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家训(第七卷)
11512100000010

第10章 严复家训

[撰主简介]

严复(1854—1921),初名传初,曾改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几道,晚号瘉壄老人。清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幼年家贫,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后留学英国,入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归国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总办(校长),共达二十年。中日甲午战后,创办《国闻报》,积极撰文,主张维新变法。他翻译《天演论》,以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号召救亡图存。但自辛亥革命后,思想上日趋保守、政治上主张复辟帝制,曾列名参加“筹安会”。因长年从事教育工作,其对家教也有精到的论述,是近代把“科学”、“民主”思想引入家教的先行者之一。

勿从目前之欲而贻来日之病

[原文]

惟是体气之事,不宜仅恃医药。恃医药者,医药将有时而穷。惟此后谨于起居饮食之间,期之以渐。勿谓害小而为之,害不积不足以伤生;勿谓益小而不为,益不集无由以致健。勿嗜爽口之食,必节必精;勿以目前之欲,而贻来日之病。卫生之道,如是而已。吾儿颇乏纳谏之度,故舅不以口而以书,想吾儿能察其诚而稍回慧听也。嗟乎!女子天资容表若儿者盖稀,理应略存省察,去其瑕疵,勿忽焉而致丛为一身之苦痛,縻(糜)财伤躯,当亦聪明人所急须猛省者耳!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唯独这种有关体质之类的事情,不应该仅仅依靠医药来调理。单靠医药的话,医药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只有今后在日常生活中格外小心谨慎,逐渐使身体恢复健康。不要以为危害甚小就掉以轻心,危害积累多了就一定会损坏身体的健康;不要以为利益很小就不去做,利益聚集起来就可能使你变得强健。不要贪吃那种可口的食品,一定要有节制,一定要取用精华;不要只顾眼前心满意足,而遗留下来日的毛病。养生的道理,仅仅是这样的。你很缺乏听取别人意见的气度,所以舅舅我不想只说几句而要给你写封信详加说明。想来你是能够体察我的真心实意而理解接受我的建议的。是啊!像外甥女你这样的天资、容貌、仪表的女子实在很少呀!照理说,你应当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和毛病,千万不要对这些问题不予重视而累积下一身的苦痛,既花钱又伤害身体。作为一个聪明人,也应当赶快猛醒了!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甥女何纫兰:养生之道,必须从饮食、起居日常生活做起。靠求医服药来维系自己的健康,绝非良策。特别是谆谆劝导甥女“勿谓害小而为之”、“勿谓益小而不为”、“勿嗜爽口之食”、“勿从目前之欲”等等,所有这些既符合今天的医学,又是这位饱学之士的经验之谈!

喜爱食用精美食物者会引发疾病

[原文]

……渠之体力,向极壮健,吃量兼人,方谓可以久视永年,而乃以一外证遂致不起,语曰:“膏粱无厌发痈疽。”而近日西医,极力反对过量肉食,以为戕生之媒,至有以也。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他的身体状况,一向都是很健壮的,饭量过人,满以为他可以健康长寿,然而万万没有想到因为一个外科小毛病就导致病故。俗话说:“喜爱食用精美食物的人会引发恶疮。”近来西医也极力反对食肉过多,认为这也是有损身体健康的一个原因,的确是这样啊!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三子严琥:“喜爱食用精美食物者会引发疾病。”在这里,严复不仅是在谈养生之道,而且以他特有的博学知识在传播现代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要正确处理学习和身体的关系

[原文]

本早得儿信,言四哥近状,为父甚为挂心。四哥年来用功太过。须知少年用功本甚佳事,但若为此转致体力受伤,便是愚事。古人有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夫学所以饰躬,使身体受伤,学何用耶?此后四哥宜优游暇豫,即堂课亦不必过于认真,俟数个月后身体转机,再行用功,尽来得及也。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本来早就收到你的来信,说到你四哥的近况,为父我很为他担心、挂念。你四哥近年来过于用功。要知道,年轻人用功读书本来是很好的事,但如果因此而反倒使身体受伤,那便是愚蠢之举了。古人说过:“皮都不存在了,毛将附着在哪里?”学问只不过是身体之外的一种装饰,假使身体受损了,学问又有什么用?以后,你四哥应当适当放松自己,适当娱乐娱乐,哪怕是堂课学习也不必过分认真,等几个月之后身体恢复健康,再去努力学习,是完全来得及的。

[评析]

严复在这封信中告诫四女严顼:必须正确处理学习和身体的关系。年轻人用功读书是完全应该的,但如果因此而把身体累垮了,学习也势必要受到影响。严复这一近似于今天劳逸结合的新观点,正是他接受新思潮影响的表现之一。

要设身处地为受苦受难的妇女作想

[原文]

