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家庭心理医生(最新家庭医生系列)
11522500000002

第2章 婴幼儿心理卫生与保健篇

婴幼儿的心理卫生

婴幼儿期是指从婴儿出生到3岁之间。早期良好的家庭教有是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具体做法

人的良好的习惯,有规律的生活,要从吃奶时就开始培养。经婴儿喂奶应定量、定时,切不可一哭就喂奶,以避免建立哭与喂奶的不良条件反射。喂奶时,不应该把乳头塞给婴儿就算了事,应该同时倾注母爱,如慈祥地微笑、抚摸、哼曲等。平时,还要不断地给孩子以情绪刺激,如体贴地亲吻、抚摸、摆动等。这些可促使婴幼儿微笑和精神愉快,有助于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增进母子感情。

婴幼儿迫切需要精神接触和爱抚,这是促进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特别提醒

若婴幼儿生活在不良的情绪环境中,就会表现呆板、不活泼、好哭闹、畏缩、易生病。被迫与母亲分离的婴幼儿,会引起拒食、夜惊、烦躁、消化紊乱、爱哭、发育迟缓。

婴幼儿能否建立对母亲的良好依恋情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幼儿的情绪信息能否及时并准确地做出应答。注意使婴幼儿早期情绪健康发展,有助于儿童发展其潜在的最佳智能因素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培养活泼开朗和乐观进取的性格。父母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时,声音要轻柔,因为成人大声的否定性指令常会产生与成人愿望相反的结果。要想让儿童停止某项活动,最好使用轻柔的话语,原因是他们从成人的话语中分离出语意之前,语境起着重要作用。大声要求儿童停止某项活动,有时会起到混淆的作用,只能使他们干得更起劲而不能阻止他们的活动。

儿童期心理卫生与保健

儿童期分为学龄前期(3一7岁)和学龄期(7一12岁)。

古谚语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近代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健全与否在3岁左右就奠定了基础。

原因分析

由于儿童自由活动能力增强,知识增多,因而希望独自去做一些事情,若遭成人千预,会拒绝或哭闹,这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反抗心理较强的幼儿长大后常常意志坚强,有主见,勇于承担责任,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强。因此,父母应因势利导地帮助幼儿完成他们可以做到的事,不要事事包办或强加压制,否则不利培养幼儿健全的个性。但还要注意,对幼儿的行动要多加保护、指导,不然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易产生疑惑感、羞怯感、消极感。

儿童入学后,学校生活和学校里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成为重要内容。教育、培养孩子如何过好学校生活,如何处理好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是父母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是有时候学生太多,教师顾及不上,所以做家长的更应该注意。

特别提醒

培养儿童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是父母、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要循循诱导、亲切关怀、大胆鼓励、耐心细致。还要指导孩子们遵守纪律、融洽相处、互相帮助,养成规范的集体生活习惯。对学习落后的孩子,要帮助他们消除苦恼和焦虑的情绪。对有不良行为或不良性格特征的儿童,家长及老师更应付出心血帮助他们。

婴幼儿智力开发

1岁以前的孩子主要是凭感官认识世界的,而1岁以后的孩子则可借助语言和思维来认识世界,这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大转折。当儿童仅凭感官认识世界时,并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和概括,而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为儿童认识的这种转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真体表现

这个时期,家长尤其应该注意让孩子学走路。

1岁零两三个月时,孩子要能走稳几步;一岁半时,应该走得较稳;2岁时,应能在平坦的路面上行走自如。

岁的儿童,应当学会跑、跳、攀登和超越小障碍物以及双脚交替、级地上楼或下楼,能够双脚从楼梯的末级跳下,能够较熟练地玩滑梯,能够跟随“,的口令走步或随简单的音乐和节奏摆动手的本能的动作并不能保证孩子正确地使用物品,因此应该教孩子学会人类操纵物体的典型动作方式。3岁前主要训练最基本的、较简单的动作方式,如正确地使用餐具、穿鞋、穿衣、系扣等做游戏是发展孩子智力的好方法。做游戏,首先是给孩子充裕的玩具或可玩的物品,因为此时他们尚不能做纯表象的游戏;其二要教孩子多观察生活,可见的、可模仿的多了,游戏才能丰富多彩;其三要多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游戏是一种有情节、有角色的活动,家长的参与能提高孩子玩游戏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借用角色的身份启发孩子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还要培养1一3岁儿童的语言能力,这项训练以听话和说话为主,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一1.5岁,孩子说话很少,而且多为单词句,即一个词代表一句话。但是他们能听懂的话却比较多,所以这个时期学话的重点是理解词语,家长要多和孩子说话,并配以实物和动作表情达意。

第二个时期:1.5一2岁,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这时要大力培养孩子说完整的简单句,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个时期:2-3岁,要着重培养孩子说复合句。满3岁时,应当使孩子掌握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式。

帮助孩子更快地发展口语,还应做三件事,即:

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除多和孩子说话外,还可利用收录机、电视等为孩子提供听话和模仿说话的条件。

创造丰富的生活天地。孩子生活内容丰富,见多识广,可说和想说的话很多。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最热心的听众,成人良好的倾听态度是鼓励孩子说话的重要条件。

注意专门的语言训练。可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唱儿歌等多种形式进行。

特别提醒

岁前是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良好行为和习惯的时期。在培养和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少讲大道理,多提供形象的行为范例。国外有的心理学家曾把3岁前这段时期称为儿童的“图谱时代”,即这时的孩子对外部的事物和行为模式,是把它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图谱来接受的。早晨见人道声“早上好”,与人分别说声“再见”,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说声“谢谢”,这些都是完整的社会行为习惯模式,孩子看到了,就会照着学。

父母是为孩子提供良好行为模式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必须以身作则,以良好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影响孩子。

怎样完善孩子的性格

性格是人对现实生活的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式,是一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核心。

一个人的性格可以直接左右他的一生。因为良好的性格是高理想和高尚道德的基础,只有性格善良,勤劳诚实,积极进取人才可能追求高尚的生活。良好的性格又是事业成功的催化剂只有坚强的人在事业上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正如居里夫人说:“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正是这种坚强的性格,伴随居里夫人次获得诺贝尔奖。良好的性格还是人生幸福的保证,人生活在;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难免遇到挫折、失败和逆境,有积极开朗、乐观向上才能保持心理平衡,才能完善自我的性榨并且最终成为强者。

人的性格基础是在婴幼儿时期形成的,而人的早期经历对生格基础的形成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婴幼儿时期需要打下的良的性格基础是: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好奇、求知有同情心、有独立性、有创造精神。孩子有了以上性格基础,一切优良品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会派生出来。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呢?

