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忍学(历代经典文丛)
11655100000005

第5章 权力之忍

包括内容如下:

第一节忍挺兼顾,领导本色

第二节谨慎勤勉,下属之忍

第一节 忍挺兼顾,领导本色

1.帝王之忍

雍正七年九月,雍正下令将论述曾静造反的案子的所有文件编在一起,集成《大义觉迷录》一书。书中,雍正帝接受曾静这个反贼的挑战,将曾静所写的无法无天的观点,逐条摘出,加以批驳。书中收入上谕十道,曾静口供四十七条及其认罪书等。曾静在认罪口供里说,雍正至孝纯仁,受位于康熙,兼得传子、传贤二意,又说雍正朝乾夕惕,惩贪婪,减浮粮,勤政爱民,是个好皇帝。所以《大义觉迷录》一书实际又成了为雍正嗣位及初政作宣传的书。

雍正将该书颁发到全国各府州县学,让读书士子观览知悉。如果有不知道该书的,发现后,就拿该省学政、该州县教官从重治罪。

这是前无古人的集子!这也是我们今天获悉当年诸多历史内情的重要参考书。

如此编书发行已是一奇,古来罕见。而最奇的是在处置曾静、张熙两犯的问题上。

当时,满朝文武大臣都认为,不仅曾静本人要凌迟处死,而且应诛连全族。雍正帝则力排众议,别出心裁。他不顾群臣的反对,不但没有杀曾静、张熙,反而在十月将他们免罪释放,还宣布将来子孙也不得因为他们诋毁过皇帝而诛杀他们。

处理的原因据说一是岳钟琪为明了投书真相,曾同张熙盟过誓,不能让这个国家重臣违誓失信,所以应宽免曾张二人;二是雍正认为:曾静“并无反叛之实事,亦无同谋之众党”。要不是曾静自行投首于岳钟琪,“使造书造谤之奸人一一呈露”,他皇帝“何由而知之?何从而究之?又何自而剖析开示,使天下臣民共晓之”?“即此曾静不为无功,即此可以宽其诛矣”。

雍正的意思是,正因为这曾、张两人投书,才获知造作谣言之人为阿其那、塞思黑的太监,追出元凶,通报百姓。这样看,曾、张二人不但无过,还有功劳!

于是,雍正还让这对照惯例应当砍头的师徒做“反面教员”,前往江浙、陕西等地,随时现身说法,以宣传《大义觉迷录》一书和雍正皇帝的英明仁慈。

雍正的这一判决结果,真让满朝文武为之惊讶。

以帝王之尊同一介谋反书生大辩论,一年后又将涉及皇室丑闻的材料集结成书公布全国,不久又将服输的叛逆者释放,雍正对曾静案的处理,是历史上不曾有过先例的奇事。

雍正历来有最残暴、最专制的恶谥。可是他的这番举动却展示了出人意料的开明风范,为什么雍正能这样做、敢这样做?

固然有很多外界的情势,使得雍正萌此创意。但另一方面,也可以从雍正的特殊的个性世界中,分析出其部分动机。

在他的内心,不但有一位执掌生杀予夺大权的君主,还有一位拥有坚强意志的哲学家!

所以,他不仅要从世俗的角度去压倒对立面,使他们在行动上不得翻身,更要在思想上、境界上站到比反对者更高的层面,使他们在灵魂深处心悦诚服、甘拜下风,从此不萌异心。

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所以说,雍正绝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好胜领袖。他的铁腕不是源于天性的粗暴或后天的自卑,他不但有彪悍的关外旗人的血液和即位前丰富的人事政治斗争阅历,更是在儒释道佛三教合一的精神中浸润成长起来的教养阶层,其所处地位,又使他无论在实际政治上,还是在思想领域,都具有比一般帝王更加深刻的自信。

这是源于一种极端的“予智自雄”的自信:如果能从精神上征服这些异议分子,甚至不屑于从肉体上将其消灭。

雍正自信其精湛的学术修养、擅长观测人性幽微之处的奇禀智慧;自信治理国家的天才,以及承继皇位的“合于天心”,只有这样,他才敢掀起这场旷古未有的违反常规的辩论,并亲自担当编写人与发行人的角色。

2.屈而有度

一个领导人物的谋略与智慧,应出色地表现为屈而有度,不卑不亢。也就是说:清廉纯洁而有容忍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能当机立断,精明而又不失于苛求,性情刚直而又不矫枉过正。

人事之中,行动取舍都不可失度,失度则会乱套,就要坏事,就会受到挫折。饮食无度,就会伤身;荒淫无度,就会误国;贪婪无度,就会招来杀身之祸;玩笑无度,就会伤感情,有时甚至在无意中与人结怨;屈而无度,就会毁败事业,达不到要求。“忍得一时之忿,终身无烦恼”只能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对于从事大事业、大计划、大谋略的领导者来说,则是一不足取的短处。

一天,孙中山在胡汉民的办公室发现了一大堆由他签发,可是被胡汉民束之高阁的手令。他勃然大怒,忍不住拍桌子高声大叫:“展堂!展堂!”

胡汉民匆匆进来,望着孙中山,像是不懂他为什么大发脾气似的。

孙中山脸色苍白,喊道:“我不相信这是真的,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

“先生究竟说什么事情?”

孙中山一下子把胡汉民的公事箱翻了个底朝天,从里面倒出一堆尘封的文件。他的双眉紧锁,气势汹汹,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你还问我什么事?你看你自己做了什么事!”孙中山大声斥骂。

胡汉民凝然不动,微侧着脸,注意地听着孙中山的训斥,最后他问:“先生还有其他的话要说吗?”

孙中山板着脸:“没有了!”