伯玉持论于女界极严,尚是旧派,大骂近时妇女过于出众。我亦不便与之驳口,但云:只因旧时社会拘束女子太过野蛮,所以今日决裂往往太过;且风俗之变,共有几年,自然不能恰好,然此却是改良进步之机,苟不如此,将永世如旧等语,渠意似尚未以为然也。我因悟:人要晓得旧日礼俗不文明,必其人己身经过不幸之事,受其磨折者,方能知之,若不经此,必以旧法为到极好地位,无可变更。伯玉只因己为好爸好奶所生,其配偶又颇高尚,故于他人苦处全然不知如此。其论吕姑太事,全是责备吕汶,并不责备海。且云:女子嫁一丈夫,任是如何,总须安分敷衍,所谓“嫁狗随狗,嫁鸡随鸡”,严气正性,言之侃侃,此少年真丝毫不识他人痒痛者也。吕汶前者已在坊里告李真以革党迫婚,坊官未办此事,只因李在军官学堂,碍着陆军部尚书铁良面上。

又,吾来津半月,与碧城见过五六面,谈论多次,见得此女实是高雅率真,明达可爱,外间谣诼,皆因此女过于孤高,不放一人在于眼里之故。英敛之、傅问沅所以毁谤之者,亦是因渠不甚佩服此二人也。据我看来,甚是柔婉服善,说话间,除自己剖析之外,亦不肯言人短处。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伯玉对女界的看法很严格,他持的是旧派观点,大骂近代妇女过于出众。我也不便和他辩驳,我只想是因为过去的社会对女子的束缚过分野蛮,所以才导致今天她们采取极端决裂的行为;再说,风俗的改变只有几年时间,自然不能够变得恰如其分,然而这正是改良进步的关键,如果不这样,中国人将世世代代生活在旧时代、旧风俗中,我所说的这些话,他似乎还不以为然。我由此领悟到:一个人要晓得旧时代礼俗的不文明,一定要他本人亲身体验过这些不幸之事,受过折磨,才能明白其害;若没有这种经历,一定以为旧的方法已经是完美无缺,没有什么可变更的了。伯玉他因为自己是好父亲、好母亲所生,他的配偶又很高尚,所以他对别人的痛苦和不幸全然不知到了这种程度!他评论吕姑太家的事,尽是责备吕汶,并不责备海。还说什么:一个女子嫁了丈夫,不管他怎么样,始终要安守妻子的责任,顺从丈夫之意,正如人们所说的“嫁狗随狗,嫁鸡随鸡”。他那种不容分说的口气,他那侃侃而谈的高论,正是那种丝毫不理解别人疾苦的年轻人的作为。在此之前,吕汶已向官府控告李真以革命党问题强迫定婚的事情,官府没有解决这件事,是因为李真在军官学堂,有碍于陆军部尚书铁良的面子。

还有一事,我到天津已经半个月,和吕碧城见过五六次面,谈论过多次。我发觉,这个女孩子实在是一个高雅、坦率、真诚、聪明、通达、可爱的人。外界对她的种种谣传、诽谤,都是因为她过于孤高,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缘故。英敛之、傅问沅之所以攻击她,也是因为她不很佩服此二人。在我看来,她很温顺,也听得进别人的善言,谈话之中,除去自我剖析之外,并不肯说别人的短处。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外甥女何纫兰:今天妇女之所以采取过激的行动,是因为过去对女子的束缚过分野蛮和严重。然而这种过激行动,正是改良进步的关键,否则中国人将世世代代生活在旧时代、旧风俗之中。要真正了解妇女的痛苦和不幸,必须要有这种经历和感情,必须要能设身处地地为受苦受难的妇女作想。严复说了当时人没有说、或者不敢说的话,再一次表现了他的思想已经明显地受到了当时新思潮的影响。

对于自己的不幸和痛苦要泰然处之

[原文]

吾甥一门,自翁姑以降,皆守旧之人,自以为诗礼簪缨之门,法宜如此,拘牵文义,未行起尘。凡此,皆不待甥言,而舅所深悉者;每念汝母,不觉泪垂。然须知人生世间,任所遭何如,皆有所苦,泰然处之可耳!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外甥女你所嫁的家庭,从公公婆婆以下,都是些思想守旧之人,他们自认为是书香门第、显贵之家,什么都得按旧章程办,咬文嚼字,虚张声势。这一切,都不用你告诉我,我早了解得很多了。所以,每当我想起你母亲时,就不觉泪下。然而,你应该知道,人活在世上,无论他的遭遇怎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对于自己的不幸和痛苦,都要泰然处之!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外甥女何纫兰,人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遭遇,都有自己的痛苦。对于自己的不幸和痛苦,都要泰然处之。篇中称甥女夫家“守旧”,嘲笑它“拘谨文义”,“未行起尘”,说明他对那种“诗礼簪缨”之门的封建意识和守旧思想是持批判态度的。

