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为了进攻还是为了防御,一支军队都要配置在它应该包围的战区里的作战地区,多数时候是要占领战略阵地的。下面,我们将对此具体说明该如何理解这一点。
敌人的正面是战略阵地所要包围和面对的,这个正面被我们称为战略正面。根据我们的估计,如果敌人从战区里的一部分地区出发,经过一两天的行军,就可以到达这个战略正面。那么,这一部分地区就被称为作战正面。
“作战正面”和“战略正面”这两个名词十分相似,所以有不少军事家经常把它们混为一谈,他们有时候用这个名词,有时候又会用另一个名词。如果我们能对二者细加思考,就可以十分明确地看出,被军队实际占领的阵地,就是所谓“战略正面”;而两军之间的地区,其两翼距双方战略正面的两翼的距离大概有一至数日的行程,也可能就是两军交战的地带,就是所谓的“作战正面”。
就算还是有人指责我,说我过于迷信术语,对这两个定义的使用我也决不会动摇,对于我来说,这样做理所应当。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很可能有的人还是会将这两个定义混为一谈,也有可能仍然用这两个术语来表述同一个含义。不过,令我十分满意的是:在本书中,我不仅指出了这个差异,而且在今后的实践中我还会继续坚持区分这个差异。
当战争开始的时候,两军之间肯定有一方是为进攻敌军做好准备的。因此,这一方就必须保证自己能够事先准备好一条防线;这条防线或许在
战略正面的后面,也有可能与战略正面在同一条线上。正是因为如此,战略正面有时候同时也就是防线,例如1795年和1796年战争中的莱茵河一线就是如此。这条线一方面是奥军和法军的防线,同时也是双方的战略正面和作战正面,这就常常造成人们将这三个概念混淆起来。那是因为这三个概念所表述的东西在某些时候指的是同一位置,但实际上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不是每支军队都有自己的防线,特别是当他们侵略别国时;当他们在一个营内集结时,就没有战略正面;但是作战正面总是有的。
为了更加明确地区分上面几个概念,我们可以再举两个例子。1813年,拿破仑重新恢复对敌行动时,他的总作战正面开始是从汉堡延伸到威腾堡。他就是从这里沿着盟军的战线一路进攻到格洛高和布雷斯劳的。又因为他的右翼在勒文贝格,最后他从波西米亚边界上撤退到德累斯顿。在这一宽大的正面上,他将军队分作四部分配置,其中内线或中央是战略阵地,而且呈现出不同的三个面。后来,他被迫退向了易北河,将自己的防线仅仅保持在威腾堡和德累斯顿之间,在向马林堡推移过程中,军队是一个钩形机动的,那是因为汉堡和马格德保已经被他排除在战略棋盘之外了。此时,他如果还把战端向该地转移,等待他的肯定是灭顶之灾。
第二个例子是1796年,拿破仑的军队在曼图亚周围的阵地。从贝加莫山延伸到亚得里亚海是他的作战正面,不过根据当时的需要,位于加尔达湖到莱尼亚诺之间的阿迪河一线才是他的实际防线,而后来却发生了改变。到了佩斯杰拉和曼图亚之间明乔河一线,相应地,他的战略正面也随着阵地发生了变化。
如果一直纠缠于这一点,似乎对读者显得不是十分尊敬,我们已经对这三个概念的差异进行了阐释,接下来就应该分别进行研究,给读者总结出几条对各个概念不同特点的一般原则。
所谓的“作战正面”是两军战略正面之间的地理空间。一般而言,它们是跟作战基地平行的,这也是它们可能交战的地区。实际上,作战正面所占据的空间比可能或者预想的作战正面要小一些;在一个方向上,战略正面必须横穿主要的作战线,并且尽可能地向两边延伸,这样才可能掩护主要的作战线。
不管怎么说,战略正面的方向都有可能随着敌军进攻的情况和指挥官
对情况的理解而发生变化。一般而言,这个战略正面都会跟基地垂直,跟原来的作战线平行。
战略正面跟战略基地垂直,有利于对战区上的两个面进行控制,因此有利于我军把握有利机会,从而从两个方面对基地进行保障。因此,战略正面的变换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动。
