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家庭心理医生(最新家庭医生系列)
11522500000007

第7章 心理健康与生活篇

怎样保持良好的情绪

俗话说“人非木,孰能无情”,害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凡人都会有情绪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可以说在人们的意识中几乎时时都出现有种种不同的情绪状态,而且不同的心理反应,将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情绪既可以招来祸患,也能够祛邪除病,关键在于你能否正确认识和妥善驾驭。

情绪的表现形式是千姿百态的,但究其本质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认知反应和态度。如某事物能满足人的需求,则引起愉快、肯定的情绪体验。

情绪发生时,人体反应十分广泛而明显,涉及到机体的各个系统,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如人在害羞时脸会发红,是因外部刺激引起脸部血管扩张;恐惧时面色发白,则因血管收缩;紧张发怒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忧郁或焦虑之时,心情不佳,抑制了胃液的分泌,故饮食不思;受惊吓时,由于紧张会促进汗腺分泌,以致会“吓出一身冷汗”;更为甚者,“气死人”或“乐极生悲”者也不足为怪。

许多医学研究证实,人在情绪上心烦意乱,会诱发大脑和内分泌系统一连串病变,严重而过分的刺激,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

那么,情绪究竟是怎样影响人的健康的呢?它同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机又有何种关联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人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说起。

原因分析

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前者包括大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司令部”;周围神经系统负责人体与外界联系和掌管内脏器官的活动。人每天都要接触无数的信息和各种不同的刺激,并且会时时影响人的精神与情绪。在一般情况下,短暂的情绪刺激,人体会产生应激反应,此时大脑会指令内分泌系统适量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使心脏、血管及全身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它是动员机体产生大量能量的“起动机”,使机体迅速进人应激状态,一旦应激过去,肾上腺素分泌量会自动减少,身体也很快会调节到平衡的状态。但是,当机体遭受过分强烈的刺激,或者持续不断造成情绪失控,势必就会引起大脑和内分泌系统产生系列反应,乃至造成内分泌失调,生理功能紊乱,直到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或疾病的发生。

通常情况下,负性消极情绪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呈两种类型:

一种是愤怒型。愤慨、怨恨、不满、恶意、嫉妒、报复等情绪经常出现,尤其是暴怒之时,交感神经兴奋宛如点燃导火线,首当其冲的是大脑皮层兴奋中枢受冲击,即令肾上腺素髓质系统分泌出儿茶酚胺类化学物质,这类物质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液胆固醇含量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甚至超过原来的1倍以上。这些反应无疑是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故临床上常见愤怒、生气之后,有的引发偏心疼,有的患上高血压,有的甚至诱发冠心病、脑溢血、心肌梗死或中风等。

另一种是忧郁型。即悲伤、忧郁、沮丧、焦虑、绝望等有害情绪会在脑内海马状突起—脑内分管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部分上表现出来。这种情绪经常出现,皮质激素就会大量分泌,若次数过多,发生的时间过长,免疫机制便不能正常工作,抵抗力就会下降,因而变态反应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和肌肉衰弱等疾病就更易发生,同时各种感染和癌症就会乘虚而人。由此可见,不同的负性消极情绪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的伤害,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和警惕。

心理调适

既然情绪对人的伤害如此的严重,那我们日常生活中又如何进行调控呢?

期望值要适度。人们每做一件事情,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确定目标,对预期结果进行设想时,要注意不要把期望值定得过高,要把各种不利因素充分考虑进去,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样确定的目标,经过努力,我们就能够实现,并有可能超过。这样,对事情的结果,人们从心理上就比较容易接受,有时还会产生满意的情绪。如果我们把目标定得过高,等待我们的往往是失望,实际上这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在逆境中学会自我调适。人处在逆境中,要“既来之,则安之”,注意保持心理平衡,要认识到:事情已经发生,任何忧愁哀伤都不能改变现实,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要想想同类事情别人也遇到过,甚至更严重,比起有些人,自己目前的处境可能还算幸运的。这样一想,心理上就会得到一种安慰。

有了消极情绪要自觉疏导。人们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心情不高兴时,往往闷头不语,这很不好。这时要主动向亲人或知心朋友倾诉自己的心里话,要畅所欲言,一吐为快。这样,一方面,自己在叙说过程中,一些消极情绪会释放出来,心中有一种舒畅的感觉;另一方面,经别人帮助分析,进行劝慰,就可能从原来的思维方式中跳出来,精神负担得到解脱。所以,当心情感到不愉快时,要注意主动找人交谈,进行排解,不要生闷气。

要自觉用乐观情绪冲淡消极情绪。人们处在忧郁、烦闷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转移兴奋中心,转移注意力,尽可能多地想一些高兴的事,自觉地用乐观情绪来冲淡消极情绪,直至取代消极情绪。因为消极情绪在大脑皮层中处于兴奋中心时,乐观情绪处于被抑制状态。这时,人们要转移注意力,有意识地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把乐观情绪发动起来,逐渐使它在大脑皮层中处于兴奋中心,这样就会淡化甚至消除消极情绪。

要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要改变消极情绪,最根本的是要培养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这就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要豁达洒脱,对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不要看得过重,不要斤斤计较或耿耿于怀。

要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挖掘真、善、美,要用生活中那些美好的、闪光的东西来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感到生活很充实,对生活充满信心。

怎样预防失望情绪

人的情绪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处于两种心理状态:一种是奋发向上的积极情绪,另一种就是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这两种不同的情绪往往可以左右人的心态,并且随之产生两种不同的心理效应。

一般地讲,这两种情绪常人都有所体验。多数情况下,人们心境良好,情绪稳定,情绪反应也不很明显。只要不是病态,即使有了消极失望情绪,也易于调整和克服。但是,一旦陷人认知误区,自信心严重受挫,失望乃至绝望的感觉不断增强,就到了病态边缘,应引起警觉。有这种情绪的人,常常没精打采,待人接物总是提不起精神,缺乏自信心,心灰意冷,甚至万念俱灰。失望情绪有时像感冒一样有副作用,若是连续不断地失望,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它会导致玩世不恭情绪的产生,以及一些由精神压抑引起的疾病,如头痛、关节炎、溃疡、神经衰弱等。

由于人生各个时期都有特定的生活内容,所以也就有不同的失望心态。儿童简直可以不对任何一件事情感到懊丧,因为他们太天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现实的认识丰富起来了,情绪也就不再像儿童那样变化无常了。进人中年,人们才第一次认识到,过去曾向往的那么多目标是不可能都实现的,时间和机遇限制了可能性。到了中年后期,人们会由于事业上停滞不前,或者是没有实现原先的期望而产生失望情绪。一到了晚年,老人们常会因得不到社会公认或应有的尊重,联想到自己再也不能期望什么了而沮丧。这些心态的变化,既是一般发展规律,也是人之常情,正视了也就不足为怪了。

每一种消极失望情绪都是受了某种挫折引起的,但引起情绪恶化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人们对挫折的不合理认识。

的口,高考落榜,这是十分正常的社会现象,多数考生都能正确对待。但有些学习“尖子”,高考落榜后会感到“面子过不去”,结果发生了偏差。失恋后的情绪反应也各不相同。如果认为失恋是对自尊的极大嘲弄与侮辱,那就难免怨恨萦怀,悲观失望,这种情绪会使人失控,甚至失去理智;如果认为这不过是一次求爱的尝试,失败不足为怪,情绪反应就会缓和得多。人生挫折在所难免,这没啥了不起。甚至可以说,人生旅途中碰点钉子,受点挫折,有时反成了好事。它既可以提高你的分析、认识能力,又可以从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所谓“逆境造就人才”、“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是走向成功的阶梯”,就是这个道理。自然,你若能在这样的高度去认识挫折,那消极失望情绪也就与你“无缘”了。生活中应怎样预防失望的情绪呢?

具体表现

1、期望要合理。许多失望情绪是因期望不合理产生的。比如你的语文课都还没学好,就想当一名作家;你的外语还一窍不通,就想成为一名翻译家,等等。这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不仅无助你成为这个“家”、那个“家”,相反,它还会使人感到失望。如果你自己努力的目标是建立在切实可行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合理基础上的,那么,你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进,不会受到失望情绪的干扰。

2、期望可灵活。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多变的,能否根据变化着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需求目标,这是一门人生的艺术。

3、期望要连续。有些青年朋友常常因一两次工作的失误或者考试不好而心灰意懒,在他们看来,似乎这一辈子也甭想取得好成绩了。这除了说明这些青年朋友看问题过于片面外,还说明他们对事物的期望是不连续的,即遭到几次失败后,他们不再指望成功,不再努力了。而一个心理正常和成熟的人,对客观事物不仅有合情合理的期望值,而且这种期望是始终如一的,是连续的,他们绝不会因一两次失败而灰心丧气。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把对成功的追求看成是不断探索进取的连续过程,即使是当中出现千万次失败,也要锲而不舍地继续坚持下去,直到取得成功。这种顽强精神,对于克服失望情绪是极有价值的。

怎样应用行为疗法

原因分析行为疗法又称行为矫正疗法,其理论和基本方法是由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创立的。它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较快,影响较大的心理疗法之一。

从生理学角度看,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在人体除了一部分刺激反应不需要神经系统参与外,大量的刺激反应过程是由神经系统参与的,这些过程称为“反射”,故可以把各种“反射”的积累看做“行为”。这样,人类的行为就有两种,一种是先天性的,称为本能或非条件反射,它决定于人的先天素质;另一种是后天的,即条件反射,称为习得性行为或技能,它是在本能的基础上后天学习形成的。习得性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所以习得性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学习过程。

习得性行为又可分为两类,其一为不随意的反应性行为,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另一为有目的的随意反应,如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行为疗法是心理疗法的一种。行为疗法的种类很多,早期的行为疗法有系统脱敏法和厌恶疗法,后来又出现了行为塑造法、操作条件法、标记奖酬法、自我调整法、偏偏训练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多种方法。

下面简单介绍最早的、最经常使用的两种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和厌恶疗法。

系统脱敏法当一名患者得了恐惧和焦虑等神经症状时,首先要弄清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并把所有的恐惧和焦虑反应由弱到强分成若干等级。然后教病人学会一种松弛反应,使病人能感到愉快、轻松,甚至能睡觉。再把这种愉快、轻松的反应和最弱的焦虑或恐惧反应同时配对出现,用前者去抑制后者。当这个组合成功以后,再和次弱一点的焦虑或恐惧反应同时配对出现,用来抑制次弱一点的焦虑或恐惧反应,如此不断循序渐进,最后达到抑制或消除最强等级的焦虑和恐惧反应。

庆恶疗法这是利用一种使人厌恶的感觉去消除某些已经形成的恶习。

例如,对一个酗酒成癖的人,可在他喝酒兴高采烈时给他打催吐吗啡针或对其电击等,进行惩罚性刺激,造成他对酒的厌恶。再如,一个人有喜欢嚼手绢的毛病时,可以在手绢上涂抹他最讨厌的苦味或辣味之类的东西,结果,当他嚼手绢时,立即产生一种厌恶感。

怎样认识变态人格

变态人格又叫精神病态,它是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的人格,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

表现类型

偏执型变态人格。这种人表现为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遇到挫折常常责备别人或者归于客观;比较死板,缺乏幽默感。此种人很容易发生偏执性精神病。

循环型变态人格。它包括双相的循环型和单相的情感增强与情感低落型,即一个人交替表现出两种人格特点和一个人只表现出其中一种人格特点。情感增强型又叫躁狂型,表现为情绪高涨,内心充满希望和喜悦,同时精神振奋、热情、好交往。虽常常做出大量的计划和设想,但缺乏深思熟虑,故做事有始无终;情感低落型又叫忧郁型,表现为情绪忧郁、悲观,常感精力不足,遇事感到困难重重。这两种类型的人容易得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分裂型变态人格。表现为退缩、孤僻、安静沉默和不爱交往。他们往往缺乏知识;过分敏感、害羞、胆怯,性格也怪僻;活动能力差,缺乏进取心。这种类型的人容易得精神分裂症。

强迫型变态人格。他们过分自我克制和过分自我关注,责任感也过强,所以常常表现为焦虑、紧张和苦恼。这种人容易发生强迫性神经官能症。

病型变态人格。表现为人格不成熟,情绪也不稳定。他们常常用过分的动作和夸张的行为引起别人注意,同时暗示性和依赖性强,表现出高度的幻想性,把想像当成现实,这种人容易发生瘾病。

衰弱型变态人格。他们感到自己能力低下,缺乏主动性;精力不足,容易疲劳;对身体不适和精神刺激的反应特别敏感,情绪容易波动,常常为小事伤感;缺乏生活乐趣。这种人容易发生神经衰弱和焦虑性神经官能症。

爆发型变态人格。常常由于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自己完全不能克制,易出现暴烈的攻击行为。在间歇期完全正常,对发作时所作所为感到懊悔。

无情型变态人格。这种人不真诚、不坦率,对人冷酷无情、容易冲动;行为受偶然的动机所驱使;不能从生活中吸取教训;对挫折承受力差;遇事推诿,为自己开脱。

原因分析

器质性因素。比如遗传因素、脑外伤等引起的脑损害。

心理因素。这主要是指由于婴幼儿期失去爱、被虐待,或者是家庭破裂,父母溺爱,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在青春期前后受到严重挫折和打击等。

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以及某些不合理的现象,也会引起一些人产生愤怒、反抗、压抑八自暴自弃或者随波逐流的不健康心理。

防治方法

变态人格一旦形成就很不容易矫正,因此必须强调预防的原则。应当重视妇幼卫生、幼儿教育和学龄儿童教育,尽早鼓励儿童参加集体活动,通过学习人劳动、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心理治疗对变态人格是有益的,应帮助他们认识个性的缺陷所在,鼓励他们更好地改造自己的个性。

怎样少生闷气

心理学认为,生气尤其是生闷气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不仅对工作、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三国演义》中孔明三气周瑜,周瑜“金创裂口,口吐鲜血”而死,可谓例证。现实生活中,一气之下引起心脏病发作、血压升高者也不鲜见。所以,有人把生气看做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生气或动怒对人体有十大危害:一害肝脏。肝主怒,怒伤肝,怒则气滞,二害呼吸系统;引发气急、胸闷、肺腔膨胀·气逆咳嗽或哮喘言乍宣肖化系统了饮食不思,消化不良,易造成胃肠蠕动紊乱,诱发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四害心血管循环系统。可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脑溢血等。五害神经系统。可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六害肾脏。逆气冲击肾脏会引起腰腿酸软无力、性功能下降乃至肾衰。七害泌尿系统。可引发尿急、尿频乃至泌尿功能失衡。八害皮肤。诸多皮肤疾患与人的情绪相关联,如雀斑、黄褐斑、斑秃均于某种精神过度刺激有关。九害内分泌系统。心情不好可引发内分泌功能失调。十是大怒、暴怒可造成心悸血涌乃至碎死。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装满零摄氏度冰水的容器里,然后采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是澄清透明的;悲痛时,“气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蛋白质沉淀;生气时,有紫色物沉淀。爱尔马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于大白鼠身上,12分钟后大白鼠死亡了。由此爱尔马分析说:“人生气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物比其他任何情绪时都复杂,更具毒性,对健康危害极大。”

生闷气,是会影响身体健康的。怎样才能改掉爱生闷气的毛病呢?

心理调节

学得超脱、大度些。为什么总爱生闷气呢?遇事想不开时如果改变一下自己,尽量超脱、大度些,你就不会把烦恼憋在心旦了。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心怀开阔、大度了,何愁烦恼解除不了呢?