望能自立于世为女界扬眉吐气

[原文]

吾每见儿劬学,辄深感叹。盖使他人为此,其目的为择对耳,屈正则所谓两美必合也;独儿自修弥勤,则去对弥远,岂彼苍不仁,果好畸而恶偶如是耶?虽然,无怠。他日诚能自立,为女界吐气,阿舅教汝,岂徒与有荣施?盖所以娱桑榆、慰迟暮者,亦赖汝而已矣。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我每次看到你刻苦学习的情景,就由衷地感叹不已。因为,别人这么做,目的是为了挑选配偶,正如屈原所说,美好的东西总要结合在一起的;但外甥女你自学越勤奋,离理想的对象却越远,这难道是老天不仁义,竟然喜欢畸零而讨厌人有良偶不成?即使如此,也希望你不要泄气。日后如果真能够自立于世上,替女界扬眉吐气,老舅我教你,哪里只是将更多的给与你?还因为真能安慰我晚年的,也只有赖于你了。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外甥女何纫兰:希真能自立于世,为女界扬眉吐气。严复对外甥女不幸的婚姻,不只是表示同情,而是鼓励她努力学习以求自立,为女界扬眉吐气,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妇女解放的问题。同他儿子的守旧态度相比,严复远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了。

做母亲的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他人之长短

[原文]

老三与大小姐吵嘴,渠甚气恼,汝奈何不弹压他?孩子年纪小,不知轻重,汝做娘的必不可在渠面前说长道短,使他胆大,致难管教。汝尚明白,当不至此,吾不过叮咛嘱咐而已。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老三和大小姐吵架,大小姐很生气,你为什么不出面制止老三呢?孩子年纪小,说话不知轻重,因此,你身为母亲的一定不要在他的面前议论他人的长短,使他胆大无忌,以至于很难管教。你是个明白人,当然不会这么做,我这里不过是叮嘱一声而已!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夫人朱明丽:作为孩子的母亲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他人的长短。为了教育好下一代,不仅要做孩子本身的工作,而且要做孩子妈妈的工作。

要珍惜青少年时光

[原文]

四弟诚可爱,不但笃实勤俭,不自满假,如汝所言,且其人孝悌。金先生每为其少子所气,则必称吾家老四,其语不差,子弟如璿,于社会中真不数觏也。且他日必以书法名世。此吾于七八岁时,即已云然,今乃益显。他日所造,谁能限之。落笔虽去古法远,不为病也,长大自能改耳。仲永二诗早以见示,弢菴来亦见之,以为有笔。儿言其滑,固然,但请问诗如何然后为滑。夫滑者,徒唱虚腔,而无作意之谓也。诗有真意,便不为滑;使无真意,学东坡固滑,学山谷亦滑,江西派乃更多不可耐恶调也。

