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
11536800000005

第5章 中国古代船只船体主要结构

(一)古代船的遥控器—船尾舵

船尾舵是控制船的航向的,在商朝就已经被我国古代先民所使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船尾舵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我国对船尾舵的研究主要是从古代出土的文物中获得资料的。

比如说:出土于广州和湖北江陵的汉代船只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船尾都设有桨手,用来控制和操纵舟船的航行方向,这种设于尾部的桨通常称为操纵桨。桨柄增长就成为艄,用以控制船的航向。操纵桨在长期的应用中增加了桨叶的面积,便于控制船的方向,然后逐渐产生了真正的舵。

船尾舵虽然在船体的整个建造过程中是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它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船只在不断地航行过程中,它的方向转变是要靠这个小船尾舵来控制的。船尾舵的出现,在造船史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鲁班的杰作和马可·波罗的盛赞

对于橹的发明,可以说是世界造船史上的奇迹。更加庆幸的是这个世界造船史上的伟大发明是由我们的祖先完成的,我们无不为我们伟大的祖先感到骄傲和自豪。橹最早出现的年代目前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这就为橹的发明与创造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

传说鲁班看见鱼儿在水中挥尾前进,遂削木为橹。这一简短的传说不足以说明橹的来历,但它却足以证明我国古代先民的聪明智慧。橹的外形有点像桨,但是比较大,一般支在船尾或船侧的橹檐上,入水一端的剖面呈弓形,另一端则系在船上。用手摇动橹檐绳,使伸入水中的橹板左右摆动。橹摆动时,船跟水接触的前后部分会产生压力差,形成推力,推动船只前进,就像鱼儿摆尾前进。这样形象而又有趣味的传说让人们对船橹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在古时候,对于橹,更有“一橹三桨”的说法,认为橹的效率可以达到桨的三倍,因为从桨到橹的变化,事实上就是从间歇划水变成连续划水,这样橹不仅可以提高划船的速度,更为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发展史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除此之外,马可·波罗还在他的著作中记述了在海船中桡的使用,大型船舶有二三艘小船随行航海。每航海一年必须修理一次,达到第四次以后便作为废船进行处理等。这些橹与桡的使用,使这位出身于当时欧洲最先进商业都市威尼斯的马可·波罗都感叹不已。

(三)现代船的始祖和美丽的龙骨

车船,中国在世界造船史上的又一大贡献,现在已是人们公认的现代轮船的始祖。车船是一种战船,船体两侧装有木叶轮,一轮叫做一车,人力踏动,船行如飞。到了宋代,火药与车船,已成为两项最重要的军事武器。

龙骨结构是造船业中的一项重大发明,对世界船舶结构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宋代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船的横断面为V形,尖底船下设置贯通首尾的龙骨,用来支撑船身,使船只更坚固,同时吃水深,抗御风浪能力十分强。欧洲船只于19世纪初才开始采用这种龙骨结构。

(四)堪称一绝的“水密隔舱”

水密隔舱这种重要的船体结构出现于唐代,在唐代船体的建造中普遍地使用这种结构。它在我国的造船史上堪称一绝。

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一个舱区,其中的船舱数量的多少有所不同。唐代人发明的这种造船的船体主要结构具有很多优点,是在先前船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发明和创造的。这一船体结构的出现为我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做出了又一重大的贡献。

首先,因为在这种船体结构中,船舱与船舱之间是分开的,这样在航行中,特别是在远洋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舱区。因此,水密隔舱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

其次,因为船舱与船舱之间是分开的,这样就有利于装货与分货。不同的货主可以同时在不同的舱区中装货和取货。这样即提高了装卸的效率,又便于船主进行管理。

再次,这时期出现的水密隔舱与船板相互联接,这样不但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而且让造船者不必再用龙骨来加固船舱,使得造船的工艺简单化了。

最后从船的整体来看,船体本身仍然保持有相当的浮力,不至于沉没。如果进水太多,船支撑不住,只要抛弃货物,减轻载重量,就不会很快沉入海底。如果船舶破损不严重,进水不多,只要把进水舱区里的货物搬走,就可以修复破损的地方,不会影响船舶继续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