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地理与科学鉴定(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1582000000010

第10章 欧洲(2)

英国首都伦敦的雾,在20世纪50年代是全世界有名的。尤其在秋、冬两季,一连几天大雾不散,浓雾时分,几步以外就看不见东西,影响交通和工农业生产。伦敦附近工厂特别多,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烟灰微粒,有利于雾点的凝结,因此雾特别大,空气污染十分严重。1952年12月6日至8日的烟雾,连续四五天,曾使许多人感到胸口窒闷,4 000多人由于呼吸道疾病而死亡。在这以后的2个月中,还陆续有8000人死亡,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烟雾事件”,引起了世界用煤国家的震惊。1962年冬,伦敦又发生了一次大雾,气象状况与1952年所发生的“烟雾事件”十分类似。由于减少了烟尘,因此呼吸道病致死的人数下降到80人左右。

雾并非一无是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雾”曾为保护全城、消灭法西斯起到很大作用。

1940年7月底,德国法西斯妄图对英国发动空中攻势。德军空战司令部错误地认为:伦敦的大雾可以限制英国飞机的升空起飞,突出于大雾之上的烟囱,正好可作为攻击的目标。但每次德国空军机群飞起,不是在途中遇到奇怪的“炸弹网”拦截,就是末能全都起飞就受到英国空军的猛烈攻击,几次偷袭都以失败告终。有一次,德国空军接到了伦敦大雾的气象报告后,立即起飞。但未到伦敦,机群之间就因被大雾之后的英国飞机打落下来,造成惨重伤亡,机群大部分葬身鱼腹。原来,德、英两国都处于西风带的控制之下,其天气变化形势是从两向东发展的,英国正好在德国西边,很容易预测出德国的天气变化情况,而德国却无法准确测出英国的天气情况,这样英国使利用测得的气象预报采取主动进攻。每当雾日,英国便利用雾幕作好了迎战准备,当雾区向东移动时,英机便尾随雾后拦击德机。有时则利用大雾作障目,在德机飞往英国航线的大雾笼罩区段,用飞机扔下大量由100米长的铁丝系在释落伞下的炸弹,成为航线上的“炸弹网”。因炸弹挂在百米长的铁丝下,又有大雾保护,使飞机很难发现。这种炸弹曾使德国飞行员闻之丧胆。因炸弹总是和大雾相伴而来,所以曾被称为奇怪的雾弹。

从50年代至今,英国政府制订了《清洁空气法》、《制碱等工厂法》,1967年又发布了高烟囱通告。政府检查机构还派设检查员直接到工厂进行监督,使在此法令管辖下的1620多个工厂、2750多种生产工艺都得到了改进,伦敦的烟雾状况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英国的白金汉宫

白金汉宫是英国王室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座落在西伦敦的中心地区。这是一座由四楼三层高的主体大楼组成时“口”字形建筑群,周围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因最早这里的建筑是白金汉宫爵于1703年所建,故得此名。后来经重建,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接替王位后,白金汉宫就正式成为王宫。以后英国历代君王均住此处。其间,这里又按意大利风格,陆续加以改建,所以,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宫内设有宴会厅、音乐厅,画廊、图书室、皇家集邮室等六百多个厅室,收藏着许多绘画和家具,大多是乔治四世时期的作品和工艺品。1856年又增建了大跳舞厅。宫殿的西部和西南部都是一块宽阔的园地。秀丽的御花园,却从未开放供人参观。但女王的美术陈列馆经常举行展览会任人游览参观。

目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菲力普亲王住在宫里,其实女王只在秋季住在这里,但无论女王住在哪里,哪里都要升起她的王旗。