胡汉民“呼”的一声窜到桌旁,抓起那些文件,一份一份递到孙中山的鼻子下面,并口若悬河地进行自辩:“这份手令事关升黜任免,处置不当,于理不应颁发;那份手令是关于调兵遣将的,不合机宜,发下去势将贻误戎机;而这几份又是关于拨款过多或过少,自待另行斟酌。”“即使在专制时代,”胡汉民语气尖刻地说,“也有大臣封驳诏书,请皇帝收回成命的故事。例如唐太宗将以给事中郭承嘏为华州防御使,给事中卢载认为郭承嘏公正守道,屡次封驳,认为他不宜置之外郡,因而他也封还这道诏书,太宗欣然接受,立刻恢复郭承嘏的原职。先生可曾读过这段历史吗?”

“读过。”

“当年先生亲拟中华革命党的党员誓词,其中有‘慎施命令’一条,先生还记得吗?”

“记得。”

胡汉民急急地说着,好像生怕失去了他所占据的上风,“调和鼎鼐,燮理阴阳,原是宰相分内的事。我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其实。请问先生,今日之事是不是我在行使我应有的职权,尽我应尽的责任?”

孙中山紧盯着对方,一声不吭。

“先生,我在请教你呢。”胡汉民咄咄逼人。

“说来说去,还是你对。我说不过你。”

这段史实一直被后人誉为表现了政治家的泱泱风度,其实它所显现出来的危机,令人不寒而栗。即使唐太宗的诏书,也只是被大臣封还,而不是石沉大海,更不是一大堆人事、财政、军事的诏书没有执行,而皇上竟然蒙在鼓里,毫不知情。胡汉民以宰相自居,孙中山也就默认了,这是君子屈而有度的最典型的例子。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情面前不能忍让,便会败坏大事业。《论语·颜渊篇》中有这么一句话:“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俗语中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种匹夫之勇,坏就坏在无“忍”字功夫。《水浒传》中的李逵,闯祸极多,就是因其性情暴躁、头脑简单,不能忍小辱。例如他在浔阳江被浪里白条张顺灌了一肚子水,就是由于一味逞凶无忍劲。是大丈夫、大英雄就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孙中山先生一生阅读过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大概是将前人的“忍”字功夫,领略尽了其中的精髓吧!

3.小不忍则乱大谋

地位过高,权力过大,必定遭到外来力量的制约,“高树易悲风”说的也是此理。如何才能更好地保全和发展自己,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做领导应遵循的原则。

唐朝名臣郭子仪对此有独到之法,简简单单两个字“忍”和“慎”,就做了四朝红人。

鱼朝恩是皇帝身边的宦官,此人虽无才情,但会溜须拍马,所以为皇帝宠幸。他对郭子仪的才干、权势十分妒忌,曾多次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诽谤攻击郭子仪,都没有成功,愤怒之下,竟暗中指使人盗郭家的祖坟。

郭子仪知道这是鱼朝恩的卑劣伎俩,当时他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手握重兵,一举手、一投足,都关系着大唐帝国的兴亡,连皇帝都敬着他三分,要除掉一名鱼朝恩,真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当他从前线返回朝廷时,满朝公卿都以为他必将有所行动,岂料郭子仪却对皇帝说:“我多年带兵,并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残暴行为,士兵毁坏别人墓坟的事也很是不少,我家祖坟被掘,这是臣不忠不孝、获罪于上天的结果,并不是他人故意破坏。”

祖坟被挖,历来被视为奇耻大辱,而郭子仪却能隐忍下来,足见他的气度之大。也正因为他能曲能伸,能忍能让,他才能在那个奸佞横行、国君昏弱的时代,逢凶化吉,度过一次又一次政治险滩,享尽富贵,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安然辞世。

其实,以忍化凶之道,不仅良臣君子懂得,奸臣枭雄也不糊涂。

忍是大福,小忍有小福,大忍有大福,小不忍则乱大谋。

做领导不可沽名钓誉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儿贪欲,多一点儿忍劲,莫为名利遮住眼。

说起容易做起难,如何才能做到莫让名利遮望眼呢?首先就是要忍恶,求美誉。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只要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震,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其可悲。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的新解法,将成果攫为己有。他的做法虽然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即使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耻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其实,求名也算不上有过错,关键是要如何去求。如果你一味地追求名誉,那样,必然要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其结果是可悲的。

有时,既未沽,也未钓,更未盗,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头顶,这又当如何呢?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曰《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之问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生活上不应该沽名钓誉,工作上更不应该沽名钓誉。别人的功劳,你要去抢,那行吗?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所以,美名誉是自己干出来的。

4.能屈能伸大丈夫

春秋时期,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物,展开了生死搏斗。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在和越王勾践的争战中受重伤而死。夫差守孝期满,亲率大军,兵临越国。越王勾践率军迎战,但是由于兵力悬殊,越军惨败,只剩下五千人退到会稽。在越国将要灭亡的时候,范蠡进言:“战争打到这个地步,惟一的办法就是送上丰厚礼物,谦恭哀求,讨得吴王的哀怜和同情,越国或许可以幸存。如果他不允许的话,君主只好委屈自己,去做吴王的奴仆,寻找时机,以图东山再起。”勾践依范蠡的话,言卑情切地向吴王请求活命,并且答应献出越国,越王和王妃供吴王驱使。夫差答应了越国讲和投降的条件。

公元前492年,勾践怀着极其伤感和屈辱的心情,带着自己的王妃,在范蠡的陪同下来到吴国作奴仆。勾践入见吴王时,跪拜叩首,感恩戴德的表情,从脸上清晰地表现出来,连吴王夫差也觉得于心不忍,便决定不给勾践太重的杂役干,只教他去宫中养马。

越王君臣在马圈里结屋居住,他和妻子、范蠡在宫中小心翼翼,既不敢发怒,也不敢多说话,只是用眼睛交流彼此之间的心意。夫差派人侦察他们的行动,只见他们穿的是破衣烂裙,吃的是粗糠野菜,勾践喂马,范蠡打草,王妃做饭洗衣,个个安分守己,一副心甘情愿,长相厮守,甘愿终生养马的样子。吴王夫差得到报告后,认为他们意志消磨殆尽,再无王者尊严可言,于是对他们放松了警戒。

