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欧洲处于半数土地是森林和草地的时代,当仅靠马和剑就能驱使整个民族从欧洲一端到另一端的时代,哥特人、西哥特人、匈奴人、汪达尔人、阿兰人、瓦兰人、法兰克人、诺曼人、阿拉伯人和鞑靼人,都相继侵袭劫掠过各个帝国。然而,自从火药和火炮出现,各国设置了大规模的常备军后,尤其是自从文化和交流使各国越发接近之后,各国都清楚地知道必须互相帮助之后,这种情形就慢慢成为历史的尘埃了。
将民族大迁移放到一边,中世纪还是以不纯粹的军事远征而人尽皆知。査理大帝的几次远征,奥列格和伊戈尔差不多在查理大帝远征的同时对康士坦丁堡的入侵,还有阿拉伯人对卢瓦尔河两岸的劫掠,都让9世纪和10世纪这一时期显得与众不同。然而,由于这些事件的年代太过久远,我们对当时军队和国家的各类构成因素一无所知,而且在这些事件中,精神教
训比战略教训还多,因此假如我们有时间的话,将在本书末尾对此进行简单阐述。
自从火药出现以后,能算是远征入侵的仅有査理八世对那不勒斯的入侵和査理十二也对乌克兰的入侵,而西班牙人在佛兰德的战斗和瑞典人在德国的战斗则完全属于另一类型的战争。前者属于国内战争,后者仅能算是宗教争端的一种辅助手段。再者,全部这些远征都是由较小的部队完成的。
在近代史上,仅有拿破仑敢于将半个欧洲的正规军从莱茵河岸转移至伏尔加河两岸。然而一定是许久之后才有人向他学习。需要拥有与大流士进行对抗的能力的一个新的亚历山大和一些新的马其顿人,这类举措才可能实现目标。由于现代社会对奢华和享受的贪恋,或许能找到像大流士集团那样的军队,然而在哪里又能找到亚历山大和他的军阵呢?
部分空想家相信,如果拿破仑凭借一个新穆罕默德的身份远征,带领一支拥有政治信仰的军队,而且可以用穆斯林最高领袖的身份,向民众许诺美好的新生活的话,他或许就能获得成功。虽然自由在讲演和书本中是如此美丽,但想要实现却殊为不易,因为它和散漫之间仅差一步的距离。所以也可以判断,政治信条的辅助或许会变为有效的帮助,这在信念战争一节中已经讲过。在拥有这些工具的前提下,距离成为谋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还像游牧民族那样逐草迁移已经落后于时代太多了。
从己方的基地出发,奔袭八百公里实施打击,这在现在也是极为困难的行动。拿破仑对德国的入侵没有教义也能取得胜利,就在于他的入侵对象是些强大的邻居,而且拥有像大自然屏障一般的莱茵河基地;他在入侵初期面对的那些相互缺乏联系的次等国家,在之后都投到了他的麾下。如此一来,他的基地自然而然地从莱茵河转到了因河。在对普鲁士的入侵中,拿破仑利用了在乌尔姆、奥斯特利茨事件之后德国缺乏防卫的有利条件,利用了申布伦和约,所以使柏林处于全面的被动挨打之中。至于能够算是远征入侵的在波兰的首次战争,我们在其他地方曾经讲过。拿破仑的胜利主要应该归功于敌人的犹疑不定,而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谋略,虽然他的行动也是睿智和猛烈的。
拿破仑对西班牙和俄国的入侵,无功而返。然而,这些入侵失败,也不是由于他发布的那些不够激动人心的政治诺言。关于这点,拿破仑1808
年对马德里代表团所作的经典演讲,和他对俄国人民所作的宣言,均能证明此事。
再说德国,虽然它对新建的政治秩序充满激情,它却仍为稳定这种社会秩序而安抚人民;它最终失去人民信赖,就是因为大规模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还有因为大陆计划所做出的牺牲,而并不是由于那些激进的理论引发了它的反感。
至于法国,因为1815年的教训让它牢记,将政治理论当作获取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不安全的。假如这些理论被用于制造风暴、混乱,如此就无法控制这些混乱的后果。它的所谓自由主义的言论并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情绪,而最后只是给空想理论家和自说自话者制造武器来打倒自己,其证据就是,热朗内和拉斐特还有它的出版物,推动它的垮台的作用,不亚于敌人刺刀的威力。