五律三首,略加评骘寄去,可细观之。看《近思录》甚好,但此书不是胡乱看得,非用过功夫人,不知所言著落也。廿四史定后尚寄在商务馆,因未定居,故未取至。欲将此及英文世界史尽七年看了,先生之志则大矣。苟践此语,殆可独步中西,恐未必见诸事实耳。但细思之,亦无甚难做,俗谚有云: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得见有恒,则七级浮图,终有合尖之日。且此事必须三十以前为之,四十以后虽做亦无用,因人事日烦,记忆力渐减。吾五十以还,看书亦复不少,然今日脑中,岂有几微存在?其存在者,依然是少壮所治之书,吾儿果有此志,请今从中国前四史起。其治法,由《吏》而《书》而志,似不如由陈而范,由班而马,此固虎头所谓倒啖蔗也,吾儿以为何如?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你四弟严璿的确可爱,他不仅忠厚、老实、勤俭、不自满、不虚假,像你所说的,而且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金先生经常为他的小儿子呕气,每次都要称赞我们家老四,他的称赞一点也不过分。像严璿这样的子弟,在今天的社会里已不多见了。况且,以后他一定以书法闻名于世。对此,还在他七八岁时,我就这样说过了,现在他的品性、才华越发显露出来。以后他能做出怎样的成就,谁也估计不到。他的字落笔之法虽然与古人差别很大,但这不是毛病,在他长大以后,自然就会改变。仲永二诗早已收到并读过,弢菴来我处时他也看过,认为写得不错。你说它们有点滑(指浮而不实),这样说不无道理,但我要问你,诗要怎样写才会被称之为滑呢?我认为,所谓“滑”,是指那种只有浮辞滥调,而无实在内容的诗作。一首诗,只要有真意,便算不得滑;假如作者没有实在的思想内容,那他学苏轼写出的诗是“滑”,学黄庭坚也难免“滑”,结果将是江西诗派中又多了一篇令人难以卒读的坏作品罢了。三首五律诗,我已略加评定给你寄去,可以仔细看看。看《近思录》很好,但此书不是胡乱翻翻就看得懂的,不是那种下工夫去读书的人,就不明白作者所言所说的真实思想是什么。二十四史定购后尚寄存在商务印书馆,因为我还未定居下来,所以不曾将书取回。你打算在七年之中将二十四史和英文世界史通读一遍,志向的确不小!如果真能实践你说过的话,那么在当今世界、中国内外,你大概是独一无二的了。但我恐怕你未必真能付之于行动!然而我细细想想,这件事做起来也不难。民间有这么一句谚语:天天走,不怕路有千万里。可见,只要有恒心,哪怕是七级高塔,最终也有合顶的一天。但这项学习任务必须在三十岁以前完成,四十岁以后,即使尽力去做,也是无用的。因为,随着人事的琐碎和复杂,人的记忆力逐渐减退。我自五十岁以来,看的书也并不少,然而今天仍留在脑子中的,哪有一丁一点呢?那些还留在脑子里的,依然是我少壮时所研读过的书籍。我儿你真有这种志向,希望你现在从中国的前四史读起。读书方法是:先读《史记》,继而读《汉书》、范晔的《后汉书》,最后读《三国志》,似乎不如先读陈寿的《三国志》,再读范晔的《后汉书》;先读班固的《汉书》,再读司马迁的《史记》。这就是顾恺之所说的倒吃干蔗。你以为我的建议怎么样?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三子严琥:学习就像走路一样,只要坚持天天走,就不怕路有千万里;学习又像修高塔一样,只要有恒心,哪怕是七级高塔最终也会有合顶的一天。尤其要珍惜青少年时光,要在少壮之时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这既是经验之谈,更有科学的总结,读之令人受益非浅!

世上只有认真读书、求取知识才算真正事业

[原文]

我近来因不与外事,得有时日多看西书,觉世间惟有此种是真实事业,必通之后而后有以知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化育,而治国明民之道,皆舍之莫由。但西人笃实,不尚夸张,而中国人非深通其文字者,又欲知无由,所以莫复尚之也。且其学绝驯实,不可顿悟,必层累阶级,而后有以通其微。及其既通,则八面受敌,无施不可。以中国之糟粕方之,虽其间偶有所明,而散总之异、纯杂之分、真伪之判,真不可同日而语也。近读其论《教训幼稚》一书,言人欲为有用之人,必须表里心身并治,不宜有偏。又欲为学,自十四至二十间决不可间断;若其间断,则脑脉渐痼,后来思路定必不灵,且妻子仕官财利之事一诱其外,则于学问终身门外汉矣。学既不明,则后来遇惑不解,听荧则妄,而施之行事,所谓生心窘政,受病必多,而其人之用少矣。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近来我因为不参与外事,因而有时间看了一些外国书籍,并发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中,只有精心读书、求取知识这种事才算得上真正的事业,也只有读通这些书,然后才能懂得天地是怎样形成的,万物又是怎样生长发育的。而那些治国安民的道理,除了依靠这些书本就别无他法了。但是,西方人士忠厚实在,不崇尚夸张,中国人中不是通晓外文的人,加上求知无门,所以也就不再追求、尊崇西方的思想文化了。西方文化是渐进的,重实际的,不可能出现顿悟式的认识飞跃,一定要逐渐积累、循序渐进,最终才能了解它的奥妙。等到通晓它的内容,哪怕是八面受敌,都可以从容对付,无往而不胜。再拿中国的糟粕文化相比较,虽然这中间偶而也有所发明,但中西文化之间,一个纷乱、散漫,一个条理、系统;一个主旨纯一、精到,一个内容庞杂,芜乱;一个真切、实在,一个浮饰、虚夸。这二者的差异和区别,真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了。近来读西方著作中的《教训幼稚》一书,书中谈到,一个人要想成为有用人才,必须外貌、内心、心理、身体都要加强修养,不可以有所偏废。又说,想要求取学问,从十四岁到二十岁之间,绝不可以稍有间断;如果他间断了,那他的脑筋、血脉就会慢慢地生起病来,他后来的思路一定不灵活,何况因妻子儿女、求仕升官、发财谋利等事情不断分散其注意力,那么,他最终一定是学问的门外汉。既然没有学得明白,那么以后碰到疑惑不明或荒诞虚假的事情,也不可能给予正确的解释,反而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而按照这种思想方式去行事,那就会产生异心和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其后患无穷,而这种人的用处也就很少了。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长子严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中,只有认真读书、求取知识这种事才算得上真正的事业。他还向儿子择要介绍西方思想家关于青少年教育要注重全面发展,学业要持之以恒等观点,让儿子引以为鉴。