具体做法

首先要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兴趣。例如孩子爱提问题,会做玩具,喜欢音乐,热爱读书,常常讲故事,学画画,下象棋,做计算,锻炼身体等,这些兴趣都会使孩子从小获得情绪的满足,受到意志的锻炼,有利于养成活泼开朗、好学多思、积极向上的性格。相反,如果只给孩子物质上满足,而精神上却枯燥无味,孩子就会丧失热情,或因无聊而吵闹,形成不良的性格。

其次要引导孩子多实践,在实践中养成优良的性格。例如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劳动,培养他独立料理生活,帮助他克服各种困难,鼓励他帮助别人,或者不怕病痛,坚持锻炼,上学风雨无阻等等。好的性格绝不是靠说教培养的,实践活动才是培养良好性格的“老师”。

特别提醒

孩子早期性格培养最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亲子关系,为孩子创造一个养成良好性格的心理环境。性格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对孩子影响最早、最深、最平常的环境,是父母的爱。亲子关系一直伴随调整婴幼儿全部心理倾向和状态,如父母温存,孩子就恬静;父母暴躁,孩子就胆怯;父母严肃,孩子就认真;父母溺爱,孩子就散漫;父母鼓励,孩子就自信。假如孩子失去了父母的爱,孩子会感到像天塌下一般黑暗。总之,父母情感的微妙变化,牵动着孩子的每一根神经,影响其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家长自身的性格,是孩子无意中模仿的榜样,因此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性格修养。

愿所有的家长都能意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切实帮助孩子迈好这人生第一步。

幼儿语言的发育

幼儿语言的发育是以能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的,这大约发生在1岁左右。

但是,1岁以前的乳儿期为此做了各方面的准备,因此,这个阶段被称为语言准备期。这种准备包括婴儿对环境做出的反射性哭声,也包括5个月左右婴儿出现的一些哭声之外的声音。

各时期表现大约在5个月龄时,小儿进人唯呀学语阶段,发出一些类似成人语音中所使用的音节的重复,如爸爸、妈妈等。但这只是一种发音游戏,而无实际意义。八九个月龄的小儿已开始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小儿能理解但不能主动说出的词语,我们称为被动性语言。

小儿在1一1.5岁时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刚开始单词只是作为单个事物或动作的标记,随后以一个单词代表一种意思,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单词往往意思不明确,结构不完整,十分简短,仿佛电报文字,因此被称为“电报句”。

岁是小儿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3岁时孩子的词汇量已达1000个左右,句子结构也开始逐渐变化,复合句的比例增加,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也相继出现,但句子的结构仍不够完整,句子成分残缺,顺序颠倒的情况经常发生。这时,儿童喜欢与成人谈话,喜欢听成人讲童话故事,并能理解其内容。

进人幼儿阶段后,小儿开始了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与3岁时相比,7岁时的词汇量大约增加3-4倍,而且幼儿已经掌握了各类词语,对词义逐渐明确并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这个时期,幼儿基本上掌握了各种语法结构,但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如被动语态和双重否定句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正确掌握。

幼儿期语言的表达也逐渐庸连贯性语言取代情景性语言,并在对话性语言基础上开始发展独白语言。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讲话而不起交际作用的自言自语,经常伴随着动作和游戏而产生,有时表现在遇到困难或问题时进行的出声思考过程中。所以,独白语言是一种既有外部语言特征,又有内部语言特点,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过渡语言。

儿童人学以后,口语发展迅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在课堂上,能全面理解教师逐渐趋于复杂而完整的语言表达。此时,儿童独白语言迅速发展,这种独白式语言比对话语言需要更多的预先思考,需要善于选择词汇、组织内容、主次分明、指向清楚,从而促使儿童的语言更完整和更连贯。在此时期,儿童开始大壕地学习和使用书面语言,包括阅读课文、造句、写作等。由于口斗语言和书面语言涉及到的解剖生理基础不同,临床上可以看到羊些儿童书写、阅读能力较差,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却较好的情况。

在童年期,儿童的内部语言有了明显的发展。内部语言是一种发音隐蔽的默语,句子压缩、简略,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是语雇发展的高级形式。低年级小学生往往还不习惯不出声的思考,到时了后期则思考就发生在说话之前了。经过这个时期,儿童的语言功能基本已经发展完善,并可以使用和成人基本无差别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特别提醒

了解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有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语言特点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语言培养和训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并及时发现儿童的语言障碍。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与调适

随着一阵振奋人心的啼哭,可爱的宝宝来到了人世间。人生第一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孩子是否能够充满信心地拥抱这个世界,是否能对将来的一切打下信任的基础,在这个阶段中完全要依靠成人来帮助,为他创造良好的环境。当他会走路后,他就有较强的能力来控制自己的环境了;待他的语言获得发展后,情形便会更好些。可是在婴儿时期,他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全凭成人的摆布。

有些父母凝视着自已的宝宝,可能会说:“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嘛!婴儿毕竟就是婴儿,整天只是睡觉,醒来喂喂他,尿布湿了换一换,洗洗澡,如此而已。他还太小,不能学什么,长大后他自然而然会坐、会爬、会玩!”

有这样想法的父母可以说是大错特错了。要知道,可爱的宝宝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在学习了。在这个阶段,孩子所能获得的最重要的就是他对生命的观点。就婴儿来说,他正在形成其第一个有关人生哲学的观点—他对活着的基本感受。他认为:可信赖的就是快乐的,不可信赖的就是不快乐的。

孩子是否会形成一种信赖感,重要的是父母为他设置的环境如何,因为环境是孩子用来观察外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人生第一年中他所看到的世界是乐观的,那么他便会成长为一个乐观的人,他的行为方式就会是积极的、主动的、合作的;如果孩子看到的世界是悲观的,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个悲观的人,他的行为方式就会带有消极的、被动的、孤独的特征。

婴儿也有心理需要,初为父母的你或许会深感惊讶,认为不会讲话的婴儿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睡,让他们吃饱、睡好,使他们温暖、舒适就行了。孩子从他一诞生起就以一个社会公民的身份加入到我们的社会当中,在他们的那些基本需要之中还蕴涵着社会性情感。因此,如何满足婴儿的各种基本需要,对于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温饱的需要是幼儿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婴儿的温暖需要并不复杂,所有的母亲不会冻着她们的小宝宝,在孩子出生之前各种舒适、清洁的衣服被褥就已准备齐全。

但满足婴儿的进食需要,却是件复杂的事情。婴儿的饥饿往往是相当强烈的,1个月大的婴儿如果正在熟睡,饥饿的痛苦使他立刻醒来;而当他吃饱之后,又会马上人睡,直至再次感到饥饿时重新醒来。大多数的母亲为满足孩子的进食需要往往会从一些书本中找答案,多采用定时喂食的方法。其实,满足孩子的进食需要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管是间隔4个小时喂一次,还是间隔3个小时喂一次,都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