每年夏天,女王还在御花园内举行三次招待会,招待各界代表知名人士及其各国驻伦敦的外交官。宫中一切礼仪是从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沿袭下来的传统,每天早晨女王早餐完毕时,由皇家笛子手在餐厅窗井吹风笛一刻钟。上午11时半,皇家卫队在白金汉宫的前院进行换岗仪式,王宫御林军的穿戴同过去一样,头戴齐眉的熊厦帽,身穿鲜缸的制服,每日定时换岗。这种被保留了多少年的封建时代的换岗仪式,引起旅游者的很大兴趣,不少人喜欢同这些身穿红色制服,头戴熊皮帽子的宫廷警卫一起照相留念。外国元首到英国作国事访问时也在宫内下榻。

世界闻名的格林威治

在伦敦东南20多公里的泰晤士河畔,有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老格林威治天文台。天文台始建于1675年,由于科学仪器增多,环境影响,从1948年起,英国天文工作者迁到赫斯特蒙古堡新建的天文台办公后,这里便成为供国内外游人参观游玩的格林威治公园。世界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就座落在公园中央的高地上。

17世纪中叶,英国的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并向海外进行扩张,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航海事业的需要,英王查理二世下令在这里建造天文台,为远航的船只提供星象资料。

1975年,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落成,由约翰·弗拉姆斯蒂穗任台长。同年9月19日,弗拉姆蒂德在这里进行第一次天文观测。天文台隶属海军部,但台长要由首相任命,并授予“皇家天文官”的头衔。

公园小径左侧有一座典雅的庭院。庭院的大门右边一墙壁上,镶着一个银盘似的大钟,这是一座电动标准钟,周围以罗马数字表示24小时,表盘上走动着时针与分针,左上方有表示秒针的小园盘。钟旁写着:它是显示24小时的钟表,是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威治时间),地处海拔1 54.70英尺。

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地面上一条笔直的线。它就是世界闻名的本初子午线,表示把地球分成东西两半球。它位于经度零度零分零秒,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参观的人总是喜欢跨在这条线上,一脚踏着东半球,一脚踏着西半球,摄影留念。

本初子午线的一头伸到一座古老的二层楼房墙脚。墙七镶嵌着一块铜牌,牌中央也刻着一条线,上面书写着:“世界本初子午线,北纬51度28分38秒2,经度零度零分零秒。”

1884年华盛顿召开有关时区问题的国际会议时,不少国家采用了格林威治时间。据统计,当时世界上72%的航海船只,以及北美洲的火车运行,都使用了格林威治肘间。因此,那次会议决定,格林威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伦敦市区灯光强度增加,加上空气浑浊,天文台的工作受到影响,1948年起,格林威治天文台的设备陆续迁移到伦敦东南部苏塞克斯郡的赫斯特蒙苏堡。这项工作花了10年时间,于1968年完成。1960年,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改为国家航海博物馆天文站,并命名为弗拉姆斯蒂德大楼,以纪念第一任台长约翰·弗拉姆斯蒂德。

魔鬼酒——香槟

香槟酒,也叫泡匍萄酒,含有二氧化碳。香槟酒的出现,说来很有趣.早在2000多年前,法国巴黎以东100多公里的香槟地区,就开始种葡萄和酿造一种又酸又涩的“灰葡萄酒”。1668年香槟地区的奥维利修道院的僧侣舟·佩里农,把各种灰葡萄酒互相掺拌,并把装着杂酒的瓶子用软木塞密封后放进了酒窖。春天拿出来时,他发现瓶中酒色清澈、明亮、诱人,一摇动,瓶塞竟被酒中强烈的气体冲开,酒也喷射而出,而且香味扑鼻。人们争相晶尝,味美极了,于是奔走相告,称之为“魔鬼酒”。到了1743年,一个叫克洛德·莫埃的人,依据世代酒农的经验,酿制了葡萄汽酒。此时才正式依地名把它命名为“香摈酒”。

香槟酒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种:大香槟、中香槟、小香槟。区分标准是酒瓶内气压的大小。瓶内压力达到4.5至5个大气压时,称为大香槟;瓶内大气压在4至4.5时为中香槟;大气压在4以下时则称为小香槟。番槟酒还可以按糖份多少,分为干香槟酒、半干香槟酒和甜香槟酒。

