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祖传药浴
11494900000003

第3章 药浴治疗内科疾病

感冒

感冒,又称“伤风”,是感受风邪而引起的外感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见。临床以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表现。

本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风寒型,其主要症状是恶寒重,发热轻,痰白,舌苔薄白,脉象浮紧。二是风热型,其主要症状为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肿痛,鼻塞,流脓涕,咳嗽,痰黏或黄,口渴欲饮,舌边红,苔薄白微黄,脉象浮数。

方一

“组成”葱白、生姜各30克,食盐6克,白酒2盅。

“用法”将葱白、生姜、食盐3味一并捣烂呈糊状,加入白酒调匀,用纱布包紧,涂擦前胸、后背、手心、足心及胭窝处。涂擦后让患者安卧盖被,一般30分钟左右即有汗出,病症减轻。如高热持续不退者,可隔2~3小时再擦1次。

“功用”解散风寒,发汗退热。

“适应证”风寒型感冒。

“说明”方中白酒善通血脉,能促使体表血管扩张,有利于散热。以药物结合推拿“五心”(两手、足心及心窝)等部位,是发汗退热的有效方法。

方二

“组成”浮萍、鲜生姜、葱白各25克,白酒少许。

“用法”将上药共捣烂,煎水半盆,加入白酒少许,待药温适宜,嘱患者洗浴,周身洗透,尤其胸腹部要多洗几遍,每次洗5~10分钟。洗后用柔软毛巾将水擦干,避风,安卧盖被,待其微汗出即可。每日洗1次。

“功用”辛温发汗。

“适应证”伤风、风寒感冒。

“说明”浮萍性寒发散,能入肺经,达皮肤,所以能发汗治伤风。

方三

“组成”紫苏叶、陈艾叶、葱白各9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1 500毫升,煮沸5分钟。连渣倒入脚盆中,盆中放小木凳,嘱患者脱去鞋袜,将两足踏在小木凳上,并用大围巾将膝部以下及脚盆共围覆盖熏之。待周身有微汗出时,旋即揩干腿足,避风片刻。

“功用”辛温解表。

“适应证”流行性感冒。

“说明”紫苏叶煎剂有解热和抗菌作用。艾叶功能避寒热,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两者配伍,相得益彰,故对风寒型感冒有效。

方四

“组成”麻黄、桂枝、防风、白芷、紫苏各20克,带须葱头3根,独活、生姜、羌活各10克,柴胡25克。

“用法”上药水煎沸10~15分钟,熏洗面部;或水煎沸用蒸气浴面部;或加4倍药物,煎汤,浸浴。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退热。

“适应证”风寒感冒。

“说明”本方以麻黄、桂枝发汗解表为主,辅以防风、白芷、紫苏、羌活、独活祛风散寒,柴胡解肌;佐以生姜、葱辛温发散。诸药合用,发汗解表作用更强,故适用于风寒型感冒患者。

方五

“组成”薄荷叶6克,大葱白、黄酒各125克。

“用法”将大葱放碗内,加入温开水半茶杯捣汁,再将黄酒炖开,冲薄荷叶1~2分钟后,倒出黄酒(薄荷叶不用),连同葱汁和匀。取毛巾蘸汁,擦两太阳穴、两肘弯、两手心、两腘窝、两脚心、尾间骨两旁及前后胸肋骨间,擦时用力要均匀、轻重适度。

“功用”发散外邪。

“适应证”风热感冒。

“说明”葱茎白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并有较强的抑菌作用,配伍薄荷,发散外邪之力更强。

方六

“组成”薄荷、竹叶、香薷、藿香各10克,银花20克,冰片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熏洗头面部或气雾吸入。

“功用”解表祛湿。

“适应证”流感而暑湿明显者。

“说明”薄荷,能疏散在表之邪,清利头目。竹叶、香薷、藿香芳香化湿,解表祛邪。银花、冰片清散风热。诸药合用,功能解表祛湿,故适用于暑湿型流感。

方七

“组成”柳树叶、生石膏各30克,贯众、荆芥、连翘各10克,葱白少许。

“用法”上药加水煎液,全身浸浴。

“功用”清热解毒透邪。

“适应证”各型流感。

“说明”柳树叶能清热透邪,荆芥祛风解毒,再配伍贯众、连翘清热解毒,生石膏辛寒除热,诸药合用,清热解毒透邪,清解之中寓于疏透,故适用于各型感冒。

方八

“组成”茶叶10克,白菜根3个,青萝卜30克。

“用法”上药水煎熏蒸口鼻。

“功用”疏风清热。

“适应证”流感轻症。

“说明”茶叶能清利头目,主治风热上攻的头目昏痛。青萝卜,能行风气,去邪热气。

方九

“组成”银花、紫草、板蓝根各20克,连翘、竹叶、荆芥、薄荷、柴胡、黄芩、生甘草、豆豉各10克。

“用法”上药水煎,熏洗头面部或气雾吸入。

“功用”辛凉解毒。

“适应证”风热感冒。

“说明”方中银花、连翘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荆芥、薄荷、豆豉疏散风热,竹叶、甘草清热除烦。诸药合用有“轻可去实”之功。

方十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霜、生姜、防风、甘草、荆芥各10克。

“用法”上药水煎,全身浸浴或淋浴。

“功用”发汗解表。

“适应证”风寒感冒。

“说明”方中以麻黄发汗解表为主药,辅以桂枝温通经络,助其发汗;佐以杏仁、防风、荆芥等开泄肺气以逐邪。

方十一

“组成”紫苏、荆芥、藿香、佩兰、半夏、陈皮、香薷、银花、薄荷、黄柏、木通各10克,白扁豆20克。

“用法”上药水煎,全身浸浴或淋浴。

“功用”除湿解表。

“适应证”暑湿型感冒。

“说明”方中紫苏外开皮毛,荆芥、薄荷疏散风热,藿香、佩兰、香薷发散表湿,扁豆消暑湿,黄柏燥湿,如此配伍,故能祛除暑湿之邪。

方十二

“组成”生石膏30克,蒲公英20克,麻黄、柴胡、黄连、大葱各10克,冰片5克。

“用法”上药水煎,全身浸浴或淋浴。

“功用”宣肺清热。

“适应证”感冒发热较重者。

“说明”方用麻黄开泄肺气,石膏清泻肺热,蒲公英、柴胡、黄连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宣发表邪,清解肺热,故适用于感冒发热较重者。