具体做法当你的宝宝哭闹时,先喂奶给他吃。如果他有向外吐奶头等表示不想吃的举动时,你就可以断定他的哭并不是由于肚子饿,而是由于别的原因了。

为帮助孩子对自己、对世界都树立一种基本的信心,应采取的最好方法就是:孩子饿了时就喂他吃。饿了能得到迅速满足的孩子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世界是个美好的世界,我喜欢妈妈温暖的怀抱,更喜欢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吃奶,这世界真是一个既安全又使人满意的地方,我知道一切都会很好的。

对睡眠的需要。婴儿的第二个基本需要是睡眠,这种需要婴儿自己就可以满足,困了就睡,睡够了就会醒来。不过,还有几点需要加以注意。

特别提醒

婴儿睡眠时不必使房内保持绝对安静。有些母亲从孩子一出生就为他安排了一个超静的环境,在孩子睡觉时,总是手踢脚地行动,其实这是不必要的。事实上,如果你太刻意制造安静,结果会使你的宝宝只有在较静的环境中才能熟睡。在孩子睡觉时,按照平常的样子,该怎样做就怎样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是在孩子睡觉的房间里听收音机、看电视或吵闹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就是婴儿的睡眠习惯与我们成人不同。很小的婴儿,往往会吃饱了就睡,这对你倒很方便。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就不会一吃饱就睡了,他想要玩一会儿。这在白天倒还没什么,在夜晚就麻烦了。你困得要命,很想喂过他之后马上去睡,而他却精神好得很,刚吃饱,又快乐又满足,毫无睡意。

具体做法

遇到这种情况,把他放到婴儿板上是个好办法,这样,不但可以方便你把他移到别的房间去,也方便给他变换睡觉的姿势。有时,当婴儿在摇篮里睡不着时,在婴儿板上却会睡着。

排泄的需要。婴儿的第三个基本需要是排泄,这也是一种他自己会照顾自己的需要。有的妈妈,尤其是那些爱干净的年轻妈妈,很可能对那弄得一塌糊涂的尿布有厌恶感。尿布很难闻,会使你生气,但是请你尽量不要把这种厌恶让小宝宝感受到,因为他对自己身体里产生出的这些东西并没有这种感受。

具体做法

其实,大可不必这样紧张,只要不太冷,湿尿布并不会使小宝宝太难受的。特别要提出的是,当宝宝终于能够一觉睡到大天亮时,你不必半夜起来特意给他换尿布。

特别提醒

切不可产生误解,而使更换尿布的次数太少,以致让孩子长尿布疹,你只需要掌握适当,恰到好处即可。

爱抚的需要。婴儿的第四个基本需要是爱抚。在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需要“接触性慰藉”,也就是说,除非你以抱他、搂他、摇他、亲他等接触性的动作来表明你的爱,否则他将无法知道你的爱。

具体做法

当你抱着你的宝宝时,就应该尽情地摇他、搂他、唱歌给他听、亲他,因为这是使他知道被爱的方法。他在情感的愉悦和享受中了解了与别人的情感关系,这就打下了他日后与人相处的基础。

如果他与你的关系是良好的,或者他感觉到你真的喜欢他,那他对生命的美好即有了基本的依赖。如果你如此照顾你跳宝宝,那么他在1周岁前就开始形成强有力的自我意识—依就别人、对生活充满乐观。

智力上的需要。婴儿除了具有以上所谈的那些情感上的需要外,还有智力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对于他对世界的认识和心理发育是极为重要的。为了了解婴儿智力上的需要,首先要考虑他对事物的感受。

婴儿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分辨出“我”与“非我”。当我介看到一个婴儿第一次发现使他的手指、脚趾活动的原来是“我时,的确是很有趣的。他发现选择何时让它们扭动时,它们就会在何时扭动,这真是太棒了!于是,他便会高兴地坐在那里不断地仗用他新发现的权力。

具体做法

了解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你可以给予他智力上适当献刺激,你可以给他能够刺激感官的东西玩,给他可以拿、可以吃、可以嚼、可以拆开的东西玩。家里很多简单的东西都可以派上用场,像干净的碎布可以抓抓咬咬,塑胶瓶子、盘子可以抓抓敲敲,衣服夹可以抓弄,镜子可以照照自己。只要东西不太小,不致被孩子吞下去或不易碎的,都可以给孩子玩。

特别提醒

不过,请一定不要忘记所有孩子最喜欢的“玩具”,父母随你高兴,爱怎样和他玩就怎样和他玩,爱怎样对他说话就怎样对他说话。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母亲总喜欢静静地给孩子换尿布、喂奶、洗澡,为什么不利用这些机会和他谈谈,告诉他你正在做什么。

当然,他还不能了解你所说的话,但是从你的声音中,他可以得到智力上的刺激。

婴儿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

3个月龄以内的宝宝,饥饿时的表现、哭的样子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如果醒来肚子饿,就放声大哭,嗓门大得震耳,而且奶瓶不塞进嘴巴决不罢休;有的孩子总是先快乐地玩上几分钟,然后轻轻哭两声,就好像对你提出温和的警告,如果你不理睬他,他才大声哭。所以你首先要注意孩子的简单行为。

具体表现

初生的婴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前3个月的婴儿一般都比较乖顺、安静。他还不能抬起头来,也不能翻身。对他来说,世界是广大、吵闹、混乱的。虽然他一开始就注意到人的面孔,可是却没法辨别。不过新生儿能在脑子里储存惊人的事物。有的研究认为,即使刚出生一天的婴儿也能辨别各种声音与气味,当这些声音与气味重复出现时,新生儿就会有所反应。

通过对皮肤的触摸是婴儿感受刺激的一条渠道。婴儿喜欢人家摸摸或拍拍他的皮肤,在他洗澡前后给他点儿“信息”。你还可以帮他做体操,以训练肌肉。比如让他仰卧在床上,把他的两只小手先摆平,然后弯曲在胸前,他会开心地笑,特别是你随着动作唱着合拍的歌或发出怪声时,他会更为开心。

用眼睛观看也是婴儿感受刺激的渠道。婴儿的世界就是他的小床,而对很多婴儿来说,世界显得枯燥单调。假若要你住在一间四壁空空荡荡的房间里,你会感觉如何?所以装饰一下宝宝的小床吧!用彩色布条、纸带把没有棱角的塑料玩具挂在床上或旁边,让孩子的世界充满生气!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不要把婴儿一直放在小床里,要经常把他抱起来放在腿上,让他换换环境,或者把他扶靠在婴儿板上,带到另一个房间去。