这一特点在拿破仑对艾劳作战时的战略正面中得到了反映。当时,华沙和托伦是他的作战枢纽,而维斯瓦河就变成了一个临时性的基地。这一正面恰好和纳雷夫河平行,而拿破仑依靠着塞罗茨克、普乌图斯克和奥斯特罗文卡,从右翼进行机动,迫使俄军向埃尔宾和波罗的海撤退。在这样的情况下,只需要在新的方向找到一个依托点,那么我们刚刚指出的优点就会在这个战略正面上得到反映。不过我们在实施机动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军队在需要的时候一定要能够重新到达自己的临时性阵地。也就是说,该基地必须在战略正面得以延伸,并得到很好的掩护。拿破仑在由纳雷夫河一线经阿伦施泰因,也就是奥尔兹丁向艾劳前进时,将左翼后面的托伦作为一处要塞。后来,当其战略正面在向前推进的时候,他将左翼后面的普拉加和华沙作为桥头堡。如此一来,他的交通线就有了全面的保障,并且迫使贝尼格森与其正面为敌,这时战线正好与波罗的海平行,导致他跟基地的联系被切断了,无奈只好退回到维斯瓦河口。1806年,拿破仑在从格腊向耶拿和瑙姆堡进军的过程中,巧妙地变换了战略正面。莫罗在1800年以其右翼向伊勒河之线到奥格斯堡和迪伦根推进时也做过类似的变换;他从正面转向多瑙河和法国之后,便迫使克赖从著名的乌尔姆营垒撤出。
对战略正面方向的改变,以便使其与基地垂直,需要的时间不过几天而已。因为他只是为了某一战役而急速掉转部队的运动方向;如果为了一半的目的而实施这样的机动,就可能需要很久的时间,以便利用一些地区的有利地形实施坚决的突击,或者使自己有一条良好的防线和有利的作战枢纽来做保障,其价值跟真正的基地不相上下。
一些军队常常被迫有两个战略正面,这一方面是由有些战争地区的地形和其他特点决定的,也可能是由攻击作战线向纵深延伸需要保障翼侧决定的。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就能以土耳其和西班牙的边境作为例子。如果军队想要越过巴尔干山脉或埃布罗河流,就很有可能被迫有两个战略正面,
其中第一个正面,其作用就是在多瑙河谷地对自己的军队进行保障;而第二个正面,就是用来对付来自萨拉戈萨或者莱昂的敌军。
如果作战地是在一个稍微辽阔的国家,就会时常出现需要有两个战略正面的情况。例如,法军的作战地在多瑙河谷地中,或者在波西米亚那边,或者在蒂罗尔那边,这样就会经常出现两个战略正面。当奥军针对法军在这些省份投入大量兵力,从而使法军面对严重威胁时,拥有两个战略正面就非常必要。只有例外的情况是战区在与敌国接壤的边界很窄的国家,原因是当军队撤退时,会将部分军队留守在那里以便威胁敌军翼侧,但是这些军队很容易被分割俘虏。对于进攻军队来说,这种有两个战略正面的局面,是一个最严重的缺点,因为它会分散军队的大量兵力,而这样做经常会造成一定的危险。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会在下文中进行阐述。
上文中所说的一切,都是针对国家间的正规战争而言的,这是因为在民族性战争或国内战争中,全国范围内几乎都会有敌对行动,所以不可能采用上述的作战方法区分战略正面。但是,一般来说,每支军队都会有一部分强大的兵力,为了达到某种作战目的,而脱离军队主力来独立作战。这部分强大的兵力,多数时候都会有它特殊的战略正面,而这种战略正面是根据地形特点和敌军配置的情况来决定的。在这里,我们以西班牙战争为例,在这场战争中,叙舍在加泰罗尼亚,马塞纳在葡萄牙,二者都有其特殊的战略正面,而这支大军的其他军队,就都没有固定的战略正面了。
防线
一般来说,防线也有多种,包括战略防线和战术防线。其中,战略防线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永久性防线,这种防线是国家防御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说边境筑垒线等;第二类是临时性防线,这种防线只与一支军队暂时占领的地域有关。
如果天然和人工障碍同时在一条边境线上出现,比如说山脉、大河和要塞等,一个协调良好的体系由它们构成,则这条边境线本身就构成了一条永久性防线。举个例子,皮埃蒙特和法国之间的阿尔卑斯山脉就是一条永久性防线,原因是阿尔卑斯山脉拥有可以对军队构成巨大障碍的要塞或堡垒,更有着十分便利的通路。阿尔卑斯山脉的峡谷出口建有强固的工事,
可以对皮埃蒙特的谷地形成掩护。根据一些观点,莱茵河、奥得河和易北河都可以被视为永久性防线,这是因为它们都具有重要的掩护作用。
关于上述防线与要塞体系的关系比与作战行动的关系更加密切的问题,我们会在本书中关于要塞的那一节,也就是里进行研究。