外感高热

外感高热是泛指六淫外邪侵入人体,正气奋起与邪抗争的一种表现。

高热可出现外感热病的各个阶段,如按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的高热常伴恶寒,无汗或少汗,舌苔薄白,脉象浮数;气分证的高热常伴口渴,烦躁,大汗出,或腹满便秘,舌苔黄燥,脉象滑数或沉实;营血分证的高热一般热势以夜间为甚,伴神昏谵妄,发斑,痉厥,舌绛,脉细数。

方一

“组成”葱汁20毫升,香油100毫升。

“用法”将葱汁倒入香油内,搅匀,用手指蘸取摩擦小儿手足心、心窝、头面及项背等处。

“功用”发表散邪,解毒泄热。

“适应证”小儿外感高热。

“说明”葱汁功同葱白,善于发散表邪,通阳解毒;香油即芝麻油,具有润燥解毒作用。葱、油相配,结合按摩有祛邪泄热作用,尤适宜于小儿高热。

方二

“组成”银花、连翘、知母、板蓝根、竹叶各10克,薄荷粉、檀香粉各20克(后下),地丁草30克,冰片3克。

“用法”将银花、连翘、知母、竹叶、地丁草、板蓝根置于陶器中,煎5分钟,滤出药汁,再煎1次,滤汁。二煎药汁与头煎合并,对入薄荷粉、檀香粉、冰片末,稍加热即可。用时取药汁总量的1/2倒入浴盆,加适量温水,使水温在25℃左右,洗浴患儿全身。每次15分钟,以汗出为佳。每日1剂,日浴2次,连用2日。

“功用”辛凉清热,解毒退热。

“适应证”小儿外感高热。

“说明”本方由清瘟败毒饮变化而来,方中银花、连翘、知母、板蓝根、地丁草均为清热解毒药,配竹叶、薄荷清气分热,檀香、冰片凉血。诸药合用,清热之功更胜,故适用于小儿外感高热之症。

方三

“组成”冰片适量。

“用法”将冰片研细末,加入3~4倍蒸馏水调匀,再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擦浴全身皮肤和颈部、腋部、腹股沟、胭窝、肘窝等部表浅大血管处,以擦至皮肤微红为度。每日1次。

“功用”芳香通络,消炎退热。

“适应证”小儿外感高热。

“说明”冰片性凉善走,能解阳气之郁遏,使高热缓解,故用之多效。

方四

“组成”柴胡、防风、紫苏、薄荷各30克。

“用法”上药以热开水2 000毫升浸泡20分钟,或煎煮5’分钟,去渣。将药液用毛巾蘸之反复擦洗全身,每次洗15~20分钟。

“功用”清热散邪。

【适应硼小儿外感高热不退。

“说明”柴胡疏肝清热,再配伍疏风散热的防风、紫苏、薄荷,对小儿外感高热有效。

方五

“组成”秦皮80克。

“用法”将秦皮捣粗末,以水适量煎煮30分钟,滤去药渣,以药液洗浴患儿。

“功用”清热燥湿。

“适应证”小儿外感高热。

“说明”秦皮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药理学实验证明,本品有较强的消炎、镇痛作用。

方六

“组成”雷丸、苦参、石膏、丹参各60克,大黄100克,黄芩30克。

“用法”上药捣研成粗末,以水煎煮,每次用药末90克,滤取药液,待冷暖适宜时,用药液洗浴患儿。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小儿外感高热。

“说明”雷丸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多寄生于竹根部,性味苦寒,有祛邪气,除热之功。配伍大黄、黄芩、苦参等,清热解毒作用更强。

方七

“组成”柴胡、荆芥、紫苏、薄荷、茵陈蒿、白鲜皮各30克。

“用法”将上药捣研成粗末后,入水中煎煮15分钟,去渣,得药液1 000毫升,适温热,以毛巾擦拭患儿;或令患儿坐浴盆中洗浴。每次洗15~20分钟。

“功用”清热散邪。

“适应证”小儿外感高热。

“说明”方中柴胡、茵陈蒿清解郁热,荆芥、紫苏、薄荷疏散风热,白鲜皮清热燥湿,诸药合用,清中有散,使热邪有出路,故退热效果佳。

方八

“组成”葱白30克,白酒250毫升。

“用法”先将葱白放在粗瓷大碗中捣烂,再将白酒倒入大碗内,点火将酒燃着,待火苗烧到碗边时,即吹熄备用。医者用手蘸取带有热气的葱液,在患者头额、胸背及四肢摩擦,以擦至周身皮肤微红为止。

“功用”散热祛邪。

“适应证”外感高热。

“说明”葱白所含的挥发油对白喉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痢疾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配伍酒之温散,退热作用更为显著。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由细菌、病毒感染以及某些理化刺激等因素引起的支气管炎症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根据病程之长短,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外感咳嗽”的范畴,多因感受六淫之邪,邪犯肺系,以致肺失宣发和肃降之职,出现咳嗽、气急等证候;慢性支气管炎多由反复感染,或急性期失于及时治疗,致病情缠绵,而演变成慢性。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常伴有气急,病情时轻时重(一般以寒冷季节为重,天气温热有自然缓解趋势),反复发作。本病属中医“痰饮”、“久咳”等病证的范畴。其病因多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支气管炎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常易并发肺气肿,甚至引起肺源性心脏病,预后较差,应积极防治。

方一

“组成”生姜120克。

“用法”取生姜煎汤浴之。

“功用”发表散寒,化痰止咳。

“适应证”慢性支气管炎因外感风寒引发者。

“说明”生姜善于发表散寒,并能祛痰。煎取汁沐浴,能收发散表邪、祛寒止咳之功,适宜于支气管炎宿疾因外感风寒引发者。

方二

“组成”南星、苍术、麻黄各30克,鸡蛋1枚。

“用法”将上述药物放入沙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煎沸15分钟,再放入鸡蛋,至药性渗入蛋内后取出鸡蛋备用。将药液熏洗胸背部,再用鸡蛋趁热滚熨背部的心俞、肺俞穴、双侧涌泉穴,每日1次。