婴儿不但需要一个有趣的视觉环境,而且还需要一个能够参与活动的环境。他需要了解他能够做出的足以影响环境的事。当孩子试图“呀呀晰唯”地与你交谈时,你应对他发出的声音有所反应,对孩子来说,这样就是从环境中得到了回应,这可以使他兴奋,给他愉悦。就像大点儿的孩子得到了新玩具一样,他会为了再得到反响而发出声音。

还有一种使孩子参与到环境中的方法是:用一根小绳,上面拴些不会伤到孩子的小东西,像小调羹、彩色塑料小环等,把小绳挂在宝宝面前伸手可及之处,他就会用手拨弄着玩。

特别提醒

以上这类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使孩子从接触不同的物体与环境中丰富心理世界,帮助并促使他们形成自己的个性。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使他们知道自己对周围的环境有真正的影响,这是在婴儿前3个月你所能给予的最好帮助。

宝宝3个月至6个月时通常就开始伸手拿东西了,这表示他将要从被动、无助的阶段转变到主动,运用双手摸索、探险的阶段了。

婴儿在前3个月中是用眼、耳还有嘴巴来探索这个世界的,3个月后便开始用手了,到4个月,双手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以前,他以眼睛发现了物体有形状、有颜色;现在,他将用手来探索物体的其他性质,包括柔软、坚硬以及它们的组织结构。没有哪一个科学家像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那样生动而热切地来研究他的环境,对任何能拿到手的物体,他都会仔细地进行探索:是软的还是硬的?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是干的还是湿的?是否有毛?所以,应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尽量在他面前放些不同的物体,让他抓、摸,让他操纵。

特别提醒

与此同时,孩子开始把什么东西都往嘴巴里塞,就好像嘴巴是研究这个世界的惟一器官,这种情况会持续很长时间。这时要多加小心,易碎的、有尖有棱的、能吞下的东西千万不要被孩子拿到。

会发声的玩具是最适宜孩子玩的了,像一挤压便可发声的橡皮玩具,可以抱着玩的布娃娃或小动物等。

很多孩子在此时可以放进游戏栏里了。当孩子还没有习惯在地板上自由自在地爬、坐之前,把他放进游戏栏里比较好。在他习惯了自由之后,就可以把游戏栏放在客厅或厨房里,一面工作一面陪他,他也可以观赏周围的一切,学着自己玩玩具。

宝宝6个月至9个月时,开始“怕生”。在6个月以后,他已经对某些事物和与他有关系的人熟悉了,也自然能够觉察哪些是陌生的。当你让孩子接触陌生人时,如果孩子哭起来,就表示他害怕,这时不要急,给他点儿时间熟悉熟悉就会好的。

表现这时期的孩子喜欢发出“唯唯呀呀”的声音,你可以跟他做芳音游戏了,让他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与外界沟通和交流。

在这期间,婴儿也开始对重复做同一件事感兴趣。他喜欢止次又一次地重复同一件事情,直到他感到已经会了为止。譬如说他可能在饭桌上一次又样东西,这对成人来说是很难想像其中的乐趣的。

自6个月起,婴儿也开始发现模仿的乐趣,这将是他童年中最有力的社会动机。他会模仿父母的动作,如用抹布擦桌子等,也会模仿父母发出的声音。

在大约8个月时,婴儿可能开始爬了,这使他成为更活跃跳“探险家。这时期的婴儿对发现的周围环境极感兴趣,时常可以自得其乐地玩上半个小时,家庭中的各种小东西就是他最好的玩具。

宝宝9个月至1周岁时,可能就会走路了,当然有的也要等到周岁以后,有的要到14个月或15个月才行。不管他在何时开始走路,到10个月时,他对环境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当你替他换尿布或穿衣服时,他不再被动地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任你摆布,他可能会踢腿、伸小手,也可能开始与你合作了。

表现此时他虽然不会讲话,却已经能听懂不少话,他可以了解你的命令,也能懂得像“洗澡”、“吃饭”等日常活动用语。现在你应该帮助他认识他的世界了,这很容易做,只需对他说话就行。当你给他洗澡时,用手轻轻拨弄着水,然后说“水”;看到树,指着树说“绿树”。

可以说明的事物很多,你可以随时随地对孩子说。

特别提醒在这段时期,你也可以开始把书介绍给你的孩子。孩子的第一本书最好是布封面或硬纸板的,内容最好是色彩鲜艳、丰富有趣的图画或他喜欢的小动物。你指着图画对他讲时,他会希望自己拿书,拍打它,翻弄书页,然后放进嘴里。稍后,他会高兴地看着书上的图画,对着书发出几个无意义的声音来。他这是在“念书”,不要轻视这种动作,从这时就开始让他与书接近,这就是在为他日后的爱好书籍打基础呢?

小儿的注意力发育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

注意有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之分。婴儿在出生不久即出现注意,并可因周围环境的强光、巨响而出现定向反射,但这只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注意。

各时期表现

婴儿时期的注意不断发展、丰富,除了强烈刺激可以引起其注意以外,凡能满足其肌体需要或与满足需要有关的事物也能引起其注意。1岁左右的小儿在独立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促进了注意的发展,出现了随意注意的萌芽,逐渐能按照成人的要求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指向有关的对象。但是,婴儿的注意力是极不稳定的,对一个对象的注意只能维持几秒钟,1岁左右的婴儿凝视成人手中的手表一般不超过巧秒钟。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的稳定性逐渐增大。

原因分析到了幼儿期,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都在发展,特别是通过戏活动,在向儿童不断明确游戏任务的过程中促进了幼儿随意注意的发展,但是,幼儿期儿童的注意特点仍以不随意注意占主导任何鲜明、新颖、具体的形象和变化的事物都能自然而然地引起么少的注意。

注意力的广度也就是同一时间内注意事物的多少。实验证明,到小学4年级左右,只有极少数儿童能达到成人注意力的刁平。幼儿2-3岁时能集中注意力10-12分钟,5-7岁时能聚精会神巧分钟左右。

学龄期儿童,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不随意注意有了新的特点,更多地与学习兴趣联系起来,教师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激情演讲及产生美感的画面都可以引起儿童较长时间的不随意注意。此时的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7一10岁约20分钟,10-12岁约25分钟,12岁以后能达到30分钟。能够吸引儿童注意力的内容可以增加其注意时间,且注意力稳定性会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对于熟练的活动,学龄期儿童已经能主动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了,如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此阶段,注意力有障碍的儿童通常表现为分心、不稳定,不能使注意力长久地集中在任何事物上,经常不断地由一个客体转移到另一个客体上。另外,注意力有障碍的儿童还表现为注意范围狭小、注意力分配能力较弱等。