夫差每次乘车出行,勾践都亲自给他备好马车,每到一地都当站马桩。吴国的老百姓都认为此人太没有志气,于是朝着他吐唾沫,弄的勾践满身都是唾液,而勾践毫不理会,只是静静地站着,好像惟恐自己一动,惊了王驾的马,自己吃罪不起的样子。连吴王看在眼里,心中都觉得十分不应该,于是命令人们禁止侮辱勾践。

最令吴王夫差心生怜悯的是:有一次,吴王生病,勾践叩见吴王,显出对吴王十分关心的样子,跪拜询问病情。恰在此时,吴王要到厕所去,勾践便请求饮溲尝便,判断一下病情。等尝过之后,高兴地对吴王说:“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一个人忍辱负重、甘受凌辱的事例,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但忍辱到勾践这种程度:去主动尝人的粪便,想必古今中外,只有他勾践一人吧?

常人做不到的事,一个国王却不得不去做,为何?复国雪耻也!这样的屈辱,只有政治家才会承受。

就这样,冬去夏来,越王勾践整整服了三年苦役。与此同时,范蠡用重金收买了伯丕,并向吴王献上美女西施,吴王夫差终于赦免了勾践,放他回国。越王回国之后,一面仍给吴国纳贡,一面卧薪尝胆。他鼓励生产,养护军备,自己亲自下地种田。越国的人口于是猛增,生产迅速发展,军事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了,在二十二年之后灭了吴国。吴王羞愧难言,自杀而亡,越王终于报了血仇。

不难想像,越王受的耻辱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但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复国志向一直激励着他,使他忍受了各种屈辱,这就是大丈夫的能屈;回国之后,励精图治,卧薪尝胆,鼓励生产,养护军备,使国力大增,终于击败吴国,报仇复国,这就是政治家的能伸。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也!

在马琴利做美国总统时,他特派某人为税务总管,但为许多政客所反对,便派代表前往谒见总统,提出咨询,要求说明派该人做税务总管的理由。为首的是一个国会议员,身材短小,脾气暴躁,说话粗声粗气,开口就给总统一顿难堪的讥骂。如果当时总统换成别人,也许早已气得暴跳如雷,但是马琴利却视若无睹,不吭一声,任凭他骂得声嘶力竭,然后才用极和婉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应该可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权力这样责问我的,但是,现在我仍愿详细解释给你听。”这几句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惭万分,但是总统不等他道歉,便和颜悦色地说:“其实我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究竟的人,都会大怒若狂。”接着便把理由解释清楚。其实不等马琴利总统解释,那位议员早已被他折服了。他私下懊悔不应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他满脑子都在想自己的错,因此,当他回去报告咨询的经过时,他只摇摇头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盘解释,但只有一点可以报告,那便是——总统没有错。”

大舜告诉大禹说:“我如果拒绝了你的帮助,你有什么面目跟随着我呢?”

伊尹告诫太甲说:“如果有话语不合你的心思,一定要从规律上去考虑;如果有话语违背了你的意愿,一定要从人生坎坷上去考虑。”这些圣明帝王,都要依靠贤明的大臣来辅佐,才能成就治理的大业。

陆贽给德宗皇帝的奏折上说:“厌恶听到实话、羞于听自己的过错、好逞诡辩的口才、炫耀自己的聪明、让别人畏惧自己的威严、只按自己的主观愿望行事,这六种作为,是帝王的弊端;阿谀奉承、左顾右盼、胆小怕事,这三种作为是臣下的弊端。至于谏官们被人们誉为正直,虽然不够忠厚,但对国家大事没有损失。谏官多说,我怎样能说;好谏的人多说,我怎样忠贤。所以谏官们虽然有失误的说法,而听的人没有不赞扬他的,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汉武帝准备招一批文学使者。皇上说:“我想怎么怎么样。”汲黯对答说:“陛下内心欲望多,而又想在外表上施行仁义,是想仿效尧舜的治理吗?”皇上大怒,神色大变而退朝。回到皇宫对人说:“汲黯真是个蠢才!”群臣有数落汲黯的。汲黯说:“皇上设置公卿群臣是作为辅助的,难道是让我们说些阿谀奉承之词,陷皇上于不义的吗?而且身在官位上,纵然爱惜生命,也不可让国家受辱。”

后来皇上问严助:“汲黯是个什么样的人啊?”严助说:“汲黯任职居官时,也并不胜过别人。等到辅佐少主守业,虽然是自称勇士的人,也不能让他低头。”皇上说:“自古就有辅佐江山的大臣,看看汲黯,也差不多能算上一个了。”大将军卫青,封为侍中之职,武帝可以在厕所里召见他;丞相宏宴晋见,武帝可以不戴帽子;而对于汲黯,武帝不戴帽子是不敢召见的。武帝曾经坐在军营中,没有戴帽子,望见汲黯来了,吓得急忙躲进床帐中,让其他人批准了汲黯的奏折。武帝对汲黯的尊重竟到了这一步。

唐太宗提拔魏征任谏议大夫。魏征其貌不扬,却敢不讲情面进谏。一共上了二百多道奏折,没有一道不符合事理,打动皇上心理的。唐太宗曾经说:“别人说魏征举止简慢,我看他更觉得妩媚。”又上了《十渐疏》、《十思疏》,皇上下旨赞扬,把文章内容抄写在屏障上,以便时时观看,反省自己的过失,并在史馆里刻印传抄。又赏赐他黄金名马,官位升为侍中,爵位封为郑国公。魏征死后,皇上悲叹道:“我失了一面宝镜了。”赐谥号为“文贞”,把图像画在凌烟阁的屏障上,亲自为他写碑文。等到文宗朝、孙暮作宰相时,命令他献出祖传的朝笏,来和甘棠相比。唐太宗非常恼怒,魏征神色不变,皇上也就消失了威严。