把幽默引进生活。爱生闷气的人生活常常是很单调、枯燥的。把幽默引进生活,让生活中充满情趣和笑声,你就不会感到苦恼、烦闷了。据医学实验证明,笑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紧张和烦恼。给自己创造一个充满笑声的环境,有利于改掉爱生闷气的毛病。具体可从两方面去做:一是多同有幽默感的人接触,从他们的幽默中获得愉快,开阔自己的胸襟,调整自己烦闷的心绪;二是学会幽默,用幽默的方式自嘲,自乐。如此长期坚持,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性格开朗活泼了,也不再爱生闷气了。

一吐为快。遇到烦心的事,可找你认小信的、又能为你解除苦恼的同事或朋友聊聊,把烦恼全讲出来,这样可使心情畅快,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苦恼,还可在朋友的帮助下明白如伺去解除苦恼。

改变消极的心理接纳。爱生闷气的人,对不顺心的事或苦恼的事习惯以消极的心理接纳,就是说,对苦恼事丝毫不作处理地接纳下来,闷在心里。要改掉爱生闷气的毛病,就应该变消极的儿理接纳为积极的心理接纳,即遇到问题,先要问问是否有道理,厉因何在?然后再决定如何解决。

特别提醒

不要陷人发怒的漩涡。要学会在发怒之前有一个间歇,利拜这个间歇对情况做一番思考。这样也许会使你想到发火并不能V轻自己的怒气,反倒会带来更多的苦恼。如有可能的话,最好不用愤怒的语言,而改用费力的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来消除自己不愉快。

嫉妒心理的调适

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英国科学家培根就曾经指出:“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了。”

病因分析嫉妒是一种心理缺陷。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或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

嫉妒者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他所无法得到的名誉、地位或其他一切他认为很好的东西。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要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要得到。显然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危害嫉妒的害处很大,对嫉妒者本身来说,它是本质上的疵点。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一旦受到嫉妒情绪的侵袭,往往会头脑糊涂,停滞不前,处处以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求得对自己的补偿,甚至丧失理智,干出种种蠢事来。好嫉妒者由于经常处于所愿不遂的嫉妒情绪煎熬之中,其心理上的压抑和矛盾冲突所导致的劣性束〔激,可使神经系统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并因此干出许多不理智献事情来,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麻烦。

形成原因嫉妒是以自私为核心的消极心理现象。嫉妒者看重一切荣誉或优先地位,要么以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看待现实,容不指别人有任何优越之处。因此,一旦发现周围的人有超过自己的变化,心理上就失去平衡。轻者醋意萌生,对他人的优越之处装得不屑一顾、不值得一提;本来与他人过从甚密,现在有意回避疏远。

稍重者贬损苛求,不考虑他人的十个优点,偏举其一个缺点;不看他人的现在,只追究其过去;甚至在背后散步流言飞语,让不知情者去议论、猜测、“加工”、传播,以混淆视听、蛊惑人心,搞得沸沸扬扬。严重者嫉恨如仇,完全为妒火所控制,必以摧毁他人而后快,从而做出各种毁物、毁人,或毁容、毁身的事情。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人际关系危害最大的就是嫉妒。

嫉妒者最容易对那些过去主、客观条件与自己差不多,或者不如自己的人产生嫉妒。在嫉妒者眼中,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或过去不如自己的人取得的新成就、新优势,往往被看做对比出了自己的无能或构成了对自己的威胁,于是忧虑、愤怒、怨恨。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竭力去搜寻和张扬人家的“阴暗面”,以求得心理上的病态快慰。在生活中,人们总是相互联系的,总是有许多“差不多”的地方,如年龄差不多、学历差不多、能力差不多、地位差不多、资历差不多等等,而这些都可能被嫉妒者拿来比。因此,如果那个原来和别人差不多的人在某一方面打破了这种均衡状态,就很容易成为别人嫉妒的对象。

嫉妒也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相抵触的守旧、逆反心理。嫉妒者心胸狭窄,为个人想得太多,为事业想得太少;为自己想得太多,为他人想得太少。为了满足自己的病态心理,宁肯守旧,也不让别人出头;明知自己已经落伍,仍要坚持孤家寡人;不愿以奋斗和竞争去赶超他人,而是试图用某种不道德的方式将他人强行拉回原来的位置,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嫉妒和相互嫉妒而造成的内耗现象是相当严重的。枪打出头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象,在各个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使得人们把大量的精力消耗于瞻前顾后、左右照应之中,心情不能舒畅,才能无法施展,怕冒尖,怕当先进。

靠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或不择手段限制别人的发展,并不能真正改善自己的境遇。要改变自己的境遇,缩小与别人的差距,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努力充实自己,脚踏实地地去奋斗。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价值,赢得别人的尊重。要多想想:别人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别人能干好的,我为什么不能干得更好?化消极嫉妒为积极进取,是值得提倡的态度。培根说过:“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受它的只能是闲人,每二个埋头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嫉妒别人的。”事实确实如此。

首先,要心胸开阔,放开眼界。要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有雄关在前头”,比你强的人很多很多。

其次,要尊重别人。俗话说:“若要受人尊重,先要尊重另

人。”要敢于正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对于某些方面超过自己的人心悦诚服。

再次,要充分认识嫉妒产生的害人害己后果。为了攻击和伯害被嫉妒者,嫉妒者需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智能都下意识或十交明确地投人其中,无疑给自己的事业投人了“减速剂”,结果,落后的仍是嫉妒者自己。

在竞争中保持心理健康

具体分析人类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现代社会更是充满了竞争。当我盯期望着生活越来越美好,渴望享受最先进、最科学的生活方式时我们就必须具有参与竞争、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和勇气。竞争可以克服惰性,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每个人来说,竞争促使人们满怀希望,朝气蓬勃,充分调动生理和体力上的潜能,不断取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但是,竞争也容易使人们在长期的紧张生活中产生焦虑,表现出神经质、身心疲劳等问题。尤其对于失败者,由于主观愿望与客观满足之间出现巨大差距,加上有的人心理素质本来就存在不稳定因素,如感情脆弱或情绪压抑,因而常会引起他们意志消沉、精神变态,甚至出现犯罪乃至自杀等严重问题。这是消极的一面。

那么,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如何才能扬长避短,保持心理健康呢?

调适方法首先,应该对竞争有一个正确认识。我们知道,有竞争就会有输赢,就产生成功者和失败者,这与体育比赛相同。体育比赛中冠军只有一个,而众多的参赛者绝大多数都拿不到冠军。但是,要输得起,这次输了,争取下次赢过来;这个项目输了,争取另一个项目胜利。试想,一个参赛者,如果不能承受失败,缺少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没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气慨,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很难设想,他最终能获得冠军。

其次,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努力缩小“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在制定目标时,既不好高鹜远,又不妄自菲薄,要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然后,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这将有助于“理想我“的最终实现。

日本前首相海部正是这种自我实现的范例。据报载,他在上大学时就立志要做日本首相,但如果一毕业就竞选自民党总裁,显然是荒唐的。正由于他一步步制定自己的近期奋斗目标,脚踏实地不懈努力,终于在激烈的政界竞争中登上了首相宝座,实现了“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

再次,在竞争中要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一个人的需求、兴趣和才能是多方面的,“一条道走到黑”的思维方式不见得可取。旬个人都会有一些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潜能,如果在实践中注意挖掘,就很可能会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彩局面。

特别提醒当然,竞争未必事事成功,这除了主观努力之外,还取决于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不过,人最要紧的是要有远大的目标和拼搏的精神,成功了固然可喜,失败了也问心无愧。如果从中悟出了一番道理,或者在竞争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增长了新的才干,那么这种失败也很有价值,谁能预料它不是更高目标成功的开始呢?

自杀的前兆与预防

具体分析

近几十年来,社会心理学家极力关注着社会自杀现象。他发现大约2/3自杀者并不是非自杀不可的,只是由于自杀的前莫和最后执行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才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结局也就是说,这是自杀者的亲朋无能、无力和漫不经心造成的恶果许多被搭救了的自杀者,绝大部分都能很好地活下去,同时也对自己鲁莽的行为追悔不已。

据统计,有自杀念头的人,在儿童时期往往有一个不幸福的家庭环境,如缺少父母关爱或有严重的家庭裂痕;家庭中充满怨恨和不满的气氛;父母与子女缺少爱的交流,经常出现的是对子女的虐待和其他残暴行为等。这种环境既导致了孩子的懦弱无能,又使之暗暗学到了残暴行为,待到他成年之后,儒弱使他不能适应困难,又不敢施暴于人,结果只能用学来的残暴方式对待自己。故预防自杀,首先要避免这种家庭环境,培养孩子坚强、稳定的性格亡自杀的预防可分前期预防和执行期的应急保护两方面。

前兆表现

自杀的前期信号。企图自杀的人,在前期的行为、言谈、情绪和生活背景方面都有一些特征,若一个人具有下述的两个以上特征,就应该引起家属和亲朋的警惕,以防发生不测事件。

①情绪突然或长期低落,沉默寡言,拒绝言谈和交往;②以前有过自杀念头或自杀举动;③酗酒过度,并且多为一个人喝闷酒,且酒量反常;④性格不开朗者,遇到重大挫折,一时无法摆脱;⑤家族、亲友或近邻中有自杀史,可能产生模仿行为;⑥向人谈论过自杀的想法或自杀的方法;⑦长期无原因的失眠;⑧流露出罪恶感和缺陷感,如说“我不配做人”,“我死也对不起他”等等;·⑨身患严重疾病或不治之症,又缺乏正确、乐观的认识和周围人的关心体贴;⑩有生理性的危机,如青春期、怀孕、分娩、更年期等。

预防措施如果一个人同时出现性格、情绪、行为和环境等多方面的“信号”,其自杀的危险性极大,尽管只出现一两个特征也不能掉以轻心。遇到这种情况,可采取3项措施:一是与之结伴生活,避免其独来独往;二是情感引导,找他最能信得过或较亲近、有感情关系的人伴他谈心、居住;三是启发他发泄,当着人面把委屈、悔恨、内疚、愤怒尽情地诉说出来,以减轻内心压力。

自杀的应急保护。自杀者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意识朦胧者。他们往往由于心情过于悲伤抑郁,大脑皮层兴奋扩散,致使激情掩盖了理智,不考虑自杀的后果,只求一死以逃避眼前的困境这种人理智一旦清醒即对自杀感到后悔。二是清醒自杀者。他们原来并不想真正自杀,只是以自杀作为要挟的手段;他们往往由于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原因而服少量毒药自杀。对这种情况不献轻易戳穿其目的,防止其恼羞成怒导致真正自杀。三是意志顽强的自杀者,也是最危险的自杀者,约占自杀者的4%左右。这种自杀的动机多由于对环境的强烈不满,受到巨大挫折,曾尽一切力去抵制,但以后觉得势单力薄,不得不以自杀来战胜它。这类自杀者文化层次较高,不大容易接受劝导,事后也不后悔,一次不成会再次自杀。他们不仅决心坚定,自杀的手段也比较坚定。

神经衰弱不会变成精神病

一位王女士,长期睡眠不好,总是感到精力不足和反应迟钝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或不能持久,情绪不稳定,经常烦恼、焦虑、抑有等,到医院做了不少检查,没有查出身体哪个部位有问题,医生越断她患有神经衰弱。因此,她经常往返于精神科。时间一长,他们们就议论开了,说“精神科是关疯子的地方,到那儿去的人都有神病”,“神经衰弱时间长了就会变成疯子”等等。王女士困惑了既想治病,让自己好起来,有充沛的精力工作,但又害怕会变万“疯子”。那么,神经衰弱到底会不会变成“疯子”呢?

病症分析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弄懂几个概念:精神病、神经症和神经衰弱。精神病是大脑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发生紊乱,致使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

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病人,他们在病态情况下会敏感多疑、喜怒无常、行为怪异、冲动伤人,更主要的是他们身在病中不知病,对自己的精神症状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专业人员通常称其为自知力缺乏,他们不主动求医,甚至拒绝治疗,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这些在病态思维下的所作所为不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就有人称他们是“疯子”,其实这是对精神病患者的一种贬称。

神经症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能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活动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它有多种类型,神经衰弱只是其中的一种,另外还有瘾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神经衰弱的发生是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了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产生了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易于兴奋又易于疲劳,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此病的患者和所有的神经症病人一样,有精神活动能力减低、焦虑和烦恼等症状,或被各种不适感所苦。它与精神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神经衰弱的病人自知力大都良好,无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通常不会把自己的病态体验与客观现实相混淆,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内,没有明显的离奇和出格,可为他人理解和接受,常迫切要求治疗。

神经衰弱不可能变成精神分裂症,其不能转变的道理就像树木和野草一样虽然都是植物,但树木长得再矮小还是树,野草长得再高大也不能变成树木,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神经衰弱与精神分裂症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由于神经衰弱的有些症状与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从而导致人们具有这样的顾虑例如,精神分裂症早m也可出现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噩梦等,而神经衰弱的主要症状就是睡眠障碍。但是,它们之间的基本特点是不同的,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自己的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往往拒绝就医,而神经衰弱患者往往有疾病的痛苦感,并主动就医,因此,患有神经衰弱的患者没有必要为此担心。当然,某些“神经衰弱”最后被确认为精神分裂症,这并不是神经衰弱转化为精神分裂的缘故,而是当初未能及时发现疾病的本质出现的误诊。

企业家怎样注意心理卫生据调查,许多企业家的心理和生理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整个美心都在超负荷地运转着,紧张的工作压力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受至了挑战。如近半数的企业家从未准时下过班;90%以上的企业易在上任后,身体情况变坏了。难怪一些企业家异口同声地说:“女果给我几天休假,我就睡觉。”

原因分析他们有许多烦恼,如没有时间陪家人看电视、外出游玩,也没有时间辅导子女学习,更没有时间实现个人的业余爱好;有时他们的工作难以得到上级、下属和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巨大的生活压力,使他们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此外,企业家快节奏的工作方式使他们易患心脏病;而缺乏时间与家人共享家庭的乐趣,使他们与家人的感情疏远。

因此,企业家要注意心理卫生,防止心理状态的不平衡。

心理调适

不要太匆忙。尽管企业家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大到企业决策、经营策略、产品开发,小到职工的个人生活、家庭纠纷之类,但是,只要安排合理,善于授权,是能够使自己从繁琐小事中解脱出来的,从而使工作更有效。具体做法是:记录你的工作时间表,坚持每周检查一下,哪些工作是必须亲自做的,哪些是可以摆脱的,这样你就可以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间了。

学会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身体与精神的舒适和谐。调节情绪的方法有许多,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方法进行,也可以请有关专家帮助指导,这样可以更快、更有效,以便在工作间隙得以松弛。

挤出时间与家人团聚,丰富业余活动。在休假和家庭生活中,不要再考虑单位中的工作,否则会使自己整日沉浸在工作压力之中,得不到一时一刻的放松,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长此以往,会造成精力衰竭,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特别提醒应该抓紧时间休息,与家人愉快地交流,尽情地放松,使自己劳逸结合,让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冲淡紧张的压力。同时增加与家人的感情联系,保持良好的心境。

怎样抓住机遇取得成功

对于立志成才者来说,机遇和灵感是极富魅力的。所谓机遇,即有利于成才的机会和时机。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成才过程中都可能有机遇,关键在于能否抓住它,并很好地利用它。巴斯德说:

“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的确,科学史上很多成才者,不仅他们有过很好的机遇,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抓住机遇,很好地利用机遇,从而获得了成功。

调适方法

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是摘取成功之果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判断意外事故的最基本的科学素质之一。观察力强,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完整而正确,对意外现象的反应敏锐而迅捷,头脑中获得的信息丰富而深刻,因而就能迅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揭示未知世界的奥秘,获得某种新的发现和科学成果,从而抓住机遇,并有可能获得成功。

深刻的分析力。在科学史上,分析方法是一种屡建奇功的,科学方法。人们通过对事物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分析,不仅可以从空间上区分和确定不同的事物,而且可以从时间上追溯和确定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弄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如果你想获得机遇的青睐,就必须学会深人细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通过偶然去发现必然,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

果断的判断力。判断力是捕捉机遇、发现机遇、利用机遇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由于客观事物瞬息万变、错综复杂,偶然的机遇又犹如过眼烟云,来去匆匆,瞬息即逝。人们不可能对迅即出现的机遇都一一进行详尽全面的分析研究,为此,判断的技能是必须掌握的,即分清到来的机遇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有无价值,价值大小,从而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丰富的联想力。联想,在抓住机遇中具有奇妙的作用。通过联想能给已知的东西赋予新的内涵,从而为人们架起各种“过河的桥梁”。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简单、最常见、最基本的“细胞”—商品与商品交换的深刻思考和联想,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马克思的这种研究方法,引起许多自然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如德国化学家肖莱马通过对纷繁众多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的分析,从中找到了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的有机化合物“细胞”—脂肪烃,从而揭示了有机化学的秘密。联想和机遇是相辅相成、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

机遇可能触发联想,产生新的思路,而科学的联想又能帮助发现机遇,捕捉机遇,活跃创造力。活跃的创造力是发现和抓住机遇强有力的武器,具有这种创造活力的人,能从别人习以为常的普通事物中发现矛盾,激发灵感,从而获得新的解决间题的方法。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第五定理是一个曾苦恼过无数数学家的命题,为了证明这一定理,不知费尽了多少数学家的心血,但始终没有结果。年轻的匈牙利数学家亚鲍耶,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向这个千年难题发起了进攻。当他确信无法证明这个定理时,他感到机遇就要降临了。果然,他毅然摒弃了第五定理的“空间的绝对几何学”,而设立了与欧几里得几何迥然不同的新几何学,即非欧几何学。亚鲍耶终于有幸摘取了科学的桂冠。

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靠运气?靠才华?靠献身精神?不错,运气、才华和献身精神固然重要,但一定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也很重要。

具体法则

善于利用时间。真正出类拔萃的人物虽然都乐于奋发老干,但往往也都很善于调节生活。对他们来讲,生活并不仅仅是工作,他们大多数都很注重休息,工作之余常常与亲人一起外出掉步,参加娱乐活动,共享天伦之乐。

选择你真正爱好的职业。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从事着自己并不喜爱的职业,这种情况一方面使他们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同时也影响了个人潜力的发挥,很难获得事业的成功。在事业上获得卓越成就的人往往都是选择了他们真正热爱的职业,他们大多把每天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勤奋工作。这种人追求的是内心的满足,而不在表面的好处,所以往往能够成功,因为他们视工作为乐趣,而工作做得越好,成就自然也就越高。

面临困难有精神准备。面临任何艰难而重大的场合,比如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关键性球赛时,绝大多数胜利者在“临场”之前总要把想发挥的东西先在脑海里一幕幕地反复“预演”。一个著名高尔夫球手从不在球场上贸然挥棍击球,除非他在脑海里想像了他击球的准确弧线、球的飞行轨道和精确的落点。我国一位著名的钢琴家,据说他在十年动乱中被囚禁了7年,但一经获释,马上就能把钢琴弹得得心应手。他说:“那时我虽身处图图,但仍天天在心中练琴,从不间断。”