学习书法必须掌握要领

[原文]

凡学书,须知五成功夫存于笔墨,钝刀利手之说万不足信。小楷用紫毫,或用狼毫水笔亦可,墨最好用新磨者。吾此书未佳,正缘用壶中宿墨也。至于大字,则必用羊毫,开透用之。市中羊毫多不合用,吾所用乃定制者。

第二须讲执笔之术,大要不出“指实掌虚”四字,此法须面授为佳。

再进则讲用笔,用笔无他谬巧,只要不与笔毫为难,写字时锋在画中,毫铺纸上,即普贤表弟所谓不露笔屁股也。

最后乃讲结体,结体最繁,然看多写多自然契合,不可急急。邓顽伯谓密处不可通风,宽时可以走马,言布画也。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大凡学习书法,必须明白有五成工夫要靠笔和墨,那种刀虽钝但手快的说法万不可信。写小楷字用紫毫笔,或用狼毫水笔也可以。墨最好用新磨的。我这次给你写的字不理想,就因为用的是壶中的陈墨。至于写大字,则一定要用羊毛笔,先泡开发透再使用。市面上卖的羊毫,大多不合用,我所用的是专门定做的。

第二,要讲执笔的技巧,其主要要领不过“指实掌虚”四个字。这种握笔法以当面传授为好。

第三讲用笔,用笔也没有什么奥妙奇巧,只要你不与笔毫为难,写字时,笔锋在字画中,笔毫则铺在纸上,也就是普贤表弟所说的不要露出笔屁股来。

最后就是讲字的字体结构,字体结构最繁杂,但是只要看得多、写得多,自然会搭配协调,不必为此着急,要循序渐进,就会熟能生巧。邓石如说过:密的地方要不通风,宽的地方可以跑马,这是说如何布局的问题。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外甥女何纫兰:学习书法有五成工夫要靠笔和墨;在执笔技巧上,要掌握“指实掌虚”四字要领;还要注意笔锋和间架结构。可贵的是,严复为教外甥女学习书法,不仅扼要介绍选用笔墨、执笔、用笔、结体等要领,还亲自书写样板。可以想见,这种做法远比单纯说理要有效得多。

学习目的不在分数高低而在求真知

[原文]

汝堂课分数极佳,可慰。至于国文,教员所为,乃一时风气所成,与昔贤规矩,及儿在书房者,大不相侔。我们既入学校,而国文分数,又有升班关系,自不得不勉强从俗,播弄些新名词之类,依教员所言,缴卷塞责。至于真讲文字,固又是一宗事,后来从汝所好为之,不关今日之事也。孟子云:“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正是此意。夫孔子尚有时随俗,况吾辈乎?考试原求及格,但人事专尽之后,即亦不必过于认真,转生病痛。总之,为学须有自得之趣,用力既久,自然成熟,一时高低毁誉,不足关怀也。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你在学校学习成绩很好,令人欣慰。至于国文一门,任课老师的作法,是一时风气致使他这样做,这与古代圣贤定下来的规矩和你在家塾中所学到的,都大不相同。我们已经进入学校,而国文科的分数,又与升级有关系,这自然不得不勉强顺应习俗,也要使用一些新的名词,按照教员所讲的那一套,交卷来应付考试。至于真正讲学问的文章,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你以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与现在的考试无关。孟子说过:“鲁人去猎较,孔子也就去猎较。”就是这个意思。像孔子这样的圣贤尚且有时候要随从世俗,何况我们这些人呢?考试原只求及格,只要专心尽力以后,就不必太认真了,过于认真反而会做不好事并使自己不愉快。总的说,求学应该有优游自得的乐趣,下工夫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成功。至于一时间里人们的说好道坏,根本不必放在心上。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四子严璿:学习目的不在分数高低而在求真知。一个人对于基本知识,只求及格就可,应该尽力发展自己的所长。

做父母的希望自己子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原文]