特别提醒

到了青春期,少年的随意注意逐渐占主要地位,应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某种必须注意的客体;努力克制自己的兴趣,排除周围的干扰,争取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小儿的思维和想像力的发育特点

各时期表现

应该说,婴儿基本上是没有主动思维能力的,他们的思维受动作的束缚。而幼儿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了,他们学会了在动作以前在头脑里进行思考,使思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并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预见性。不过,此时他们的思维还不能离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直觉性。幼儿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能进行判断和推理,但限于经验,有许多推理是不合乎逻辑的。他们对推理的前后矛盾无法觉察,更无自我判别能力,因此,他们的判断和推理难免出现错误,这一切都不足为怪。

幼儿已经具有丰富的想像力,集中表现在幼儿所做的象征性游戏和创造性游戏中。五六岁的孩子做象征性游戏已发展到了顶峰。此外,他们丰富的想像力还表现在绘画、手工、讲故事等活动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从事这些活动的目的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也越来越强。

童年期,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到中、高年级,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增长。小学生在解决一些概念性问题时更多地采取求实、具体的途径,紧紧抓住觉察到的现实不放,而对其他可能性思索得很少;在到断、瘫某种现象时,他们也多采取经验归纳,而较少假设演绎。这种情况要持续到小学高年级才开始有所变化。·到了青春期,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其思维方式从“经验型”的抽象向“理论型”的抽象发展,开始运用假设和概率来分析,同时达到能对思维过程本身进行反省和自我评价的心理水平,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逐渐增强。此时的青少年富有创二精神,常提出一些新设想、新见解,对别人提出的观点一般不轻易相信和盲从.要求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

父母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的遗传特征、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经济情况夫妻之间的协调等,与儿童的心理发育关系非常密切。

原因分析外貌和生理状态:婴儿的外貌和生理特征在很大的程度上压父母的遗传,这种特征对人的性格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美丽可爱的外貌就常容易受到庇护和赞美,因而容易养成依赖和自大的个性。

文化水平:父母的文化水平也可以影响儿童的行为。总的来说,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孩子的行为表现就越符合社会规范。

经济收人:父母的经济收人当然在很大程度上对子女的心理发育产生影响。过去传统的说法认为,富贵人家容易出纨绔子弟,而贫穷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也有人认为贫穷可以导致犯罪的增加。

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全面,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调查结果表明,中档收人家庭的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要比低档收人家庭的少。随着全社会家庭经济收人差距在不断拉大,经济收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

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和谐对子女的心理发育可以产生良性的影响,不和谐则可以产生不良的影响。夫妻关系和谐与否同夫妻人的个性、经济状态、文化差距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同样在遗传、家庭环境等方面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由于工作关系而使得夫妻分居两地的情况对儿童的心理发育不利,容易导致儿童行为障碍甚至犯罪问题。夫妻经常吵架对儿童的心理发育也非常不利,而从夫妻不和到最后分手的时间越长,则对儿童心理发育的不良影响越大。因为在不和睦的家庭中生活的儿童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在这种不安全感的影响下,有些儿童可能形成胆小退缩的性格,有些甚至造成品德问题。

父母行为:父母中有道德败坏或犯罪者,其子女有行为问题或品德问题的也较多。通常认为这是由于家庭环境因素造成的,但也不能排除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所起的作用。

儿童孤独症的心理调适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心理发育早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

表现症状孤独感重:患儿不喜欢与人交往,从小就和父母不亲,不喜欢被父母抱,不愿意和同龄孩子玩耍,对周围的事物毫不关心,很少微笑,不爱看人,喜欢自己单独活动。

兴趣狭窄,行为呆板重复:患儿不喜欢任何改变,他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专注于某项活动或某种玩具,任何改变都会使他深感不安。

语言障碍:患儿很少说话,有时会自言自语,但不让别人听;掌握的词汇十分有限,偶尔说话,也常常用错词汇。

智力发育不均衡或落后: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患儿智力发育落后,明显差于同龄人;另一种是患儿在某些方面智力超群,但其他方面却达不到正常值。如有个别患儿连阿拉伯数字都认不全,却能准确地哼出他所听过的每一首乐曲,并且只听一次就行,这类患儿常被人们称为某些方面的“天才”。

治疗与调适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最好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然后对症下药,一步步纠正孩子的不良心理状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家长们千万不能对患儿发脾气、表现急躁、动手打骂,那会使孩子的病情更加严重。要相信爱心可以战胜孤独,只要家长能付出满腔的爱去呵护孩子,孩子的病一定能治好。

儿童学习吃力的调适方法

具体做法

需要对这些儿童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训练,配合学校开展特殊教育和强化训练。

治疗方法

对于伴有的躯体障碍或行为障碍,需要及时地采取药物治疗或其他医疗措施。如对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可用利他林治疗,而对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儿童,可适当给予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治疗。

特别提醒

对于学习吃力或特殊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的儿童,主要应进行早期干预,一旦发现儿童有学习问题或语言发育问题,应尽早接受心理保健和咨询,防止病情发展。

儿童语言发育障碍的调适

分类

儿童语言发育障碍包括语言发育延迟、特殊性语言发育障碍、发育性发音障碍、口吃和选择性缄默症等几种类型。

症状表现

语言发育延迟:其原因包括精神发育迟滞、脑性瘫痪、听力障碍、发音器官疾病、婴儿孤独症和心理社会剥夺以及特殊性语言发育障碍等。患者可能伴有发音、语言的质量以及交流等方面的异常。

特殊性语言发育障碍:说话延迟及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差。

发育性发音障碍:这些儿童主要表现为发音的延迟和异常,发音的水平低于其年龄对应的水平,说话吐字不清或发音错误。

这些儿童由于常被人取笑而容易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变得退缩、孤独。但其智力水平是正常的,神经系统检查也没有异常发现。

口吃:与神经系统轻微病变、心理因素等有关。此病常在儿童3岁左右时出现,表现为说话不流畅,易出现语音或单词重复停顿,每句话在第一个字后即出现停顿或重复,或拖长发音。口吃儿童常伴有情绪与行为问题,常常有害羞、焦虑、容易激动等情况。

这些儿童智力正常,语言功能正常。

选择性缄默症:患此病的儿童常在3一5岁发病,此前已经具有很好的语言功能,有正常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发病后在某些场合拒绝说话,而在另一些场合则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缄默时以手势、点头、摇头等躯体语言进行交流,有时也可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部分患者可能有情绪和行为问题,如害羞、社交退缩行为。部分儿童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和违抗性行为。