法国国会在1927年颁布专门法令,规定只有用香槟地区特别划定的3.4万公顷土地上生产的葡萄,并用当地特殊方法酿制的葡萄汽酒,才能叫“香槟酒”。但现在含义有所扩大,常把某些汽酒也称为“香槟”,并在前面冠以原料名,如我国的玫瑰香槟,桂园香槟、鲜橙香槟等等。

香槟酒,含酒精度为14%。质量上乘的香槟酒,入杯后会不停地冒出气泡,好的可冒两小时。

法国历来是香槟酒大国,法国香槟一直称霸欧洲。但是自从1982年起,西班牙的香槟销售量超过了法国,成为香槟的新霸主。西方市场,瞬息万变,今后如何,尚难预测。

艾菲尔铁塔一巴黎人的骄傲

在塞纳河畔的玛尔斯战神广场上,巍然屹立着巴黎市最为壮观的建筑物——艾菲尔铁塔,它是巴黎人的骄傲。

艾菲尔铁塔是由法国著名的铁路大桥设计师居斯塔夫·艾菲尔设计的。他运用建桥的原理和技巧,大胆构思,铁塔设计巧妙,以4个拱门支撑垂直的搭身,用十字交叉架固定高大宏伟的塔架,无论是从力学或从艺术的鱼度上,都可以说尽善尽美,是一个杰作。

艾菲尔铁塔,1887年1月28日破土动工,于1889年5月6日,在第二届世界博览会举行典礼时,正式落成。为纪念这座代表建筑杰作的设计人工——艾菲尔,使以他的名字命名。

艾菲尔铁塔高320米,重达7000顿,由1.2万多个金属部件和250万个铆钉组成,耗资7799401法郎。它有下、中、上三个隙望台,可同时容纳一万人。从地面算起,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115米,第三层高276米,再往上建造了一个26米高的小楼,在小楼顶上又竖立了一根20米高的电视发送天线,因此,现在这座铁塔的整个高度为320米。有一架电梯可以从地面直达塔顶,此外,述有一条供徒步攀登的1700多极铁梯,曲折盘旋,也可到达塔顶。

有人对艾菲尔铁塔作过计算:如果把建造铁塔的金属熔铸成同塔基座一样大的铁桥,厚度仅有9厘米,塔基所承受的压力与一个中等身材的人坐在—张普通木椅子上所产生的压力相当,约每平方厘米4公斤。在最大风方的天气里,塔尖最大摆动值仅有12厘米,由于热胀冷缩,铁塔的高度可伸缩15厘米。塔顶沿鲁太阳照射轨道呈现半圆形移动15至20厘米,在傍晚时,它又回复原状。

巴黎市政府于1981年起对铁塔进行了大整修,使塔重减轻了1000吨,改造了升降梯,调整了餐厅布局,完善了安全措施。对铁塔的照明系统作了进一步改进,拆除了1958年装在铁塔钢架外部的全部水银灯,将292盏钠订巧妙地装饰在铁塔的钢架内部。从1986年元旦起,每当夜幕降临,这292盛钠灯便大放光彩,金黄色的灯光使已有近百年历史的艾菲尔铁塔愈发显得富丽堂皇,宛如灿烂的银河降落到了人间。艾菲尔铁塔换上新颜后,吏吸引游客一级一级地登上培顶,一睹巴黎“?夜城”的迷人景色。

冰与火之国

说起冰岛,人们以为它一定终年酷寒。加之冰岛靠近北极圈,毫无疑问,冰岛一定千里冰峰,万里雪飘。其实不然,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冰岛夏天闵爽,冬天温暖。如冰岛北部的阿库雷里市,一年四季树木葱绿,它从世界其它地方引种来2000多种树木花草,成为著名的北极圈旁的花园城市。

