道。八卦堡里没有祖堂,这在土楼里是十分少见的。年深月久,八卦堡部分楼墙已经损坏,人们修建时就不再夯土,而是用了石头和砖。据说当年建造八卦堡时,因为家族人口不多,财力有限,便只建了一层。

从灶山下来,来到深土镇的锦东村,这里有一座金字塔形的圆楼——锦江楼。

永定、南靖、平和等地的圆楼,不管是双环式还是三环式,都是外高内低,唯独这座三环式的锦江楼正好相反,第一环平房,第二环二层,第三环三层,从外到内一环比一环高。远远看去,锦江楼就像金字塔一样,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势。

根据锦江楼的石刻门匾记载,内环、外环分别建于1791年1803年。据说楼主林升泽出身穷苦,贩鸡为生,因为忠厚老实,小本生意做得还不错,后来又往来于漳浦和漳州之间,贩卖布匹,渐渐积累财物,就开始兴建锦江楼,本来也没有打算建成三环式,只是楼即将建成的时候,意外赚了一笔大钱,便又加建了两环楼。当然这仅仅是传说,锦江楼整体设计紧凑,浑然一体。内环高13米,楼名就刻在门楣上,每层12个房间,全楼只有一部楼梯,天井采光不好,显得阴森潮湿,就像是一口枯井。中环高8米,楼门上刻着“安澜著庆”四个字,两层共52个房间。外环为敞开式平房,有36个房间。

锦江楼大门前有一片宽阔的禾坪,往外还有一口半月形池塘。这种与五凤楼相配套的禾坪和池塘,出现在圆楼门前,是绝无仅有的,这也算是锦江楼的一个特色。建楼的林氏家族来自客家祖地宁化石壁,虽然也遵循前人建造土楼,但毕竟离土楼文化中心比较遥远,所建的土楼也就不那么循规蹈矩,而是因地制宜,该变则变。

齐云楼位于华安县沙建镇岱山村的一块坡地上,下面是密密匝匝的钢筋水泥的砖楼,它就像一个孤独的巨人站在高处,俯视着整个村庄。

登上二十几级石阶,来到齐云楼大门前,门前的台基是人工砌成的只有几平方米的狭窄门埕。门楣上三个斗大的字:齐云楼,字体雄健,落款是“大明万历18年”,这也就是是建楼的时间,迄今已近500年了。

齐云楼是一座椭圆形的土楼,楼中天井像一只两头尖的橄榄,地上没有铺设石子,据说这是块“饱牛睡地”,石子会让牛睡得不舒服,天井中有一口30多米深的井,要用轱辘才能从井里打起水来。这座双环式椭圆楼,一共有26个单元,外环两层,内环平房。走进任何一个单元,首先是门厅,接着是小天井和主楼中厅。每家都有一部楼梯可上二楼。房间布局好像三堂两横式的简化,呈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小家天地气氛。在我们所知道的土楼里,房间都是均等分割,大小一致,显示出一种明显的平均主义,但是齐云楼打破了这个“主义”,它的26个单元里有三个大单元,就好像现在单位建房特意为领导留下的大套房子一样,这三个单元是安排给家族里最有地位、最尊贵的人家,其开间数和房间厅堂面积,要比小单元大出一倍多,俨然是一座两堂式小五凤楼的规模。

齐云楼从一楼就开始对外开窗,每个房间都有一扇宽阔的石窗,这是土楼里极其罕见的做法。最令人稀奇的是,齐云楼除了大门以外,还在橄榄形天井两端呈尖棱的位置,向北开一小门,称“死门”,向南又开一门,叫“生门”。顾名思义,“死门”就是楼里死人出殡时专用,“生门”则是迎娶媳妇、接生孩子时用的。两门一生一死,一红一白,绝对不可混用。这种奇特的现象,在众多土楼里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齐云楼会有这种生死门的族规呢?这里面包含着一段悲壮的历史。

清朝咸丰年间,郭氏家族在齐云楼聚族而居,已有三四百号人丁,十分兴旺。当太平军打到漳州时,楼里一些尚武的年轻人就去投奔太平军,侍王麾下的来王陆顺德带领一支小分队来到齐云楼,以为据点,囤积粮草。不久,清军大举反攻,把太平军打出了漳州,来王陆顺德率部退守龙岩。来王的侍卫长在战斗中负伤,被齐云楼的郭凸、郭好等人救回,藏在楼内养伤。清军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包围了齐云楼。郭姓子弟关闭大门,居高临下,奋力抵抗,清军怎么也无法接近楼下。双方激战数日,清军总兵罗大春从漳州调来两尊重炮,对准齐云楼猛轰。在墙楼上指挥作战的来王侍卫长中弹殒命,还有几门炮弹落在了天井。郭姓人家就像炸了蜂窝一样,乱成了一团,郭凸、郭好不得不带领大家分头从南北两侧的小门突围。本来南侧小门下面是空旷的平地,比较暴露,不易逃跑;而北侧小门朝向后山,比较隐蔽,可以向深山逃命。然而,把守南边的清军头目刚好姓郭,他不忍心屠杀族亲,就网开一面,放给大家一条生路,而堵住北门的清军头目心狠手辣,见一个杀一个,露头就杀,结果从这门冲出去的人没有一个生还。这场战事,齐云楼一共死了93个人,都是死在北门的,后来族里就立下生死门的规矩,以纪念这场浩劫。