或许有人会批评拿破仑,说他不曾合理地满足民众的需求,然而他经历丰富,肯定知道,政治偏见常常能造成混乱和无政府状态,而宣扬放纵的谬论必将会造成这种偏见的出现。他相信,为了避免控制能力缺失的国家政权这艘大船遭受狂风巨浪打击,在保护民主权益方面,他做得应该足够了。从这一角度分析,人们或许不会怨他做得不够,但会用更多的理由指责,他像红衣主教黎塞留一样,对无法在本国境内使用的危险武器,在邻国也不敢采用了。然而,说这些已让我们离题太远,还是让我们回到关于武装入侵他国的话题上吧。
除了因路程长短而受的影响不同以外,只要部队踏进战区一步,全部入侵战就与其他形式的战争基本一样。因为困难基本集中在距离长短上,所以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掌握关于深远作战线、战略预备队和临时基地的规律。这些规律是最有用处的,甚至必须在这时使用,尽管这些规律并不能消除一切危险。
1812年的战局,对拿破仑来说虽然是万分紧张,然而不可算是远征战的经典战例。拿破仑当时将施瓦岑贝格亲王和雷尼耶留在布格河上驻防,让麦克唐纳、乌迪诺和弗雷进驻德维纳河,贝吕纳据守斯摩棱斯克,而奥热罗则驻留在奥得河和维斯瓦河之间。综上所述,事实可以证明,拿破仑对他的基地的防卫,预先就做足了准备措施。所以综上也将证明,最伟大
的军事行动或许也可能遭到失败,正是因为为取得成功而实施的准备措施过于繁杂。
如果说拿破仑同样在这一巨大的斗争中犯过错误的话,那么他犯错的主要原因就是忽视政治预防措施;他在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上的军队各自为战;他不该在维尔诺驻留长达十天;他不该安排自己缺少能力的兄弟指挥他的右翼部队;他也不该对施瓦岑贝格亲王深信不疑,毕竟他只是奥国人,在身处惨烈战场时,他无法如法国将领一样忠心耿耿。甚至在莫斯科大火之后他还仍然留在莫斯科,那就更不用说了。尽管那时的灾难已经避无可避了,然而如果在莫斯科大火之后可以立即撤离,那么损失就不会那么大。有人批评拿破仑,说他不够重视远征距离、各种阻碍和人员的精神状态,最终做出了愚蠢行为,过于深入克里姆林宫。要想给出他是否有罪的结论,需要我们详细地分析他之所以更改了原来留在斯摩棱斯克过冬的计划,反而穿越了斯摩棱斯克的真正原因。所以必须明确,在将强大的俄军打败以前,他在斯摩棱斯克和维捷布斯克之间稳定下来是非常困难的。
我没打算在这样大的辩护案件中做出判决。我相信就算拥有这种判决权的人也无法胜任这一职位,因为他们为解决这个任务所必须准备的资料并不完整。在这件事上有一特例是唯一正确的,那就是拿破仑基本无视了奥地利、普鲁士和瑞典对他的敌意;他相信在维尔纳和德维纳河之间必然可以战胜俄军。尽管他对俄军的勇敢精神做出了正确的估计,然而却错误地估计了俄国的民族精神和人民的毅力。结果,也是最关键的,他没能得到一个军事大国正儿八经的支援,没能让这个大国的邻国成为他要征服的这个巨无霸的前沿基地,反而将他这一伟大事业的根本全部放在人民的援助和支持上面;他的人民尽管英勇而富有激情,却不够坚定,这就没办法维持国家的短暂强大。而且,他也没能在这种昙花一现的激情中吸收任何有益的因素,反而因为犹豫不决,最终伤害到了这种激情。
这些远征作战的可悲结局,实际上,不仅给我们展示了夺取胜利的主要条件,而且还向我们展示了民众所能爆发出的最大威力。就像我们在讲过的,在战场周围如果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同盟国,可以在边境上为我军提供一个完备的基地时,那就需要坚定地放弃这次远征作战的计划。只有得到这种基地,才能够事先存储各种军需物资,才能够让我
军进可攻,退可守,进而为胜利提供一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