冰岛人民称自己的国家是“冰与火之国”。因为冰岛不仅有大小不同的冰原和冰川,又有众多的火山。冰原和冰川大多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全国面积的1/8为冰川覆盖。

冰岛地处火山带,拥有2500多座火山,其中至少有30座是活火山,每隔5年就有一次火山爆发。所以冰岛的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有数以千计的温泉和热水喷泉。最著名的“嘉锡”喷泉,热水冒一二百米高,水温达到75℃左右。热腾腾的温泉水,为缺乏燃料资源的冰岛提供了丰富的热源。

冰岛首都雷宽雅未克的名字是很别致的,在冰岛语言中,意思是“冒烟的缄市”。据说,在古代,人们看到这里有一团不散的烟雾。经考察,才发现这里有很多地热温泉,人们把温泉里蒸腾的水汽误认为烟雾。如果说,当初人们把它叫做“冒烟的城市’是误会的话,那么今天这个名字就更不恰当了。由于大自然的恩赐,雷克雅未克从1928年就建起了地热供热系统,现在,全市10个区,共铺设热水管道300多公里,建立了10个热水站。抽水、输水系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全市利用地热向居民供热水和暖气,成本只有用石油作燃料的1/3,每年可以节约几十万冰岛克朗。目前,地热不仅广泛应用于家庭,而且成了工业生产的能源。人们在雷克雅未克既看不到其它城市常见的锅炉,也看不到烟囱,天空蔚兰明净,自然环境几乎无污染,整个城市显得十分干净。几乎到过这里的人都说,现在应该把它叫做“无烟的城市”。

现在,冰岛在温泉区建立了许多温室,不仅培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而且培植温带花木和热带香蕉,满足居民的需要。

湖国绿金

芬兰的总面积有1/4位于北极圈内。它的中心地区所处的位置,要比其他许多国家偏北得多。芬兰北部的奥鲁,离北极圈只差一度。夏至这一天,午夜12点,太阳才依依不舍地钻到地平线以下,西北方向上又洒满了殷红的彩霞。

芬兰人把每年白昼最长、黑昼最短的时节叫做“仲夏节”,提起仲夏节,不禁想起郭沫若同志描绘芬兰自然景色的一首诗:

信是千湖国,港湾分外多。

森林疑岭立,岛屿似星罗。

中夏逢佳节,和平发浩歌。

良宵真不夜,舞影看婆娑。

每逢仲夏佳节,芬兰人一家老小,都要穿上节日盛装,远足到海滨湖畔,围坐在桦树枝燃起的篝火旁,欢度节日之夜。午夜将近暮色欲临之际,无数篝火点燃,像是满天星斗忽然落到芬兰大地上,火光水色,舞姿婆娑,通宵达旦,洋谥着节日的欢乐。

芬兰有“千湖之国”的美誉,共有湖泊55000多个。在芬兰,森林被称为绿色的金子。芬兰人自己说:“要是没有森林,我们的农民和国家都活不了”。的确,森林是芬兰最重要的资源,据统计,每个芬兰人平均拥有5公顷,即75亩林地。在芬兰,至今还有一些传统形式的农舍,不仅房屋建筑是纯木结构的,而且室内陈设大多是木头做的。芬兰的工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发端于以工业手段对森林资源进行大规模开采和利用,有人说,芬兰是以森林起家的,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夸张。

合金钢之都——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是一座水上城市。它东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是百里汪洋的梅拉伦湖,湖水向东分成几支流过市区,注入波罗的海。全市由大小14个鸟屿和一个半岛组成,几十座桥梁把它们联成一个整体。在密如珠网的河道里,快艇、风帆穿棱来往,海面上白鸥盘旋翱翔,衬映着碧海蓝天和岛上的青松白桦,景色十分美丽。人认为斯德哥尔摩可以和名扬世界的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相媲美,因而把它叫做“北方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