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社会和谐视角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
11508000000012

第12章 石龙镇概况

石龙镇面积10.46平方千米,是东莞市最小的镇,明末清初以来就是广东省著名商埠,并与广州、佛山、陈村一起被誉为广东“四大名镇”。石龙镇还是著名的“举重之乡”、“侨乡”,石龙镇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是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石龙镇有在港澳同胞和在海外华侨共约2万人。石龙镇环境优美,有11个公园,将来准备建设七八个博物馆。石龙镇没有农用地,其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业、生物制药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石龙镇建立了良好的社会救助体系,对帮扶人员已经实现电子备案,有很强的数字化处理技术。石龙镇还是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开发示范区,重视科技发展,政府每年都拨款奖励科研。此外,石龙镇是东莞市应急系统建设试点镇之一,同时也是法治镇创建试点镇之一,2009年石龙镇还获得“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镇”的称号。

(一)地理位置

石龙镇位于东莞市北部,北与博罗县、增城市隔江相望;东与博罗县园洲镇相接;西与石碣镇的唐洪村、水南村、黄泗围村相连;南与茶山镇、石排镇接壤。市政府驻地莞城到石龙仅13千米。水路方面,西距黄埔港54千米;东北距惠州港79千米;南距太平港59千米;东南距香港、澳门约150千米。石龙位于广深铁路中段,南距深圳78千米,西距广州69千米,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气候条件

石龙镇地处亚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长,冬季短而不甚冷;年平均气温23℃,最高40℃(1958年8月12日录得),最低-1℃(1955年1月12日录得);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651.2毫米,每年4—9月多暴雨;多吹东风,夏秋有多次台风侵袭,但危害不大。

(三)自然资源

石龙已发现的自然资源不算丰富。水量可满足农业需求,但用于航运则不足。土壤肥沃,有适宜种水稻的,有适宜种旱地作物的。矿物方面,有河沙近千万立方米,粗沙、中沙、细沙都有,以中沙为主;红泥、红砂岩数量不大,现已开采;白黏土、铁矾土等无开采价值。

(四)经济状况

石龙经济经历了三起两落的发展。乾隆年间至清代后期,石龙已经成为广东四大名镇之一,期间虽有鸦片战争、何六反清起义等动荡,但石龙经济仍保持兴旺发展的势头。20世纪30年代,石龙经济更为发达,设立了广东省银行石龙办事处,管理东莞金融业务;东江沿岸商铺林立,繁荣兴盛。1912年,脚踏轮船的出现和广九铁路的建成,对传统的水上木船运输产生了很大冲击,石龙经济受到重创。1938年9月,日军侵占石龙,封锁东江航道达两年之久,石龙人口骤减,经济衰竭。新中国成立后,石龙经济又重新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石龙镇充分发挥地缘和人缘优势,优先发展电子、医药、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实现了经济大发展。

(五)人口状况

石龙何时开始有人居住,目前尚无明确记载。在石龙西湖樊屋,有大片贝丘遗址,据初步考证,属新石器时代。在奴隶社会中后期,石龙地区已经有人群聚居。16—19世纪,石龙由圩市进化为城镇。石龙于明朝时开圩,此后,大批人陆续来石龙定居。石龙人多为汉族,其他民族人很少。石龙人来自四面八方,共有223个姓氏,城镇居民中以陈、黄、叶、李、张、钟、袁等姓为多;复姓有三个:欧阳、司徒、夏侯。目前,本地居民约有6.9万人,流动人口将近8万人,共有人口近15万人。

(六)行政区划

石龙所辖,先后叫做坊、保、居委会及乡、村、生产队。清代,石龙下辖14个坊。民初起改保、甲,初为23个保,1947年起改为29个,其中4个是“联保”。新中国成立初期,分东、西、南、北、中五个区。1953年起改设居委会(曾称街坊分会),下设居民小组。为了加强对居委会的管理,镇政府又于1979年设东区办事处和西区办事处,作为派出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