追求完美,但求真知。很多雄心勃勃、工作勤奋的“有志者”往往一味追求四平八隐、尽善尽美,结果,到头来反而一事无成。美国有位教授曾花了10年时间准备一份对某个剧作家的研究论文,但他却迟迟不脱稿,因为他总担心还有遗漏。而在此同时,作为研究对象的那位剧作家,虽在10年前显得才华横溢,10年后却灵感枯竭,黯然失色。如果此时再出版那篇论文,还会有多少人对它感兴趣呢?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大都不把错误看成失败,总是从错误中吸取经验,以求再战。

敢担风险。绝大多数人总喜欢躲在“安乐地带”,以图安稳,即使生活单调枯燥,索然无味,也心甘情愿。如美国有位歌剧女高音演员,尽管音色超群,演技非凡,但却从未担任过任何主要角色。为自己设想一个最糟的境遇,三思而后行,会使人冷静地做出抉择。如果你认为,即使身处那种境地也没什么了不起,那你就该放手行动了。

不妄自菲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了解自己,但事实证明,所谓这种“了解”常常不过是一种妄自菲薄的猜想,是作茧自缚,是发挥潜力、获得成功的最大障碍。多少年来,几乎人人都认为人是不可能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的,人体不可能冲破这个极限。但到了1954年,罗杰班尼斯特却打破这个极限,而且,在其后的两年之内,又有10名运动员先后冲破了它。事业上的佼佼者善于抛开那些人为的障碍,他们不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荣辱得失上,而是集中在自己的感觉和竞技状态方面,竭尽全力地争取发挥最佳水平,因此,也就能得心应手,发挥最大潜力。

,竞争的目标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出类拔萃的人才总是把精力倾注在如何提高自己的水平上,而不是把精力集中在竞争对手身上。其实,担心竞争对手比自己强的心理状态往往最容易导致自暴自弃而不击自溃。

特别提醒由于绝大多数成功人士都很关心怎样竭尽所能使事业成功,因此,他们大多乐于甘当配角,而不是只想“单打”,独断独行。他们认为,合作比个人奋斗更能解决复杂的疑难症结。

女性的魅力

作为一个女性,你想没想过,你是否具有女性的魅力?也许你并没有漂亮的容貌,也无力置办华贵的时装、首饰,但这些都不妨碍你成为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并不依靠花容月貌,魅力是一种内在的美。通俗地说,有魅力的女人其魅力就在于人们平时所说的“女人味”。华人学者赵浩生先生曾论述:“女人味包括温柔、细心、体贴、善良、爱美?因此女人本身,就是一个美的存在。女人味是无穷的力量,可以征服许多东西。女人应当追求精神中质的美。”魅力到底是什么?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千娇百媚的回眸一笑?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瑟琶半遮面”的娇羞?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一片痴心?是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

女人的魅力使这个世界生机盎然,爱意弥漫。不敢想像,假如这个世界没有女人,假如这个世界上的女人没有魅力,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地黯然失色。

什么样的女人才有魅力?美丽的容貌、优美的身材无疑会为女人增添几分魅力,但女人的魅力又不完全在于美丽。现代人眼中的魅力是青春活力,是更适应现代节奏的灵活与机智,是动感的美。

作为一个妻子,你一定想在丈夫面前永远保持魅力,下面的几种方法,不妨细心体会一下。

调适方法

羞涩的魅力。羞涩是女性美的特征之一,它蕴藏着妩媚和柔情。它不仅仅是初涉爱河的少女用以传递爱情的特殊语言,更是女人们婚后在夫妻之间传递爱情的信号。可惜不少妻子恰恰疏忽了这点,一经洞房花烛夜,特别是生过孩子以后,在丈夫面前的“伪装”便荡然无存,将爱情的“面纱”破坏殆尽,造成爱的单调、乏味,甚至令人厌倦和窒息。当然,这里并不主张在爱情来临时待之以过分拘谨和胆怯,而是应借助羞涩来激发丈夫的爱恋之情,从而丰富情感生活的乐趣,提高夫妻生活的质量。愿天下青年、中年乃至老年妻子们保持一点特有的羞涩,它会使女性显得年轻而有魅力。

撒娇的魅力。仗着受人宠爱故意作态谓之撒娇。显然“撒”的前提是“娇”,即柔嫩、可爱、为人所悦、受人之宠。在情感生活领域里,娇媚妖烧的妻子在丈夫面前撒一番“娇”,顿可激起爱之涟漪、情之浪花,从而使丈夫体会到妻子的魅力所在,夫妻亲密之情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逞强的魅力。正好同撒娇相反,妻子适度地逞强,也能增强夫妻生活的情趣。

遮掩的魅力。神龙见首不见尾,犹抱瑟琶半遮面。半遮半露,男人的目光是一面镜子,从那里你能知道自己有多少魅力。魅力就在女人身上,它是一种创造,是一种高层次的美,比一切外在的美都更有生命力,让人一见难忘,回味无穷。

学会制怒

发怒,人人都会。而暴躁易怒,则是不良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暴躁易怒的人,动辄发火、伤身、害人、损物。学会制怒,有助于身心健康。

造成危害怒在特殊情况下有积极意义。如面临人侵之敌的激愤,对违法犯罪的义愤,会给人力量和勇气。但在多数场合下,怒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如发怒时容易诱发胃溃疡、高血压、冠心病、肝病、脑溢血、神经衰弱等症状;盛怒之下还会昏倒,甚至“碎死”;发怒时,还会与人打架拼命,或毁坏财物。

具体过程第一阶段是潜伏期,表现为不满、厌恶、极不愉快的情绪滋生,但仍未失去理智,意志尚起作用,可以强装笑脸,抑制自己。

第二阶段是爆发期,理智失去作用,意志监督失灵,产生不可抑制的行为。

第三阶段是休克期,暴风雨般的愤怒过后,出现安静和疲劳现象,精力衰竭,精神委靡,伴有头痛、周身不适症状。

因此,制怒只能在第一阶段,过了第一阶段,则难以控制和调节。

调适方法加强个人修养,养成自我克制的习惯。易发怒固然同神经活动类型特征有关,但主要是个性品质起作用,如不懂礼貌、霸道、自私的品质和作风,放肆、神经质的性格类型,冲动、消极的意志品质,缺乏自控的习惯和能力等,都易发怒。

以达观态度待人处世。人生之路,荆棘载途、崎岖坎坷,常常遇到需要不能满足、人格受辱、制度极不公平等情况。面对这些,要尽力克制自己,避免发怒。其方法如下:

避免——对非原则性的问题,要尽力避免纠纷,远离使你动气的刺激,不与他人生闲气。

转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寻些开心快乐的事干,使自己从压抑—有意识地压抑不愉快的意念,自己批判自己,用意志驾驭情感。

发泄——找个知己倾诉自己胸中的激愤,切勿将怒气积压到忍无可忍的地步。

移置——将对某个人的反感、愤怒情绪,移置到另一对象(如自己的物件)去发泄。

否认——把自己列为豁达大度的乐观主义者,否认自己有任何不快的情绪。

让步——对方恶语中伤,自己不以牙还牙,理智地让步,防止对骂,显得自己有教养。

想像—先承认眼前的糟糕事实,然后把事情想像成本来还要更糟,以便于自我安慰。

替代—致力于事业或爱好,鼓起满腔工作热情,替代愤怒情绪。

解脱—找借口、理由来解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使自己恢复到良好的情绪状态。

怎样对待痛苦

生活中,人们谈论和追求的美往往是五光十色的,诸如崇高、鲜艳、缤纷、飘逸、漂亮、潇洒等等,最低限度的也无外乎滑稽、诙谐等,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却被“开除”出了美的范畴。人们害怕痛苦,厌恶痛苦,经受不了痛苦的磨炼。的确,很难有人知晓,痛苦是一股强大的美的动力,具有丰富的引起人们普遍悲痛、同情、共鸣、奋发的美的内涵。是的,从美学上看,痛苦也是一种美。那么,从生活中怎样看待痛苦呢?

痛苦是一种驱动力。单纯的痛苦,是指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从而表现出来一种压抑或紧张的精神状态。需要阐明的是,这里所指的痛苦是专指精神感到非常难受这一真正的“痛苦”。

生理的“痛苦”仅仅是一种身体的病痛,只有当它转化为精神的压迫时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这种痛苦是人的主体在客体面前陷人迷津的象征,是人的情感游离于理性后无所依傍而又蕴涵着沉闷的张力的精神状态。

尽管一个人的命运是悲剧还是喜剧抑或是悲喜剧,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愿望。但是,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一股不甘沉沦的力量,这股力量包含有精神的补偿、情感的沟通、人格的整合、自我的实现、生命的抗争以及灵与肉与物的各种欲望的追求。这种种欲望冲动的集结,也就是生命的驱动力。正是这种驱动力,支撑着顺境和逆境中的人生。

痛苦的驱动力无时不在转换成一种创造的动力,这似乎是人生的一把筛子,把弱者截住,而放走了强者。鲁迅先生曾经说: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内心充满了别人不可以等同的绝顶痛苦。他有过追求后的寂寞,有过呐喊后的沉默,有过探索中的仿徨,也有过不被人理解的像屈原那样的痛哭流涕,但他终究以“创痛酷烈”的驱动力“抉心自食”而将自己置身在“五四”启蒙运动的浪尖上呼风唤雨。在他的身上,体现出民族自强精神和自我批判精神的极高的统一。认识人生的痛苦并将痛苦转化为一种驱动力,便可能使每一个人从痛苦之中振奋起来。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未致我于死的东西,可使我变得更加坚强”一样,顽强奋斗的人,能把痛苦化为一种心灵的愉悦和快乐的激情,以致更加奋进。

痛苦是一笔财富。巴尔扎克曾经说:“痛苦对于天才是垫脚石?对能干者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人的一生,既有春光明媚的日子,也有风雨的痛苦袭扰。正是这种顺境和逆境的交错反复,形成了一条曲曲折折,但又实实在在的人生之路。在这条路上,不经过痛苦,不经过失败不能成熟;不经过彻底的大悲大喜和大起大落,不能坚强。惟有经历了无数次生活的残酷和无情的痛苦变故,才能对世道人情的冷暖有更全面、更深刻的透视,才能比过去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明了人生的意义。

生活中每切履历都是难得的财富,拥有了这些财富就不能让其白白地丢掉,痛苦自然也不例外。达芬奇说:“不经受巨大的痛苦,就得不到完美的才能。”痛苦是人生之师,所以,不懂得在痛苦之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人,多半是愚蠢和懦弱的。

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戴尔·卡耐基在《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一书中阐述了他是怎样地珍惜痛苦这一笔难能可贵而独特的财富。他说,他曾经遭受过极严重的贫困和疾病。人们问他如何渡过那些难关,他总是这样笑着回答:“我既已度过昨天,就能熬过今天。我不允许自己去猜想明天将发生什么事。”他回顾过去的生活,仿佛那就像一个战场—在那些战斗中,他得到的机会实在渺茫,一场战斗下来,使他浑身伤痕累累,痛苦不堪。但是,他不为自己悲伤,不为过去的烦恼流泪;对那些不曾遭遇他这些痛苦的幸运之人不存嫉妒,因为他确实生活过了,而那些幸运人只是存在而已。他已将生活的苦酒饮得一滴不剩,而幸运之人只是尝到了上面的泡沫而已。在痛苦的环境中,卡耐基学到了一些宝贵的生活哲学,这是那些环境舒适的人永远也学不到的。他学会了珍惜每一天,不为恐惧明天的来到而自我烦恼,因为恐惧会使人变得懦弱。他把恐惧感从自我身上排除,因为痛苦的经验告诉他,当他害怕的那一刻来到之时,也就自会滋生一股勇气和智慧来对付他,所以,任何小小的不愉快对他不再有任何影响。与此同时,他还学会了幽默感,因为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对于遭遇那么多的痛苦,卡耐基并不觉得遗憾,因为透过那些痛苦,他彻底接触到生活的每一角度。

这是值得任何人付出一切代价的财富。

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是否有多大成就,还在于在任何艰难痛苦的压力之下设法永葆一种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创造生活的赤诚和行动。痛苦并不是人为的,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如果珍惜它,视之为一笔财富,它必将给你携来一个更加新奇、更加厚重的世界;如果将这一笔财富浪费,它必将使你永陷在痛苦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

驾驭痛苦。痛苦,不管愿不愿意,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痛苦有其特定的空间局限性和时间变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摆脱,可以战胜,以至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痛苦发泄出来,其痛苦就自然会在自己掌握中。但对于痛苦的过程,各人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去经历它。因为要把心灵的创伤医好,最重要的就是积极采取某种行动,而这种行动也就是对痛苦的控制和利用。

痛苦的控制无非就是两点:一是摆脱,二是引导。摆脱痛苦最成功的办法就是寻找慰藉和转移注意力。但摆脱痛苦需要时间,至于时间的长短,就要看痛苦的程度和情形而定。应该注意的是,不管是哪种情况,如果对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他们应能够驱逐一切失望、焦虑、恐惧、愤怒、自私和自疑等痛苦症状并“迅速恢复正常”,则往往会使他们感到忧虑、内疚和失去信心,令痛苦的过程更加长久,更加难以结束。痛苦的极至便是解脱。对于痛苦来说,往往获得解放的门径,也就是脱离痛苦的门径。人生的痛苦并不是所有的慰藉和注意其他事情而能替代的,而是需要朝人生有利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就能从痛苦之中痛苦个够,从而去发现和挖掘蕴藏在痛苦之中的美。

一个人要独立,就非要痛苦不可,一个人要造就一番事业,也非要痛苦不可。利用痛苦无非也就是正视痛苦,从痛苦之中崛起,以至帮助造就自己。

享受痛苦。痛苦之中蕴涵着一种力量,况且痛苦是一笔财富,合理地控制和利用将给人生以鼓舞和动力。痛苦跟诸如赞叹、爱慕、兴奋等外在形式一样,均能使人奋发向上,锤炼和提高人的精神世界,均有美感的愉悦性这一特征。与此同此,因为痛苦能引起怜悯与恐怖之情,人们将这种痛苦之情宣泄出来,就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以至心灵净化,获得美的享受。享受痛苦自然有其物质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人的内心深处一种精神的体验。这种体验能使有限的人生得到无限的充实,让懦弱的心灵锤炼成豪迈、悲壮、深沉、大度、宽宏、豁达的性格,能使置身于茫茫苦海之中的灵魂挣脱羁绊,悟出人生真谛,领略生活愉悦,呼吸不再是沉闷苦涩的新鲜空气,并能赋予生命以永恒、刚毅的意义。这不是美又是什么?