“功用”散邪,降逆,止咳。

“适应证”咳嗽。

“说明”方中麻黄有发汗平喘宣肺之功,作用全面而为主药,辅以南星祛痰燥湿,苍术燥湿健脾,使脾健而水湿能化,不致停蓄为痰饮。诸药合用,涤饮解毒,止咳化痰,再加鸡蛋烫熨,其效果更佳。

方三

“组成”款冬花、紫菀各等份。

“用法”将上药煎水沸后,倒入壶中,盖住壶口,将壶嘴对准口咽熏吸,每次吸3~5分钟,每日1次。

“功用”降逆,化痰,止咳。

“适应证”慢性咳嗽(久咳)。

“说明”款冬花、紫菀为古代医家常用止咳化痰之品,为专治咳嗽之要药。

方四

“组成”鱼腥草100克。

“用法”将鱼腥草放入蒸锅内煮沸后,按全身蒸汽法操作,每次蒸浴30分钟,每日2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急慢性支气管炎。

“说明”鱼腥草历来被用作治疗肺炎、支气管炎的佳品,其所含的有效成分鱼腥草素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并有良好的止咳作用。

方五

“组成”胡椒9粒,桃仁12粒,杏仁6粒,栀子1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取汁1 500毫升,水温40~50℃为宜,将两足放入药汁中浸泡。每次30分钟,每日3次。

“功用”化痰止咳。

“适应证”急慢性支气管炎。

“说明”方中杏仁降泄肺气,栀子宣肺散邪,使邪从外出;配伍胡椒辛散肺邪,桃仁亦有“止咳逆上气”之功,故对急慢性支气管炎有效。

方六

“组成”枇杷叶、杏仁、紫苏叶各30克。

“用法”以上诸药水煎2次,混合,取汁擦浴全身。每次10分钟,每日2次,每日换药1剂。

“功用”清肺化痰,降气止咳。

“适应证”急慢性支气管炎。

“说明”枇杷叶专治咳逆上气,配伍杏仁、紫苏,其效更佳。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支气管过敏反应性的疾病,临床以气急伴有哮鸣音,并以呼气性困难为主要特征。本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好发于秋冬季节。

中医称本病为“哮证”,认为其病因多由于痰饮内蓄,复因感受外邪(包括某种过敏因素)所诱发。临床辨证,当分冷哮、热哮两种证型。

冷哮的主要症状为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痰多自黏,或稀薄多沫,畏寒怯冷,舌苔白滑,脉多浮紧;热哮的主症为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痰多黄稠,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多滑数。

本病亦缠绵不愈,导致正气损伤,尤以肺、脾、肾功能减退为多见,临床除出现气急痰鸣以外,还伴有眩晕,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息短促,饮食少进,腰脊酸软等虚弱症状。

方一

“组成”生南星、白芥子各等份,生姜汁适量。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贮瓶备用。每取5克,用生姜汁调匀涂两足心涌泉穴。

“功用”化痰止咳。

“适应证”痰喘上气。

“说明”本方导痰气下行,痰气平之,其病自愈。

方二

“组成”新鲜白凤仙花3株。

“用法”将白风仙花连根拔起洗净,全株捣烂榨汁,再将汁入沙锅中加热,趁热用棉球蘸汁擦洗患者背部自第1~第12胸椎上,由上至下频频擦之,以擦至皮肤微红为度,每隔2天擦1次。

“功用”消炎止喘。

“适应证”哮喘。

“说明”民间常以白风仙花治疗哮喘,关节风湿痛,跌打损伤等。

方三

“组成”鱼腥草60克,苏子、地龙各30克,五味子20克,沉香10克,鸡蛋2个。

“用法”上药(沉香后下)与蛋同煎30分钟,去渣,食蛋,以汤浸洗双足。每晚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降气平喘。

“适应证”各种类型的哮喘。

“说明”方中鱼腥草清热化痰,苏子降气平喘,五味子、沉香纳气收敛,地龙通络化痰。诸药配伍,功能清热降气平喘,适合于各类哮喘。

方四

“组成”麻黄、半夏各20克,桂枝、细辛、甘草各6克,白芍24克,五味子15克,生姜4片。

“用法”将上药加水浓煎,取汁500毫升,待药汁温后擦洗后背。每次15分钟,每日3次。

“功用”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适应证”哮喘实证(症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者)。

“说明”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宣肺行水;桂枝温阳化气,助麻黄解表,细辛、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平喘,半夏祛痰降逆。诸药配伍,涤饮解表,止咳平喘。

方五

“组成”麻黄、辛夷各15克,杏仁、苍耳子、黄芩、款冬花各20克,生石膏60克,甘草6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500毫升,待药汁温后擦洗后背。每次15分钟,每日3次。

“功用”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适应证”哮喘实证(症见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满闷、呛咳阵作、痰黄黏稠、面赤口渴等症者)。

“说明”方中麻黄、杏仁宣肺疏邪,降逆平喘,生石膏、款冬花、黄芩清泻肺热,苍耳子、辛夷祛痰降逆。诸药合用,清热宣肺,止咳平喘,故可用于哮喘实证。

方六

“组成”射干12克,炙麻黄8克,法半夏、紫菀、款冬花、杏仁、五味子、苏子、橘红各10克,生姜5片,细辛、炙甘草各6克。

“用法”将上药入有嘴壶中,加水煮沸,患者从壶嘴吸入蒸气雾(吸入时不可太近,注意不要灼伤)。每日2~4次,每次15~20分钟。每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适应证”冷哮证。

“说明”方用麻黄、细辛、生姜温肺散邪,开宣肺气,合射干、五味子降逆平喘;紫菀、款冬花止咳平喘,半夏祛痰降逆,有温肺降逆,止咳祛痰功效。

呕吐

呕吐是指食物或痰涎等由胃中上逆而出的一种症状,常见于西医所说的神经性呕吐、胃炎、幽门痉挛或幽门梗阻、胆囊炎、胰腺炎、梅尼埃病(美尼尔病)、尿毒症以及某些传染病等。

