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道:中与间不同。中是分离,间是中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白鹭洲分开二水,毫不混淆。间是插入,杜甫《滕王亭子》诗云:“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这个“仙家犬吠白云间”的“间”,便是犬与云的融合了。中是分离,间是插入,那么中间就是一边分离,一边插入了。中间道就是以中为表,以间为里。实际上还是在一起,没有分开,只不过倾向时不一样罢了。墙上草,原上花,随风忽左忽右,焉能定之。因此,决定中间道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它头上的那阵风。我们看波纹的运动就明白了。
——混合,分混而合,混而不合。大米加小米熬成米粥,这是混而合。米中有沙粒,沙粒熬不成粥,这是混而不合。
——包含,分包而含,包而不含。父母抱婴儿,哺之乳之,这是包含。鸡蛋里蛋清是蛋清,蛋黄是蛋黄,各不一样。从整体来讲,一个鸡蛋是包而含;从蛋清与蛋黄各自看,是包而不含。等我们把鸡蛋打在碗里,用筷子拌匀,那就只能是又包又含了。
——排斥,分排而斥,排而不斥。“斥”是排开,“排斥”本是指意愿上主动排开它,客观上又已排开。落花离开树枝,是树枝排斥它,属排而斥。落花回到地上,是泥土吸收它,又将它的养分输送给树,这是“排而不斥”。说到底,世界是一个大系统,没有完全的排斥,只有不完全的吸收。
阴阳道:阴与阳不同,道与道相同。就“道”而言,阴就是阳。《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阴一阳”,并不是说同时有一个阴与一个阳,“一”在此不是数词,而是动词,指一统、统一。“一阴一阳”就是统阴又统阳,把阴阳对调、统一、合一、为一、成一、独一、存一。
亦阴亦阳是太阳,太阳是纯阳,纯阳才是亦阴亦阳,因为它是已经统一且独一的道。太阳发光、发黑(太阳黑子、日食),又发冷(使地球背面奇寒,太阳不给它光,只给它阴影),又发热。实际上“太阳”就是太古之阳的意思,古人指先天元气。古人并没把太阳看成一个实心蛋糕,而是看成一个空心气球。
半阴半阳是月亮,月有阴晴圆缺。
假阴假阳是人类,人类完全够不上资格,天人合一是春秋大梦。天绝不会与人合一,只会把人灭掉。人定胜天也好,天人合一也好,都是一厢情愿。人之所为是“伪”。老子说“绝智弃圣”,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做真人,就要有真道。什么是真道?纯阳,做太阳。你说你不会发光,但我说你会发黑,而且又会发冷又会发热。我不是说你感冒了,而是说你本来有更多的“非常道”可以发挥。假阴为阳,假阳为阴,假阴假阳假到底就纯粹了。你假装到底,就成了“真人”。婴儿不知道自己是“人”,慢慢长大才知道,这一知道就不可逆转了,于是他永远是人。其实也不是永远是人,而是永远做人。人是做出来的,你强调“我是人”,就很有“人”的感觉。一个傻瓜如果天天想“我是花”,当然他就变成花了。你说他并不是花,但需知:万物本无名,名乃赋之而成物。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是。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在此先说到这儿。
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全前后相随。”都是讲一组性质相反事物的变化相随,由曲线第三态推动发展。这条曲线就是阴阳鱼中的那道“s”,是构成阴阳三态的关键。
这条曲线它的功能是补充旧的系统(阴、阳)成为新的系统(阴、阳、中间),以便三选一,以非常道进入更高级状态。
一般人认为事物发展是阴阳两极对冲而形成的,其实关键是由第三极带动的。第三极(中间线)带动了整个世界从小到大,其生长的轨迹清晰可见。
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两要素:
一是阴阳两极的对冲势态,
二是第三极的生长势态。
第三极的生长势态决定新事物的产生,当然阴阳两极对冲也可能冲得第三极变化生长,阴阳中间的那条中间线的伸长即可视为是阴阳两边着力挤压的结果。
简明地讲,事物发展的根本在内部,即阴阳两极的运动;形成新事物的关键在外部,即中间态的运动。这内外运动相加,匀速而变力,即可实现诸多构想。
鸿蒙说天人合一
云将去东面游玩,经过神木的枝头遇见鸿蒙,鸿蒙像小雀一样跳跃着玩耍。
云将见此情形,知道遇上了高人,便向鸿蒙请教:“天气不和谐,地气郁结了,四时变化不合节令,我想融合天气的精华来养育万物,应该怎么办?”