岁月流逝,齐云楼日益显得苍老,郭姓人家在十年前陆续搬迁出去,现在楼里一个人也没住,大门和生死门紧闭,只有游客和专家来参观时才打开。楼里的天井长满了杂草,有的已有一人多高,风一吹,便哗哗飘响,像是一阵从过去传来的声音,让人有些神思恍惚。

土楼世界景象万千,也许到了二宜楼这里,可以“观止”。

二宜楼坐落在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青山逶迤,两溪汇流,一片平坦的盆地,视野开阔,远远就可以看到二宜楼的雄姿。

二宜楼的大门是用上好花岗石砌成的拱形门,墙体上有两个小孔,你若对着小孔往楼里喊话,楼里人都会听到,它就像是现代的门铃对讲机一样,十分神奇,据说其中奥秘,建筑学家和声学家至今无法破译。二宜楼的门额石匾上镌刻着各40厘米见方的“二宜楼”三字,笔墨像是楷体,又多了一份飘逸,自成一格。“二宜”两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宜文宜武之意。据说这三个字是请当地一个读书人写的,他写了好几个月,废纸不知扔了多少筐,都感到写得不满意,有一天楼主请他喝酒,把他灌了个八分醉,他回到家里连忙展纸挥毫,一气呵成,就写出满意的三个大字。不过,他醒酒之后,感到这三个字的某一笔划还欠缺火候,但是他再也写不出比这更好的字,只好作罢。到底哪一笔划稍逊一筹,你到了二宜楼门前,不妨琢磨一下。

二宜楼依山傍水,楼后峰峦叠嶂,近处山丘绵延,犹如蜈蚣缓缓爬行(风水先生称之为“蜈蚣吐珠地”);两条清澈的小溪在楼前交汇后,直奔西南而去。青山绿水,与黄墙黑瓦交相辉映,小桥、楼阁、翠竹、村舍点缀其间,浑然一体,正是“宜山宜水”的一派旖旎风光。楼内祖厅便有一对柱楹,专门概述这一景观:“倚杯石而为屏,四峰拱峙集邃阁;对龟山以作案,二水潆洄萃高楼。”

所谓宜山宜水,其实还隐喻楼主蒋仕熊排行第二,又是第二次择地,才选中这蜈蚣吐珠穴位,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在族人的传说里,蒋仕熊年轻时是个种田能手,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臂力超人,能使一把廿四斤重的大刀,可惜他人才超群,却迟迟未能成家,说是犯了“孤鸾命”,注定一辈子打光棍。族人背地里取笑他说:“无某(妻)无猴,锁匙挂裤头。”他一气之下出走他乡,到安溪、漳平等地开垦荒田几百亩。不久,他遇到了一个魏氏姑娘,两人婚配后,生了六个儿子。蒋仕熊晚年衣锦返乡,开始投巨资建楼,由于操劳过度,他在二宜楼尚未建成时便不幸逝世,他的六个儿子、十七个孙子继承遗志,艰苦努力,终于在清乾隆35年(1770年)把大楼建成。

二宜楼占地10亩,外墙高16米,墙基厚2.5米,楼内直径73.4米,由四层的外环楼和单层的内环楼组成,分成12单元,彼此紧密相连,如柑瓣状排列。每个单元完全独立自成一家,内环平屋为“透天厝”,设厨房、餐室与客厅,有一部独用的楼梯,外环楼一至三层为卧室、仓库,四层为自家祖堂。在四楼有一条环形走廊,却不是朝向天井,而是建在外壁,以木构墙和外墙隔开,开成一条宽1、5米的廓道。这种“隐通廊”的设置方式十分罕见。室内空间独具特色,而室外空间层次分明,全楼由一个大门、两个边门出入,中心是个宽广的天井,两侧有两口水井,称为阴阳二井,在冬天,阴井水温较凉,而阳井则较温,到了夏天,又正好相反,阳井冷而阴井热,令人惊奇,百思不得其解。天井可以晾晒衣服和农作物,也是楼里人们雅集闲聊的热闹场所,这不就是“宜家宜室”吗?

二宜楼里是自家天地,楼外是绿色田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山种茶,下地种水稻,生活像田园牧歌一般自由自在,确是“宜内宜外”。

二宜楼在建筑格局上“一统世界无贵贱,平分空间无大小”,既聚族而居又彼此独立,有利于家族内部团结,有利于发挥大家族凝聚、制约和导向的功能,正是“宜兄宜弟”、“宜子宜孙”。

二宜楼内处处充满着文化气息,雕梁画栋,题诗题画,令人目不暇接,像是走进了一座艺术殿堂,据有心人统计,二宜楼里一共有壁画彩绘952处,其中壁画226幅、593平方米,彩绘214幅、96平方米,彩绘木雕349件,壁画楹联100条,还有不少房间的墙上贴满了1932年的《纽约时报》,有的彩绘则画着西洋美女的人像;二宜楼拱形大门设两重门板,内层铆上铁板,门后有双闩,门顶有泄水漏沙装置,可防火攻,外环楼一至三层不开窗,只在四层开小窗洞,密布枪眼,说它“宜文宜武”,真是一点也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