宋仁宗年间,王懿敏执掌谏议院。在这时王德用进献了两名美女入宫。王懿敏听说了,就入宫劝阻。皇帝起初问他怎么知道宫中的事情的,王公一直不肯说。皇帝笑着说:“我是真宗的儿子,你是王旦的儿子,也算是有世交了,这不是别人能比的。德用确实进献了两名女子,已经开始服侍我了。又该怎么办呢?”王公说:“臣所担忧的,恐怕正在陛下的左右呀!”皇帝立即传旨,让内臣取钱五千赏赐给王德用进献的女子,并从内宫东门押解出去。等到启奏结束,皇帝却流下泪来。王公问:“陛下既然采纳了我的奏折,又为何这么急着去做呢?”皇帝说:“我恐怕她们贪恋不走,我也无法赶走她们了。”不多时,内臣启奏说宫女已经被押出内宫东门,皇帝脸上变色站了起来。

舜时有苗族不听统率,就派大禹去征伐。大禹就会集众兵将宣誓,奉旨讨伐敌方。三十天,苗民仍然不服从。舜赞扬大禹说:“只有大德才能感动上天,如不能影响到远方,就不要让他们屈从。谦虚就会得到好处,自满就会招来灾祸。现在正是上天的意思。”舜帝起初在田野哭泣,把过错都推到自己身上,又恭敬地坐车见瞽瞍,恭敬地站立,瞽瞍也很愉快,真诚感动了上天。更何况这个有苗族呢?大禹服从了这个有德行的话,于是说:“好,班师回朝。”舜帝趁机传播道德,在大路两旁舞动旗帜。七十天后,有苗族平定。奉旨讨伐,有苗为何不听?班师回朝,有苗为何平定?由此可知,要想使远方之人臣服,应从展示道德上做起,而不要炫耀兵力。帝舜鉴于“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而深信上天与神灵都可感动的说法,反过来从弘扬德行做起。所以在三十天还不顺服的,到七十天就降服了。不然,旌旗还未飞舞,只以虎狼之师威压别人,虽说是不自夸不好战的圣人,也显示不出那自傲的心理吗?只是李安溪看到这些,还有些不满意罢了。

《谏不许单于朝》:“臣听说六经的治理要旨,着重于没有祸乱;两军的胜利,贵在不战而胜。这二者都不算大事,然而却是做事的根本,不能不仔细考虑。现在匈奴单于上奏折请求来朝拜,陛下却拒绝了他们的请求。臣下以为汉朝和匈奴从此就结下嫌隙了。匈奴本来是北方边疆的蛮荒民族,三王五帝都不能使他们臣服,很明白是不能和他们产生嫌隙的。从秦朝到汉朝,对他们屡次动武;匈奴人震惊害怕,多次前来请求和亲,却还是不肯称臣。后来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争做霸主,经常驱逐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带着部属归降,俯首称臣。然而也只是暂时停留之计,没有明确封号。

自此以后,想来朝拜的不拒绝,不来朝拜的不勉强,何种原因呢?这些外国人,天性凶恶好怒,长相魁梧,爱逞性气,比拼蛮横体力。很难教化他们做和善之人,他们却容易和凶恶之人为伍。他们的强横难以驯化,他们的仁和很难得到。所以在未曾臣服的时候,要兴师动众到远处攻打,耗费国家巨资,攻破坚固的城池,拔除顽抗的敌人,千人死亡,万人流血,如此艰难。一旦臣服之后,慰问抚恤,用钱财交接他们的首领,以便使自己的威严仪表呈现在对方面前,准备如此充分。现在单于归降,心怀至诚,想离开原来的地方,在陛下前发表想法。这是上代君王的遗愿,上天的意旨,虽说有些耗费财物,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为什么要用来往频繁来拒绝,用没有指望的日期来敷衍?消除了以往的恩情,却开启了以后的嫌隙。在招待中产生嫌隙,使他们有了仇恨之心。背负以前所许下的诺言,让他们根据诺言而埋怨汉朝。

因此产生绝望情绪,最终失去臣服之心。这些人又不可以相威胁,不可以去教导,岂不是一大隐患吗?而且以前交往西域各国、训练战车军队、设置城池以及三十六国都护府,费用每年按千万计算,难道只是为了国家舒适地生活吗?乌孙国能绕过白龙堆去制服西方吗?只是为了制服匈奴罢了。而十年的辛苦,一时就丢弃,浪费十倍的钱财,却舍不得一成的支出,臣私下里为陛下感到不安啊。只希望陛下能从不战而胜的方面多加考虑。来防备边境上要出现的变乱。”

《请罢百姓戍四镇疏》:“臣听说上天降生四方蛮夷,都是以前的皇帝分封疆土的地方,也是现在皇帝所拥有的领域。前边朝代离远了。如果在边荒用武,塞外争功,费尽府库中的钱财去占领那些不生草木的地方。得到这些人口不足以增加财富,得到这些土地不能够让人耕织。如果只求驯化蛮夷的荣耀,不讲务实安民的根本,这是秦始皇、汉武帝的作为,不是三皇五帝的事业。假若只以超过边荒为目标,踏尽绝域来逞私欲,不但是耗费人力财力,也会因此失去天下人心。以前,汉元帝采纳贾捐之的建议,就撤消了珠崖郡;汉宣帝用魏相的计策,免除了军队的屯田。前不久贞观年间,限制了九姓的发展,册封李思摩为可汗,让他统率各个部落。对于蛮夷部落,如叛变就讨伐它;如降顺就安抚它。这是近日的盛典,也是安抚边境的旧事。臣下的愚见是:放弃四边的镇守,以使中国富足。况且抚平蛮夷部落,只是防止它变乱,使它不侵犯中国就可以了,又何必镇守在它的家门口,和这些蝼蚁般的人较量长短呢?”