中医认为引起呕吐的原因较多,举凡外邪犯胃,饮食停滞,痰湿中阻,肝气乘胃,尿毒上冲等,均能使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发生呕吐。临床辨证当分虚实两证,实证多因邪客胃腑所致,一般起病急骤,病程较短,呕吐物大多秽浊,气味较浓,且伴有发热,大便秘结或溏泄,舌苔浊腻,脉浮或滑等证候;虚证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呕吐物大多清稀,不甚臭秽,常伴有神疲乏力,饮食减少,面色不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虚或细弱等证候。

方一

“组成”胡椒20克,绿豆50克,黄连、干姜各12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0分钟,取药液沐浴胸腹部,冷后加温再浴,并取药汁浸双足。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

“功用”温胃泄热。

“适应证”暴饮暴食后引起的呕吐。

“说明”胡椒、干姜温中散寒,绿豆、黄连泄热和胃,且椒、姜、黄连均为降逆止呕良药,诸药同用,寒热相济,对呕吐由于寒热错杂所致者较为适宜。

方二

“组成”豆蔻、生姜各5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煮,取汁1 500毫升,擦洗腹部及胃脘部,以擦热皮肤为度,每日3次。

“功用”温胃散寒。

“适应证”胃寒呕吐。

“说明”方中豆蔻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生姜为治呕之“圣药”,两者相伍,温散胃寒,降逆止呕,故适用于胃寒呕吐。

方三

“组成”附子30克,吴茱萸、生姜各15克。

“用法”上药加请水适量煎沸,倒入盆内,待温后洗双脚,并浸泡15~30分钟。

“功用”温经,散寒,止呕。

“适应证”寒性呕吐。

“说明”方中吴茱萸为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的要药,生姜、附子助吴茱萸温胃降逆。

方四

“组成”芦根300克。

“用法”将上药装纱布包内,放入热水浴池内,10分钟后进入药池内浸泡20分钟,每日1次。

“功用”清热止呕。

“适应证”胃热呕吐。

“说明”芦根能解火热,开胃,治噎哕不止。但需注意,胃寒呕吐者禁用。

胃痛

胃痛,是泛指胃脘近心窝处的疼痛。本病多因饮食失节,饥饱劳倦,脾胃虚弱,外邪侵入,情志所伤等引起。

本病辨证一般分以下几种:一是寒邪客胃型,主症为胃脘突然冷痛,得温则痛减,伴恶寒肢冷,泛呕清水,舌淡苔白,脉象沉弦或浮紧;二是饮食停滞型,主症为胃脘胀痛,得食则痛剧,伴有嗳气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大便滞下不爽,舌苔厚腻,脉滑等;三是肝气犯胃型,主症为胃脘胀满,连及胸胁,善太息,腹胀,得矢气舒服,恶心,呕吐酸苦水,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沉弦;四是肝胃郁热型,主症为胃脘灼热疼痛,口苦而干,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五是胃阴亏虚型,主症为胃脘隐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六是脾胃虚寒型,主症为胃脘隐痛,喜按喜温,得食则痛减,泛呕清水,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象缓弱;七是瘀血停滞型,主症为胃脘胀痛拒按,痛有定处,或痛呈针刺样,得食则痛甚,既往曾见吐血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方一

“组成”鲜生姜25克(或干姜50克),香附15克。

“用法”将生姜捣烂,香附研成细粉,同装暖壶中,冲入沸水,加盖紧闷15分钟。然后用毛巾蘸药液,在胃脘部上下左右轻轻地摩擦20分钟。每日2次,3日为1个疗程。

“功用”疏肝理气,解郁止痛。

“适应证”肝气犯胃型胃痛。

“说明”方以生姜解郁行滞,香附疏肝理气,两物皆含挥发油,有较好的皮透作用,从而发挥良好的止痛效用。

方二

“组成”艾叶1把。

“用法”上药加水300毫升,煮沸20分钟左右,待药液温热时,熏洗胃脘部,直至痛缓为止。

“功用”理气止痛。

“适应证”胃脘冷痛。

“说明”艾叶,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

方三

“组成”干姜、肉桂各30克,香附、良姜各50克。

“用法”将上药用开水浸泡,待水温后将双足浸入药液中。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功用”温胃止痛。

“适应证”虚寒型胃痛。

“说明”方中干姜、肉桂温中补虚,香附理气止痛,良姜温胃理气。诸药合用,温胃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冷痛。

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其疼痛部位可见于整个头部或头顶、前额、偏侧、后脑。究其病因病机,举凡六淫之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以致外邪客于清窍,或肝风上扰,或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或肾精亏虚,脑髓不足,或气血虚衰,清窍失养,或瘀血阻滞,络脉不通,皆可引起头痛。

临床辨证应当掌握以下几点:一是辨属外感抑或内伤:外感头痛,起病较急,常伴有畏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内伤头痛,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病情时轻时重等特征。二是辨头痛的部位:大抵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背;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厥阴头痛,多在巅顶部位。

从现代医学来说,急性头痛多见于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慢性头痛则见于血管性头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颈椎病等疾患。

方一

“组成”淡豆豉适量。

“用法”将豆豉置锅中,加水煎取汁,以之洗头。

“功用”散郁滞,祛风寒。

“适应证”头风疼痛。

“说明”淡豆豉有宣散表邪,祛头痛的作用。洗时应避风。

方二

“组成”薄荷5克,防风、苏叶、菊花、桑叶各1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薄荷后下),取汁洗头,每日1次。

“功用”疏风,清热,止痛。

“适应证”风热型头痛。

“说明”方以桑叶、菊花、薄荷散风宣肺,防风、苏叶清利头目。诸药合用,清热疏风,对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的头痛疗效较好。

方三

“组成”藁本、羌活、白芷、川芎各10克,红花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洗头,每日1次。

“功用”疏风,散寒,止痛。

“适应证”风寒型头痛。

“说明”方中羌活、白芷、川芎疏风散寒,藁本清利头目。诸药合用,疏风散寒,适用于因风寒外袭所致的头痛。

方四

“组成”全虫、羌活、蜈蚣、红花、甘草各1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用酒浸,擦浴患部。