我们可以说,对于那些可能的防线,任何有相当宽度的河流、山脉,以及那些大的隘路,如果在它们的易接近处修筑一些野战工事,这些地点就可以作为战略性和战术性防线使用,因为它们可以在数日之中阻止敌人前进,甚至可以迫使敌人偏离既定的方向,转而去寻找较为方便通过的通路。在这种情况下,明显的战略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反之,当敌人从正面进攻,企图以显而易见的兵力来夺取它们,那么,它们在战术上的优势就被显示出来。事实上,如果一支军队想要击破一支凭借河流固守、具有强固的天然或者人工工事的军队,比进攻一支暴露在平原的敌军要困难许多。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对这种战术的优势也不应该做过高的估计,因为如果过高的估计这种优点,那么军队就会陷入一个泥坑,这个泥坑就是导致很多军队覆没的僵硬教条主义。因为无论防御工事被修筑得如何坚固,只是躲在工事里消极地等待敌人的进攻,那么最终势必会被敌人击败。此外,任何依傍天然形势险要的强固阵地,虽然表面上难以攻入,但相对地,里面的军队也是难以攻出的,所以敌人可以针对此弱点,以少数兵力警戒阵地的各个出口,更可以用比我军少得多的兵力,将我军封锁在防御阵地内,使其无法机动。这种情况,撒克逊人在皮尔纳和维尔姆泽在曼图亚都曾遇到过。
战略阵地
有一种军队的配置位置如果被称为战略阵地可能更加恰当,因为它明显区别于战术阵地或战斗阵地。这里提及的战略阵地,指的是一支军队在一定时间内占领的阵地,而选一个范围比实际战斗地点更大的作战正面就是占领这一阵地的目的。各个师之间要间隔一定的距离来进行防守,只要是在江河后面的或在防线上的阵地,都属于战略阵地。过去,这类战略阵地指的是:拿破仑军队在里沃利、维罗纳和莱尼亚诺布置的阵地,目的是
警戒阿迪杰河,还有,1813年在萨克森和西里西亚设置的在其防线前面的阵地。1814年,英普军队在利尼会战中,在比利时边境上所设的阵地,以及1799年马塞纳军队在阿尔卑斯沿里马塔和阿勒所设的阵地。甚至还有一些军队,它们占领的土地面积并不大,既没有停战保障,又处于敌人视野之内,这也属于战略阵地。例如,1807年冬季,拿破仑在帕萨格河之线所设的冬营,就是这种战略阵地。军队在敌人到达不了的地区每天行军所占领的阵地就属于这种战略阵地,有时,还特指那些为改变运动或便于运动而延伸的阵地。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那些军队为掩护很多点或为构成监视线而设置的所有阵地都可以称为“战略阵地”,这一名称也适用于一切待机阵地。沿防线延伸的阵地,以及配置在双重作战正面的各个军队,或为掩护大部队从另一方向行动而进行围攻时所设的阵地都属于这种战略阵地。总而言之,大部分大支队的阵地都属于这类阵地。
从上述各点内容,我们可以归纳出为数不多的准则,这是因为作战正面、防线和战略阵地等,绝大多数时候都要根据当地环境而定,而这些环境又是十分复杂的。
无论如何,被大家公认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它们的配置地都必须与作战线上的各点保持着可靠的交通联系。
在进行防御的时候,天然障碍或人工障碍都应该出现在战略正面和防线的正面及两翼上,以作为军队的依托点。我们一直提及的“战略枢纽”指的就是在战略正面上的依托点。战略枢纽指的是局部性的临时基地,但是作战枢纽与战略枢纽二者决不能互相混淆。举个例子,1796年发生的一次战局中,拿破仑在曼图亚周围整整八个月期间所采取的行动中,维罗纳就一直是一个极好的作战枢纽。1813年,德累斯顿也是拿破仑当时一切运动的枢纽。对于这些点来说,它们都是暂时的或短时的基地、要塞。
留在一个以占领为主要目的的点上的快速部队就是机动枢纽。机动枢纽的使命是保障主力去完成它的主要作战任务。例如,当年拿破仑通过多瑙佛特和奥格斯堡,切断马克的退路时,布置在内伊的那个军就是个机动枢纽。这个军的兵力多达五个师,围住乌尔姆,防守多瑙河左岸就是它的任务。后来,机动结束,这个机动枢纽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对于作战
枢纽来说,它是一个实质的点,在战略和战术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它也是整个战局过程中的一个依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