汝欲得入近校,可以时常回家看父,诚属孝思。做父母之人,望其子弟学问有成,常过于团聚膝下,故韩愈说欧阳詹曰“詹,闽越人也,父母老矣,舍朝夕之养以来京师,其心将以有得,于是而归为父母荣也,虽其父母之心亦皆然。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忠者欤”等语,汝务知此意也。且吾病虽剧,固未必即死;而汝在吾前,于病亦无济也……至于校之佳劣,唐山工校程度,吾所不知,但须知儿所学尚浅。无论何校,皆有可学,但教熬到毕业以后再说可耳。此校乃部立者,他日毕业生自然有特别利益,又不可不注意也。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你想在离家很近处入学,可以时常回家看望父亲,这的确是一种有孝心的想法。做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更胜过于想自己的子女团聚在自己身边。所以,韩愈这样评说欧阳詹:“欧阳詹,福建人士,父母年老,他放弃朝夕侍奉亲人的责任而来到京城,他是想以这种方式有所得,用官场上的成就给父母带来荣誉,他父母的想法也是这样。欧阳詹守在父母身边,虽然没有与亲人分离的痛苦,但他的立志却不会令人乐观。欧阳詹来到京师,虽然有分离之忧,但在事业上的成就却是可喜的。像欧阳詹这样的人,就是人们所说的那种把自己的志向、对父母的孝顺等都蕴涵于对国家、君上的忠心上的人。”你要好好体会一下这种说法的深刻含意。再说,我的病虽然重,但未必就要死去;而你在我身边,对我的病也无济于事……至于学校的好坏,唐山工校的程度怎样,我无从得知。但你要知道,你现在所学到的知识还很浅薄。所以到什么学校,都能学到一定的知识,你姑且熬到毕业,以后再说。唐山工校是部办学校,以后毕业生自然有特别照顾,这又是你不能不注意的。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四子严璿:做父母亲的,希望子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更胜过于希望子女团聚在自己身边。任何一种学校,都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关键在于自己学不学,如何学,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勤学勿殆与和敬待人

[原文]

吾儿初次出门就学,远离亲爱,难免离索之苦,吾与汝母亲皆极关怀;但以男儿生世,弧矢四方,早晚总须离家入世,故令儿就学唐山耳。尚幸有鋆哥一家在彼,而伯曜、季炽兄弟又系世交熟人,当不至如何索寞。现开学伊始,功课宜不甚殷,暇时仍当料理旧学,勿任抛荒。闻看《通鉴》,自属甚佳;但《左传》尚未卒业,仍应排日点诵,即不能背,只令遍数读足亦可。文字有不解处,可就近请教伯曜或信问先生,庶无半途废业之叹。校中师友,均应和敬接待,人前以多见闻默识而少发议论为佳;至臧否人物,尤宜谨慎也。改名一节,若校长执意不肯,可暂置之,但告鋆哥于得便时仍须做到也。校长若问理由,则告以因犯亲族尊长先讳之故。名字原以表德,定名、改名,各从微尚,无取特别充足理由也。秋风戒寒,早晚起居,格外谨慎,脱有小极,可告鋆哥早些想法,勿俟已成大病,方求治疗也。儿来信书字颇佳,此后可以书帖;日作数纸,可代体操。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我儿你初次离家外出求学,远离亲你爱你的家人,难免会遇上孤身在外的种种不便和苦恼。我和你母亲都很关心你。但是,一个男子汉生活在世界上,要到四方去建功立业,早晚总是要离开家庭而进入社会的。为此,我们让你到唐山去上学。何况,唐山还住有鋆哥一家,而伯曜、季炽兄弟又都是世交熟人,我想你在那边不会十分寂寞的。现在,才开学不久,功课不会太多,空闲之时,你仍然应该复习、整理一下旧日所学的东西,不可随意放弃、荒疏了。听说你在看《通鉴》,这件事你做得对;但你的《左传》还没有学完,还应该连日选读,即使不能背诵,也要读够规定的遍数。如果有解释不了的地方,可以就近去请教伯曜兄,或写信给老师,这样就不会有半途而废的慨叹!学校里的老师、同学,你都要友好相处、尊敬他们。与人交往时,要多听、多看,认真领悟别人的高见而少发议论为好。至于评议人物等,特别要谨慎小心!改名一事,如果校长坚持不同意,可以暂时放一放,但要告诉鋆哥,请他在方便时帮忙做好这件事。校长若问起原因,你就告诉他,是因为你的名字有犯亲族、尊长先人的名讳。其实,名字不过表祈福、表感谢之意,定名、改名,每个人的所取不一,并没有特别充足的理由。秋风已起,小心着凉。早晚起床睡觉,都要格外注意,倘若染上小病,可以告诉鋆哥,请他尽早想法求医治病,不要拖成大病才去治疗。你来信所写的字很好,以后可以练练临帖,一天写几张纸,可以代替做体操。

[评析]

对于四子初次出门,严复除了鼓励之外,还再三叮嘱指点,多方安排、筹措,既使他感到亲人的关怀,又有助于他独立步入社会,迅速成才。

世故人情皆为学问

[原文]

儿年齿甚稚,初次离所亲以入社会,吾与汝母,(经)极悬悬,不但起居饮食,知儿必将觉苦而已。惟是男儿志在四方,世故人情,皆为学问,不得不令儿早离膝下,往后阅历一番,盖不徒堂课科学,为今日当务之急。