做个快乐的独身者

随着社会生活的开放和发展,女性在许多方面获得了成就。

但在婚姻问题上找一个终身伴侣,而同时又要保持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和独立的个性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有的女性宁愿独身,也不愿成为男人的附庸。长期以来,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独身者都受到人们的非议,同时不得不承受种种社会压力。这种偏见和刻板态度,又通过各种小报和其他传播媒介的渲染,更加剧了社会对独身者的不良印象。但是,独身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人有独身的自由。只要在心理上和具体生活中有准备,还是能做一个快乐的独身者的。

应做的准备

学会享受孤独。一个人长期没有伴侣,没有情感交流,自然会觉得远离社会。不管你是结过婚或是没结过婚,也不管是置身于人群,或者一人独处,只要你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无法与你身边的环境沟通,就一定会体验到孤独的滋味。

但是,孤独也是一种洋溢着满足、温暖和欢乐的生活方式。独身可以冷静地评判个人的生活,从平常的事理中寻找人生的真谛,从独自生活中学会自我负责,学会忍耐,学会应付生活的能力。孤独可以净化个人的思想,净化个人的心灵,孤独的人可以享受到夫妻生活享受不到的清静和美妙的心灵对话。同时,孤独的生活,可以摆脱婚姻家庭的各种支配,经济比较独立,能享受更多的自由。

孤独有其美妙的一面,同时又有与社会的疏远感,这种自我“缩小”的心理感受,会使人心境抑郁。战胜的方式是:多交些知己朋友,多为朋友做点什么,这样就可以“忘我”,并感受到自己对别人的价值。同时,在清闲、自由的生活中,有时会感到无事可做,那不妨到热闹的街道上悠闲自得地走走,“欣赏”为家庭妻儿老小奔波的人们的艰辛与紧张,便可感受到自身的优势。

确定事业的目标。对独身者来说,成功的事业是婚姻的一种最好的替代物。而且独身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不受家庭琐事的连累。这就可以用这些优于别人的精力从事事业发展。

同时独身者的精力也比较集中,不受别人的干扰,能发挥更大的聪明才智。如果一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对于成功者的评价很高,那么成功者就为社会所器重,对本身也有较高的评价。相反,事业上得不到发展,就会加深对独处困境的体验。

学会对自己负责。独身者的许多苦恼,并不在于本人无法承受独处,而在于客观上的不宽容。作为独身者,抵制社会非议的能力越强,独身的幸福感就越大。我们不能企求别人不评头论足,因为议论别人的是非,可能与人类的生存共始终,关键是自己心理上要自立,不为别人的情绪和议论而左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一切对自己负责,只要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旧月经天,江河行地”一样,就决不会向那些用扭曲心灵看人的人屈服。

尊重自己,创造生活的乐趣。对于独身者来说,要相信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生活方式,充分认识到人生来就是单独的,单独地寻找人生的道路,单独地追求人生的意义,单独地死亡,不要把那些促使自己苦恼的罪过都归咎于自己,要把自己能够在喧嚣环境里享受到美好的宁静,视为一种自由,一种别人无法得到的权利。同时,在生活安排上要充实点,让自己同生活节奏同步跳跃,这样你自然会感到存在的意义。相反,闲散、无所事事、没有兴趣和追求,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一种等待“末日”的无聊生活。

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成功者必须是开朗、乐观与充满信心的,我们应该学会为每天的生活注人喜悦气氛。假如你已经成年,却没有天生的愉快性格,现在还来得及培养,只要经常奉行下列几条原则:

对简单事物保持兴趣。这些事物就在你身边随时随地供你欣赏,不要养成只以新奇为乐的习惯。要是你懂得生活之道,要是你能在色彩、声音、光线、香味、美景等随时存在的世界中自得其乐,人生就成了一个趣味无穷的旅程。

尽量喜欢工作。对工作,正像对人生的其他必需因素一样,最好是喜欢它。凡是自以为不喜欢他的工作的人,在工作时就会产生一种刻板、重复的不愉快情绪,由情绪引起的疾病可能会接踵而至。一个人要是喜欢自己的工作,从中领略到做好工作的那种愉快,并为自己对社会有所贡献而引以为乐,那么,他工作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广交朋友,积极做人。在与朋友的交流中,你会感到心情愉快,轻松自然。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幽默风趣和欢乐轻松中享受生活。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养成和悦的谈话习惯,不要在全家用餐时表示苦恼、焦灼、害怕、警告和责难。

对问题当机立断。每天所须应付的问题如此之多,你无法处理得当,因此宁可偶然出错,也不要为一些小问题左思右想。

因为犹豫不决一定会引起情绪不佳。

珍惜眼前好时光。有许多人生活在期望中,老是着眼于将来,完全丧失了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眼前时光。终于有一天,盼望失去了。这时候他的思想、价值、动机都将有一番大调整,他开始呈现老态,意志消沉,从盼望将来而改变为回首当年。其实,最可宝贵的是眼前时光,这是惟一真实的欢乐。获得未来美景的最佳保证,莫过于善用眼前光阴,以有效的方式工作、思索和帮助人。

只要你不断善用眼前光阴,将来往往会和眼前一样美好。

让每天都充满喜悦的气氛可以确保你过得非常充实,没有一天虚度。

识别人际交往中的特殊心态

这里说的“特殊心态”,是指“酸葡萄心理”、厌烦心态、撒谎心态以及某些不友好的心态。善于识别这些心态,在人际交往和思想工作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酸葡萄心理”识别法。在人们的谈吐中常隐含着“酸葡萄心理”。这种心理是指自己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明明自己喜欢某件东西,却说自己不喜欢,其实,并非自己真的不喜欢,而是自己无法得到。

例如,有些人经常公开指责那些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者,其实他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渴望一种权力,以谋私利,只是自己本身尚没有权力,无法进行谋私活动而已。他之所以以一位正义者的姿态出现,是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权力欲望和谋私欲望,也就是说自己对某方面的欲求不能满足时,很想通过反欲望的行为获得自我满足,达到“精神胜利”。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这种人在一旦掌权后,就绝不会再对谋私行为进行攻击,而很有可能会采取更为高明更为隐蔽的形式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

“酸葡萄心理”在现实中是相当普遍的,从社会广泛流行的牢骚现象中,可以随处发现这种心理的存在。那么如何识别这种心理呢?关键是用心观察,从其细小的动作和面部表情人手,特别是从其潜意识中寻找突破口,如脱口而出的话、无意识的行为表情、羡慕的口气和眼神等。

厌烦心态识别法。人们在听报告或谈话的过程中,常因对说话者和说话的内容不感兴趣而产生厌烦心理,这些厌烦心理虽没说出口,但往往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露出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是不难识别的。

在谈话过程中,对方减少微笑和点头次数,眼朝别处看,脑袋扭向另一方向,表示他已厌烦了。

当你在作演讲时,看到有些听众不时伸懒腰,打呵欠,打磕睡,或者私下聊天,或者不断地叹气,眼睛盯视别处,表明听众对你的演讲不感兴趣,感到厌烦,你应及时调整内容或者尽快结束演讲,不然,效果将更差。

用脚尖敲击地板,或者频繁交换架腿的姿势,表明对方对你所谈的话题不感兴趣并且内心很不耐烦了。此时你最好刹住谈兴,找个台阶圆满收场。

频繁抚弄额头,表明双方话不投机,而弄额头正是为了掩饰心中的不能说出口的烦躁和不安。当只手撑着下巴,或者用整个手掌支撑着半个脑袋,眼睛看别处时,说明他对讲话完全失去兴趣。

开会时,有人坐在一旁,低头看书看报,或者二郎腿一跷,双臂交叉,东张西望,这是十分普遍的厌烦信号。我们发现,当讲话者突然扭转话题,并宣布一条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消息时,持有这些姿势的人就会立刻改变姿势,放下手中的报纸,打开交叉的双臂,并且身向前倾,洗耳恭听,不断地看手表,这种行为暗示了他们盼望会议或交谈快些结束的心理。

如果人们用手指或铅笔磕打桌子,这就暗示他们对会议的厌烦心理已达到高潮。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演讲者,当发现这些信号时,就应当机立断,结束讲话,或者改变话题,不然会使自己处于十分被动的尴尬处境。

撒谎识别法。撒谎,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善于识破撒谎,这对于避免“上当受骗”是大有益处的。

撒谎能识破吗?回答是肯定的。用话语撒谎是容易的,但使其表情同时撒谎是困难的。美国加州大家心理学家艾克曼曾通过电视摄像机对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某病人进行观察。这位病人过去曾经多次自杀未遂,现在又要求回家度周末,由于这时她看上去精神愉快,故得到了医生允许。但艾克曼教授在放慢镜头仔细观察时发现,她脸上掠过一丝绝望的阴影,与此同时,她的一条肩膀微微耸动了一下。虽然这表情仅持续了1/24秒,但这恰是说谎的特征。后来经过再三询问,这位病人承认当时确实动过设法出去后再自杀的念头。

大量研究表明,当人们在撒谎时,他内心透露出的微细信号和他的有声语气就会出现矛盾。上面的例子便说明这一点,再如敞开的手掌通常表示诚实和真挚。但是,当伪装者说谎并对你伸出双掌微笑的同时,他的微细信号就会将他的伪装暴露。如他的睦孔会缩小,眨眼次数增多,眉毛可能挑起,音质发生微妙变化等等,这些微细信号与他敞开的手掌和装出的微笑就自相矛盾,露出破绽,只是这些细小破绽常常在粗心者的眼底溜走而已。但是,它是瞒不住细心观察者的眼睛的。

实践告诉我们,撒谎者常有如下表情动作:

面部表情尴尬,不自然或脸发白。

说话时眼睛旁观左右,不敢直视或低眉垂目,看着地面。

额部频频出汗,不时眨眼。

行为躲闪,喜欢坐在桌子后面,把部分身体隐蔽起来,或者坐到光线不强之处,这是企图掩盖撒谎时透露出的微细信号。

捂嘴行为。当人在撒谎时,大脑会下意识地指使人体去竭力控制谎言出口。因此,人们就不由自主地用手捂住嘴,触摸鼻子。

撒谎时,有人习惯用手指在鼻子底下轻轻地触摸几下,这种动作可能是迅速的,也可能是令人难以察觉的微妙动作。一些专家认为,撒谎引起鼻内灵敏的神经颤抖而发痒,为了止痒,人们就用手摸摸鼻子。当然也有自然发痒现象,这种痒需要用力揉鼻子,并不是在撒谎。

揉眼睛。撒谎的男性一般习惯揉眼。

神衣领。有些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人们说谎时,大脑思维引起的脸部和颈部灵敏的肌肉组织发生刺痒。为了消除这种刺痒,他就需要用手搔神衣领,使空气在脖子周围流通,以消除刺痒。

值得说明的是,看一个人是否撒谎,要综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和信号来判断,单个信号则难以“确诊”。

不友好信号识别法。这里所说的不友好信号包括傲慢、鄙视、不满、怀疑、拒绝和侮辱等信号。辨认这些信号,对于了解对方的待人态度,及时调整对策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我们把在人体态势语言中有关不友好的信号抽取出来,综合如下:

暨眉、皱额和皱鼻,是不满、愤怒的表示。

在交谈时不时地将眼睛闭上,这是性情高傲或孤芳自赏的表现。

眨眼时间超过一秒钟表示自己比对方优越,有蔑视或藐视的意思。

讲话时双腿叉开,双臂交叉,冷笑,包斜着眼睛,或手叉腰,歪着脖子等,是高傲、盛气凌人的表示。

眯缝着双眼,将头向后仰,表示“我并不在乎”。不住上下打量对方表示挑衅。

你去家访,主人口头上打个招呼,但没看你一眼,走路时双目直视前方,旁若无人,昂首挺胸,是高傲、“我了不起”的表示。

下领稍许上抬,把鼻子挺出,属于扩大自我势力范围的动作,是傲慢自大、不服气等情绪的表现。

把头向后伸,缩回鼻尖,似乎为闪避什么难闻气味的动作,属憎恶、厌弃、拒绝等情绪的表现。

伸出下领,把鼻孔对人,表示鄙视对方。

在交谈中,用手摸鼻子,是怀疑对方的下意识动作(也可能是自己撒谎)。如果是用手指摸鼻梁或鼻翼,它的潜台词是“不见得吧”、“靠不住吧”,表示怀疑的情绪。

撅起嘴或嘴角向下是不满、固执或准备攻击对方的表示。

交叉着双腕听人谈话,上身略为向前倾斜,这是下意识地流露出正以批判的态度听对方说话的意思。上身向后倾斜,两腕交叉是傲慢的表现。正面的两腕交叉,是拒绝的表示。

与人谈话时,将手插人口袋,是为了隐藏“手的语言”,不让对方看出自己内心活动的表现。用鼻子哼声,往往表示傲慢、冷漠、恼怒、鄙视和缺乏诚意。

机械地频频点头,配以“嗯、嗯”,“是、是”,或低头听人说话,是严厉地评价对方说话内容的表现,且多半倾向于否定。

蹲着的姿势可能含着“眼前服从,今后不一定服从”的攻击性心理。

冲着对方掸掸衣服上想像的脏物或灰尘,或往地上吐一口痰,这是侮辱对方的信号。

怎样避免“活得太累”

如今,许多人总是感到“活得太累”。这种“累”不一定是体力上的疲劳,而主要是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其实质是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担忧、抑郁、过度思虑或是精神上的无所寄托,总之,是一种精神上负担过重、极度疲惫的表现。

一个心理上健康、善于自我调整的人,对于工作中适度的紧张和生活上的忙碌与疲劳都能适应,并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激励和生活本身应有的节奏感。而感到“活得太累”的人,在心理和情绪上总存在某种不平衡,他们把工作与生活的目标定得过高,因而不顾一切地拼命干,八小时内外都上紧了弦,没有一点轻松时间,因而必然心身劳顿,心有余而力不足;生活上好与人攀比的人,别人有的自家必得有,别人没有的也得想法获得,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使自己成了物质的奴隶,等等,这都是“活得太累”的表现。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活得太累”呢?

选择适合自己和家人的最佳生活方式。生活要有时代感,有朝气和活力,每天有所作为,有所收获,但绝不盲目与别人攀比。

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可以引以为荣的好家风比什么都重要。

从现实出发,工作与生活的目标都不必定得太高。知足者常乐,但争强好胜也不是坏事,只要尽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要坦然地肯定自己。

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的情绪,对于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失败,都要看做是生活中的必然,不必大惊小怪,尽力解决即可。

善于寻求生活的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当有苦恼时,及时向亲人、朋友和一切值得依赖的人倾诉自己积郁在心中想不开的事情,这样可获得帮助,不致使自己心理失衡。当周围人也难以帮助自己时,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部门。现在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社会的极大重视,寻求社会帮助已经成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之一。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持续地感受到体力或精神上“太累”,有时可能是躯体上或心理上发生疾病的信号,不可麻痹大意,要及时去检查、治疗,并注意劳逸结合。

人为什么要找借口

美国3位科学家对人为什么要找借口进行了为期4年的研究,并得出结论:人若无辩解的机会便无法生活。

最早的借口可以追溯到人类“起源”的时代。上帝责问亚当,为什么要偷吃苹果。亚当辩白道:“是您派来陪伴我的那个女人从树上摘下来给我吃的。”而夏娃推托道:“是蛇骗了我。”

人的羞耻心理是与辩解、圆谎以及矢口否认等行为相联系的。

如果谁工作没干好、发了脾气或者未赴约会,之后总会理由十足地替自己开脱。

美国心理学家瑞克·斯奈德教授认为,人有这种天赋是件好事,“借口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润滑剂,它能使我们与朋友、同事和上司的关系继续下去”。某人如能用恰当的托词婉转地回绝一个不合适的邀请,便可既达目的,又不至于伤害他人的感情。如果人不为自己辩解,就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自尊心也将大大受到伤害。而借口则可以填补愿望与现实、要求与能力之间的鸿沟。我们必须向自己及他人解释为什么没有达到目的。有了客观理由,我们就有勇气正视问题,再做一次尝试。没有借口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人们会变得胆怯、谨小慎微。当然,也有滥用借口、爱撒谎的人。否认错误的一个最简单形式常见于孩子,他们爱说:“这不是我干的。”斯奈德认为:“成年人使用这句话的情况要比一般人想像的多得多,特别是当突然提到他们的失误,而一时又难以找到适当理由时。”

不少人喜欢用“是的,不过?”这样的转折口吻。人们使用这一语气时,尽管承认“是我干的”,可立刻就将听者的注意力引向“但是?这里含着“不得不”的意思。斯奈德分析说:“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在一般情况下,我决不这样做。”

另外,人们还有将成绩归于自己的倾向。在一项实验中,让参加者结伴完成一项任务,结果在成功的小组中有71%的人将功劳归于自己,而在失败的小组中,仅有5%的人勇于承担责任。

如何防止他人利用你的弱点

有些人会找到人们感情上的弱点,使人们心理有压力,去迎合那个制造压力的人,而事后才知受骗。怎样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呢?首先你可以回忆一下你向别人让步或感到被人利用时的感觉是什么?是谁用什么话或何种举动来激起你的情感?一旦确定了能影响你的决定因素后,就将这些因素排除掉。即使不能完全消除自己的弱点,你仍可以摆脱别人的支配,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这样不仅自己愉快,别人也会尊重你。现在,看看你有没有以下弱占。

容易感到内疚。最常见的一种操纵别人的手段就是使对方感到内疚。有人很会装出一副自我牺牲或可怜巴巴的样子,其实他们都是这种感情敲诈的行家。

害怕冲突。很多优柔寡断的人为避免冲突,常常会对任何事情委曲求全。在父母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人,往往会憎恨任何形式的不和;在那些父母小心翼翼掩饰冲突的家庭中长大的子女,往往会有一种“必须保持良好关系”的观念。

易生恻隐之心。一些玩弄“我好可怜”把戏的人,擅长欺骗别人。遇到这种人时要自问:“此人是否在玩弄我的同情心?”另一种惯用手法是哭泣,儿童的眼泪能说流就流,而且还会选择父母中心软的一方来实施眼泪攻势。有些成年人也用哭泣来提出他们的需要。

被馅媚所蒙蔽。孩子在父母即将惩罚他们时,会用热烈搂抱或亲吻表示爱,使父母心软下来,借以逃避惩罚。成年人之间也常用这种手段。馅媚能蒙蔽你的洞察力,使你甘愿顺从别人。

害怕别人不同意。这些不实事求是的人永远不知道,一味地想得到别人赞同会牺牲自尊和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对自身地位缺乏安全感。处于特定位置的人(如父母、经理或监护人),当受到一个提出不合理要求的人指使或威胁时,会因对自身地位没有安全感而做出让步。

不能忍受沉默。想控制你的人会用一种冷峻傲慢的态度对待你,时间一长,你的心里就产生一种抗拒的感觉,开始与之斤斤计较。

担心与众不同。“如果和别人不一样,必定是自己有问题”的观念,是造成此种心理的主要成因。但你要知道,第一,别人的所作所为不一定对;第二,如果你仅仅以别人为标准,就会失去肯定自己、按自己的价值标准生活的能力。

如何应付尴尬场面

你经历过这种情形吧?在一个公开场合,有人嘲笑你、讽刺你、辱骂你,你想找一句话把他顶回去,让他住口,可是偏偏想不出来,只落得恼羞成怒、张口结舌,十分尴尬。事情过后,当你回想这个不愉快的情景时,你突然发现,当时只要说某一句话就可以使对方免开尊口,使自己免受这一场精神折磨。然而事情已经过去了,留下的只是懊恼和自责:“我当时怎么就想不到呢?”“我太缺乏应变能力了。”