“功用”温经通络止痛。

“适应证”头痛剧烈、久痛等。

“说明”方中全虫、蜈蚣祛风通络,羌活、细辛疏风散寒,红花活血止痛。诸药合用,温经通络,适用于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头痛。

方五

“组成”天麻、白僵蚕、菊花、黄芩、钩藤、决明子、柴胡、青皮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洗头或沐浴,每日1次。

“功用”平肝潜阳。

“适应证”高血压头痛。

“说明”方以天麻、菊花、决明子、钩藤平肝潜阳,黄芩清热,柴胡、青皮疏肝理气,僵蚕祛风止痛。

方六

“组成”葛根、川芎、桑叶、木瓜、半夏、赤芍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洗头,每日1次。

“功用”祛风胜湿,活血止痛。

“适应证”风湿型头痛。

“说明”方中川芎、葛根、桑叶祛风胜湿,木瓜、半夏燥湿化痰,赤芍活血止痛。诸药合用,祛风胜湿,活血止痛,故适用于风湿型头痛。

方七

“组成”地龙5条,全虫10条,路路通、生南星、白附子、生半夏各1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加酒适量,局部擦浴,每日1次。

“功用”涤痰化浊,开窍止痛。

“适应证”痰浊型头痛。

“说明”方中地龙、全虫、路路通等通络止痛,生南星、白附子、半夏化痰浊,细辛通窍。诸药合用,涤痰化浊,开窍止痛。

方八

“组成”冬桑叶30克,黄菊花15克,黑山栀10克,独活、天麻各6克,薄荷25克。

“用法”上药水煎,待温,取药液洗头,反复擦洗。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祛风,泄热,止痛。

“适应证”偏头痛。

“说明”方中天麻、桑叶、菊花平肝熄风,山栀、薄荷清肝泻火,再加独活祛风。诸药合用,祛风泄热,故适用于偏头痛。

方九

“组成”川芎、白芷各15克,晚蚕砂30克,僵蚕25条。

“用法”上药共放入沙锅内加清水5碗,煎至3碗,用牛皮纸将沙锅口盖住,视疼痛部位大小,在盖纸中心开一孔,令患者将痛处对准纸孔熏蒸;全头痛则对准沙锅口(患者两目紧闭或用手帕包住),上面覆盖1块大方巾罩住头部和沙锅口,趁药气热时熏蒸痛处。每日1剂,每剂用2次,每次熏蒸10~15分钟,至愈为止。

“功用”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适应证”头痛。

“说明”方中川芎、白芷疏风散寒,蚕砂、僵蚕化湿祛痰。诸药合用,疏风散寒,化湿祛痰,故适用于因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头痛。

方十

“组成”川芎、冰片、蔓荆子各15克,防风、白芷、僵蚕、菊花、藁本、独活各20克,蚕砂25克。

“用法”上药除冰片另包外,其余药物共研为粗末,加清水6碗,武火煮沸10分钟即可。熬药时用小口容器,并用牛皮纸密封。熏时将纸开一孔投入冰片,煮沸后停火熏蒸痛处。如前额痛,先将毛巾打湿包住眼睛,并上盖方巾罩住,防止眼受刺激。如温度降低可加热再熏。熏后将纸口密封,待用。每次熏10~15分钟,每日3次,每次1剂。

“功用”祛风清邪,通络止痛。

“适应证”头痛。

“说明”方中川芎、防风、白芷疏风散寒,菊花疏风透邪,藁本、蔓荆子、独活祛风止痛,僵蚕、蚕砂除湿通络,冰片开窍通络。诸药合用,祛风通络止痛,故适用于因风寒湿邪蒙闭清窍而头痛者。

方十一

“组成”川芎、当归各30克,荆芥60克,白芷、细辛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煮沸取汁,趁热熏蒸头面部,待药温适度时再洗头部。每日1剂,熏洗2或3次。

“功用”活血通络,祛风止痛。

“适应证”血虚头痛。

“说明”方中荆芥、白芷、细辛疏风散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养血活血,祛风止痛,适用于血虚头痛。

方十二

“组成”生姜50克。

“用法”将生姜切片,放入盆中,加热水1 000毫升浸泡,15分钟后擦洗前额及太阳穴。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3~5日为1疗程。

“功用”发散风寒。

“适应证”风寒头痛。

“说明”生姜能治风寒头痛鼻塞,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寒头痛。

方十三

“组成”吴茱萸50克,醋100毫升。

“用法”将吴茱萸煎汤取汁,放入盆中,再加醋100毫升,浸泡双足。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功用”祛风止痛。

“适应证”肝阳头痛。

“说明”吴茱萸有温中下气,止痛之功效。其中镇痛效果较好。

胁痛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发生疼痛、胀痛、刺痛的一种症状,多见于肝胆系统疾患或肋间神经痛、局部外伤等病症。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气郁滞,瘀血内阻,或湿热蕴结所致。临床辨证可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肝气郁结型,其主要症状为两胁胀痛,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暖气腹胀,苔薄,脉弦或涩;二是瘀血内阻型,其主症为胁肋胀痛或刺痛,痛处不移,腹诊可触及胁下痞块,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象沉涩;三是肝胆湿热型,其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胁痛口苦,或身目发黄,小便黄赤,饮食减少,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带数;四是肝阴亏虚型,其主症为胁肋隐痛,头晕目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偏干,舌红少津,脉象弦细。

方一

“组成”鸡血藤30克,牛膝、香附各20克,细辛10克,花椒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局部浸浴,熏熨,每日2次。

“功用”活血止痛。

“适应证”胁痛。

“说明”鸡血藤功能活血舒筋,牛膝益阴活血,细辛、花椒、香附理气止痛。诸药合用,活血祛瘀,理气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胁痛。

方二

“组成”胆南星、姜半夏各5克,全虫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温洗局部,每日1次。

“功用”化痰,通络,止痛。

“适应证”胁痛。

“说明”方中胆南星、姜半夏化痰湿,全虫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化痰通络止痛,适用于痰浊阻络、肝胆气滞所致的胁痛。