汝在堂中,既有月费,亦不必十分俭啬;如欲用时,可向鋆哥支取。

处世固宜爱惜名誉,然亦不可过于重外,致失自由。大抵一切言动,宜准于理,勿随干俗,旁人议论,岂能作凭?他要讥笑,听其讥笑可耳。

今日国中无论何等学校,皆非真正学习国文之地,要学习须在家塾。

惜汝从前不知猛省用功,致今有半途而画之叹,今已无可如何。

至于自己用功,则但肯看书,时至自成通品,无庸虑也。

儿书,学赵文敏及《灵飞经》等,固佳。但结体颇患散漫,如此学去,恐难进步。吾意须临欧、柳或《圭峰》之类,将字体打得苍劲、遒紧方佳。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孩子你年岁还小,初次离开自己的亲人步入社会,我和你母亲也很挂念你。我们不但担心你的衣食住行,还知道你一定会感到种种不快。只是男子汉都应志在四方,人情世故,都是学问,所以我们不得不让你尽早离开我们,从今以后到生活中去历练一番。看起来今天的当务之急,对于你来说还不仅仅是进学校、学科学。你在学校,每个月都有生活费,倒不必过于节俭。如需购买必用物品,可以到鋆哥那里去支领所需数目。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本应当爱惜自己的名誉,但也不必把外在的东西看得过重,以致约束了内心思想的自由。大体上来说,自己的一切言论行动,都要合乎于道理,不要随波逐流、迎合世俗。旁人的议论,哪能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呢?他人要讥笑于你,随他讥笑去吧!

现在国内无论是哪种学校,都不是学习真正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好地方,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必须去家塾学习。遗憾的是你以前不晓得高度自觉、用功学习,导致今天竟不得不半途中断古文的学习,现在看来已无法可想了。

只要你自己用功读书,肯多看书,到时候自然会达到博学多识的境地,对此你不必过于担心。

你学书法,师法赵孟和《灵飞经》等,本来不错。但你的字的字体结构,颇有些散漫,照这样学下去,恐怕难有进步。我认为,你必须先临摹一下欧阳询、柳公权和《圭峰碑》一类字帖,把字体写得苍劲、遒紧才行。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四子严璿:作为男子汉,要志在四方,人情世故,都是学问,所以必须到生活中去历练一番。严复在篇中着重提到的“不徒课堂科学,为今日当务之急”;“爱惜名誉,不可过于重外”;“一切言论,宜准于理,勿随干俗”等等,都是于今也适用的经验之谈。

有志之士当以救世立业为自己的目标

[原文]

汝自受室以后,精爽变易,大异童冠,尤于文字见之,但尚不足于Concentration,故多讹字,如来书“辛苦”则作“幸苦”,“艰辛”则作“艰幸”,不自知也。前一缄写“萼”字作“蕚”字,书亦无此字。闭门索句,甘苦固非朋辈所与知,而非经一番戛戛其难之候,终身没出息矣。

吾于文字颇知荼蔗,往往自轻己作,咸辄弃去,不以居今之日,时异往古,有志之士,须以济世立业为务,不宜溺于文字,玩物丧志;又薄身后之名,所以存稿寥寥,他日不足灾梨枣也。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你自从结婚以后,精神发生变化,与少年时代大不相同,在文字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但还不善于淘汰(辨字选词),所以书信、文章中颇多错别字,如来信中把“辛苦”写成“幸苦”,把“艰辛”写成“艰幸”,你自己还不知道写错了。前一封信中,把“萼”字写作“蕚”,书上也没有这个字。闭门构思文章,其中的甘苦实在不是朋友们所能想象的,但不经过这样一番艰苦努力,一辈子是不会有所出息的。

我对于写作时的甘苦得失比较了解,我往往不把自己的作品看得很重,写成之后便弃之不顾。并认为,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与古时候完全不同,一个有志之士,应当以救世立业为自己的目标,不可以沉溺于写写文章,作作诗,这是玩物丧志!我对于身后之名看得很轻很淡,所以留下的书稿寥寥无几,看来这点书稿当不会给书版业造成灾患。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三子严琥:书信、文章中错别字较多,必须引起注意;一个有志之士,当以救世立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可以沉溺于写写文章、作作诗;不要把身后之名看得很重。篇中不仅把指教落到实处、有感而发,而且还能把自己摆进去,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把身教、言教做得恰到好处,子女才能有长进。

暑期外出旅游能增加知识活跃身心

[原文]