刘向《说苑·君道篇》:大禹在出巡时碰到一个犯罪的人,下车询问后泪流满面,左右之人问他:“犯罪之人因为不合国法而坐牢,君王为何要如此感到痛苦呢?”大禹说:“在尧舜的时候,人们都以尧舜的美德作为自己的美德;现在的人们,却把自己的私心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才这么伤心呀。”

《史记·汤本纪》:成汤到郊外出游,见到有人设了一张四面网在捕鸟。捕鸟人向天祷告说:“从天上降的,从地下出的,从四面八方飞来的,都进入我的网里吧!”成汤叹息说:“哎呀!太惨绝了!”于是解开了网的三面,并祷告说:“想往左的往左,想往右的往右,想往高飞的往高飞,想往下飞的往下飞,只有不听号令的进入我的网里。”

楚惠王在寒食节吃酸菜时,发现里面有条水蛭,恐怕厨师被怪罪,自己勉强吞了下去。楚惠王以前有一种没治好的病,吞下水蛭后开始把肚子里的积食排泄出来,不想这种旧病因而痊愈了。

宋朝元丰六年冬至祭祀时,官吏们护驾前行,皇上正准备坐进御辇,辇中却忘了铺设被褥,匆忙中没有取来。皇上发现后,故意询问大臣们其他的事情。过了一会儿,被褥取来了,才坐进御辇,所以官吏们也算无罪。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很难下个结论,不过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故意宽恕的迹象。

宋元宗性情宽恕仁爱。一天对服侍他的人说:“昨天夜里因为睡不着很饿,非常想吃烧烤的羊肉。”服侍的人说:“为啥不下旨索要呢?”宋元宗说:“宫中一旦有某种需求,外面的人就以此作为定例。真害怕从此后每天夜里屠宰牛羊,以防备不定什么时候的供应。时间长了,伤害的东西就多了。我岂能因为不忍一时的饥饿,而开启无穷的杀机呢?”

第二节 谨慎勤勉,下属之忍

1.做一个明智的下级

现在,更多的人喜欢讲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其实,首先应该讲一讲,学一学的是如何做好下级的方法和艺术,特别是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未来的上级们。做不好下级,就永远是下级,而做好了下级,才有可能成为上级。

下级,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服从是基本的要求。适应上级,一定程度上是适应如何服从,但服从不等于盲从,更不等于仆从,同样需要一个人的智慧和艺术。

倘若把下级做得毫无人格,奴颜婢膝般地敬上级如神明,这是奴仆,而非下级。因为下级有可能成为上级,但奴仆永远做不到。

倘若把下级做得毫无思想,不过脑子地永远唯唯诺诺,这是机器,而非下级。因为下级可以影响上级,但机器永远做不到。

好吧,既然要适应上级,就要研究上级。因为上级也是人,他也会有思想,个性和风格。

上级的思维习惯和一贯作风往往决定他的管理行为,注意观察和了解上级会有助于加快自己的适应。下级可以通过上级的讲话、文稿、言行举止来了解,也可以通过同事的评价来了解,但是,不要使这种观察和了解的方式过于明显和随便,以免引起上级误解。

对上级是不是要投其所好?应当区分情况而定。上级的管理风格常常体现着他的用人取向。你以完全相反的处事方法来与上级相处,很多时候会让他不愉快,因此需要你对他风格的认同。比如,一个雷厉风行的上级,决不愿意使用一个慢慢腾腾的下属;而一个四平八稳的上司也不会偏爱一个风风火火的下级。这就需要对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调整,以避免走向被排斥的一面。下级不必把这种调整作为一种违心的逢迎,而应当作为一种学习和磨练。这个心态问题解决得好,对于增强适应的主动性很有帮助。

生活中的上级与下级理论上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很多的上级并不能很好的把握着一点。在上级很随意的时候,下级可以自由一些,只是千万不要忘形。须知此人仍是彼人,场合不同而已。感情动物的危险性就在于他可以暂时隐而不发,或者记仇,以致当事人被报复时还不知所以。当然,如果你与上级的确已经达到工作圈和生活圈里的默契,那可能是另一种情况了。但是,无论如何,要避免形成人身依附的上下级关系。这种攀龙附凤,裙带牵连的关系很受一些世俗人等的追捧,但也恰恰不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此外,个别上级会有一些个人的嗜好,倘无伤大雅的,可以参与一些;倘若为社会鄙弃或关注的,须谨慎对待,宁可远离,不要逢迎。

那么下级的调整适应是不是意味着个性的磨灭?不是。无论如何适应上级的个性,也需要干成工作;下级再有个性,也不能不胜任自己的工作。在自己所分到的工作上,下级完全可以在上级所定的原则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需要和其他人配合的事情上,或者代表上级处理某项事务时,一定要考虑上级的基本想法,把自己的言行自由度摆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视上级授权情况,区分需要请示和自己定夺的范围,在自己定夺的圈子里去发挥。下级的才能和智慧,往往是在这种原则下才会被上级不断认可。突破这个原则,就有越权之嫌,这是上下级关系中的大忌,倘若如此,下级的才能和个性越强,被炒鱿鱼的可能性就越大。

上级也是个体的人,他不可能事必躬亲,必须依靠下级的通力配合。而且上级也会有弱点,有短处,需要下级的弥补。如果上级向你咨询某一方面的问题,要坦陈自己的看法。但是若自己对问题认识也不清楚,或没有把握,也就明确地告诉他,切莫强说。上级安排的工作或作出的决策,很可能在现实执行中存在一些不足或漏洞,能够在具体操作中弥补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涉及关键问题或影响大局的,要以请示的形式提出自己的方案。工作中自己的意见与上级不一致,原则上不要强求,因为在不同的意见中作出自己的判断是上级的职责。上级采用了你的建议,不要炫耀;没有采用,也不必苦恼。只要自己尽心就行。在与上级交谈涉及到人的问题时,应当谨慎,对人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多说别人的长处,切不可以偏概全,刀走偏锋。若是不了解上级在这方面的真实意图,建议你宁可缄默。特别忌讳的一条:不要把上级对你的信任当作资本向同事夸耀,否则不仅招嫉,还可能引起上级的不满。