那么怎样解除这种烦恼,也就是说应该怎样应付尴尬场面,招架冷嘲热讽,反击恶意伤人的言语,回避那些令人困扰的问题呢?这里有几点建议,供你参考。

要把别人的话的表面意思听明白,不要单纯地追寻言外之意亡一般人都喜欢从话中找话,虽然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错,但结果往往使你陷人说话者的圈套,让他的话影响你、伤害你。因此,在不愉快的谈话中,你一定要把持住自己,不要把简单的字句翻译成复杂字句,不能为了追查隐含的意思而忽视了表面的意思。这样轮到你说话时,你会发现找一句话回答对方并不困难。例如英国前首相威尔逊当年在发表竞选演说时,突然有个捣乱分子高声喊:“狗屎!垃圾!”很显然,这个人的意思是说:“简直是胡说八道!”但威尔逊并不理会捣乱分子的本意,只是容忍地一笑,安抚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说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

用婉转的方式闪避开。一在交往中,有时为了避免回答那些令人困扰的话题,你可以设法让这些问题问不成。据说,几年以前有一个爱尔兰女学生要当面访问法国著名剧作家山姆耳·贝克特。

但举世皆知,贝克特是从不接受访问的。但这个女学生不怕险阻,毅然来到巴黎,整天在贝克特的寓所门外徘徊,想以此来打动贝克特。果然,过了几天,贝克特大发慈悲,答应接受访问,但是有个条件:只能在午餐的时间访问,饭后他必须料理其他要事。访问在贝克特寓所附近的一家小饭馆进行。贝克特一边吃饭,一边不迭地询问女学生的家世、爱好、抱负等等,女学生受宠若惊地一一做了详细的答复。直到分手之后,女学生才发现贝克特并没有让她的访问成功,只留给她一桩值得回味的趣事。

另外一种委婉的应付方法是反应模糊化,像答非所问、不置可否、转移话题等等。

运用幽默。在交往中,如果对方向你提出了某种要求,而你不能接受,这时,你可运用幽默加以拒绝。

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当海军军官时,有一位好友曾向他打听有关美国新建潜艇基地的情况。罗斯福不好正面拒绝,就问他:

“你能保密吗?”“能!”对方回答。罗斯福笑着说:“我也能。”对方明白了他的意思之后,也就不再问了。

在交往中,如果有人蓄意攻击和侮辱你,幽默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反击武器。据说大文豪歌德有一天在公园散步,碰到了曾恶意攻击过他的一位批评家。那位批评家傲慢地说:“我是从来不给傻瓜让路的。”歌德立即回答:“而我却完全相反。”说完就转仗幽默的回答充朴夫现了歌德的机警和敏捷。

怎样克服牢骚满腹的毛病

发牢骚,作为人们发泄不满的一种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许多社会矛盾变得突出和尖锐,人的牢骚也随之逐步升级,不少人似乎对什么都看不顺眼。牢骚虽然时常可见,但发法却各有不同。一是直露攻击式:指名道姓地玫击、埋怨某人某事,措辞大多过火过激;二是指桑骂槐式:明明对某人某事不满,但并不直接进行攻击,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表露自已的怨气和怒气;三是自我发泄式:遇到看不惯的事,关起门来自我发泄一顿,情绪反应往往比较激烈,但很快就可恢复平静;四是暴躁狂怒式:在他人面前尽情地发泄不满和怨恨情绪,言语粗暴,情绪激动,大有不可收拾之势。

从情绪活动的角度来分析,发牢骚是由不愉快的心情所引起的,并又导致新的不愉快。因此,它是属于一种不良的、需要加以控制的情绪活动。下面介绍几种克服牢骚满腹毛病的有效方法:

劝阻和诱导。人遇到不平和不快的事情,发点牢骚是常有的事,尤其是青年人,自制力比较弱,感情容易冲动,要想完全避免牢骚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要以体谅的心情,力求从积极的方面对发牢骚者加以劝阻和诱导。通过劝阻和诱导,使牢骚者缓和怨愤的情绪,放宽胸怀,开阔眼界,避免死钻牛角尖,放弃种种偏见。

控制和消解。任何不良情绪反应都是需要控制的,尤其是像牢骚这种东西有很强的指向性,如不加控制,不仅对自己不利,而且还可能殃及他人,影响安定团结。控制的方法,首先是要充分认识发牢骚的危害性,不要图一时的痛快而不顾一切后果地乱发一气。其次要懂得发牢骚虽然人人会发,但靠发牢骚而解决问题的却很少。为了消解因发牢骚而被激化的各种矛盾,发牢骚者和被发牢骚者双方都要积极主动地“从我做起”。比如,职工对食堂伙食质量下降有牢骚,领导就应加强管理,把伙食质量抓上去,这叫“客观消解法”;有牢骚的职工也要多多体谅食堂和领导的具体困难,少说牢骚话,协助做好工作,这叫“自我消解法”。只要把发牢骚的原因找到了,问题解决了,牢骚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

转移和升华。当自己遇到了不愉快的人或事,怨气和怒气即将涌上心头时,赶紧进行回避和转移,多想些使人高兴的事,避免消极情绪进一步恶化。不少人出于忧国忧民之心,对一些腐败的社会现象看不惯,往往容易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这时,就需要对牢骚加以“升华”而不仅仅是“消解”了。

怎样改变别人对你不良的“第一印象”

从交际心理学角度来讲,初次给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而且对以后的人际交往也会起着指导性作用。这种“最初印象”就是人们常挂在嘴上的“第一印象”。

在交际中,“第一印象”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如果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良好的,那就可能在人际交往中更好地发挥你的特长与实力,在事业上、生活上可能有一个较好的开端;如果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不太好的,甚至是很糟糕的,那么你的人际关系,你的生活与事业往往就可能不那么一帆风顺。这样,即使你的本来面目与别人印象中的“你”相差万里,有人也会从固有的心理定式出发,对你抱有一种由“第一印象”而来的偏见。这显然是很不公正的。

那么,如何改变别人对你不良的“第一印象”,主动克服这种“不公正”呢?

不要让不良的“第一印象”影响你的自信心和情绪,要用时间和实力证明你的真正形象。

有个小伙子,长得较矮,但英语水平较高,口译和笔译均达到了相当程度。报上登载的独资、合资企业的招聘广告,他不知看了多少回,也上门应聘了好几次,但对方对他1.50米的身高均不愿“接纳”?可贵的是,这位小伙子从未因为别人对他的印象如侗而改变自己的形象,他仍然自信、好强,接连在自己的工作中创造成绩,发表论文和译著,终于如愿以偿地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原来对他印象不佳的人也对他刮目相看了。

当自己感觉别人对自己第一印象不佳时,千万不能让别人闭评价左右自己的情绪,因为别人的印象未必就是你真正的形象。

充分考虑到给人“第一印象”的“影响源”的优或劣,从旁人的评价中调整自己,进行再“塑造”。

有个姑娘到了恋爱期,想漂亮一点,于是涂脂抹粉。可是经人介绍了几位男友,几乎没有一个愿意继续与她交往的。小伙子对她“第一印象”是:长相可以,扮相太差,这样的浓妆叫人看了不舒服。另一个小伙子对介绍人说:“人倒蛮漂亮的,但说话太庸俗,吃不消。”看来,姑娘给人“第一印象”不佳的根源往往是过于打扮自己,疏于内在追求。

别人对你的第面“反光镜”,聪明的人会从中找到建立良好印象的“钥匙”。你,是可以重新“塑造”的,这种弹性发挥得越充分,补偿的功能就越大,就越容易改写原先的印象。原先衣冠不整的向衣冠楚楚靠拢,原先不善言辞的向口若悬河迈进,原先呆板的向灵活变化?那么造成第一印象不佳的影响源就能堵住。

用具体、实际的行动去消除别人的片面看法,靠“旧久见人心”的持久魅力使别人的印象误差得到纠正。

子羽是孔子的学生,他第一次拜见孔子时,孔子见他其貌不扬,产生的印象也就不很好,觉得长相这么丑的人会有什么才气呢?所以他的态度冷淡,不愿尽心教他。子羽感到没趣,只好退而自学。以后他刻苦自励,终有所成。子羽以自己的具体行动改变了孔子对他的“第一印象”,怪不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曾说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深为自己的“误差”后悔。

第一印象往往取自外表,往往凭自我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印象容易“走样”。当别人对你产生“第一印象”时,你无法去阻止他,但是你有进一步表现、施展的机会。如果自己无所作为,那么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就容易形成“心理定式”,以“假”变“真”。

而在这时,如果你能用自己的不断行动来“表白”,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形象在别人印象中趋向“矫正”。

假如被别人误解为“难弄”的人,不妨表现出与人为善、善解人意的“融洽”;给别人留下“高傲”的第一印象的人,不妨用甘愿放下架子的实际行动来“低就”。当自己朝着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的相反方向努力的时候,改观就近在眼前了。

不论“第一印象”是什么,你仍然要取人之长。请记住:改变别人的印象,首先要先改变自己,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应该把每一次社交活动都当做给人“第一印象”的机会,予以高度重视,因为印象是“连环扣”,不是“一直线”。第三点,想改变别人对你不良的“第一印象”,总是有办法的,只要你真想、真做,就能够用良好的行动印象去替换不良的“第一印象”。

怎样应付挫折

心理学上所说的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不能克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的情绪反应。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谁都不是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谁都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甚至饱经风雨和坎坷。一般学习上的困难,工作中的不顺利,同学、同志之间的一时误会和摩擦,恋爱中的波折等,固然会引起不良情绪反应,但相对而言,毕竟是区区小事,影响不大。但严重的挫折,就会造成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紧张、消沉、焦虑、惆怅,或者沮丧、忧伤、悲观、绝望。长期下去,这些消极恶劣的情绪得不到消除或缓解,就会直接损害身心健康,甚至爆发人生危机:或消沉颓废、一撅不振,或愤愤不平、迁怒于人,或变得冷漠无情、玩世不恭,或心理变态、精神失常,也有的可能轻生自杀或行凶犯罪。

青年人大都有远大理想,热情高,但涉世浅、经验少,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加之感情脆弱,缺乏锻炼,耐力差,遭遇挫折后很容易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而不能自制和自拔。因此,怎样对待逆境、应付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需要用行动做出抉择和回答。

心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应付逆境、挫折的办法不外乎以下三点:

要正确认识挫折。每个人都应懂得,在人生道路上和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挫折,我们要学会正确认识挫折。

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在挫折面前,每个人的承受力往往不同,我们应努力培养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

要学会应付挫折的技巧。凡是经历磨炼、有修养的人,每逢遇到挫折时,大都有一些灵活应变、化险为夷的窍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期望法。遇到挫折时,尽量少考虑暂时得失,多想美好的未来,不断激励自己:“振作起来,一切都会过去,将来一定会成功。”

知足法。在挫折面前,要满足于已经达到的目标,对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不奢望、不强求;同时多看看周围不如自己境况的人,这样就容易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为将来的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补偿法。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即在某方面的目标受挫折时,不灰心气馁,以另一种可能成功的目标来代替,而不致陷人苦恼、忧伤、悲观、绝望的境地。

升华法。在遭受个人婚恋失败、家庭破裂、财产损失、身患病残等打击之后,化悲痛为力量,发愤图强,去取得学习、工作和事业的成功。这也是应付挫折最积极的态度。

总之,困难、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能直面人生、勇于拼搏,人生之船就会战胜惊涛骇浪,驶过激流险滩,到达理想的彼岸。

切忌自我心理衰老

离退休之后,有些人失去了工作的精神支柱而产生孤独感、失落感和无价值之感。甚至连一些中年人也常会因工作中受到挫折,而认为自己精力不如过去了,对外界新鲜事物提不起兴趣,乃至表现出“未老先衰”的心态。凡有此种心理活动上的变化,都会轻重不同加快机体的衰老进程。医学实践证明,中老年最忌的就是心理上的自我衰老。心理老化对衰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比自然老化更严重,甚至可说是催人衰老的“精神鸦片”。

其实,衰老是一个渐进的生理退行性变化过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只是许多人还不太清楚衰老过程是怎么回事,更弄不清楚心理衰老和生理衰老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

生理学家认为,一切生命的表现,都是从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的。新陈代谢就是代表生命的形式和存在的条件。活人和死人的不同即在于有无新陈代谢。人若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流,停止了呼吸,即是死亡。衰老的机制就是代谢的失调和改变,而且是随着生长发育逐渐改变的。在发育阶段,新陈代谢属建设性的合成作用较多,破坏性的分解作用较少,所以细胞发育快,人能正常发育。到二三十岁发育成熟后,建设性的合成代谢和破坏性的分解代谢基本保持平衡,此种平衡一直可保持到40岁。40岁后这种代谢平衡就发生了变化,即建设性的合成代谢低于破坏性的分解代谢,于是各种衰退现象就慢慢地出现了,如视力减退、皮肤松垂起皱、出现白发等。人到50岁后,身体衰退的速度比40岁时要快,60岁后更为明显。所以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新陈代谢逐渐改变的过程,由旺盛到减退,以至减退到不能维持生命的程度时,便是生命的终止。

但是,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作为高等动物的人,还有更重要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人的心理状态、心智的作用。也就是说,生理衰老和心理衰老是不能等同的,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什么有的人健康长寿,而有的人未老先衰?尽管原因很复杂,但离不开心理因素的影响。身体的部分器官出现衰老现象并不意味着老之将至。事实上,人的心智到50岁时还很年轻,而且仍在成长,脑力活动到60岁始达巅峰,之后才缓慢地衰退。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鲍威尔对年龄在25岁到90岁的1583人的理解力、记忆力及视觉和辨别空间位置的能力进行了多次测试,发现80多岁的老人中有20%一30%的人与年轻人相比毫不逊色,更有10%的老年人仍在不停地增强智力。鲍威尔的这一发现与其他专家的“人到70岁仍能保持较强的智力”的结论是一致的。他们还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而损耗的,主要是头脑中的“硬件”,即用作信息处理的数十亿个“电话线路”和信息转换开关。而头脑中的“软件”,即人的一生中储存在头脑里的信息,并不是必然会衰变的。因此,人在晚年仍然可能拥有上等的智力,只是认知的速度有所减退而已。

他们还发现,使老年人保持较强智力的最主要因素,包括高水平的教育程度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单调刻板及不如意的生活则是造成智力早衰的主要原因。从而否定了多年来流行的一种观念,即认为30岁以后每天脑细胞要死亡10万个左右,必然会导致记忆衰退和早衰的结论。

生理的衰老和心理的衰老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只是影响的力度不处在同一等级上。生理的衰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个体的差异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也有差距。心理可发生“雪崩效应”,所谓“愁一愁,少白头。笑一笑,十年少”就是例证。因此说,心理衰老对生理衰老的影响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影响。那么,怎样预防心理衰老呢?

调适方法对简单事物保持兴趣。这些事物就在你的身边随时供你欣赏,不要养成只以新奇为乐的习惯。你要是懂得生活之道,就能在色彩、声音、光线、香味、美景等随时永在的世界自得其乐,人生就成了一个趣味无穷的旅程。也就是说,要是你能欣赏身边的简单事物,那么,每步,你都像是走在充满奇趣的道路上一样。

尽量喜欢工作。对工作,正像对人生的其他必需因素一样,最好是喜欢它,避免因为不喜欢它而惹来的麻烦。凡是自以为不喜欢他的工作的人,在工作时就会产生一种刻板、重复的不愉快情绪。

特别提醒珍惜眼前好时光。老是总要到来的,正视自然规律,让每天都过得充实,充满喜悦,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尽情享受生活,拥有年轻的心。

健身先健脑,防老先护脑

人的大脑功能是人类亿万年进化的产物,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根本所在。大脑是人体神经中枢的所在地,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最高统帅部”,它的健康状况如何,关系到人的生命、智慧、健康与衰老的程度。大脑指挥着人的一切语言、思维、心理活动,负责调节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活动,使人健康愉快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只有有了健全健康的大脑,才能真正成为健全健康的人。

人的大脑是一种近于完美的网络神经结构,它比身体任何器官构造复杂,功能完善,可称为最为精密发达的器官。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其中大脑皮层约有140亿个,每平方毫米就含有8万个,而且每个神经细胞都与其他上万个细胞相联系。神经网络四通八达,一秒钟内大脑会发生1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人一生中能储进1000亿个信息。科学家估计,人脑细胞功能仅开发了10%,甚至还不到,还有许许多多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可见其功能潜力之大。

正因大脑功能对人体生理、心理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探索人体防病健身、防老抗老时,就应十分关注健脑和护脑。

倒不是说其他脏器的健康和防病不重要,而是说大脑中枢是生命的根本,中枢神经健康与否,将牵连和影响全身,中枢神经的衰竭,就意味着生命的终止。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人老腿先老,其实这是只看表象,未知本质。应当说人老是脑先老,是大脑运动中枢功能发生了障碍。如果中枢神经能维持足够的张力,那么生命还可能顽强地持续。再拿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来说,心理学家认为两种功能都很重要,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但相对而言,心理功能、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与影响要大得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情绪的极度消沉、心力的交瘁、意志的挫败,会导致中枢神经的极度疲劳乃至受到严重的伤害,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反应:机体平衡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物质代谢功能下降,以至意志能量的减弱和免疫功能的减退,从而必然导致心力衰竭,死亡也会随之而来。所以,心理学家把人的健康与衰老区分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衰老和心理衰老两大类,并且一再强调心理因素的至关重要性。由此可见,抓住了健脑、护脑这一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健康的“关节点”。

怎样才能健脑、护脑呢?

