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由来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非常频繁,很多人身患疾病。
南阳有个名医叫张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是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看病。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受长沙人民的喜爱。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看到这种情形之后,张仲景心里非常难受,于是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念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它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
就这样吃了一段时间之后,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变好,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舍“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还是会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
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之一。
望诊如神
有一次,张仲景到了繁华的都城洛阳一带行医。
当时文学史上号称“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诗人。
他和张仲景交往密切。在接触中,张仲景凭自己多年的医疗经验,渐渐发现这位仅有二十几岁的作家隐藏着可怕的“疠疾”病源。
有一天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40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半年后,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
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他的话,更不吃药。
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
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可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便摇摇头,严肃而又深情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
王粲一直都没有相信张仲景的话,20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名人坊: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24年(公元219年),活了70岁左右。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时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
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依然是“道经千载更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