方三

“组成”制川乌、延胡索、徐长卿各10克,冰片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煮(冰片后下),温洗局部。

“功用”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适应证”胁痛。

“说明”本方适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胁痛,方中川乌、延胡索理气疏肝,徐长卿理气止痛,冰片通络,有疏肝理气、通络止痛功效。

方四

“组成”桑枝、桂枝、伸筋草、补骨脂、透骨草、红花、木瓜、两面针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温洗局部,每日1次。

“功用”舒筋,活络,止痛。

“适应证”胁痛。

“说明”桑枝、桂枝功能通络止痛,伸筋草、透骨草舒筋活络,木瓜、两面针祛湿,红花活血化瘀,补骨脂养肝补筋。诸药合用,舒筋活络止痛,故适用于瘀血阻滞肝络,症见胁痛如刺,固定不移,痛处拒按,日轻夜重,病程日久者。

腹胀

腹胀是常见的一种症状,多由于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等原因,使脏腑特别是肝、脾、胃、肠功能失调,气机郁结,升降失常所致。

本症多见于西医所说的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消化道梗阻、肠麻痹、胃下垂、胃扩张、习惯性便秘等)、肝胆与胰腺疾病、腹膜疾病、腹腔手术后等。中医辨证一般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气滞型,主症为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胸闷腹胀,得矢气舒服,两胁胀痛,善太息,舌黯红苔薄,脉弦或涩;二是食积型,主症为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吞酸嗳气,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舌苔浊腻,脉象弦滑或沉迟有力;三是脾虚型,主症为脘腹胀满,时轻时重,神疲食少,面色萎黄,大便偏溏,舌淡苔白,脉虚大或濡缓;四是痰湿型,主症为胸闷不舒,脘腹胀满,泛呕痰涎,或咳嗽有痰,头晕目眩,舌苔白腻,脉滑;五是瘀阻型,主症为腹胀,甚或腹部膨隆,触之腹内或有肿块,舌质紫黯,脉涩。

方一

“组成”乌药、荆芥、苍术、茜草、茵陈、蚕砂、松叶、樟树叶、大蒜、橘叶、椒目、乌豆、赤小豆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和匀,每取本散200克,分二包炒热,以布袋盛之,趁热熨肿胀处,冷则再炒再熨,交替取包熨之,熨三四十遍后,再合之煎水熏洗患处,先熏后洗,每日熨熏各1次。

“功用”温经散邪,理气消胀。

“适应证”腹胀。

“说明”方中乌药调肝理气,苍术健脾化湿,茵陈、蚕砂祛湿,松叶、樟叶、橘叶理气除满,椒目、荆芥温经散寒,乌豆、赤小豆利水消胀。诸药合用,温经散邪,理气消胀,适用于肝气郁滞,脾湿不运之腹胀。

方二

“组成”大黄、檀香、乌药各10克,槟榔、青皮各6克。枳实12克,沉香3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趁热熏洗腹部,每次2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导滞通腑,理气化痰。

“适应证”食积痰涎所致的腹胀。

“说明”方中大黄、枳实、槟榔导滞通腑;沉香、檀香、乌药理气宽中;青皮和中化痰。

方三

“组成”槟榔、白术各10克,陈皮、川朴、木香各12克,沉香3克,枳实、乌药、桂枝各6克,茯苓、猪苓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趁热熏洗腹部,每日二次,每次20分钟。

“功用”疏肝理气,和中化湿。

“适应证”气滞腹胀。

“说明”肝脾不和,气滞湿阻,故腹胀。方用槟榔破滞消胀,白术、陈皮健脾化湿,川朴、木香宽中除满,沉香、枳实、乌药调肝顺气,桂枝、茯苓、猪苓温阳利水。

腹痛

腹痛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范围内发生的疼痛而言,其症可见于多种疾患,如西医所说的急性肠炎、痢疾、蛔虫病、肠梗阻、阑尾炎、腹膜炎,以及妇科痛经、宫外孕等,均可出现。

本病的辨证,须根据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质,以及伴见症状,进行全面分析,辨别其寒热虚实,在气在血,在脏在腑。总而言之,热痛以腹痛,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为主症;寒痛以腹部冷痛,得温则痛减,或泛呕清水,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脉象弦紧为主症;虚痛以腹痛绵绵,喜按喜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边有齿印,脉细为主症;实痛以腹部胀痛拒按,大便秘结,面赤气粗,舌苔浊腻,脉象弦滑或沉实为主症。此外,还须细辨气滞、血瘀、食积、虫阻等不同情况,分别施治。

鉴于腹痛常是某种疾病所出现的一种症状,故治疗还须参考有关病症。

方一

“组成”吴茱萸、小茴香各等量。

“用法”将上药用水煎,取汁1 500毫升,待水温后用毛巾蘸药液擦洗腹部。每次20分钟,每日3次,5天为1个疗程。

“功用”温中止痛。

“适应证”虚寒性腹痛。

“说明”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能治腹部绞痛。小茴香亦有温中止痛之功。

方二

“组成”吴茱萸、杜仲、蛇床子、五味子、陈皮各50克,木香、丁香各2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次取药末25克,用纱布袋盛,以水3大碗煎数沸,趁热熏下部,通身沐浴。每日早晚2次熏洗。

“功用”理气温中,散寒止痛。

“适应证”腹痛。

“说明”方中吴茱萸温中散寒,木香、丁香理气温阳,杜仲壮腰健肾,五味子温补脾阳,陈皮健脾疏肝。诸药合用,理气温中,散寒止痛,适用于虚寒腹痛。

方三

“组成”莱菔子120克,生姜60克,葱150克(连须根),白酒1杯。

“用法”将上方前三味药水煎,取汁1000毫升,然后加白酒1杯,待水温后由上而下,由右至左擦洗腹部,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功用”和中消食,理气止痛。

“适应证”食积腹痛。

“说明”方中莱菔子消食下气,生姜、葱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和中消食,理气止痛,故适用于因宿食停滞肠胃而致的腹痛。