如果因为工作受到上级的褒扬,不必张扬,要一如既往;如果受到批评,也不必颓丧,要心平气和。特别是受到冤屈的时候,应当视情况在适当的时机解释,不必急于当众扳回面子,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若是失误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同事的责任,干脆就不要解释,硬扛住。时间长了,上级自会了解情况,你的问题也就自然澄清。随着问题的澄清,你在上级和同事心目中的威信会有一个新的飞跃。倘若你当时把同事推到了前面,暂时你自己摆脱了被动,但很可能给自己抽掉了一档增长人气的台阶。这是气度和心胸的体现,有这样的气度,你才能成就你的地位。

毋庸讳言,每一个下级都希望自己能够进步,也能够说话顶事。但是有一句话应当记住:要想成为上级,先要做好下级;说话不顶事的时候非要顶事,最后也不能顶事。

2.做下级的学问

古代的下级学虽然没有像现代人那样形成文字专著,但他们身体力行非常到位。

春秋时齐国名厨易牙,使尽浑身解数侍候上司齐桓公,有一次竟把自己的幼子烹了,做汤献给大王。

齐桓公还有一个下级叫竖刁,很会迎奉上司,他窥见桓公十分好色,就主动把自己下边割了,为齐桓公管理后宫。

邓通是蜀郡南安人,由于善于划船摇桨当上了黄头郎。汉孝文帝做梦想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身后推了他一把,上天梦得成。于是孝文帝就按梦中情景寻找这位黄头郎。最终寻到了邓通,又赏钱又封官。可邓通除了会摇桨,别无技能,没有会哄皇帝玩乐的本领,便只能进献媚之能。文帝身上患了一个大疮,是长在屁股上还是长腿裆里,史书上没说,反正,邓通就常常趴在这个大疮上吸脓。有一次,邓通吸完脓,文帝因感慨良多而闷闷不乐,就问邓通:“天下谁是我最爱的人呢?”邓通回答:“是太子。”这时正好太子进宫问病,文帝让太子用口给他吸脓疮,太子非常为难。这足以表明邓通比亲儿子还亲。文帝对邓通亲爱有加,找了一个相面的高人给邓通看相。相面的人说:“邓通当因贫穷饥饿而死。”文帝不服:我让他富他就富,怎么说会贫穷呢?文帝就把蜀郡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私人铸钱,“邓通钱”流通天下,邓通因此大富。

一个下级媚上,能为民族语言创造一个成语,这不能不说是个贡献。这个成语叫做“拍马溜须”。丁谓很有才,寇准很爱才,就竭力提携他,向李沆力荐丁谓。《宋史》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寇准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为其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寇准有一次用饭,一粒米粘在了胡须上,丁谓就动了心,庄严地给寇准捋起须来,这一创举,成为下级媚上的经典。

安禄山是胡儿,不认爹,拜皇帝的小老婆杨女士为干娘。有干娘自然有干爹,和干娘的感情深了,那还不好说,干娘和干爹睡一个枕头,通通话还不方便吗?好!这个胡儿安禄山官运直线上升,在军中骄横跋扈。史书上载,安禄山体重达三百二十斤,走不动路,挪动都需要士兵架着胳膊,插上杠子抬着挪步,可安禄山到了唐玄宗面前跳胡舞,身轻如燕……

下级学本无师承,只有悟性和天分的差别。笔者所录,囿于千字之内,下级学的演示在这里只不过凤毛麟角。败坏伦理的在此不录。

大家可能都知道“负荆请罪”这则成语,它来自于春秋时期的赵国。两位主人翁一位是上卿蔺相如,一位是将军廉颇。这两位一文一武是赵国的顶梁柱。因为蔺相如胜利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让霸气十足的秦昭襄王在赵王面前敲瓦盆,维护国家利益和赵惠文王尊严的使命,为国家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出生入死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不就动动嘴皮子,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点颜色看看。”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正好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车夫把车赶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忍让点儿,而不能发生冲突。”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忍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精诚团结,做了知心朋友。

苏东坡《贾谊论》说:“有才不难,怎样运用这些才能实在困难。可惜贾谊虽有辅佐君王的才干,却不能运用这些才干。君子如果志向远大,必须能够等待;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能够忍耐。古代的贤人,都有别人达不到的才能,却不能发挥他才干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过错,也许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的。看看贾谊的策论,如果真象他说的那样,施行三代也不为过。遇到象汉文帝那样的帝王,尚且因为不被重用而早亡,难道没有尧舜那样的帝王,每一个人都不能有所作为吗?孔子是个圣人,也曾在各国间游说。只要不是非常昏庸无道的国家,都愿勉强去帮助治理,希望有一天能在这个国家中推行它的仁爱之道。将要到荆国的时候,先派冉有,后派子贡,多次求见。君子想要得到一个圣明的帝王,是如此的殷勤;孟子离开齐国的时候,三天后写了一封书信,还说道:‘希望大王别忘了召见我。’君子盼望能得到明君的心意,是如此的深厚。公孙丑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呢?’孟子说:‘当今天下,除了我还有谁呢?我又为何不高兴呀?’君子的自爱自重,竟到这般地步。这样的人才还不用,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确实施展不了圣贤们的才能,他们心中也就没什么遗憾了。象贾谊,不是汉文帝不用他,而是他不能用汉文帝呀!再看他过湘江时,写文章来吊祭屈原,忧伤郁闷,明显有远离的想法。后来经常自伤哭泣,终于过早死亡。这就是不善于在逆境里处世生活啊。你的谋略一项不被采用,未必其他的不被采用。不懂得安静地等待变化,而如此摧残自己。呜呼!贾谊属于志向高远,气量太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呀!”

