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悟生活:平淡是真的115个点滴(感悟系列)
11495400000135

第135章 大学校园里的小鞋匠

文/关挺丽

穷则思变,穷且益坚,这是对生活中的挑战的面对,也是人格魅力中自强的闪光。

1993年金秋,我考上了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喜报传到我的家乡——广西博白沙陂镇时,年迈的父母脸上露出了多年不见的笑容,他们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供我上学。

进校不久,都市里令人咋舌的物价很快冲淡了进大学的欣喜之情,我自己也不得不发起愁来。当时我母亲重病在身,家里早已债台高筑,我不能看着父亲把家里最值钱的那头耕牛卖掉供我读书,于是我决定做些事情。

1994年春季开学的第二个星期天,我就跑到离学校不远的医药研究所去发放广告,从友爱路一直走到百货大楼广场,劳累了整整一天,赚到了上大学以后的第一笔大钱:15元。自那以后,我承包过学校食堂的卫生,做过家教,艰难地维持着自己的生活。

最终让我做起“小鞋匠”,是因为一次当街受辱的经历。

那是1994年9月的一个星期天,我约两个要好的同学,提着各自的旧鞋上街去修补。就因为怕人家嫌脏,在此之前,我们都将鞋子里里外外擦了个干净。修鞋的是个中年汉子,油渍满身,却对我们露出了一脸的不屑,经一再央求,那人才勉强答应补。其实也就是打几个补丁的事儿,他竟然每只鞋要收我们2元,几乎快赶上买一双新布鞋的价码了。我们据理力争,他却怪怪地笑,阴阴地说:“以后你们干脆打赤脚算了。穷得连鞋都修不起,还装什么斯文!”我当时满脸气愤,羞辱难当!

回到学校,我还老半天缓不过劲儿来,打量着床边那双刚刚修好的鞋,我突发奇想:倘若能在校园里支起一个修鞋摊,不是既可以挣些手工费,又可以免去贫困同学的一份尴尬吗?

一连几个星期天,我找到一位慈眉善目的修鞋老师傅,诚心诚意地拜他为师。老师傅忠厚朴实,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许多技艺,而且把一台旧的修鞋机租给我用。

回校后,当我搬出工具在宿舍里“练艺”时,我所在宿舍的同学都吃惊不小:堂堂一位女大学生这回果然来真的!面对一双双复杂的眼睛,我以笑对待。

手艺渐熟,我准备开张。可学校会是什么态度呢?我决定先做广告,投石问路。几乎是一夜之间,有关我要摆修鞋摊的广告贴遍了学校的角落,把整个校园弄得沸沸扬扬。学校方面颇为冷静,什么态度也没有表露,学校不表态,至少也不能说是反对,这一下,我心中如充满阳光般舒适、踏实。

1994年11月22日,周日。吃完早饭后,我便叫上两个同学,把修鞋机抬到女生楼前的那片空地上。尽管在宿舍里演习过许多回,可一旦来真的,面对着身前身后针芒似的目光,我依然手足无措起来。

瞧热闹的人很多,但没有一个人拎鞋出来,这是我最怕的一个开头,正在我心急火燎,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跟我最要好的同班同学黄万英拎着一双旧鞋大大方方向我走来:“请帮我修鞋。”我接过来一看,这双鞋已打过好几个补丁,都是我练习时刚刚补过的。看我有些犯难,她小声地说:“笨蛋,你就不会把那补丁拆下来再补一回?你得开好这个头!”刹那间,一股热流袭来,我会意地点了点头。

这一天我将终生难忘。当我用沾满油渍的双手,从同学手里接过修鞋挣来的第一张人民币时,我心中真是百感交集啊!

其实,为了摆这个小鞋摊,我并没少受人冷眼,曾有人修鞋后,像打发乞丐一般,往我的脚下扔零钱;也曾有社会上的修鞋匠找到学校,扬言要打断我的腿,怨我断了他们的财路……

在修鞋之前,我一直有个不愿说出口的难题:假如老师也来修鞋,面对那双递过钱来的手,我到底接还是不接呢?

第一个来找我修鞋的老师,是担任我们班写作课的莫教授。那天莫教授来到我的跟前,他那双慈爱的眼睛让我不禁手忙脚乱。莫教授看出我的紧张,便俯下身来,动手帮我按住鞋底,并给我讲述他自己过去勤工俭学的求学经历。鞋修好了,莫教授递过来1元钱,我怎么也不肯收。他不高兴了,以命令的口气对我说:“孩子,你现在不能想着自己是学生,我是老师,你应该想到自己是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你有资格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个人。我非常佩服你迈出的这一步,也相信你以后能成材,多珍重!”说完,还郑重地握了握我的手。莫教授的话,给我平添了许多勇气。

一天劳动结束了,我默默地吃完早已冷却的晚餐,背着书包向教室走去,周末晚上,静静的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外面的舞曲委婉缠绵,不时从窗口飘进来。而我只有读书,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