方四

“组成”陈皮、枳实、木香各适量。

“用法”将上三味药装纱布包内,放进热水浴池半小时后,可进入池内浸泡20分钟,每日1次。

“功用”理气止痛。

“适应证”气滞腹痛。

“说明”方中陈皮和胃利湿,枳实攻下通腑,木香理气止痛。诸药合用,理气止痛,适用于因气机升降失调所致的气滞腹痛。

方五

“组成”皂角、莱菔子、韭菜根、生姜、葱白各适量。

“用法”上药煎汤,熏洗腹部,待药液温和时用毛巾蘸之洗浴腹部,每日1或2次。

“功用”散寒行气,消积止痛。

“适应证”腹痛(受凉停滞)。

“说明”方中皂角通下积滞,莱菔子理气消食,韭菜根温阳散寒,生姜、葱白辛温祛寒。诸药合用,散寒行气,消积止痛,适用于因受凉而致气滞腹痛。

久泻

久泻是指慢性腹泻而言,即长期大便溏稀,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西医所说的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等引起的腹泻,皆属本病的范畴。

久泻多因急性泄泻转变而来,其病因是由于外邪久客胃肠,或饮食劳倦内伤,情志失调,导致脾胃功能减退,甚则肾阳虚损,命门火衰而引起腹泻久久不止。

据临床所见,久泻一般以虚证居多,尤以脾胃虚弱和肾阳虚衰最为常见。

脾胃虚弱者,其主症为大便溏稀,久久不愈,腹部绵绵作痛,面色萎黄,身形消瘦,倦怠乏力,饮食少进,舌淡苔白,脉象濡缓。

肾阳虚衰者,其主症为大便溏薄,或黎明泄泻,腹痛喜按喜温,畏寒怯冷,四肢不温,腰酸腿软,舌淡苔白,脉象沉细而迟缓。

值得指出,慢性腹泻的病人,虽然正气虚弱是主因,但往往兼夹湿热之邪或食滞,形成正虚邪实的复杂情况,尤其是慢性腹泻急性发作时,常出现大便夹有黏液脓血,腹部胀痛较甚,或伴里急后重。治疗当权衡标本缓急。

方一

“组成”橘子取汁适量。

“用法”以洁净纱布蘸取橘子汁,擦揉后颈部,轻重适度。

“功用”祛除风寒,温中止泻。

“适应证”小儿泄泻。

“说明”橘能止泻痢,用汁擦揉后颈部,还有祛除风寒的作用。

方二

“组成”梧桐叶50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煎汤去渣,制成药液,洗浴两足部,每日1次,每剂用2~3日。

“功用”利湿止泻,清热解毒。

“适应证”泄泻。

“说明”梧桐叶性味苦寒,功能祛风除湿,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泄泻不止。

方三

“组成”无花果叶70克。

“用法”将无花果叶洗净,煎汁,洗脚,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15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燥湿。

“适应证”湿热型腹泻。

“说明”无花果叶性味微辛,能祛湿热,解疮毒,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腹泻。

方四

“组成”胡椒、透骨草各9克,艾叶150克。

“用法”将上药煎汁,洗双足,1次30~60分钟,每日3次,连用数日。

“功用”温脾止泻。

“适应证”泄泻。

“说明”方中胡椒温暖脾胃,艾叶温经散寒,透骨草性味辛温,功能祛风除湿。诸药合用,温脾止泻,适用于脾失温煦所致的腹泻。

水肿

水肿是指头面、眼睑、四肢、腰脊甚至全身水肿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多见于西医所说的肾炎、心力衰竭、肝硬化、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

中医认为,水肿是由于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导致水液的敷布、运化、排泄功能障碍,使水液潴留体内,流溢于肌肤而成。其病变部位,多在肺、脾、肾或三焦。因为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液排泄,三焦主决渎,为水流之通道。凡上述致病因素损伤内脏,引起脾、肺、肾或三焦的功能失常,均可发生水肿。

临床辨证主要应分清寒热虚实,概而言之,病情属实者称为“阳水”,属虚者称为“阴水”。阳水的主症是起病急骤,初起常见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继则头面乃至全身水肿,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或滑数;阴水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或由阳水转变而来。其主症为头面或下肢水肿,甚至全身水肿,小便量少,常伴有面色不华,头晕心悸,咳嗽气喘,口唇发绀,神疲乏力,或畏寒怯冷,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或沉迟无力。

方一

“组成”赤小豆500克。

“用法”将赤小豆加水4 000毫升,熬煮至极烂,取汁,温渍膝下足部。

“功用”利水消肿。

“适应证”水肿从足起,漫及全身。

“说明”赤小豆,有利水消肿之功效,为治水肿之良药。

方二

“组成”葱全株适量。

“用法”加水煎煮取汁,浸渍两足,每日3~5次。

“功用”利水消肿。

“适应证”水肿病两足水肿者。

“说明”葱有通阳行水的功效,能治面目水肿。用葱煎汁浸渍两脚,适宜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水肿患者。

方三

“组成”樟柳、赤小豆、葱白各60克,麻黄(去节)3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适量,煎汤,沐浴20分钟。轻者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

“功用”发汗解毒,利水消肿。

“适应证”水肿。

“说明”樟柳功能利水消肿,配伍麻黄发汗解表,赤小豆利水,葱白通阳化气,其效更佳。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水肿。

方四

“组成”麻黄、羌活、苍术、柴胡、荆芥、防风、牛蒡子各10克,佩兰、柳枝各15克,葱白6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适量煎煮,制成药浴液,待药液温度降至40℃时洗浴。汗出即可,每日1次。

“功用”祛风解表,利水消肿。

“适应证”急性肾炎等风水泛滥型水肿患者。

“说明”风邪外袭,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水气内停,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方中麻黄散风宣肺,羌活、防风等祛风解表,再加苍术、佩兰等化湿。诸药合用,祛风解表,利水消肿,适用于风水之证。

方五

“组成”楠木、桐木各适量。

“用法”将上药煎汤取汁,浸渍双足,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功用”利水消肿。

“适应证”水肿自足起者。

“说明”楠木性味辛温,能治足肿。桐木亦可治肿从脚起。两者配伍,故对水肿以足肿为主者有效。

方六

“组成”黍茎适量。

“用法”将黍茎煎汤取汁,放入浴盆中洗浴。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功用”利水消肿。