首先,要有良好的先天遗传基础。这里包含两大要素:一是要有良好的遗传基因,这是基础的基础;二是在妊娠早期,特别是脑细胞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即妊娠3一6个月内,提供最佳的物质营养,并在幼儿两周岁以前脑细胞分裂和信息沟通的关键时期进行早期教育,提供最佳的智力营养。这是塑造健康优良的大脑神经细胞的先天和早期的重要物质条件。

其二,要勤用脑,多用脑。有人曾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

让受试者平卧在压板式的天平秤上,然后让他思考一道数学题,结果发现,天平秤很快沉向头的那一端。这说明,思考可以大大改善脑的血液循环。“用进废退”,脑子越用会越灵。大脑接受训练越早,智力开发也越好,脑细胞的老化进程也越慢;反之大脑受的训练和使用越少,脑细胞的老化进程就越快。

其三,劳逸要适度,适度的原则是用脑卫生的重要原则,要提倡张弛结合,讲究节制。过劳则伤神,伤神则伤本,因为“脑为神之本”,“神强必多寿”。所以用脑养神要“以不伤神为本”。一方面不能用脑过度,另一方面要避免对精神的各种伤害,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过度刺激。要心情开朗,心境豁达,乐观处世,形成一个平静、稳定的精神心理状态。要重视高质量的睡眠和适量的体育锻炼。睡眠是脑细胞进行“吐故纳新”、补充营养和修复功能的重要生理调整时刻。因此,睡眠既是消除脑疲劳的最好办法,也是保护大脑细胞活力的“良药”。

其四,克服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态度,继续保持好奇心。好奇心人皆有之,但年轻人更甚。随着年龄增长,好奇心逐渐减退。

这虽是一种生理现象,但显然也是脑老化的一个迹象。有意识地留意各种事情,培养多方面兴趣可推迟脑衰老。

保持与各种年龄的人来往,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多接触儿童和青少年。儿童的天真活泼、青少年的青春朝气对排解中老年人的孤独感、抑郁情绪是一贴灵丹妙药。

特别提醒

应该找一位值得依赖的、熟悉的、有经验的医师,跟他交朋友。

这样的医师能充分了解你的心理、身体状况,容易发现问题并帮助采取有益的措施。这也是推迟脑部衰老的好方法。

老年人应重视“休闲疗法”

老年人辛辛苦苦地工作了大半辈子,离退休后,有了较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来确定安排休闲活动的方式和内容。老年人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空闲时间,以利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休闲并非一般的娱乐,或仅限于娱乐。休闲的意义是积极的。

苏格拉底说“最好的财产是休闲”,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知识、幸福和休闲,休闲是获取知识与幸福的条件,是人生的最后目标”。休闲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学习、锻炼、参加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各种形式的信息、娱乐活动。

人们之所以用“休闲疗法”代称休闲,是因为休闲对于老年人尤其是离退休老年人调节心理变化,维持心身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用

休闲学习可以使老年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离退休老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习一门新知识或新技能,是完全可行的。这对于老年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老有所用、老有所养和老有所慰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知识的乐趣是无穷的,休闲后的学习对老年朋友尤其如此。

休闲疗法可以充实老年人的生活。离退休老人最怕生活乏味、精神贫困。而听音乐、钓鱼、养花种草、绘画、集邮、书法等休闲活动可以起到排忧解闷、抒发感情、增添生活乐趣的有益作用,而且有助于提高素质、丰富精神生活、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并辅助治疗心身疾病。

休闲疗法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社会角色,弥补、改善对生活改变的不适应状况。离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有了根本的变化,从工人或领导的社会角色成为一个单纯意义的人,生活方式、生活特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一些离退休老人往往不能适应这些转变,发生新旧角色的冲突,这时老年人可积极利用休闲疗法,参加适合自己的社会公益活动、体育锻炼、家务劳动等渐渐熟悉新的社会角色的责任、权利、态度、情感,保持心理平衡。

特别提醒目前我国老人的闲暇时间大多花费在娱乐这一狭义休闲活动方面,但许多老年人并不满足于此。由于精力、体力、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不同,以及各人生活目的不同,这就需要更多样化的休闲活动适应每个人的不同需要,让每位老年人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休闲活动。这就要求负责管理离退休人员的组织充分重视“休闲疗法”的重要作用,注意到老年人需求愿望的差异性,不能单调地组织安排休闲活动,应着眼于具有“发展”性质和“创造”性质的活动内容,如旅游、参观、绘画、写作等。休闲疗法有助于发展老年人的人格品质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充实他们的生活.保持他们的心身健康。

生活有规律,健康保平安

健康乃人生的第一大财富,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却仍有不少人奢侈地透支着健康,其中最突出、最普通的现象要属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严肃地告诫人们,生活方式不当引起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何谓不健康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疾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指生活无规律、暴饮暴食、纵欲无度、酗酒抽烟、以车代步、懒于运动、夜生活过剧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一时看来影响并不很大,但久而久之势必导致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据有关医学调查证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将日趋严重。之所以会有如此发展势头,都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仅从上海市的有关调查数据来看,15岁以上男女青年吸烟率逐年上升,17%的市民有酗酒的不良习惯,12%的市民常吃高脂肪食物,18%的人常吃较咸的食物,10%的市民很少吃蔬菜和水果,只有37%的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社交活动中的美味佳肴、暴饮暴食更屡见不鲜,城市居民中晚餐食物过多过好也是很平常的事。所有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自然又都是催患生活方式疾病的总根子。例如,生活无规律、劳逸无度、忙闲不均等,是人为地扰乱自己人体“生物钟”,必将导致生物钟节律的紊乱,以致功能失调而致病或早衰,这无疑是等于慢性自杀。要知道,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生物钟支配下进行的,生物钟运转正常、“准点”,人体便健康、抗衰、延寿;反之,就会受惩罚。科学家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不但身体消耗得不到补充,而且由于激素合成不足,会造成体内环境失调,更严重的是将对身体免疫系统造成无可弥补的破坏,给病魔的侵袭敞开大门。同时,长时间的晚睡或睡眠不足,还会加速衰老。

尤其是晚上10点至凌晨2点,这是人体细胞坏死和新生最活跃的时间,此时不睡觉,细胞代谢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充足的睡眠对于当今快节奏生活的人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健康的“守护神”,而且在各种压力面前会表现出更坚强的自信心和独立处事的能力。为保证生活节奏正常,专家们认为应节制夜生活,保证每天有7一8小时睡眠,若再能辅以半小时的午睡则对健康更为有益,这一点对人过中年者更为必要。

又如晚餐不科学,吃得过饱过好,甚至暴饮暴食,造成营养过剩,体内脂肪积存过多,使得肥胖症、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富贵病”接踵而来,严重地危害人体健康。吃得过饱,全身的血液过多地集中到胃肠从事繁重的消化工作,一方面消化道得不到适当的休息,会引起功能下降;另一方面会使大脑、心脏等重要脏器相对缺血,导致早衰与短寿。暴饮暴食更易诱发消化道的急性疾患,如急性胰腺炎,往往是酒足饭饱时发作,来势凶猛,危及生命。更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是,过饱和过好必然会造成一部分食物,尤其是高蛋白食物的不能及时消化与吸收。这些食物在肠道内的厌氧菌作用下,会产生酶、氨叫噪等有害物质,不仅会刺激胃肠勃膜,而且会损害肝、肾,对大脑细胞也有毒害,尤为严重的是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还是大肠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可见,这些不良饮食习惯非改不可,否则就会自找苦吃,自我摧残。

再如嗜好杯中之物,无节制地狂饮滥醉,不仅容易造成肝硬化,而且还会引发口腔癌、消化道溃疡和心血管病等。酒进人人体后,绝大部分在胃肠道吸收,然后到达血液,分布全身。酗酒不仅会造成体内多种维生素缺乏,而且严重损害肝脏,造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还会诱发凶险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置人于死地;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胆固醇增高,心肌功能降低而诱发高血压、中风,以及多种心血管疾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边喝酒、边抽烟的危害更大,因烟中的尼古丁极易被酒溶解吸人体内,若造成烟酒同时中毒,更是后患无穷。

至于以车代步造成的“运动不足病”,也是城市中一种多发病。现代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过去需要体力的劳作已被现代化设施所替代,使得人们自身的运动量显著减少,运动的不足会使机体各个系统功能下降。许多身体发胖的“有福之士”,看上去似乎挺健康,但是稍遇风寒便会身体不适,经受不了气候、环境的变化。运动不足,可引起血脂增高,并使胆固醇易沉积于血管壁上,加速动脉硬化,成为冠心病易发的原因,还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易患失眠及神经官能症等。运动不足还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越是运动量不足,越不想活动,而且懒于动脑,整天精神委靡不振。长此下去,机体各种功能,尤其是大脑的功能会衰退,生活质量就会明显降低,身体健康也无从保障,所以我们必须积极防范“运动不足病”。

总之,生活方式疾病是多种多样的,对人体健康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因此,我们必须从日常生活人手,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建立起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为此,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保护生物钟节律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有规律地生活。古今中外“健康之道”千差万别,但有一条却是共同的,那就是规律生活。这一条,对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生物钟正常、准点运行。这也是专家开出“处方”的头一条。

、饮食有节,饥饱适度。节食可以健康长寿,这也是古今中外养生学喜谈乐道的话题。《千金方》曰:“饮食以时,饥饱得中。”

说明进食应定时定量,对胃肠功能有好处。有的学者通过细胞培养证实,给予过多的营养的培养基,细胞就会早熟,容易导致早衰。

美国科学家推论,人类如果采取“少吃”这种模式,寿命可望增加20一30年。生理学家也研究证明,人体所需热量一般只是想吃的食物热量的1/5一1/3。当然,节食并非越少越好,而应在保持营养平衡、饮食多样化、保持胃肠功能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减少动物脂肪、糖、盐的供应量,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的供应量,以使生命细胞保持充沛的活力,使健康达到良好的水平。有的学者研究认为,人体本能宜素食。从生理结构上看,特别是消化系统与肉食动物区别甚大,人类没有尖锐、凸出的犬齿,只有平坦的臼齿;肠道长度是身高的12倍,比肉食动物长两倍多;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特别有利素食的消化;胃酸的相对浓度、数量只有肉食动物的1/20,所有这一切都说明适于素食的消化。再从生物学上看,人体大部分体液呈碱性,细胞在最佳状态时,体液平均酸碱度(pH值)为7.4。这个内环境构成的主要基础是食物,动物性食物为酸性,而蔬菜、水果、豆制品等植物性食品为碱性。人体要保持偏碱性体液,以适于体内细胞正常动作,就必须营养均衡,碱性与酸性食物之比应为1:5。当然,还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霉变食品,少吃腌制、熏制食物,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每天食盐量不宜超过5克。

三、不抽烟、少喝酒,合理安排生活,适度参加文体活动。香烟对人体的危害,人人皆知,年轻人不必为赶“时髦”、“应酬”而抽烟。中老年人为了健康应尽早戒烟,尤其是孕妇,为了健康的下一代,绝对禁止抽烟,被动吸烟对婴儿危害更为严重。少量的喝酒对身体不仅无害,反而有益,但是大量而频繁的饮酒只会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科学安排,劳逸适度,七情六欲宜适中,夜生活应有个限度;要因人、因时选择一两种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做到常练不断,持之以恒,必有好处。

从健康角度来讲,我们已进人了讲究生活方式的时代。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抵制“生活方式病”,既不能靠医生,也不能靠药物,而是要靠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健康的“金钥匙”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詹姆斯格兰特有一句很精辟、很耐人寻味的话:“只要人们下决心做到合理膳食,积极锻炼,不吸烟,饮酒不过量,那么,花费不了多少钱,甚至分文不花,便可以使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10年!”这是多么诱人的行动目标呀

失眠的心理调适

失眠,对于青年人和老年人来说,都是一种最常见、最普通的令人烦恼不堪的睡眠障碍。根据国外有关部门的统计,有过失眠这种痛苦体验的人约占56%以上,可见失眠直接渗人了许多人的正常生活。但是,偶有失眠并不可怕,因为人总有兴奋、激动而睡不着的时候。如果经常失眠,则会给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的烦恼,以致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了。

原因分析

那么,人为什么会失眠呢?造成失眠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情绪紧张不安,心情抑郁,过于兴奋、生气、愤怒、激动等,疲劳也是造成失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这种高级动物的神经活动中,有两个基本的活动过程,也就是兴奋和抑制。所谓兴奋,是指大脑细胞在工作、在活动;而抑制,是指大脑细胞处于休息状态。

两种活动过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如果神经细胞一直紧张地工作就会疲劳。在白天的学习和工作中,如果致使神经细胞过度兴奋、过度疲劳,可造成神经细胞在应当兴奋的时候兴奋不起来,不应当兴奋的时候它义偏偏兴奋过度。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两大过程的紊乱,从而引起失眠。

根据年龄、行为习惯、性格、工作性质、身体状况的不同,人的睡眠时间也是不尽相同的。一般认为,成年人的正常睡眠需要8小时左右。而老年人的睡眠,从60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的时间也在相应地增长。60-70岁的老人,每天应睡9小时左右;9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应睡10一12小时。女性比男性睡眠时间要长一些。

经常性的难以人睡、睡时易醒、醒后不易再人睡等都被称为失眠。严重的失眠可以整夜不能人睡。由于睡眠不足,白天会呈现精神不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有的可能影响食欲。长期的失眠还有可能出现耳鸣、头昏脑涨、健忘、易怒、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甚至引发焦虑症。

老年人由于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减弱和兴奋过程增强更容易出现失眠,老年人的失眠可以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躯体的因素。如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像骨刺引起膝关节疼痛,肩周炎所表现出的疼痛,带状疤疹所引起的疼痛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心功能衰竭等引起的咳嗽、哮喘;老年性皮肤疹痒、前列腺增生和老年妇女的尿失禁所引起的夜尿次数增多等都可以引起失眠。二是环境的原因。如卧室不安静、不卫生、空气不流通、温度或湿度不适宜等,都会影响睡眠。三是精神和情绪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衰老表现的呈现使得老年人容易产生悲观情绪。此外,当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时,容易产生猜疑,担心自己得了这样或那样的危重病症;还有的老年人睡前观看一些容易引起情绪波动的电视片,如战争题材的电视片,武打片以及激动人心的体育比赛等;还有一些老年人睡眠时喜欢回忆往事,思念故人旧友;有的老年人情绪易于激动,都可造成失眠。这种由于精神、情绪因素所造成的失眠,在老年人的失眠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四是睡前吸烟,晚餐饮酒、吃得过饱等不良饮食行为习惯,以及滥服安眠药等都会破坏睡眠的规律。

调适方法

失眠大多数是由情绪因素所致,因此,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对于改善睡眠有着良好的效果,正所谓“心静方能睡实在”。“心静”就是要稳定自己的情绪,这对于情绪不稳定所造成的睡眠障碍者来说效果十分明显。稳定情绪的关键是提高抗干扰能力,为了抵御外来不良刺激的干扰,就必须建立自己得以安乐的心理“静室”,诸如对某学术的专注,对某技艺的倾倒,搞自己的“图书馆”、“小花园”、“陈列室”、“影集簿”?这“静室”犹如心理的“保护伞”和避风港,到了这里心情就会豁然开朗,其乐无穷,一切忧愁和烦恼随即烟消云散。一旦有什么特大意外事件,使你的心理冲突难以在自己的“静室”内消除,那就要理智地加以疏导,采取交谈、日记,或适当运动等形式把激动的情绪稳定下来,争取在睡觉前实现心理平衡。睡觉时要采取自己最易人睡的姿势,全身放松,缓缓做几次深呼吸,呼气延长可抑制交感神经,使增快的心率减慢,消除紧张,心情逐渐得以平静,随之可以安然人睡。此外,还可以采用习惯调整的方法来改善睡眠。我们知道过度思虑影响正常睡眠,特别是临睡前的过度思虑对睡眠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要注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首先不要去思虑那些无谓的问题。宇宙自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生老病死也是不可抗拒的,“祀人忧天”已被人视为笑柄;儿孙自有儿孙福,过多的为子孙操心也大可不必,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要想周密地思考问题,就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到安排有序,有劳有逸。资料查寻、考证等尽量放在白天去完成,对于自己的工作要尽量做到周密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这样不但可以赢得乐趣,而且也可以促进睡眠。

想像放松法对于心理和情绪因素所导致的失眠颇为有效。

当人睡困难时,可取平常安睡的习惯姿势,并做舒适与向往的想像。想像过去曾经经历过的令人神往的境界,如在海滨松软的沙滩之上,蔚蓝的大海风平浪静,沐浴夕阳的余辉;也可以想像自己在洒满月色的密林之中,聆听着古老的岩石上涓涓清泉流过的声响,把自己融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之中。此时全身放松,呼吸缓缓加深,心情会逐渐平静下来,很快得以安睡。在运用心理调摄的方法进行自我催眠时,不成不变地按照法则进行,只要自己体验到放松舒适,达到安眠或其他预定目的就是成功。

尽管睡眠时间是由于情绪和心理因素所致,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躯体因素和其他因素影响我们的睡眠,如睡眠的姿势、卧具等。

