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风雨雷电与气象学(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1551900000024

第24章 莫道台风全是过

1970年11月12日,孟加拉国的吉大港遭受台风袭击,至少有30万人失去了生命。这是近代气象史上危害最大的一次台风灾害。台风过后,死伤者随处可见。平时热闹、忙碌、充满朝气的吉大港变成令人恐惧的死港。风暴中遇难者的尸体,有的漂浮在水中,有的被压在倒塌的建筑物下;空气中弥漫着腐败的臭味,地上到处淌着鲜红的血水;城市中几乎看不到一个衣冠整洁的人,听到的是幸存者的呻吟和呼救声;只有老鼠在废墟中跑来跑去。财产损失同样触目惊心:台风袭来时,参天大树被连根拔起,路边的水泥电杆和广告牌东倒西歪;由于台风中心气压极低,铁门紧闭的仓库因内外压力相差太大而发生爆炸;许多设施及建筑物在风暴冲击下顷刻之间被摧毁,整个城市几乎找不到一处完整无损的原物。美丽的吉大港变成了一片令人惨不忍睹的废墟。

盛夏季节,在热带海洋上常会出现一种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风速>32.6米/秒)的强热带气旋。它是一团围绕着自己的中心做逆时针方向高速旋转、风力从外围向中心逐渐增大的空气团。这个大气涡旋与水中涡旋和地面上的旋风很相似,但在范围和强度上却要大得多。强大的热带气旋出现在西太平洋和南海上的,称为台风;出现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称为飓风。范围较小的台风,直径在200~300千米;特别强大的,直径在1200~2000千米。

台风的源地靠近赤道,那里一年到头十分炎热,海水温度很高。夏秋季节,在阳光强烈照射下,湿热的空气膨胀变轻,急速上升;达到一定高度时,水汽遇冷凝结形成云,水汽在凝结时释放出大量潜热。台风从温暖的海洋中取得热能,又把它释放入大气之中,使空气团继续升温并上升得更快,这样就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四周较冷的空气迅速流向这个低气压中心填补。在地球由西向东自转的作用下,很容易形成强烈的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空气涡旋。这时,如果遇到两股强大的气流相互撞击:一股是来自北半球赤道以北的东北信风;另一股是自南半球越过赤道而来的西南信风,这个涡旋在这两股气流的强烈冲击下转速会加快,中心气压越来越低,结果就形成了台风。一个直径为800千米的台风,可以在几个小时内把25亿吨水携来携去!它在一天里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50万颗原子弹的能量,若将这些能量转化为电能,可以给美国连续供电3年。不过,台风一旦登陆,能量来源就会逐渐减少,台风也将逐渐减弱而变成气旋。

关岛、菲律宾以东洋面和南海是影响我国台风的主要发生地。从辽东半岛至北部湾的广大沿海地区及岛屿,夏秋季节经常遭受台风袭击。据统计,平均每年有10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侵袭我国沿海地区的台风,以7~9月最多。

台风与一般气旋相比,最大区别是台风中心有一个“眼区”。这个“眼区”直径在5~30千米。台风从形成到成熟,它的眼区逐渐增大。由于台风有一个眼区,它的天气分布也和气旋不同。当台风眼区移来时,狂风暴雨骤然停止,风停云散,气温骤然升高,显现出蔚蓝色的晴空。它四周被强烈的上升气流造成的“云墙”所包围,厚度达8~9千米。台风眼过去后,“云墙”又移动过来,狂风暴雨再次降临。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把台风看做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不过,没有台风也不行。没有台风,全球各地冷热差异会更大。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没有台风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变得更冷,温带地区会从地球上消失。每次台风来临时,雨水能把空气中和地面上的污物冲刷得一干二净,使酷热的天气顿时变得凉爽宜人。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始终都有台风伴随。1万年前,地球结束了第四纪冰川时期,进入较为温暖的气候期。在此前后,地球上开始出现早期的人类文化,如我国汉族文化、印度文化和墨西哥文化。科学家发现,这3个主要文化发祥地附近海面上出现的台风,古全球台风总数的73%,这绝不是一种巧合。事实上,正是台风给这些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才使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草丰盛,为物种和人类的进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万物生长靠太阳。其实,太阳的能量只有极小部分被陆地吸收,大部分被古地球表面70%的海洋所吸收和贮藏。海洋成为全球大气运动的热量和水汽的主要来源地。每年从地球大洋表面蒸发的水汽有455万亿吨,其中90%的水汽又以雨水的形式直接返回海洋中,只有10%的水汽随气流进入大陆。所形成的降水,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台风则年复一年地把几十亿吨的淡水送到大陆上。每逢旱季来临时,许多干旱地区总是祈盼台风带来大雨。正是台风携来的暴雨,使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恒河平原、尼罗河平原等地区成为“地球的粮仓”。

台风给日本、印度、东南亚、美国东南部带来的降水,古这些地区年降水总量的25%以上,对这些地区水稻生长、水利灌溉和水力发电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台风,许多江河、湖泊、水库都会干涸,那里将成为干旱地区,全世界的水荒也会变得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