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明奇迹(读好书系列)
11571600000003

第3章 古罗马竞技场

古罗马竞技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古罗马人用它作为斗士间进行格斗、人与动物搏斗或动物之间相互厮杀的场所。还在这里举行模拟海战,顷刻间整个竞技场可以被水淹没。大多数的竞技是暴力性的,杀戮的动物数量很大。

简介

古罗马竞技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的威尼斯广场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全称叫“科洛塞奥竞技场”(“科洛塞奥”语出意大利文,意为“巨大”)。它是迄今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永恒的象征。

古罗马竞技场原名“弗拉维奥露天剧场”。其地基原是古罗马帝国有名的暴君尼禄皇帝金宫中的一个小湖。公元72年,维斯帕西安皇帝开始兴建,至公元80年由蒂托皇帝完成,历时八年之久。由于修建竞技场的两个皇帝以及后来完成竞技场最后一层建筑的皇帝都属于弗拉维奥家族,即弗拉维奥皇朝时期,故称“弗拉维奥露天剧场”。

可以容纳至少50000名观众的竞技场主要用途是斗兽和角斗士格斗。在众多的表演中,让人最不忍回忆的是庆祝竞技场竣工的表演,庆祝活动延续了100天,杀死5000头猛兽,有上百名角斗士丧生。当时的竞技比赛,常持续数日。角斗士在竞技之前先绕场游行一周,行至皇帝座前时高呼:“恺撒万岁!蹈火赴死之徒向您致敬!”间或有溃败的斗士向皇帝呼求免死,此时观众若竖起拇指表其赞同,恺撒就会免其一死,否则便不得赦免。人们对这种残忍的角斗着迷到了令人难以相信的程度,特别是妇女们竟然也对此极为着迷。罗马角斗士的格斗始现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禁于公元407年。

直到公元608年,竞技场一直用于角斗和斗兽,中世纪时改成一个城堡。此后部分被毁,成了挖取建筑材料用以建造教堂和宫殿的场所。这样的破坏一直持续了好几个世纪,到十九世纪时才被制止。而后,几届教皇开始对其进行修复,那些补砌的砖就是历次修复的明证。

历经2000多年风霜雨雪的侵蚀,多次遭到天灾人祸破坏的古罗马竞技场,其高耸的围墙已经残缺不全,角斗士与猛兽生死搏斗的舞台和罗马市民贵族的座席也已破败不堪,但仍不失其雄伟壮观的气势。

结构

古罗马竞技场外观呈正圆形,俯瞰为椭圆形。整座建筑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均用淡黄色大理石砌成。围墙共分四层,一、二、三层均有半露圆柱装饰。每两根半露圆柱之间为一长方形拱门,一、二、三层共计80个拱门,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就可以疏散所有观众。第四层外墙表面的装饰较为简单,由长方形半露方柱和长方形窗户构成。在该层的2/3高处,设有等距离的支架,供举行盛会时,固定圆顶上方的天篷为观众遮阳。据说,在古代的时候,第二、三层每个拱门洞中有一尊大理石人物雕像作为装饰,其姿态各异,英武豪俊,使建筑显得既宏伟又不失灵秀,既凝重而又空灵。整体建筑看上去颇像一座现代化的圆形运动场。

看台

古罗马竞技场内的看台为阶梯形。据资料记载,当年竞技场的看台分为三个区:底层为第一区,是皇室、贵族、骑士阶层的座位,是用整块大理石雕琢而成的。该区的其它座位则为元老院议员、法官、祭司、贵宾以及主教所设;二层是第二区,为市民席;最高层即第三区,是平民区。第三区上部还有一层,是专为妇女们保留的,其座椅为木制。再上面是一个较大的平台,此处可供观众随意站立观看表演。为了安全,看台前还专门建有高高的栏杆护墙,与表演区相隔。

建筑元素

一、外墙上的洞

古罗马竞技场的表面全是洞。建造竞技场围墙的石块原先是用铁钎子固定的,后来把铁钎子抽去,于是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洞。多少个世纪以来,关于这些洞有数不清的解释。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公元5世纪的时候,汪达尔人和西哥特人企图毁掉整个建筑,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古罗马竞技场曾遭到轰炸。

二、立柱

爱奥尼柱式,源于古希腊。特点是比较秀美纤细,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

多立克柱式,是古典建筑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公元前7世纪),源于古希腊。特点是比较雄壮粗大,没有柱基,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

科斯林柱式,源于古希腊。它的比例比爱奥尼柱式更为纤细,柱头用毛莨叶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

古罗马竞技场在最需要承重的最底层,采用了最粗的多立克柱式,同时,最底层也是离人群最近的一层,粗壮的多立克柱式搭配底层最厚重的围墙,很好地烘托出角斗场的庄严气氛。随着高度的上升,建筑承受多立克柱式已经颇显累赘,设计者采用了稍显轻盈的爱奥尼柱式,最后是科斯林柱式。这种设计既符合了工程原理,同时也给人以感官上的舒适。

三、拱门

喜欢新潮的罗马人并不止步于立柱的灵活运用,他们在两根柱子的顶端用一个石拱将他们联系起来,这样,改变了人们印象中死板的石柱搭配平顶的套路,做到了曲线和直线的有机结合,再加上竞技场本身的形状是椭圆形,大小曲线遥相呼应,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