对由躯体因素所引起的失眠,我们应当积极地加以调整,消除这些因素。同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卧具,对于床来说,以软硬适中为宜。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及老年性骨关节病,睡松软的钢丝弹簧床、铺松弛的棕床都不合适,因为不论哪种姿势睡觉,这种床都会使身体中部下陷,改变了脊柱的正常生理状态,可能增加病痛,长期下去,即使没有脊椎病的老人也会引起腰肌劳损而导致腰痛。木板床太硬,对全身肌肉放松也不很理想。如果在木板床上面铺上柔软并有适当厚度的褥子或床垫等,则较为适宜,基本上能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状态。

枕头合适与否对人的睡眠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枕头的选择要注意三点:一是枕头的高度因人而异,12厘米为宜,即稍低于从肩膀到同侧颈部的距离且能保持颈部的生理弧度。枕头过低或不枕枕头,头部会向下垂,会使流人脑部的血量增加,影响睡眠,并使部分颈部肌肉紧张,易于引起落枕;枕头过高,无论采用哪种睡姿,都会使颈部与躯干产生一定角度,既影响睡眠,又易使颈部肌肉劳损,发生落枕。二是枕头的软硬适中,不要过硬或过软,过硬由于头颈部血液循环受阻,引起头皮麻木不适;过软难以保证枕头与身体的平衡,会引起落枕和疲劳不适,过软过硬都会影响睡眠。三是枕头材料,冬天最好使用木棉;夏天可以用荞麦壳、绿豆壳,亦可用蒲花或芦花。在枕头中加人杭菊花、夜交藤、合欢等,对睡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还要注意睡时的衣着,最好穿柔软的棉织品,而不要穿紧身的衣服。床单要保持清洁,垫被要经常晾晒,这样可以保持被褥的蓬松柔软,利于睡眠。

睡眠可以分为仰卧、俯卧、左侧卧、右侧卧四种姿势,各种姿势对睡眠的影响是不同的。仰卧会影响肌肉放松,达不到充分休息的目的,还会不自觉地将手放在胸前,容易引起噩梦,而且熟睡后舌根易于下坠致使呼吸不畅,发出蔚声,唾液流人气管而引起呛咳,甚至可能诱发肺部感染。俯卧不仅影响肌肉放松,而且使胸部受压,影响心脏功能。左侧卧,虽然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但耳朵贴在枕头上,容易听到自己血管的搏动声,影响睡眠,而且心尖部受压,易引起噩梦。为了保证有良好的睡眠,人的睡姿以双腿微弯向右侧卧的姿势最为合适。这与古代武术界所说的“睡如弓”是一致的。这种姿势,双腿微曲,脊柱略向前弯,全身自然放松,右手屈肘放枕前,左手自然放大腿上。这样,不形成对心脏的压迫,有利于心脏正常工作;同时有利于胃内的食物顺利地排出,进人十二指肠,因为胃肠向十二指肠的开口是由左向右的;肝脏是人体最大的生物化学工厂,右卧位可以使肝脏得到较多的供血,这样有利于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在认识到睡眠的姿势对于睡眠的质量有一定影响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睡眠的姿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夜要变动20一60次。另外,睡眠姿势的优劣是相对而言的,选择睡眠姿势应以自然、舒适、放松,不影响睡眠为原则,但人睡时最好还是选择右卧位。

一午睡对于晚上的睡眠也有一定的影响。午睡是亚洲人长期形成的习惯。一般人都有午睡的习惯,特别是夏天,这对于补充夜间睡眠的不足有着较为良好的作用。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大脑皮层抑制功能减弱,一般在夜间不易人睡,容易造成睡眠不足,进而导致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甚至出现“低血糖”等情况,损害身体健康。因此,午睡对于老年人显得更为重要,即使睡不着,稍微躺一躺或闭目养神对身体也是很有好处的。

午睡对补充睡眠有良好的作用,但在午睡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一是午睡应选在午饭后的30分钟左右进行,这样可以保证胃内食物有一定的消化时间;二是午睡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1小时左右,过长的午睡有可能成为晚上失眠的原因;三是不要坐着睡或伏在桌上睡,最好还是躺在床上睡;四是夏天午睡不要在过道上或对着电风扇或空调的出风口睡,以避免着凉而感冒。

尽管保证良好睡眠的方法是自我调理,必要时还是要求助于医生,适当使用药物。对于初患失眠的人来说,服用一些安眠药,可以防止失眠现象,但是决不要仅仅依靠安眠药来帮助睡眠,更不能滥用安眠药,否则对健康的危害是比较大的。正确使用安眠药要注意做到这样几点:一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大多数安眠药都是增加慢波睡眠,减少快波睡眠,与正常生理睡眠不同,易形成依赖和耐药性,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二是不要随意改变药量,服用安眠药总的原则是用量宜小,疗程宜短,同时要间断或交替用药。三是安眠药的停服应逐渐减量,或用其他安眠药取代后再停,而不应当突然停止。停药后如出现多梦、噩梦,应坚持停药,不久会自行消失。

特别提醒只要注意劳逸结合,科学用脑,保持健康的心态,失眠是不可怕的。我们只要对失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认真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心绪,就会慢慢解除失眠所带来的痛苦。

怎样看待精神紧张

当今时代,是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紧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的加强,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普遍感到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心理压力的加大,使精神容易处于紧张状态。紧张到底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何影响?是有害无益,还是有利无害?是不讲节制,还是要讲究适度?这的确也是现实生活中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

具体分析心理学家认为,精神紧张一般分为强、中、弱三种状态。强,属于精神高度集中、高度紧张,就像弓弦拉到了顶点,时刻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属于适度状态,是有张又有弛;弱,是经常处于松弛状态,生活过于安逸,老是提不起精神。这三种不同的精神状态,会产生三种不同的“心理效应”。科学家用老鼠做了有趣的试验发现:接受过分频繁、接连不断声光刺激的老鼠寿命均较短;在完全没有干扰刺激的平静环境中饲养的老鼠寿命也较短;只有在给予一定干扰刺激,增加具体力负担,激活其细胞压力与活力的条件下饲养的老鼠寿命为最长。由此可见.,紧张并非都有害,安逸也并非都是好事,只有适度的紧张才是最佳的效应。

紧张的利弊得失的关键,在于是否调节得当。科学研究证明,短时间的紧张状态,可以增加免疫力,人体中自然杀伤细胞对这种短时间的紧张反应特别敏感。有人曾对跳伞运动员的身体反应情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是跳伞前的过分紧张、害怕,使自然杀伤细胞的数目在短时间内增加将近20%。当然,人们为了增强免疫力,不一定非要跳伞,而慢跑半小时,同样也可起到类似的作用。可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就完全不同了,实验已证明,在此种紧张状态下,血液里的抗体明显减少,它不仅降低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和反应能力,而且对病菌和肿瘤的抗感染力大为削弱。国外心理学家通过对数百名大公司经理的观察分析发现,处于适度紧张状态下的经理,其生病和生重病的机会比工作轻松无序的同事要少得多。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怀特说:“生活本身就是紧张,你最好以紧张为乐。”因为,人若善于对待生活中的干扰和紧张,这便不是健康的威胁,而恰恰是健康的“刺激剂”。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并非像想像的那样脆弱,紧张的确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多不得也缺不得。适度的紧张可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使疾病难以发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发现,一些老科学家、教育学家、医学家往往能够长寿,常葆青春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一生始终处于勤奋的工作之中;相反,一些原来健康的老人,一旦过上离退休的安逸平静的生活之后,反而加快了衰老的进程。这一切都与紧张状态的程度有关。

益处医学家们指出,适度紧张是一种最佳的保健良方。因为当你进行一定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时,心脏往往要通过加强收缩排出更多的血液供给全身各器官,尤其是大脑虽只占体重的2%,但所需的营养和供氧量约占人体总需求量的14%左右。由此可见,心血管功能的增强,自然对改善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何况人们在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之时,紧张而有节制的工作必然需要全身各器官的协调配合,既动手,又动脚,更动脑,而这些活动的本身就可使肌肉发达。因此有的学者这样认为,适度紧张也是一种经常性的健康运动,它是使人们趋于健康、趋于整体性、趋于最高效率的促进力量。中外医学研究已证明,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可以促使体内分泌更多的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等,从而使大脑神经系统和各器官的功能调节到最佳的状态,同时又极大地增强了机体的免疫、抗病能力。

调适方法正因为适度紧张有如此多的健身功能,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调节。首先,要有劳有逸,有张有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特别是青年学生和中年知识分子,更应重视调节工作和学习的节奏,切不可过度地加压、加码造成过度的紧张,这方面的教训实在不少。其次,要学会注意力的分配与转移。

快节奏和高效率的工作,必须有节制地进行,切不可打疲劳战。即使每天的学习和工作,也要区分轻重缓急,该精力高度集中时就集中,而且在集中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转换工作或学习内容达到使大脑皮层轮换休息的目的。第三,要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爱好,把工作、学习、娱乐、休闲安排得充实些、丰富些。尤其是离退休的老人,既不可安排过分紧张,又不要过于懒散;既要有一定的追求,但又不宜满打满算,应根据各自的健康状况,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过一种有弹性的生活.这对增进身心健康是颇有裨益的。

放松自我,走出“完美”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一人生哲理,从某种意义上清楚地告诉人们做人是不可能都尽善尽美的。对每个人来讲,都有自己认为不完美的地方,但无须怨天尤人。生活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除非在童话里找。

现状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虽口头上也讲“我决不追求完美,因为世界本来就不可能完美”,可其内心深处却尽力在“完美”上较劲和苛求。他(她)不仅苛求自己,还苛求别人,更苛求孩子!尤其苛求孩子“完美”的家长为数真不算少,一旦孩子达不到他(她)心目中的“价位”,什么“高压政策”、“软硬兼施”的手段应有尽有,难怪有人高喊:实在是活得太累!殊不知,这种做法一旦脱离了客观实际,脱离了自己的能力所限制的应有高度,就会成为人生的精神栓桔,这不仅有碍健康,会引起过度焦虑、紧张乃至沮丧等消极情绪的产生,而且对学习成绩、工作效率,以及人际关系均产生负面影响。若是这种超负荷的“内压”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严重挫伤了自尊、自信、自爱,就会变得极度害怕失败,其后果更是难以设想。这一点只要对诸多家庭的婚姻生活、子女的教育,以及求职心理等现状做些深层次的剖析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专家分析心理学家伯恩斯曾为研究工作效果和情绪健康的关系向150名年收人1一巧万美元的推销员进行心理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中有40%的人做事力求完美无缺。这部分人比做事不追求完美无缺的人精神压力要大得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是否也更大呢?说来奇怪,答案却是否定的。这部分人,除在生活中明显感到焦虑、压抑和沮丧外,并没有丝毫的证据表明他们一定能获得成功。事实上,这些经常力求做事尽善尽美的人,常常使自己处于挫折和精神压力之中而经受苦恼的煎熬,从而导致了他们创造力和效率的降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能参加奥林匹克比赛的运动员,似乎很少能达到预想的目标,甚至所取得的成绩还比不上原来不如自己的运动员。成绩较好的运动员,力图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在比赛前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有的甚至是恐慌的状态。他们总是想尽全力达到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不是依据实际情况,而是依据他们原有的成绩来衡量自身的能力,这样势必心事重重,担心比赛失利。这种思想包袱越重,心理压力越大,必然会影响到赛前的饮食和睡眠,自然也就难以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的竞技状态。商人和运动员如此,别的行业、别的职务的人也是同出一辙。

那么,为什么越是追求完美越不能完美,甚至会适得其反呢?

其一,是他以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来看待人生。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认为不完美便毫无价值。如一个每科成绩取得优秀的学生,若有学科考了良好,就会大感沮丧,甚至认为那就是失败。这类想法导致他们害怕自己有缺点、过失或犯错误,而一旦发生了,又会做出过分的反应。其实他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真理:人生的优点和缺点、成功和失败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伴随的;要避免缺点和失误,就等于丧失或取消了成功的机会。这种人在世上不但不能生存,即使能也是最没朝气和活力的人,或者是一些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人。这种人也的确是活得最累的人。他不仅自己活遭罪,而且还妨碍别人潇洒自在,若这样去追求完美又有什么意义

其二,是他用非现实的眼光去看待人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得过高,对自己的生活过于苛求。我们是唯物论者,一切都应从实际出发。可是追求完美的人却一切从目标出发,他始终想完美无缺地达到目标,既不给自己留有余地,也不给自己留有空间,简直毫无回旋的余地,一旦钻进了死胡同,就再也调不过头来。其实,只要你始终向着“好”的目标去努力就已足够,何必又非要追求完美无缺呢?何况在人生的旅程中,取得最光辉的一页充其量也只能一两次,若要是对准完美无缺的目标始终不放,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失败。

其三,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追求完美无缺的人属于定式思维和最不善于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的人。人体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有机体,人的身心状态也在不断地与内外环境保持统一而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之中。所以人的心理和生活态度会发生变化而处于高潮期或低潮期。若心理状态处于稳定,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占主导地位,这时人的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工作的效率会成倍提高,搞艺术创作也容易产生灵感。反之,你若是心烦意乱、情绪烦躁,说明心理状态失去了平衡。此时必然会对学习、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有些困难和矛盾也可能随之而显露出来。假若此时仍然不去认真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照旧给自己加压、加码去追求完美无缺,这不但是徒劳的,而且还会加剧情绪的恶化,以致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或损失。

调适方法当你不是刻意追求在某些事物上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而只希望有确实的表现时反而可能会获得一些最佳的成绩。我国著袭的文学巨匠老舍先生,在谈人生时曾讲过:“我不希望是个完人也不故意地招人骂。该求朋友的呢,就求;该给朋友做的呢,就做做得好不好,口自们大家凭良心。所以我很和气,见着谁都能扯一套?我最不喜欢辩论,因为红着脖子粗着筋的太不幽默。我A不喜欢好吹牛的人,可不拒绝与这样的人谈话;我不爱这样的人但喜欢听他的吹。最好是听着他吹,吹着吹着连他自己也忘了到什么地方去,那才有趣。”老舍还说,他对事轻淡,心中不大藏计划,做事也无须耍手段,所以他能笑、爱笑,天真的笑多少显着年轻一些。他还说:“我愿意老年轻轻的,死的时候像朵春花将残似的那样哀而不伤。我就怕什么权威咧,大家咧,大师咧等等老气横秋的字眼们。”他说,他爱小孩、花草、小猫、小狗、小鱼,这些都不“虎事”,但是,假若小猫生下就会捕鼠,就不再养它,虽然它也许是个神猫。老舍先生这些充满生活情趣、富有哲理的人生经验之谈,正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的源泉,也正因为他独具慧眼的才能,才使他的著作让后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的确,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完美无缺的人是没有的。不要说是凡人,就连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世界名人也不例外。据考证:

西施的耳朵特别小,才发明了耳坠;王昭君的脚长得特别大,便发明了长裙;貂蝉有狐臭,所以她便自制了最早的香水;杨玉环太胖,走路响声大,便在衣裙上佩带响铃。再看世界伟人拿破仑,他虽是矮个子,但因韬略在胸,便在另一个高度上成为一代英雄名扬天下;长得又矮又丑的卓别林,却因浑身都充满幽默才华,才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了幕的喜剧。

总之,人生充满挑战,但决不可能完美。问题就在于你是否有勇气去面对现实,并努力地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只不过,人生的态度不同,采取的方法不同,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一切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好事处理不好可变成坏事,反之,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但有一点务必牢记:追求完美的心理背后隐藏着恐惧。

在你羡慕别人的时候,不妨想想怎样走出误区,超越自我,或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或以一技之长去发展自己,或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去奋勇进取!生命的可贵,就在于面对现实,正视自己,看到不足,坦然处之,对准目标奋发图强。你不妨可以反躬自问来抗拒追求完美的思想,如“我从错误中学到点什么?从中悟出点什么道理?”千万别放弃犯错误的权利,否则你便会失去学习新事物和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能力

特别提醒这个世界,掌声永远属于那些不屈的灵魂。残缺本身并不可笑,正如谁也不能嘲笑断臂的维纳斯一样。可悲可笑的是那些一生沉酒于残缺阴影中不可自拔的,以及一生追求完美无缺而陷人误区的人!也许你无法选择命运和世界,但你完全有主动权选择一个最充满生机的自己。说来奇怪,敢于面对恐惧和保留犯错误一种有弹性的生活,这对增进身心健康是颇有裨益的。

正确对待老年人再婚

老年丧偶是老年人生活中的最大不幸,对精神的打击十分沉重,如果不及时注意调整,会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损害身心健康。因为对于离开工作岗位的离退休老人来说,社会活动的范围缩小了,昔日的朋友、同事交往也相对减少,更多的时间将在家庭中度过,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生活是否和谐、美满,直接影响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与乐趣,影响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中常可以看到,丧偶的老人筋疲力尽、终日寡欢、悲伤忧虑、生理和心理疾病明显增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老年丧偶者在配偶死后6个月这段时期的死亡率比一般正常的平均死亡率要高40%,有的则因为不适应家庭生活的突变,而引起失眠、酗酒,以致生活失调,危害心身健康。丧偶的老年人一般都消极、低沉,甚至会萌发轻生的念头。因此,丧偶的老年人在健康状况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可以考虑重新建立家园,组织新的家庭生活。但是,目前在我国不仅青年人不重视老年人的婚姻问题,而且大部分老年人也忌讳这一点。于是出现了一弃列不应该发生的悲剧、闹剧或者悲喜交集、曲折复杂的局面。舅实,子女和社会舆论应该支持老年人再婚,并努力为他们再婚营良好的氛围。