韩琦在《谏垣存蒿序》中说:“善于规劝的人,不能太隐晦曲折,不能太直截了当,重点把道理讲明就行了。主张隐晦的人,必然优柔委婉,大量使用比喻,希望我的说法可通过。却不知道事理没能说明,别人就会忽略它而不听从。主张直截了当的人,言词必然激烈暴躁,又以危险、灭亡相威胁,希望我的意见能打动别人。却不知道事理过于激烈,容易让人发怒而不相信。想要说了别人就必然听从,言论使别人信服,而不以明辨事理为主,实在困难啊!我在景祐年间被提升为右司谏,自己恐怕劝谏的责任重大,不在写奏折、对面启奏怎样难,难的是怎样使对答合适得体。如果是通明端庄、知识渊博的人,那么启奏必然符合道理,皇上越来越能听进去;而让愚蠢和没有出息的人在这个位置上,必然会不能胜任的。于是就上了两道奏折辞官,皇上不批准。因而感叹着对自己说:‘皇上太了解你、太任用你了。在你的言行中,应当看法得体、考虑周详,以辩明事理为主,再出于至诚心理,这样来报答皇上了解你,任用你的恩惠。假若明知时事不顺,还故意高谈阔论,来赚取耿直的名声,就是罪行太大了。’任职三年多的时间里,凡是分析得失、端正纲纪、辨明忠良、打击权贵的事情,当时其他人不敢说的,我一定不畏生死,列举上奏。皇上宽恕而批准我的奏请的,十有八九。最终免除了残酷的杀戮,进入被表扬的名册。这都是以前自我警省的功劳。”

魏高宗对群臣说:“君王和父亲是一样的。父亲有了过错,儿子不在大庭广众之中指出来,而在私室中无人时提出来,是不愿宣扬父亲的过错。象高允,我一有过错,每次都当面给我提出来,甚至有我不能忍受的。我明白这些过错而天下人不知道,这难道不是忠心吗?”高允一片忠诚,不但主张直截了当的人做不到,主张委婉曲折的人也做不到,可以作为进行劝谏的榜样。

以前贤士论述大臣们处在阴险小人蒙蔽皇上的时候,更应刻苦修养,对人至诚,心胸坦荡,举动没有失误,能让人信服,大家一直拥护你,那么什么事情办不成呢?如狄梁公的从周朝返回唐朝,李邺侯的保护太子,郭子仪接到圣旨立即起兵,韩魏公的调和母子间的矛盾,都足以当作千古楷模。

赵普,任宰相时,曾举荐某人作某项官职,皇上不用。第二天再上奏,又不用。再上奏,太祖大怒,把奏章撕破扔在地上。赵普神态自若,把奏折拾起来回家粘补好,第二天再次上奏,皇上终于醒悟。一经任用这个人,果然很称职。不只是荐举贤能应当这样,凡是做好事,都要象这样委曲求全,方能成事。

3.高官厚臣之忍

《颜氏官鉴》说:“一般嫉妒的人,不能容忍贤能之人,多是由于自己的一已之见所致。有那些只听说大名的,心中很是羡慕敬重,等到当面谈论,便会有一二个问题意见不合,忍耐不住要争执,时间长了就成了仇怨嫌隙。所以容忍没见面的贤士容易,容忍身边的贤士难;容忍贫贱的人容易,容忍富贵的人难;容忍一时容易,容忍长久就难。为什么呢?性情互相不合,才能互相抵触,名声互相影响,权势互相倾轧,而那个贤人也未必能平心静气对我。交往久了,就能切实看到对方的不足之处。往日的敬慕,已经认为是我看错人了;今天的嫉妒贤能,倒感到心气平和。这就叫真的不能容忍,对方实在消除不下。仔细看来,像这样怎么能叫教化他人而使唤呢?所以会有君子相交而最终变得发怒分手,弊端正在这里。必须是平日省察自己,平心待人,忠心报国,对一切毁坏称誉敬慕憎恶,都不放在心中,才能为子孙后代和黎民百姓造福。贤能的人也有许多让人难以容忍的地方,要容忍贤能也有许多难处。只有那些真正敬慕贤德的人,心中只见他的贤才,不计较其他的不足之处。”

《汤子遗书》说:“读书人不怕不相信道理,只怕信得太过。而使用法律太严,也是一种毛病。天地间‘法’、‘情’、‘理’三字,本来就是一起使用不相违背的。如衙门中有不称职的官吏,优柔寡断,留下隐患,固然不可;一定要疾恶如仇,而用重罪治他,以至于家破人亡,也有所不忍。有仁术的人,减轻他的罪名,让他早些脱身。那么我也不落残忍之名,百姓也能免去罪过。”

吕正献先生,有人议论他太过宽恕,认为这样会除恶不尽,让有罪的人逃脱,留下以后的祸患。先生说:“处理政事应该去除太过分的处罚。人才实在难得,应当给他们一个自新的机会,岂能让他们自弃呢?”

杜衍,自从做安抚使一职,未曾损毁一个官员。有不小心做错事的,让他明白祸福的道理,然后改过自新。有文学才能及有德行的人,虽没有见过面,必定向朝庭极力推荐。人们都说他是有器度的安抚使。

宋朝文正公李肪,等到官位期满时,上元节张灯结彩,太宗皇帝命人用车迎接他,赐他坐在御席一旁,亲自为他倒酒,又选珍贵的果品赏赐给他。对他说:“你真是善人君子。曾经两次做宰相,而没有伤人害物的意思。这正是我想念你的地方。”李肪回家后,对他的儿子说:“我虽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没有隐蔽别人的好处,没有嫉妒别人的进取,不在暗地里做亏心的事,修德守分。在这四方面,自认为做的比较踏实。今日承蒙圣上在众人面前,称我为善人君子,你们应当牢记圣上今天的话语,实行我往日的四种作为,基本上不会辱没你们的一生。”他的儿子宗谔,果然能认真遵守这段训导,修养自己,终于成了当时的名人。

明太宗曾经召见文宪公宋濓,询问大臣们的好坏,而他只是说表现好的人。皇上又问到:“表现不好的人呢?”宋濓回答说:“表现好的和我交往,所以我知道;表现不好的纵然有,我也不知道。”最终也没有损毁一位大臣。