治疗与调适

手术治疗:对有躯体功能障碍或器官损害的患者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以纠正其发音或语言器官功能的异常。

语言治疗:采用特殊的语言教育方式改善患者的语言能力。

药物治疗:对伴有焦虑和抑郁以及行为问题的孩子,可以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很多时候,语言障碍的患者往往伴有心理问题,因此,进行心理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行为治疗:对于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可以采用行为治疗的方式来解决其行为问题,并同时达到改善其语言障碍的目的。

儿童语言障碍的矫正训练

原则

训练前,先进行全面细致的语言功能评价,搞清说、读、听、写等方面存在障碍的程度及病变的范围,使训练具有针对性;尽可能在发病早期对语言障碍儿童进行训练;训练计划应适合儿童的语言水平,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训练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材和训练计划;设置一个适宜的语言环境,激发患儿语言交往欲望与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

各类型训练儿童语言缺乏的训练方法:此类儿童通常伴有听力障碍、脑瘫等病症,如果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但不会说话,可教以手势、手语或装置沟通板等,以增进其与人们的沟通能力。聋哑儿与其他儿童一样,出生几周后就开始发音,但由于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过一段时间他就停止了发音。此时,应立即再教他发音,训练其通过唇读理解人们的话语,并运用适合的手势语言同他进行交谈。到3岁时,就可以开始教写字、认字,读些简单的词,教他以画画和写字表达自己的意思。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在训练初期,先训练语言理解能,教一些简单发音,然后依次训练单词和句子等复杂的表达方,可首先让患儿倾听环境中的声音,并告诉其在听音的基础上,要求患儿根据老师或家长。在具体的训练中,可首先让患儿倾听环力法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的口形,指出指定物体的名称。然后,老师指向某一物品,让其说出名称,多次重复。在此基础上,学习简单的泊语对话。

特别提醒

此种训练常需要家长的参与,如在家中能同步训练效果会更好。其他还有行为矫正法和认知法等。

口吃的矫正训练

原因分析

童年期的不良心理影响是导致儿童口吃的最主要原因。大量事实表明,儿童口吃是由于受惊吓,被严厉斥责或惩罚,突然变换环境,家庭关系不和睦,心理气氛不融洽等原因而引起恐惧、焦虑、愤怒等紧张情绪造成的。

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是模仿性强,有的孩子觉得口吃很有趣,出于好奇和顽皮,故意去模仿口吃患者的语言,结果造成自己语言上的口吃习惯。

从生理原因上看,儿童口吃与某种脑功能障碍,特别是语言神经末梢缺陷有关。此外,儿童脑部感染、口部受伤,以及患百日咳、麻疹、流感、猩红热等传染病后,也容易引起口吃。

心理影响:口吃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碍,例如,较少参加集体活动,少言寡语,孤僻、害羞、胆怯、自卑等,有时他们也容易激动、情绪不稳、敏感、恐惧、焦虑,这些都影响孩子与人交往,给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对儿童口吃要及时矫正。

症状表现

口吃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言语障碍,其症状表现主要有三:第一是难发性,即对开头的一个字的发音感到特别困难;第二是重复性,即重复某,个字的发音;第三是中阻性,即在说话过程中拖长某个字的发音或停止某个字的发音,表现出语言不流畅。另外,有的患者在说话时还伴有挤眼、歪脖子、摇头晃脑、跺脚等症状。

病因分析

一般来说,儿童2-4岁时出现的口吃现象是暂时性的,属于正常现象。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语言功能发育还不成熟,掌握词汇有限,还不能迅速地选择词汇,不能流利地连接语音和词语,因而经常表现为重复或拖长一个字音或短句中第一个词,这是语言发展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

语言训练

家长平时在家里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训练。例如,教患儿慢慢地说话,训练他发音的节奏感和力度感;让患儿个字地练习发音;对已经识字的患儿,让他阅读文字时,个字地大声朗读,等等。

特别提醒

父母、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人不要过分地注意患儿的语言缺陷,不要模仿、讥笑、指责患儿说话。因为口吃患儿一般都存在恐惧感和自卑感,在说话前就焦虑不安,担心别人会取笑他,倘若再有以上因素,就会加重儿童的口吃。所以,教育者应多给孩子以温暖和关怀,采取正确的方法,提出恰当的要求,尽量减少和消除引起儿童精神紧张的因素。

矫正孩子的口吃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时间,只要坚持做各种训练并反重练习,就能使儿童克服口吃并流利地讲话。

矫正方法家长要让患儿有充分的休息与睡眠,保持其身心健康。

老师应通过家长了解有关患儿的口吃情况,并让家长了解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以便家长有合理的要求与期望,同时配合老师对患儿进行适当的辅导。

老师还应与家长共同分析患儿在一天某段时间,特别是在与某人交往的过程中,或在说某些字句时,口吃为何增加?这就必须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认真地查找口吃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家庭成员要给予合作,避免产生打断、催促等针对口吃患儿的急躁反应,要一切顺其自然。

让患儿有机会练习成人赞许的语言方式,增加语言交流经验。

以渐进方式训练其在各种场合或在生人面前说话,增加语言及生活经验,培养自信心和对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

婴儿会患孤独症吗

症状表现

性情极端孤僻,不愿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语言发育迟滞,缺乏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只喜欢重复简单的游戏活动,并渴望维持原样不变;缺乏对物体的想像力及灵巧地运用它们的能力,如缺乏想像性游戏,特别喜欢刻板地做摆放物体的活动。

产生原因

产生婴儿孤独症的原因可能与遗传、染色体异常、大脑结构发育异常、神经生理功能异常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人能阐明其原因和发病机制。

表现特点

社会交往障碍:社会交往缺陷是婴儿孤独症的核心表现,有的患儿在婴儿期就表现出不愿与他人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单一,不愿或拒绝别人的拥抱;父母离开时没有明显的依恋之情,父母回来也没有特别愉快的表现;有时亲人呼唤其名字也不理会、无反应。患儿长大后,也很少主动与别人接触,在与伙伴的交往活动中,常扮演被动的角色,缺乏主动性。

语言发育障碍:患儿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语言运用能力损害,只能运用刻板重复的语言或模仿语言;语言音调、节律障碍;出于自我刺激地使用语言,即自我中心语言;非语言性交流的损害,即患儿很少采用非语言的方式与别人交流。

另外,还表现为兴趣范围狭窄,行为方式刻板、僵硬,对环境要求倾向于固定不变,有时行为不正常。如对个别事物的兴趣较特殊,容易对物体的非主要特征产生兴趣;有时做游戏的方式出人意料,常做出一些特殊的动作姿势等。