老年人再婚有三大好处

对家庭有益。年龄愈高,老人的发病率也会相应上升,同时相应加重了子女对老年人照顾扶持的负担。现在的子女大部分是双职工,又各自有自己的小家庭,因而在时间上、精力上往往力不从心,对老年人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难免照顾不周,尤其是难理解老年人的孤寂心理。而且儿女的孝心也无法代替夫妻间的互相关心、爱护。所以丧偶的老年人再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女精神上和经济上的负担,融洽家庭关系。

对社会有益。孤寡老人再婚,老夫老妻相互扶持、相互体贴,不仅减少老人与子女的矛盾冲突,而且减少了对老年人的嫌弃、虐待甚至遗弃行为,减轻了社会、国家的负担。

对个人有益。独身老人如能找到理想的再婚伴侣,关系密切、平等互爱,携手共度晚年生活,那么精神上、生活上就都有了新的归宿。这对于老年人心身健康大有裨益。婚姻生活的幸福,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生活的信心,更完整地实现老年人一生的价值。

老年人特别需要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的理解和家庭的温暖,这三方面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身健康。日本著名老年心理行为研究专家井上腾野在他的《老年心理学》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生动例证:一位5年前因丧妻而开始头痛不愈的67岁男性神经官能症患者,因不堪折磨而想了此残生,井上腾野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极大的耐心对这位患者施行各种心理疗法,半年时期仍不见效。其后3个月,患者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健康地来到井上腾野的门诊部,说了一句令心理学家震惊的话:“大夫,自从上次和您分手后,我交了一个女朋友?”从上述例证可以看出,老年期的婚姻家庭问题有很多不是靠单纯的心理咨询所能解决的,而是属于有重要意义的现实问题。老年人的再恋与再婚起到了令心理学家自愧不如的“妙手回春”的巨大作用。

老年人应冲破长期以来残存的封建意识观念的束缚,不要理睬那些污蔑老年人再婚是“老不正经”以至“老色鬼”之类的非难,积极勇敢地寻找适合的伴侣。另外,老年人也应该明确再婚的目的。老年人再婚必须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性格、脾气、兴趣、爱好、身体健康状况、子女及亲戚对老人再婚态度、经济条件、文化水平、职业、信仰、过去的经历等)的同时,更应明确目的,必须是真心实意地为寻找互相勉励,欢度余生的僻侣。其余目的都应慎重考虑,否则会带来极大的不幸与痛苦。

当然,任何事都是利弊相关的,并不是每一个丧偶或离异的老年人都必须再婚。只要生活上有人照顾,有个温暖的家庭,自己能,设法填补失去伴侣后的内心创伤,振作精神,轻松愉快地享受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充实、有情趣、有意义,也就不一定非再婚不河。

事实也证明,并非所有再婚老人都比单身老人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单身老人再婚应考虑到以下情况:

已经适应单身生活,人际关系协调的单身老人可不考虑再婚老年人心理、生理的承受力都大不如从前,如果突然改变熟悉的生活方式,就会造成老年人的适应困难,严重的极不适应反而会迅速影响健康。

年龄偏高、过高的老人不宜再婚。年龄高的老人一般身体状况都不大好,而且再婚除对本人有影响外,还会引起一系列其他生活改变,涉及家庭经济情况、与子女关系、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

如果再婚之后因上述因素而导致意见分歧、感情不合,更给晚年生活带来新的麻烦与困扰。

老年人再婚必须考虑到婚后将再次面临配偶死亡的痛苦。双方都年事已高,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再婚后幸福的老年夫妇来说,无论双方谁先去世,都会给另一方留下痛苦。

老年人再婚应适当尊重子女的感情。人是有感情的,父母同子女的感情又不同于一般的友情,当人失去父爱或母爱时,他们的心灵上所受的创伤是很深的,亲人的形象不是马上就可能消失的,而是需要一个淡化过程如果老人丧偶后在短时间丙另寻伴侣,让一个陌生人来取代子女心目中父亲或母亲的位置,子女在感情上是不容易接受的。因此,老人丧偶后应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过一段时间再娶或再嫁比较好,切不可操之过急。

处理方法妥善处理遗留财产问题。老年人再婚前,如果不将财产分割一下,子女们在感情上可能过不去,尤其是子女们认为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可让他们拿走;如房产或比较贵重的成套家具、家电等分割后会给老人生活带来困难,可把实际情况向子女解释清楚,也可立下书面协议,商定哪些财产将来归谁所有,这样可以使子女放心,老人再婚阻力也就小了。

先与子女通气。再婚前,及时征求子女的意见和建议,对其晓以利弊,言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有思想和精神准备,而对暂时想不通的子女,也留有做工作的时间。如果事先不向子女打招呼,而等既成事实再告知,往往会陷人被动局面。

求得组织支持和法律援助。对极少数蛮不讲理,强分财产,非法侵犯老人再婚合法权益的子女,可先请其单位领导帮助调停,如不奏效,可诉诸法律。

总之,老年人对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要做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实事求是,合理解决。既不屈从子女的压力,要兽善朴理与子女的关系.让再婚后的生活无忧无虑。

怎样提高退休后生活满意度

原因分析每一个人对生活都有一定的期望,有些人的期望值很高,生活追求也很多;有些人的期望值很低,生活追求也很少;有些人则处于中间状态,期望值不高也不低。当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得到满足时,他就会感到满足和愉快;反之,则会感到压抑和沉闷。一个人对生活期望的满足程度越高,其心理满意度就越高。尽管这种满意度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基本一致的。

据心理学家研究,老年人退休后,要想提高退休生活的满意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具体表现身体健康。人都是要衰老的,从出生、成长到衰老、死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对这种自然的衰老过程,我们每个人都不必惊慌失措,忧心忡忡,自然的衰老并不意味着疾病缠身。

一定的经济收人。要使晚年退休生活过得幸福愉快,经济收人是一个基本条件和保障。许多退休老人都希望利用晚年空闲时间外出观光旅游或进行智力投资,或滋补身体,或穿着打扮,或走亲访友,或种花养鸟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作保证。

家庭和睦。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的环境和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家庭。因此家庭状态如何,对老人的晚年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家庭和睦,相处融洽,夫妻之间、子女之间、长幼之间、婆媳之间互敬互爱、团结和谐,老人晚年生活就会感到幸福美满,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就越高。反之,则会严重挫伤老人的感情,使晚年生活蒙上浓重的阴影。因此,退休老人一定要设法将家庭关系协调好,以便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

保持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一个老年人要想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保持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显得十分重要。一个总是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怯懦畏惧、嫉妒憎恨的老人,对生活是很难有什么满意可言的。德国学者弗兰克总结了575例百岁老人的长寿经验后指出:“所有的长寿老人都不畏惧死亡,而且有乐观的情绪。”可见,乐观情绪对老人是多么重要。

特别提醒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外界的交往接触也逐渐少了,一种孤独、失落感会不时袭上心头。这时很需要找几个志趣相投、说得来的知心朋友聊聊天、谈谈心,把闷在心里的一些不快之事及时抒发出来,这对于保持老人的心理平衡和健康,增强生活的信念,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有重要意义。

怎样正确认识自己

古希腊人曾把“能认识自己”看做是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罗神殿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句A言:“要认识你自己。”我们也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原因分析然而,生活中却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些人看到自己的很多问题,但却看不到自己的主要问题等等。事实上,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正常的。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样,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并不像照镜子那样简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处于各种不同的评判和议论之中,有人赞许、称颂你,有人批评、责怪你,甚至歧视你。在这各种各样的议论中,你能正确地分清哪个是真正的“你”呢?你是从这些议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丰富自己、改造自己呢?还是丧失了自主精神与独立人格而淹没在他人的评议中呢?可见,客观地、透彻地、准确地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呢?

具体表现首先,要愉快地接纳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本身有情感态度,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即对自己是好感还是恶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这取决于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是排斥还是接纳。要正确认识自己必须对自己采取接纳的态度,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确地认识,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不能欺骗自己、排斥自己、拒绝自己,更不能怨恨自己。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君子能自我悦纳,心情开朗;而小人则不能接纳自己,故常自苦、自危、自惭、自卑、自惑乃至自毁。悦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并不完全相关。有些人虽有生理缺陷,但很乐观;有些人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但却不喜欢自己;有些人并不富裕,却知足常乐;有些人有钱有势,却并不深感快意。据说,古代有位皇帝,他有无数美女和珍宝,无穷的权力与财富,但却自觉不快乐,不幸福。一次,他间一位哲学家,究竟谁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哲学家回答说:“他自己认为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就是一个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但有的人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后,就当做包袱背起来,老是挂在心头上,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了。于是,自己的精神优势被自身的弱点与缺陷所击垮,自己的潜在能力与智慧也被自身的虚张与拒绝所泯灭。当然,成功的规律不是说只要悦纳自己就能成功,而是说不悦纳自己就不能成功。自卑者往往也能看到身边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与时机,但总觉得这些时机是为别人准备的,而不敢参与竞争,从而自己为自己设置了奋进的障碍。马克思很欣赏这样一句谚语:“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你跪着。”事实上,许多事情别人能做到,你自己也一定能做到,关键在于你应当充分准确、客观地认识自己。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先在心理上悦纳自己。

其次,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还必须自觉地控制自己。人和动物在行为上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行为的自觉性。动物行为受其本能支配,而人则不同,他不但能意识到自己的本能,还能驾驭自己的本能。本能一旦被意识到,也就要受意识所控制,此时,本能也就人化和社会化了。排泄是一种生物的本能,对于动物来说,其排泄是不择时间、地点和环境的。一个没有社会化的幼儿如同动物个正常的成年人,就绝不会不择时间、地点随意大小便。

这说明一切生物本能在人身上表现的时候皆要受理智的过滤。只有这样,生物的人才能变为社会的人。有人曾把生物本能比作一匹野马,人的理智就像疆绳,没有僵绳的马是一匹未经驯服的野马,而有疆绳控制的马,才是一匹有用的马。只有用意志使自己努力服从理智,自觉地支配自己、控制自己,才能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公正地剖析自己,从而透过对自身的支配去支配世界。古今中外的许多贤哲都曾提到用理智控制自己,是做人的一种基本准则。

孔子强调“修己克己”;柏拉图提出“节制是一个秩序,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亚里士多德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置行为于理智”。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在发展和修正这些学说时,也都一致强调理智对个人的约束作用。这些理论本身的局限是自不待言的,但他们强调个人的行为应自觉地受意识和理智的支配与控制,却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说明要真正准确地认识自己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重要意义。

老年人保持适度性生活有益身心健康

不少人认为,性是年轻人的事,这纯粹是一种误解。老年夫妇仍然可以和青年夫妇一样有性的欲望和性行为,特别是对于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来说,衰老并不意味着性欲的必然减退和获得性高潮能力的丧失。实践证明,人的性欲,特别是男子的性欲,有的可以一直维持到生命的终结。美国杜库大学对年龄66一71岁的200多名老年男子调查发现,其中对性生活有兴趣的占70%,有强烈兴趣的占10%。我国的部分城市调查也证实,60-70岁的老年男子有性欲需求的占87%,而这一年龄段的女性有性欲需求的占

原因分析老年人毕竟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旅程,机体的功能都在不断退化,其性器官和性功能也在不断地退化。男子在50岁左右,翠丸会出现退行性变化而逐步萎缩,除重量减轻、体积变小、硬度降低外,精子的生育功能、雄性激素的合成能力也在逐步降低。女性性器官的退化主要表现在输卵管9膜皱璧变短变细,内膜薄而扁平;子宫内膜萎缩,体积变小;阴道的扩展性能降低,皱璧消失,分泌物减少;外阴的脂肪和弹力组织消失,外阴干燥。这些性器官的退化和萎缩给老年人的性生活造成了困难,但决不意味着性生活的结束。因为人的大脑,也就是丘脑下部,以及脑垂体仍然在促进性激素分泌。由于长期形成的性生活体验,使大脑皮层已有一个“性兴奋灶”,在这个“兴奋灶”的指令下,仍然发生性兴奋,也就是说,性欲除了受雄、雌激素的影响外,更受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因此,老年人对增龄现象出现的性功能减退,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要很好地自我保健、自我调节,性欲是不会完全丧失的。据国外报道,男性35-50岁性能力开始有明显降低趋势,但60岁以上不能完全性交者仅占5%,70岁以上者占30%。美国消费者协会调查了4246名5093岁的老年人的性生活状况,发现即使年逾70岁,半数以上的老妇、3/4的老翁还对性有兴趣;3/4以上妇女,在60岁以后仍能进行性生活。

那么,适度的性生活对老年人有哪些好处呢?

具体表现

适度性生活能满足正常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促进人的感知、记忆、想像思维等活动,有利于心理保健。

适度的性生活有利于消除低落的情绪,使老年人保持积极舒畅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适度的性生活可减缓内分泌系统老化进程,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发生;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对维护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大有好处;可使皮肤弹性增强,富有光泽,使人显得精神焕发。

特别提醒适度的性生活可永葆青春活力,使老人从中得到与年轻人相同的心理感受,也从中体验到生命之潮的涌动,从而增强生活的信心。

老人丧偶再婚怎样保持婚后和谐

再婚益处爱是人的本质,年轻人需要爱,老年人同样需要爱,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感受更多的家庭温暖以及夫妻间的恩爱。再婚使丧偶老人获得新的配偶,得到夫妻间的感情支持,能使他们从忧郁苦闷的内心世界中解脱出来,从而可以减少老年人的患病率,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老人再婚不要匆忙,要相互了解,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特别提醒性格选择:晚年结成夫妻,主要目的是相互照料,共同安度吹年。如果性格相差太大,爱好各异、加上老年人调适能力降低,会影响再婚后的生活。

健康状况选择:如果双方身体都很好,那自然很好。如果一方身体不好,另一方就应考虑能否给予更多照应。如果双方身体找差,则应考虑婚后生活能否基本自理。

年龄差距选择:一般应选择年龄相当的配偶。如果年龄相害较大,婚后性生活就难以达到融洽和谐及双方满意。

端正再婚动机:如果再婚的动机是各有所图,则婚后很难形感共同语言,也难以和睦相处。

经济与住房问题的选择:再婚后居住在哪一方,基本生活能圣维持,医疗费用有无保障,这是关系到今后夫妻生活是否幸福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慎重考虑好,往往会成为矛盾的起因。因此,婚育必须把这些问题讲清楚,双方认为可以,就要共同商量善后处理。

双方亲属对再婚的态度:再婚前双方最好能征求子女和亲属的意见,如能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当然更好。如果他们不理解甚至反对,则应耐心讲清道理,耐心说服,切忌我行我素,当然也不必过分迁就子女。

要注意避免再婚后的心理障碍其一,重新择偶组建新家,开始新的生活,但仍难忘旧情,每当和新老伴互相亲昵或发生心理冲突时,会很自然地联想起与过去老伴在一起生活的情景,并感到惆怅和痛苦。

其二,双方都可能很自然地把新老伴与原先的老伴相比较,如对方比原来的老伴强,心理上就会有愉快的反应。反之,发现对方某些方面不如原来的老伴时就会感到不愉快,甚至出现后悔的心情。

其三,再婚老人大多数易产生嫉妒心理,认为对方念念不忘前夫(妻),从而引起不满,这势必影响再婚夫妻感情,甚至导致婚姻关系破裂。

其四,再婚老人大多存在着自私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在子女问题上,各自偏袒自己的子女,冷落对方的子女,因而就容易产生冲突,导致再婚家庭的解体。此外,这种心理表现在性生活方面以及经济问题上,也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导致婚姻危机。

其五,有的丧偶老人由于身体欠佳才选择再婚,故而婚后只把新老伴当做“高级保姆”,而低估了爱情和性爱的重要性。如果再遇上双方不能相互同情与理解,必然会发生矛盾,造成心理压力。

调适方法心理调适:对再婚配偶的性格、志趣、爱好、作风要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虚心接受对方的正确意见,以便协调一致,取得共识。

相互尊重,民主理财:凡是较大一点的开支,两人共同商量,除了满足双方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外,也是为了满足生活上的需要。

由于年老体弱,体力不济,生活多有不便之处,需要有人帮助和照顾,自然产生了一种生活上的依存需求,这种需求不是子女或保姆所能满足的。再婚夫妇只有相互照顾,患难与共,才能和睦相处,白头到老。

保持性爱,焕发青春:应根据各自的健康状况,保持适度和谐的性生活,对促进双方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大有益处。

不发脾气,坦诚相待:当与对方发生意见分歧时,应以理服人,坦诚相待,就事论事,切忌翻旧帐,要学会让步,头脑冷静,求大同,存小异,以团结为重。

学会幽默,化解矛盾:如果学会幽默,常可化解矛盾,自我解脱,巧妙地控制局面,避免矛盾激化而陷人难堪的境地。

促膝谈心,交流感情:再婚夫妇要保持每天有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共同处理家务,一起聊天、散步,以强化相互间的依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