鸿蒙不回答。
又过三年,云将又向东游玩,经过宋国的原野,又遇上鸿蒙。
云将高兴极了,叩头行礼,想听鸿蒙的指点。
鸿蒙说:“自在遨游,随心所欲,不扰乱自然常规,不违背事物真情。摒弃思虑,清心静神,顺应自然无为,万物就会自化,把伦理和万物一并忘掉,和混混茫茫的自然之气相合为一。”
云将叩头于地,拜毕告辞而去。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云将不得问。
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云将大喜,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
鸿蒙日:“意!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滓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故自生。”
《庄子》中这个好玩的故事借鸿蒙之口讲了一个道理——人要“无为而物自化”,意思就是你什么也不用做,外物自然会朝你想的方向变化。
为何天地之道如此神奇?这是因为你无为之后,就回到自然,就加入了自然的变化。这个时候,万物随自然变化,也可以说随你而变化。
这就是你不想改变人了,人却因你而改变。你不想做事了,事情却因你而成。
你千辛万苦想做一件事,又想明白原本不用去做。于是你放弃,就在你放弃之时或稍后,事情自动就成了。
你千辛万苦追一个人,最终放弃。但过不久她却主动来找你。
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没做什么,你才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有用与无用
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都有用处,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用。一旦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就可以与物融为一体,知其用、悟其妙,并且深知它的来历。从而明白物、我与一切的往昔、现在与将在,就可以借一切的妙用实现自我。
《庄子》中讲了一个“大葫芦”的故事。
魏王送惠子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惠子把它种在地里,长出容量为五石的大葫芦,用来盛水坚硬程度不够,锯开做瓢又没有容下它的水缸,惠子认为大而无用,就把葫芦砸碎了。
庄子对惠子说:“这是你不会使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世世代代以漂洗为业的人,制造了一种不龟裂手的药物。有个客人愿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这个宋人视这药物用处不大而卖给客人。客人拿了药方游说吴王,率兵与越国作战,因有这药而大败越国,这个客人得以封侯。这个客人便懂得事物的大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何不把它作为轻舟而浮游于江湖,可见你心如茅塞还未开通。”
庄子揭示: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都有用处,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用。
越是无用之物,越可以大用。因为大用之物都会以无用的面貌示人,它不符合规范,别成一格,有明眼人识之。
在高明的画家看来,败墙枯木,都可以入画。
在高明的琴家看来,流水风声,都可以谱成曲。
在高明的诗人看来,街头争吵,房中大闹,都饱含浓浓诗意,可以入诗。
为什么有时我们会觉得某物无用,这是因为那时我们没进人物我合一的境界,物是物,我是我,毫不相干,因此不能理解此物的用处、妙处。更不知道此物大有来头。
《圣经》里的魔鬼撒旦是个大坏蛋,但它也有用,因为它可以试出一个人信用的程度、爱的真伪。比如《马太福音》讲:
撒旦试探耶稣,趁他饿了,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
耶稣不吃他这一套,拒绝点石成食。
撒旦又试探耶稣,带耶稣到圣殿顶上,说:“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跳下去,因为神会托着你。”
耶稣又不吃他这一套,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
撒旦又把耶稣带到一座最高的山,将山下一切繁华指给他看,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赐给你。”
耶稣怒了,说:“撒旦退去吧!”
在这里,耶稣因为撒旦的三次试探而坚定了信心。
在这里,魔鬼是有用的,而且用处巨大。
由此相推,世上一切试探、磨难、忧患、痛苦都是有用的,因为它助我成长。
老子说:“贵大患若身。”意思是大患难、大忧患是宝贵的,我要珍惜它像珍惜自己的身体一样。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道家、儒家、基督教都向我们明示了一切皆有用处,旨在最后指出:我们自身当然也是有用的。
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我们成为厌世者与自厌者的可能。
一般人误以为老庄消极厌世,其实大谬不然。
老子是个积极用世的思想家,指导人们以内心的柔克外面世界的刚,保全自身,并因无为而获大为,因无功而成大功。
庄子则为我们指出了人们重获自由的现实途径,那就是如鲲化为鹏般的逍遥游。
圣人爱世人,所以要用种种圣贤书来启迪我们,心之所至,用之所至,怎么能说是无意义的、无用的呢?
按《圣经》的说法,人是神的奴仆,即使如此,我们也要做好奴仆的
人有三宝。
一、无用。
无用之人众人不理,因此可以大行其道,畅通无阻,摇身一变为大有用之人。鲲还泡在水里时,巨大无比,不吃不喝,就像个大笨蛋,海里的鱼都笑它太无用了。鲲一概不管,潜心自修,终于乘风而起,化为巨鹏。
二、无能。
无能之人可以全身远害,永远不被征用,所以永远可以优哉游哉。枪打出头鸟,乱棒打死长角羊,能人危险!太风光了,太灿烂了,不好。英国人做事从不知道收手,所以一路衰落。你看所谓大英帝国鼎盛时,干了多少“风光”的事,如今安在哉?