学问之道,水到渠成,但不间断,时至自见,虽英文未精,不必着急也。所云暑假欲游西湖一节,虽不无小费,然吾意甚以为然。大抵少年能以旅行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然欲兴趣浓至,须预备多种学识才好:一是历史学识,如古人生长经由,用兵形势得失,以及土地、产物、人情、风俗之类。有此,则身游其地,有慨想凭吊之思,亦有经略济时之意与之俱起,此游之所以有益也。其次则地学知识,此学则西人所谓Geology。玩览山川之人,苟通此学,则一水一石,遇之皆能彰往察来,当为何物。此正佛家所云:“大道通时,虽墙壁瓦砾,皆无上胜法。”真是妙不可言如此。再益以摄影记载,则旅行雅游,成一绝大事业,多所发明,此在少年人有志否耳。汝在唐山路矿学校,地学自所必讲,第不知所谓深浅而已。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追求学问的途径,是水到渠成,只要不间断,到时候自然能看到成效。即使你的英文还不精通,也不必着急。你说暑假要去西湖游览一事,虽然为此要小有破费,但我觉得值得,应该去。一般说来,青少年能够以旅行游览山水名胜为乐事,是很好的事,因为旅游不仅能使心情怡悦,让假期在愉快中度过,而且还能帮助人增加不少阅历、见闻、知识等,并激发起人的志气,更不用说司马迁的《史记》即得益于他遍游祖国山河的经历了。不过,要使旅游的兴趣浓烈,还要事先在有关知识方面多所准备。一是历史知识,如各地著名古人的历史和行迹等;从军事角度分析当地地形的利弊得失;还有土地、物产、人情、风俗等方面的情况。有了这些知识,当你身历其境时,便油然而生种种感慨和凭吊之情,还会产生经邦治国、拯时救世的雄心壮志,这样的游历将变得非常有意义。其次是地学知识,这门学科就是西方人所说的“地质学”。游览各地山川的人,如果通晓地质学,那么他所遇到的山山水水,都能够了解它的过去,也能够预测它的未来,还能知道埋藏在大地下的东西,应该是哪一种矿物。这正是佛家所说的:“通晓大道理时,哪怕是墙壁瓦砾,都将会是认识天道的最好的手段和方法。”这样去游山玩水,才真正是妙不可言!如果再加上一路摄影记录,那么旅行、文明的游历,岂不变成一次重大的科学活动,一定会有不少的发现和收获。这在于年轻人有没有这样的志趣了。你在唐山路矿学校上学,自然学过地质学,但不知你们所学的地质学程度如何。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四子严璿:旅游是好事,可以使心情怡悦,可以增加阅历、见闻和知识,可以激发起人们的志气;但是旅游得事先准备好有关方面的知识,一是历史知识,一是地质学知识。

严复支持孩子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考察、去了解,说明他不是那种主张死读书的冬烘先生。而他所介绍的旅游方法,正是今天盛行不衰的历史文化游、地质考察游的先声。

管教时不要伤了兄弟之情

[原文]

五弟无师失学,极堪忧虑。儿能稍为管教自佳,但须知小孩顽劣,长大辄自不同。此中天事殆居什七,管教时勿至伤恩,亦不必过于愁叹也。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你的五弟因无老师施教现已失学,这实在令人忧虑。你能够稍加管教当然很好,但也应该知道,小孩往往顽皮,爱捣乱,等他长大以后,这种习气就会改变。这里面,天性等因素要占十分之七以上。你管教他时,千万不要伤了兄弟之情,也不必把事情看得过于严重而愁叹不已。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四子严薄:幼儿生性好动,往往表现为顽皮、捣乱,如果因此而把他管教得循规蹈矩,则不免压抑其天性,摧残其朝气,这种管教显然会事与愿违,收不到好的效果。关键是要正确加以引导。

不能以他人他物之痛苦当做自己的快乐

[原文]

儿多时不作信与我,想是与笔墨相骂了耶?长日不读书,闻但一味顽劣。顽劣犹可,千万不要暴戾。残忍暴戾,足以闯祸,残忍尤其不可。何谓残忍?即以他人他物之苦为汝之乐是也。现世之伟人军人,便是如此,此皆绝子害孙千古骂名之人,吾儿岂可学之?大大在山养病,极念吾儿。吾儿切要听话学好,不然大大就不疼吾儿了。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译文]

孩子你好久没有写信给我了,想必是你和笔墨吵架了吧!很多天不去读书,听说你只是一味地顽皮捣乱。顽皮捣乱还算不得什么,但千万不要残忍和暴戾。残忍和暴戾是要闯祸的,残忍尤其要不得。什么叫残忍呢?就是把别人或其他东西的痛苦当做自己的快乐。现在社会上的那些所谓的伟人和军人,就是这样做的,这都是断子绝孙、留下千古骂名的人,我儿怎么可以去学他们呢?爸爸在山里养病,很想念你,你一切要听话学好,不然爸爸就不疼你了。

[评析]

在严复看来,调皮、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但不能对孩子的任性纵容而不加管教,尤其不能让这种任性发展到暴戾、残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