治疗方法教育性治疗:教育性治疗是孤独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教他们学会有用的社会技能,如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及行为规范,公共设施利用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其中注视与注意力的训练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及早进行。

行为治疗:其治疗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孤独症患儿的社会化和语言发育上,尽量减少那些不利于患儿正常生活和学习的病态行为,如刻板、自伤、侵犯性行为。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能控制孤独症的一些症状。主要药物有:

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氟呱陡醇、舒必利等;中枢神经兴奋药物,主要有利他林、匹莫林等;其他药物,包括氟苯两胺、纳曲酮等。

儿童神经性厌食的治疗与调适

危害

神经性厌食是指主动拒食,导致体重下降,同时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形象感觉出现障碍的一种疾病,常可引起严重营养不良以及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失调,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产生原因

主要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过分追求苗条,严重的心理挫折及学业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心理比较脆弱的女孩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她们想使自己尽量“完美”起来,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需要。有些患者往往以饥饿与发作性暴食、呕吐等交替的方法达到这种目标。

由于体重下降快,青春期以后的女孩可能出现闭经,生长发育停止,乳房不发育;男孩则可能出现生长期幼稚化。同时,消瘦、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减退以及伴随的严重感染等症均可能在患者身上出现。随着营养不良的加剧,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如失眠、抑郁、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怒和一些强迫症等。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患者还是认为自己的体形不够“理想”,仍然觉得自己太胖,需要进一步“减肥”。这就说明患者存在严重的自我形象感觉障碍。

有半数的神经性厌食患者经过治疗可以得到完全恢复,但仍有许多患者出现慢性病程。本病的死亡率大约在5%左右,其中自杀是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治疗与调适儿童神经性厌食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药物治疗方面,首先是恢复体重的治疗,如给予白蛋白、输血、脂肪药物等补充营养,以及为提高其食欲而在餐前注射胰岛素等。另一方面,给予抗抑郁药物也是医师用得较多的措施之一。

特别提醒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克服患者的发病诱因,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对自身形象的心理疑惑和障碍。

儿童功能性遗尿症

儿童功能性遗尿症是指儿童5岁以上仍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常常尿湿床铺、被褥或在白天尿湿裤子,而又无明显的器质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2%左右,男女之比大约为

病因分析

儿童功能性遗尿症的原因还不十分明确,有些患儿有家族史,表明可能有遗传性;有的则在睡眠过深的情况下出现遗尿;还有的是在强烈的心理刺激下出现遗尿症的,表明了心理因素的作用;当然,如果缺乏排尿训练就必然导致儿童出现遗尿。

产生原因

精神紧张。精神紧张是导致儿童功能性遗尿症的常见原因。

如家庭心理气氛不融洽而造成精神受惊,离开母亲被寄养他处,因环境突然改变而失去感情上的依恋对象等都可导致儿童遗尿。另外,遗尿本身对儿童来说也是一种造成精神紧张的因素。如惧怕父母的责难、打骂和歧视,周围人的讽刺、嘲笑,这些都加剧了孩子心理上的紧张,并使孩子因羞愧而渐渐变得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这种心理状态反过来又增加了大脑的不良刺激,使遗尿的病态愈趋顽固。

自我控制能力差。有较多儿童反映,自己睡觉时经常自我提醒不要尿床,而且在睡眠过程中当膀胧充满尿液时,自己也模模糊糊意识到要上厕所,但因为睡得过深,往往在梦中觉得找到了厕所,排尿后才感到又尿床了。儿童的睡眠往往较成人深,3岁以上的儿童睡眠时并不是整个大脑皮层都处于抑制状态,其中有一部分还在不停地工作,这些不眠兴奋灶称为“警戒点”,睡眠时如有尿意,它会唤醒儿童起床排尿。患功能性遗尿症的儿童,一般都睡得很熟,较难唤醒。因为孩子经过一天的活动,感到很疲劳,如果白天受到突然惊吓或受到父母严厉的责打,大脑细胞由于受刺激就会更加疲劳,从而睡眠会更加酣畅,不但外界的刺激,就是膀胧充满尿液的刺激,也不能使之脱离睡眠状态,更不用说自己醒来排尿了。

治疗与调适

对于儿童功能性遗尿症的治疗,可以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行为训练等方法。在药物治疗方面,采用丙米嗦等往往有很好的效果。此外,需要正确处理儿童的心理问题,排除其心理压力。

千万不要对孩子讥笑、羞辱、责骂,甚至对外宣扬,让其出丑,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和不满情绪。如果孩子因受家长责骂而产生恐惧感,精神负担加重,睡前会更加紧张,这会促使遗尿发生,因而家长应多关怀、安慰、鼓励、劝解孩子消除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树立战胜遗尿的信心。目前,对儿童功能性遗尿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行为治疗,包括采用电铃一电路方法和夜间定时唤醒的方法,均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特别提醒

矫正孩子的遗尿行为,首要的是使孩子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增强其战胜遗尿的信心。

儿童多动症的纠症与治疗

儿童多动症又称多动综合征,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典型发病年龄为3岁以后,8一10岁为高发期,且患病者中男孩多于女孩。

亥要病状活动过多,难以自制,这是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特征。好动、爱哭、不安定、兴奋过度、乱摸乱翻东西,这些现象在患儿3岁前后就有明显的表现。上学后表现更加突出,上课时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乱动。注意力涣散、难以集中,这是儿童多动症~个突出而持久的特征。患儿注意力极难集中,有意注意能力极差,随意注意能力突出,极易受外界影响。患儿做事常常是有头无尾,丢三落四,不能专注于某一项活动,而是不停地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且好冲动和任性。

患儿自控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好冲动,好吵闹,好发脾气,做事缺乏条理性,经常先行动后思维,从不考虑行动后果。患儿有时会突然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危险动作与行为,如顶嘴、打架、出走等,而且不服家长和老师的管教。患儿学习吃力。因其思想很难高度集中,无法专心听课,很难自觉完成作业,学习吃力就成为患病儿童的主要行为障碍。但是,大多数患儿发育正常,其学习吃力与智力发展并无直接联系。

区别表现

多动与好动在心理行为上有着明显的质的区别:多动症患儿的动,是杂乱无章、毫无主见、毫无目的的;而好动的儿童的动,是有目的的,有序的。患多动症的儿童在各种活动中都表现出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品质低下,有意注意参与少,随意注意支配多;而好动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会不断增长,注意力能集中,只是在某一活动或某一场合兴奋度的高低有所不同。

