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股文罪孽深重
八股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章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考试的范围也只限于四书五经,格式上要用对偶,遵循严格的“八股”形式。所以八股文从产生之初就弊端百出,它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选拔出的是没有任何真实才能的庸才;八股文章流于形式主义,废话连篇,缺少实用价值;同时,八股取士荒废了无数读书人的大好时光,他们所学的东西却对国家的发展无益,这也是导致国家衰亡、文明发展滞后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明清以来进步的文人学者一直没有停止对八股文的批判,清光绪二十七年正式废除八股文,改考策论,在历史上存在了五百多年的八股文走到了尽头。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文体,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它的“功”与“过”有个清醒的认识,下面先分析一下它的“罪孽”。
明清选拔人才实行的是科举制度,八股文写作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科举考试又是读书人成就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所以对于读书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写好八股文了,因而他们与八股文的关系最为密切,受到的影响最大,同时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首先,由于八股取士时只从四书五经中出题,不能超出这个范围,所以读书人的读书范围也只能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书籍,不允许、也没有时间再去读其他方面的书籍了。四书以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学作八股文必须读的,此外,还有五经、唐宋八大家古文、唐诗、诗文、试帖诗等。读书人最高的追求就是通过八股取士扬名天下,所以必须在这些书上下功夫。读书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书房中“皓首穷经”,希望科举时一举得中。因此要学会写八股文和写好八股文,对于这些书,不仅要熟读,而且还要倒背如流,即使很聪明的人,要想达到这种程度也需要很长时间。当然也就没有时间再去读其他方面的书了。大多数的人一旦在科举中成功,往往热衷于官场中的争名逐利,更不会去读书了。只有少数在青年时就考中的人,又喜欢读书,才可能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或者还有极少数在科举中落榜的书生,对科举失望,于是潜心研究学问,读了很多书,最后成为博闻强识的大学问家,如蒲松龄、曹雪芹等,但是,这样的人如凤毛麟角。
其次,八股文章的内容浮华空洞,多是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因为读书人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能人云亦云,兼之抄袭成风,没有任何实用的价值。很多书生在科举中有幸被录取,但是这些人对当时的国家政事一无所知,更不用说治国之道了。很多八股文章表面看上去写得很好,但仔细看内容都是一些空洞的废话,而科举考官一般只看形式。这也和八股文命题的了无新意有关,四书五经的内容有限,能出的题目数量也有限,五百多年里,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都作过题目,都被无数的士人作烂了,于是便出现了所谓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两截,以及长或短、有情或无情截搭题等不胜枚举的命题手法,斩头去尾,语句不通,张冠李戴,乱点鸳鸯,无奇不有。于是考生也就瞎写、乱写,写出的都是空疏俗滥的东西,毫无价值可言。
再次,明清的八股取士考生没有年龄限制,多大年纪的人都可以参加。这对考生来说好像是公平的,却又使一些读书人为此浪费了一生的时间。学写八股文要从儿童时就开始,到最后完篇已经很难。如果想写好,在科举考试中一级级考上去,那更是难上加难。幸运的人,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有侥幸考中的可能。倒霉的人,读书读到白头也混不上半点功名。但是,对一些读书人来说,做官、走上仕途的诱惑太大了,即使几次几十次没考中,只要有希望,他们就会一直考下去,不会去想其他的事情,社会文化领域也是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
最后,八股文对读书人的最大毒害是严重地束缚了他们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八股教育的教材只是四书五经,渗透的都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内容有限。除此之外,八股文形式上要求答题的思路也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完成,不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文章的内容要体现儒家的思想,要用儒家的思想解释四书中的“义理”。文章中对四书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要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否则就违背了要求,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还要入口气,站在圣人的立场上、以圣人的身份对题目进行解释和阐发。读书人长期在这种思维模式和思想模式的严格训练下,变得思维僵化,迂腐不堪,满口的“之乎者也”,呆若木鸡,一无所成。
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人才和清廉、有才能的官吏,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栋梁。通过八股取士选拔的“人才”,多数是书呆子,他们对社会政治、经济一无所知,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且那些所谓的朝廷官员,对内不能兴邦治国、造福百姓,对外不能抵抗外族的侵略、使百姓安居乐业。另外,很多读书人考上功名以后,觉得自己终于翻身了,于是横征暴敛、欺压百姓,成为贪官污吏,国家的政治也就随之腐败,由这样的官吏治理国家,国家自然不会得到长远的发展和繁荣,只会越来越衰落。
综上所述,八股文确实罪孽深重。
(二)八股文的可取之处
八股文虽然罪孽深重,但是它能够在明清的历史舞台上活跃五百多年,不能不说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也说明八股文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对此,我们要有一个冷静、客观的认识。八股文并非一无是处,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八股文的作用首先是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对历代国家的统治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明代推行八股取士制度,把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作为考试命题的范围,四书五经不仅成为当时儿童的启蒙教材,而且是必读教材,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在读这几本书,以后的五百多年里一直如此。这非常有利于孔孟思想在社会上、在民众中的普及。同时,这些经典也是写好八股文的基础,要想做官,必须在科举考试中成功,要想成功,必须读好四书五经,这也无形中提高了儒家经典的地位。八股取士使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得以延续和发展,使孔孟言论更加深入人心,并成为社会上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既给当时的文人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又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国家政治的安定。
八股文的作用还表现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传统的原始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以后的文化都是由此而生根开花的。无论哪一历史时期的人,都要读四书五经这些先秦经典,中国有“书不读秦汉以下”的说法。先秦典籍、孔孟言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得到全新的阐释,而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相吻合,为统治阶级服务,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深处。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把四书五经作为出题的范围,使孔孟思想家喻户晓,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普及。
明清时期的八股文教育,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学习写字、对对子,所以学生的基础教育做得特别好,为以后写作古文、诗词歌赋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儒家经典中蕴涵着深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建构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包括做人的准则、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传统儒家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融入到他们的思想体系之中,这相当于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同时,学生开始学作八股文以后,每天进行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和八股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题目的范围内,由于题目的范围只限制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这就要求学生在更小的范围内发挥聪明才智,按照固定格式写出文章。在这一过程中,严格的限制思维的训练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集中性、准确性、敏锐性和辩证性。这种思维运用到学生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做任何事情时都能专心致志,不分心,一丝不苟,而且有条理,不漫无边际。
八股取士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维护社会的安定,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这一目的。“学而优则仕”,把所作八股文章的好坏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为明清的政权选拔了无数的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贡生、举人、进士,并把他们分配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部门,使明清时期国家的政权基本稳定。通过八股取士选拔出来的官员,长期受四书五经所宣扬的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忠于朝廷,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大义凛然、慷慨献身;有些人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可以不顾个人安危,与国家同生死、共患难,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明代的于谦、戚继光,清代的林则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