三、无情。
人一无情,天都不能伤。人之所以老是被伤害就在于心太软。
心一硬当一回绝情人,你会发现人越绝情,其实越有情伤。多情怕被情累,无情则能成全天下有情人。
无私成其私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七章》
“后其身而身先”,指落于人后反能先到。“外其身而身存”,指把身体交出去反能保存。“以其无私成其私”,就是用无私来成就私心。
佛经讲“一念之觉醒”,使人认识自我。这个觉醒的自我就是私心。人一旦有私心,就会为自己找定位,争权利。私心让人觉醒,并认识自我。私心让人成功。
“我”是什么?是自己。
“自己”是什么?自己是一团肉。
这一团肉如此巨大精微,我们每个人凝视自己的身体都很有成就感。一个爱自己的人首先爱自己的肉体,就想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让嘴巴吃东西,让眼睛看东西,让手抓东西。
但是大千世界物质无限,“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有的人永不满足,所以永远得不到。
有的人容易满足,所以能够得到。
得到什么?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与其说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不如说人想要得到某种感觉。有感觉就津津有味,没感觉就味如嚼蜡。
感觉从何而来?一是靠经验,二是靠本能。
光靠经验是靠不住的,因为任何人的经验都有限并且经验本身可能会误导。
本能永远是我们最可靠的朋友与导师。
本能是什么?本能就是使我们“觉醒”的那一念。食色之谓性,食欲、性欲、生之欲就是本能。
山河大地,电闪雷鸣。自然界驱动本能风云变幻,人类驱动本能则可以使自己成就大我。
要想成就大我就必须把自己交出去,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这时有什么私心呢?没有私心。
没有私心杂念的人就很快乐,见人爱人,见狗爱狗,见天见地都是故人。
古希腊智者米松走在路上,常会对着大石头下拜。人们感到惊异,问他这是为什么?米松说:“难道你们没发现它比国王要活得长久吗?”
石头无知无欲无求无私心,所以无烦恼。人们天天从石头边走过,石头也不收费,确实无私。
太阳每天照耀我们,也从不收费,确实无私。
大地每天被我们踩,也从不叫苦,确实无私。
天地都是无私的,所以长久。
老子说“以无私成其私”,就是要我们把自身交出去,给家庭,给朋友,给团队,给国家民族,给全人类,给大自然,变小我为大我,这样才会成就真正的自我。与自己更默契,不偏离自己,就能得到自己。老子说:“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这句话就是说行有所持。所持何物?就是“道”。什么东西扶持我们,我们就以它为所持,以它为辎重。
道使人立,使人生,使人寿,使人喜乐,所以人必须依于道。
《圣经》上说:“耶和华啊,我依靠你,求你叫我永不羞愧。求你凭你的公义搭救我,点拨我;侧耳听我,拯救我。求你做我常住的磐石。你已经命中注定要救我,因为你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
就这样,信徒通过祈祷而生信念,内修者通过行道与自然达成默契,心能安乐。
人不偏离自己,就能得到自己。
要与自己更默契。
要与自己水乳交融。
欧阳修有两句很妙的诗:“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要痴也是自己痴,不关别人什么事。
风与月虽然美,却是外在的,无法真正得到。风月无边,苦海也无边,说到底回头是岸。
这岸也不是岸,“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是风月,又见离人,这岸太长了便不是岸。无休无止的送别,须得多少断肠人才能续上那心中的苦水?
不如不要那岸,不如回家种田种花。
回到自己身旁,就不会再有离别。
柳永问秦观:“你有几个情人?”
秦观说:“我已记不清了,你呢?”
柳永笑了:“我也记不清!”
秦观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笑,有一天抽空问苏东坡:“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有几个情人?”
苏东坡训斥道:“少游莫太无礼。老夫只有一妻一妾而已,哪来什么情人。”
苏东坡也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笑,又问王安石:“荆公,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有几个情人?”
王安石勃然大怒:“老夫只有一妻,何来情人!”
苏东坡如醍醐灌顶,呆在了那里。王安石的为人他一向是看不起的,如今始知这老头确有过人之处。
人活一生,找那么多人,搞那么多事干吗?不如与自己搞好关系,有一两个谈得来的人就完全够了。北门成在原野上欣赏黄帝的音乐
庄子说:“北门成听见黄帝在广漠的原野上演奏咸池乐曲,开始时感到惊惧,再听时觉得松弛,听到最后却觉得迷惑,精神恍惚,疑惑不定,不知所措,便问黄帝这是为何?”
黄帝说:“我以人情来弹奏乐曲,以天理来伴演,以仁义来运行,以天道来确立。乐声终结而寻不着结尾,乐声开始而寻不着起头,一时消逝一时兴作,一时停止一时升起,变化方式无穷无尽,所以你感到惊惧。我又用阴阳交和来演奏,用日月光辉来烛照,约制情欲,凝守精神,乐声悠扬,节奏明朗,形体充满而内心却又好像不复存在,所以你觉得松弛。我用忘情忘我的境界来演奏,用自然的节奏加以调和,音调混同驰逐相辅相生,如众乐齐奏而不见形迹,昏暗而无声响,处于幽昧的境界,或以为它消逝,或以为它兴起,或以为它实在,或以为它虚华。所以你迷惑不解。迷惑才淳和无识,才合于道,到这境地,就与道融合相通了。”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成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