多动症儿童的多动,不分时间、场合,许多举动难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而好动的儿童的动,多是出于淘气或好奇,其举动并不离谱,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多动症儿童不能专注于某一活动,没有什么活动能使他们安静下来,并专心投人进去;而好动的儿童对他们感兴趣的事和感兴趣的活动能专注地投人,甚至能提出许多新奇的问题。

原因分析

医学研究发现,多动症的产生与发展,多数原因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是由染色体异常或父母精神疾病的遗传因素引发的先天性缺陷。除此之外,与食物过敏、铅中毒及放射线的刺激引起胎儿或儿童的神经缺陷有关。再次是胎儿在母亲怀孕期,特别是在胎儿大脑神经系统发育期间,母亲的不良清绪或恶性刺激,致使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受损。亦可因学前期的教育不当,如要求过高、过急,过多地指责或干涉儿童的正当行为,造成儿童精神过度紧张,或者家长对孩子过于娇惯、放纵,使之养成一种缺乏约束力的“条件反射”。

纠正与治疗

多动症的治疗,除对先天性的缺陷治疗较困难外,后天因素引起的均可收到较好的疗效。纠正和治疗多动症的过程实际上是“条件反射”重建的过程,使其形成良好的兴奋灶。

可以采用一些适合儿童的认知活动来改善儿童的注意力,并通过一些良好的训练程序,逐步纠正和减少其过多活动和不良的心理行为。

特别提醒如果多动症患儿有了进步,应该及时表扬、鼓励,以此来强化其良性动作行为。

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暗示或命令,让患儿学会自我控制。至于心理和药物治疗,其目的也无非是提高行为训练的成效。只有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使药物治疗和行为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对于撒谎孩子的教育

诚实是一种美德,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诚实的人。但是,国内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对全国7个省13个城市430户家庭的调查中发现,从3岁起,就有50%的孩子开始说谎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比例也随之上升,到9岁时说过谎的孩子已上升到70%。怎样看待孩子说谎这一社会心理现象,需要家长把握好分寸,若处理不好,不仅会误伤孩子的心灵,影响其身心健康,甚至会使孩子形成恶习。

确实,当父母的和做老师的要警惕孩子染上撒谎的坏习惯。

由于绝大多数孩子还处在生长发育时期,遇到诸如把家中的东西碰坏了、好贪玩、做作业不认真或考试“砸了锅”,常常会不知所措。此时,家长或老师如果像“检查官”一样严厉查问,可能导致孩子不但不承认错误,甚至会强词夺理编造谎言来进行对付。

可见,当父母的如何对待孩子的撒谎行为,不仅牵涉到道德观念和情感教养的问题,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问题。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四五岁的孩子脑发育为成人的2/3,这个时期大脑的演化速度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形成,尤其是对情感能力的学习。这一时期若遭受巨大的压力,或教育方法不当,不仅会损伤孩子脑部的学习中枢系统,而且会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如易怒、猜疑、悲观或注意力无法集中,产生各种恐惧的幻想等。这种情感经历的伤害,对孩子的一生具有持久的影响,往往导致其在未来人生的挑战中难以把握机会。正因为这样,我们对孩子的“谎言”切不可采取粗鲁的方法来处理。

原因分析

在孩子看来,按照事实叙述事物,远不如用自己的想像来虚构一个现象更有意思。

两三岁的孩子由于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育都不成熟,还搞不清言行之间的直接关系,对他们来说,其行为远比语言重要得多。

从孩子4岁开始,虽然明知撒谎是不对的,但孩子往往以主观愿望为出发点去理解和处理周围的事物,往往容易把现实和臆想混淆。

如爸爸是解放军,他却对别的孩子讲“我爸爸是团长”。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想像和希望,就必然会出现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这种状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相当多见,做家长的不可简单地把孩子的这种想像当做谎言来对待,而应该向孩子讲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差别。幼时的达尔文富于幻想,其想像力十分丰富,叙述某一事物时总好插人自己的主观想像。有一次,他在山边拾到一块化石,回来后却跟姐姐说,这是一块宝石,价值连城。还有一次,他拾到一枚硬币,一本正经地告诉姐姐:“这是古罗马造的。”姐姐一看,不过是一枚压变了形的18世纪的旧币罢了。姐姐对达尔文的“撒谎”十分恼火,屡次向父亲告状。然而,当医生的父亲却淡淡一笑,“这算什么撒谎!”因为他从达尔文的“谎言”中发现了孩子的丰富的想像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对其想像力和好奇心悉心加以爱护,精心启迪,终于使达尔文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的父亲无疑是明智的,因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育引导

首先,不要用成人的道德观念来衡量和责难孩子。孩子先天不会撒谎,开始时也多属于自我表现、自我想像的童心现象。轻易地用道德、良心指责孩子显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其次,家长讲话一定要言而有信。孩子只有当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并受到不正确的对待,如训斥、责骂、体罚时,才有可能撒谎。而这也仅仅是一种可能,真正实施撒谎行为还要有社会的有形和无形的影响及家长言行的榜样作用。许多家长为了诱导孩子做一件事,常漫不经心地许下诺言,过后却忘得一干二净。而孩子的希望一旦落空,就觉得是受了骗。所以,要纠正孩子的说谎行为,大人必须首先不要说谎。做父母的更应检点自己的言语行为和处世态度,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第三,要使孩子不撒谎,就必须宽容孩子的过失。孩子说谎有的是环境逼迫的,而且一旦发现说谎可以逃避责任,免受皮肉之苦,就开始说起谎来。

特别提醒

当父母的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即使孩子说了谎,也应区分有意和无意、善意和恶意。对无意的过失,不应追究;对好奇、顽皮、不当心的过失,应耐心指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凡孩子能承认自己过错的,不仅不应该批评指责,而应动情地从人格意义上加以表扬。当孩子处在窘迫之时,父母若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孩子往往会终生难忘。

人缘差的孩子怎样避免心理障碍

人缘差的孩子,在情绪上易冲动,不合群,好斗殴,往往在一怒之下思维受阻,易造成情感表达障碍乃至心理疾病。这些孩子的情商普遍较低,情绪自控能力较差。

症状表现

人缘较差的孩子,多数在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时就爱吵爱闹,到了高年级更是难以管教,这些孩子的心理行为不只是单独针对某个问题发生偏差,而是在情感智能上普遍存在问题。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常烦恼,没精神,不快乐,多孤单,有恐惧,缺少爱,在思考问题时难以集中注意力,缺乏冷静的思考,常做白日梦,无法摆脱不愿想的事,学习成绩差。在行为方面,表现为脾气暴躁,好制造闹剧,不听从家长和老师的管教。

病症分析

这些孩子常常无视实际情况,贸然判定别人对自己怀有敌意,并不假思索地进行反击。由于无法学会与别人沟通,久而久之他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