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选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11557900000015

第15章 至圣先师孔子

春秋时期,社会剧烈变动,各种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的弊端暴露无遗。这时,私人讲学渐成风气。春秋晚期,鲁国孔子因讲学而开始出名。孔子提出了改良社会的一整套学说和主张。他开创了儒家学派,其学说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因此他被尊为“至圣先师”。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父亲叔梁纥做过鲁国陬邑的大夫。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母亲带他搬到曲阜居住,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子小时候很爱学习,即使玩耍时,也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模仿着大人祭天祭祖时的礼仪动作。他读书很用功,特别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周礼、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很精通,尤其对周礼,更是到了入迷的程度。

有一次,孔子来到鲁国祭祀周公的庙堂,见到每一项礼节、每一件祭物,都虚心地向内行人请教。有人嘲笑他:“谁说这个人懂礼,看他问个没完,大概什么都不懂啊。”孔子听了坦然地说:“不懂就问,这正是礼啊。”由于他虚心好学,30岁时就十分精通周礼,还有人专门向他求教呢。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而要实现这一理想,就需要“仁者爱人”,用“忠恕之道”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可是孔子的这一套理论在当时社会并不受欢迎,他的仕途也不顺利。早年他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工作,后来有人拜他为老师,他就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在他36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向他请教过治理国家的问题,但是没有重用他。于是,孔子又返回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他学习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后来,孔子觉得鲁国的国君不办正事,于是决定带着他的学生们去周游列国,希望找个地方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他先到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后又辗转到陈国、蔡国,最终来到楚国。

楚昭王倒是很尊重孔子,想把方圆七百里的地方封给孔子。楚国令尹子西反对这么做。他对楚昭王说:“孔子遵循三皇五帝的遗规,效法周公、召公的德业。大王如果用他,那么楚国还能世世代代保住几千里的土地吗?”昭王听了心中一惊,就打消了封地给孔子的念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多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他发觉没有一个国家的君主接受他的主张,只好又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在整理古籍和教育学生上。他先后编修、删订过《周易》、《尚书》、《诗经》和《春秋》,为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了很多人才。据说他先后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根据他生前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一书。

时空隧道

(1)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把孔子称为“至圣先师”?他为中国文化做出了怎样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