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风雨雷电与气象学(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1551900000073

第73章 我国的寒潮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一季节内都有不同的天气现象发生。这些天气有的为人类造福,有的会带来灾害。寒潮就是我国冬季常发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一、我国寒潮概况

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发生在9月至次年5月间。据1951~1975年资料统计,24个年度共有461次寒潮和冷空气活动过程。其中影响一半省份以上的全国性寒潮53次,平均每年发生2次;仅影响北方一部分省份的区域性寒潮发生103次,每年平均4次。对每一年来说,有的年份寒潮多,有的年份寒潮较少。如1968年9月至1969年5月,共有全国性寒潮2次,区域性寒潮8次;而1974年9月到1975年5月,全国性寒潮1次,区域性寒潮也仅1次。有的年份寒潮来得很早,如1968年9月24日就来了;而有的年份却姗姗来迟,如1983年入冬后直到1984年1月中旬,寒潮才第一次来临。每年最后一次寒潮发生的时间也不一样,如1975年1月上旬寒潮过程后再也没有来过寒潮;而有的年份,寒潮却频频而来,如1959年迟至5月下旬,还有一次南下的寒潮。

从平均情况来看,寒潮活动的主要时段有六个,即10月中旬、11月下旬、12月中旬、1月下旬、2月中旬和4月上中旬。这些时段,分别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到霜降,小雪,大雪到冬至,大寒,立春到雨水,以及清明等节气。这也说明,在我国冬半年内,每当季节转换的主要时段,就会有强冷空气来临。

据对1951~1975年24个年度的寒潮出现资料的分析表明:11月份出现寒潮(包括全国性的寒潮和区域性的寒潮)次数最多;而全国性寒潮12月、2月、3月、4月出现次数较多;9月和5月出现寒潮的机会较少,几年内才遇到一次。

二、寒潮的路径

据统计,三个源地的冷空气有95%都要经过关键区(70°90°E,43°~65°N),从关键区再往东分成四条路径侵入中国。冷空气从关键区到影响中国西北地区一般要2448小时;影响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要3天;影响长江以南要4天。

(1)中路(或称西北路) 从关键区经蒙古到达中国河套附近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这种路径的冷空气在长江以北以大风降温为主,江南可以有雨雪天气。

(2)东路 从关键区经蒙古到中国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冷空气主力继续东移,但低层冷空气向西南移动,经渤海侵入华北,再从黄河下游向南可直达两湖盆地。这种路径的冷空气,常使渤海、黄海、黄河下游一带出现东北大风,华北出现“回流”天气,气温较低。

(3)西路 冷空气从关键区经新疆、青海、青藏高原东侧南下。这种路径的冷空气往往在中国产生大范围雨雪,降温幅度不大,但有时在冷空气影响期间,南支锋区与北支锋区位相一致的情况下,可以造成西南、江南地区的明显降温。例如1971年11月12~14日一次西路冷空气影响过程中,从印度经中国西藏到亚洲中部为同位相的高压脊,特别在南支锋区上经向度很大。这次冷空气侵入,使昆明最低气温达一3℃,超过历史同期记录。在这次冷空气影响下,广州也出现了霜,粤北山区有冰冻。

(4)东路加西路 东路冷空气从黄河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河、长江之间汇合,然后侵入江南、华南。这种路径的冷空气,首先造成中国大范围雨雪天气,随着两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降温。

上述路径是对全国而言的,对于局部地区来讲,依据寒潮冷空气经过本地区的来去方向,也可以定出类似的路径,但不一定一一吻合。

沿着不同路径进入我国的寒潮冷空气,其脾气也各不一样。西路的寒潮,在南欧往东拐弯后,一路上吸收了不少水汽,本身变得又冷又湿,到我国遇到暖空气迎接它时,会在大范围内降雪或降雨;气温下降,也有大风发生;但比起西北方或北方来的寒潮则要缓和一些,影响的区域也不会太大。而从西北方或北方来的寒潮冷空气,在途经西伯利亚时,能经常得到这个地区早已形成的冷空气补充而加强,其本身变得非常干冷,最冷时可达零下四十多度。继续前进时,速度又很快,它的前锋冷气流最快一天可跑2000千米。这样到了一个地方时,就会使当地气温急剧下降,同时产生大风和雨雪天气,其范围可以波及全国。从东北宋的寒潮,对我国影响程度较轻,范围也只偏于东北和华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