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舰艇:海中雄狮
11535100000012

第12章 滚滚杀来的海底坦克

在坦克武器库中有一种鲜为人知的“水下坦克”。这种水下坦克虽然冠以坦克之名,却和传统概念中的坦克模样大相径庭。

水下坦克最早披露于世是1982年。那一年9月末,距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以南约70千米的穆斯库耶海军基地附近海域,接连发现有不明水下物悄然闯入,但刚一捕捉到蛛丝马迹,这一物体便踪影皆无,全然不知去向。瑞典海军立即展开大规模的搜索和追捕,先后投下了近40枚反潜深弹,结果却一无所获。对方似乎早已巧妙地避开声波探测装置和越来越严密的防潜网逃之夭夭。然而,水下怪物的“作案”手段并非十分高明,海底留下了两条清晰的履带痕迹,而且离此不远处还有一条长长的沟痕。经有关专家分析判别:长沟痕乃一艘潜艇龙骨所致;履带痕的“肇事者”只好暂时定名为“水下坦克”。

无独有偶。1984年8月,日本津轻海也出现了水下不明物,这决非偶然的巧合。瑞典和日本两地相隔万里之遥,怎么会有同样一种怪物出没于海底呢?而怪物所到之处又都是重要的海军基地和海峡要冲。经多方分析甄别,人们都把视线集中到前前苏联身上。前前苏联海军实力堪称世界一流,然而其四大舰队有三个出海口要直接受制于它国。一旦战事爆发,有关国家进行水下、海面、空中立体封锁,不用说水面舰艇,即使潜艇也将如瓮中之鳖,难于出击活动,唯有小型潜艇不受所限,它体积小巧,如再覆以反射波小的涂料,足可达到真正隐身的目的。事实上,日本在津轻、宗谷海峡等处及日本周围海底,均设有水下测声站,可“水下坦克”来去无踪,如入无人之境,足见其隐身效果非同一般。

“水下坦克”究竟为何物,迄今为止,连长期追捕的瑞典海军反潜部队也只略知一二。据称,“水下坦克”长约5~20米,能搭乘2~4人。这种坦克上的武器不是鱼雷,而是在艇外挂2个炸药装置(至少可装2吨的高效炸药,也可装核炸药,每个爆炸力为5000吨)。它们还有一手绝招:遇到紧急情况,能施放一种特殊的水下烟幕,致使水面舰艇视觉受阻,声纳受干扰。至于母艇回收“水下坦克”方式也很奇特。当远航至某海区时,全部“水下坦克”装在潜艇的舱内,以减少潜艇航行时的感应流。执行近距特殊任务时,“水下坦克”多被吸附在母艇甲板的磁力装置上。

“水下坦克”的作战用途极为广泛,除可对指定区域进行实地侦察外,还可运送破坏特殊目标的蛙人,毁坏海底通信电缆等。此外,也能遥控深海作业机器人去扫除难以清扫的水雷。前前苏联有关专家甚至打算给“水下坦克”换上钛合金外壳,以使其深海潜航和水下作战能力更上一乘。

“水下坦克”的多次入侵搅得瑞典海军一筹莫展、十分挠头,但同时也给其不少的启发。瑞典终于萌发了研制一种“鱼雷坦克”的奇想。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鱼雷和坦克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即在能自由行驶于海底的履带战车顶部,并列安装4根鱼雷发射管。这种“鱼雷坦克”能潜至100米深的海底,行走自如,威力不小。这种别出心裁的武器之所以深得瑞典海军青睐,是因为瑞典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在对抗登陆作战中如果单凭岸防火力和航空兵是绝难应付的,必须使用火力较猛的兵器相配合方可全歼登陆之敌。但一般登陆舰艇吃水较浅,鱼雷尤其是大型鱼雷只能“望舰兴叹”,无能为力。况且敌大举进攻时,仅由数量有限的快艇与潜艇发射鱼雷也难以奏效。

“鱼雷坦克”则不然,它潜伏于海底。通过车上微机,或经电缆,或经天线,或经声纳装置接收指令,采用人工操作或遥控方式启动鱼雷,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突袭浅海水域的敌舰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