4.低职官员之忍

《中庸》说:“下级官员不能获得上级官员的支持,百姓就得不到好的治理。”孟子说:“治理政事也不难,关键是不能得罪有大权势的人。”林氏说:“战国时,诸侯无道,王室贵族独占权势,带来的祸患很大。但有的人不修根本,想急切间收服他们,不但没收服,反而被他们所害。所以孟子从根本上说起,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来收服他们的心。他们既然心悦诚服,那么我的道德说教,就没有什么传播阻碍,可以通行在天下了。裴度所说的:‘韩私带病擒贼,承宗收手削地,不是朝庭的力量能把他们处于死地,只在于处理得当,能收服他们的心而已。’正是这种情况。”

有人问:“主薄,是辅佐县令的助手。主薄想做的,县令不允许,怎么办?”伊川先生说:“应当用诚意感动他。现在县令与主薄不合,只是争竞私利。县令是一县之尊,若能像对待父亲兄长那样对待他,有过错归于自己,有功劳归于县令,积累这种诚意,怎能不感动人?”

陈文恭说:“下情必须要上达。倘若上级官员询问,必然把本地的风俗民情,据实汇报。在详细的汇报中,附上委婉的意思,那么事情才能成功,上下级间也能和睦。”

治理案狱认真,只是一点不忍之心,不仅是惧怕灾祸而已。

“忍”的道理,是让众多道理进步的不二法门。当官处事,更要首先讲究。若能在“清”、“慎”、“勤”之外,再加上一个“忍”字,什么事不能办成呢?《书》说:“必须能忍,才能成功。”这是处事的根本大法。有谚语说:“忍字敌灾星。”杜甫有诗道:“忍过事堪喜。”这些都切中事理,为处世哲学,不是空谈。王沂公说:“能吃三斗酽醋,才能做得宰相。”大概是说忍受得到的好处。耐烦琐碎小事、习惯烦忧困扰、不轻易高兴、不随便发怒、不直接做出过激事情,都是忍中的妙处。也是做官人应崇尚的。

当官的人,第一要戒暴怒。事情有不可行的,应当仔细处理,必然能解决。若是开始就大发雷霆,只能对自己有危害,怎么能够危害别人?前辈曾说道:“凡事就怕等待。”

等待,就是慢慢处理。大概仔细处理,都是自己慢慢考虑解决,别人就不能中伤。曾见前辈在做州官县官或狱官时,每有难以解决的公事,就会连着几天深思熟虑,忽然明白过来,就是对这案件的判决。这种方法,只有认真的人才能做到。

荀悦《申鉴》说:“看小孩子赶鹅,可见统治百姓的道理。小孩子赶鹅,一急容易惊跑,慢了会不往前行,只有慢慢驯服才会安稳。管理百姓不能缺少忍耐。这个比喻很贴切。

薛文清说:“民心非常柔顺。真有强硬不能勉强的人,顺着他的心思去引导,那么没有不顺从的。爱护百姓而百姓不知道爱护的,都是爱护不到家的原故。《书》上说:‘如保赤子。’是说能以保护赤子的心怀去爱护人民,人民哪还有不知亲善的呢?”

龚遂说:“治理乱民,就像解开一团凌乱的绳子,不能着急。”

颜光衷说:“产生嫌隙,多在盛怒之时。大概当官的,作威作福惯了,见有性格执拗,违逆自己的人,自然容忍不了。一旦发作他的威严,谁敢去劝止他?然而这也分两种情况。如张泳这样的小官,既偷盗枉法,又仗势欺人,自然不能放纵他。如果说受了不白之冤,理直气壮,或者初次见官,不知进退的,都应该去原谅他。一概对他们施加威严,必然会颠倒曲直,让巧辩的人有理,嘴拙的的无理。纵然督察之后,私心后悔,但雷霆般的弹压后,已经难以补救了。谚语说:‘一世为官百世冤。’大概指隐藏着利害,案情复杂,真伪难辨,害人不少。何况发生在任性的情况下呢?而且任性就会火性大涨,时间长了就会认为本该如此,也就不去细辨是非了。要救济百姓的,应该除去这个根苗,虚心听取下面情况,情理自然就会分明。”公堂之上应当经常这样反省。

陈文恭说:“做官既到此地,就该考察民情。如果不是认为百姓不知恩爱,就是认为百姓不惧王法,而百姓们也随着在肚里说官长的不是,上下互相憎恶,政务必然不可治理了。一家之中,还有顽劣善良不一样的人,何况一县之中,一省之中呢?正因为人有顽劣善良不等,所以才设置官员治理。在某地为官,就应与某地的人情苦乐,风俗习惯,有自己不适应的地方,有自己应尽的职责,早晚勤劳忧虑,寻求转化改变的方法。

用威严告诫他们,用喜乐来管理他们,好的政绩就出现了。国家奢侈要用俭朴展示,国家俭朴要用礼义展示,好的教育就兴办起来了。所谓有不忍的胸怀,就有不忍的政绩。动不动就说百姓不知感恩,为何不先问问自己给了他们恩惠没有?动不动说百姓不能守法,为何不先问问自己能否善于执法?边疆地区的人民生性纯朴粗陋,很少懂得礼义廉耻,本来就不是敢于玩弄官长,实在是畏惧官长而不懂敬重官长的方法。

“在土著地区做官,没有施行德化教诲。在我这方面,还未做出什么努力,动不动就说士民刁钻,风俗粗野。无论四海之内,士民不一定都刁钻,风俗不一定都粗野。即使真的是刁钻粗野,而朝庭设置官职,官员所做的,正是针对这类事情。现在全不考虑给人民带来多少好处,动不动就说“刁敝”二字,似乎百姓都不可以驯化教诲。这中间的含意,是欺骗他人吗?实在是哄骗自己啊。

“绅士刁钻顽劣,最好开诚布公,慢慢整顿。经常出现有同一种劝告、惩罚,稍微一有私心,就会情绪过激,而不留余地。这不是互相保全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