“适应证”通身水肿者。

“说明”黍茎即“玉米茎”,性味辛热,能治小便不利、水肿。煮取汁沐浴,能去水肿。

方七

“组成”椒目、苍术、防风、荆芥、桂枝、麻黄、艾叶各25克。

“用法”将上药入水煮沸15分钟后,滤得药液,适其温度,将双足浸入其中,浸泡40分钟,使周身汗出。每日1次,取效为度。

“功用”利水消肿。

“适应证”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水肿。

“说明”方中椒目行水退肿,苍术健脾化湿,防风、荆芥祛风解表,麻黄散风宣肺,桂枝、艾叶通阳利水。诸药合用,利水消肿,适用于水湿浸渍所致的水肿。

方八

“组成”麻黄、桂枝、细辛、羌活、独活、苍术、白术、红花各30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煮沸20分钟后,倾药液于大盆中,入盆中浸浴30分钟,应保持水温,使周身汗出,每日洗浴1次。

“功用”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适应证”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水肿。

“说明”方中麻黄散风宣肺,桂枝通阳利水,细辛、羌活、独活祛风解表,苍术、白术健脾化湿,红花通络。诸药合用,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适用于风水之证。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以腹痛、呕吐、腹泻为主要特征,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一般起病急骤、病程较短。

中医认为,本病的原因主要由于暴饮暴食,或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所引起,也有因六淫外邪侵犯胃肠,使胃失和降,肠失泌别清浊之职所致。多数病人在进食数小时或十几小时就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等。临床以腹痛、呕吐为主者,称急性胃炎;以脐周或下腹疼痛、肠鸣、腹泻为主者,称急性肠炎;两者兼有者,则称急性胃肠炎。

本病的辨证主要应分寒、热两种不同属性。属寒者,其主症为腹痛喜按喜温,排泄物清稀,不甚臭秽,畏寒怯冷,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象迟;属热者,其主症为发热较甚,排泄物臭秽,肛门灼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此外,因食滞者,亦常见之,其证常伴有吞酸嗳腐,脘腹痞闷,舌苔厚腻,脉滑等证候。

方一

“组成”白酒适量。

“用法”以纱布蘸白酒摩擦洗浴患处。

“功用”通血脉,止痉挛。

“适应证”水样泻。

“说明”白酒,能祛寒、解郁结、止水样泻。用本方擦洗,能收到通血脉、止痉挛功效。

方二

“组成”生姜、葱白各30克。

“用法”生姜捣拦,葱白切段,加水300毫升,煮沸30~40分钟,趁热用拇指蘸药液在患者的拇指及小指根部的掌面向外推擦12次,再向手臂内侧方向推擦各12次,每日1或2次,连用2~3日或病愈为止。

“功用”温中散寒,祛湿止泻。

“适应证”水泻。

“说明”生姜、葱白均属辛温之品,有温中散寒之功,生姜还兼祛湿,两物配合,并结合推拿法,对水泻有较好的防治效用。

方三

“组成”附子30克,吴茱萸、生姜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倒入盆中,待温后洗双脚,并浸泡15~30分钟。

“功用”温经,散寒,止呕。

“适应证”急性胃炎引起的寒性呕吐。

“说明”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吴茱萸温中祛寒,生姜为止呕之良药,诸药合用,温经散寒,降逆止呕,故适用于胃中有寒之呕吐。

方四

“组成”陈大蓼1把。

“用法”上药加清水3 000毫升,煎至2 000毫升,倒入盆中,趁热先熏后洗肚腹。每次3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舒筋通络。

“适应证”急性胃肠炎。

“说明”陈大蓼,即水蓼的果实,性味辛温,功能温中利水,破瘀散结。民间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所引起的吐泻、腹痛等症。

细菌性痢疾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为临床特征。

临床辨证可分以下几种证型:一是湿热型,其主症为下利赤白脓血,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重,或伴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二是寒湿型,其主要症状为下利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色黏冻,伴见腹痛喜温,里急后重,脘腹痞闷,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象濡缓;三是虚寒型,其主症为下利缠绵,大便溏稀,夹有黏液或脓血,伴见腹部隐痛,喜按喜温,肛门重坠,四肢不温,精神萎靡,饮食少进,舌淡苔白,脉象细缓无力;四是休息痢,其主症为下利时发时止,病程旷日已久,发作时便下脓血或黏液,腹痛,里急后重,伴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饮食少进,舌质淡苔腻,脉象濡细。此外,还有一种称“疫毒痢”,其证发病急骤,高热,口渴,或腹痛剧烈,里急后重,下利脓血,并可出现神昏等危重症状。一般说来,急性菌痢多属热证、实证;慢性菌痢以寒证、虚证居多,或寒热错杂、虚实兼夹之证。

方一

“组成”乌梅450克。

“用法”取乌梅,加水煎取汁,倒在脚盆中,趁热熏肛门,待药汁温度下降至可以耐受时,用药汁坐洗肛门。每日1次,连用3~5日。

“功用”收涩止痢。

“适应证”休息痢。

“说明”下利日久,时发时止,甚至经年不愈,中医称“休息痢”。乌梅擅长收涩,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但急性菌痢应慎用或忌用。

方二

“组成”鲜生姜50克。

“用法”将生姜洗净,捣碎煎汤,待温度适宜,用之洗澡,务必周身皆洗,尤其是胸腹部。洗3~5分钟后,用毛巾擦干,覆被使患者出微汗。每日洗1次。

“功用”祛寒湿,泄郁热。

“适应证”慢性细菌性痢疾。

“说明”生姜性温热,善走泄,煎水外洗,既能祛除寒湿,又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抗病力,故适宜于寒湿型慢性菌痢,尤适合小儿患者。

方三

“组成”马齿苋15克(鲜品用30克),玄参、黄芩、乌梅、木香、柏子仁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坐浴,每日1或2次。

“功用”清热解毒,调气止痢。

“适应证”湿热痢。

“说明”方中马齿苋凉血解毒,清热止痢,黄芩清热解毒,玄参凉血解毒,木香理气,乌梅敛肠止泻,柏子仁调中。诸药合用,清热解毒,调气止痢,故适用于湿热痢。

方四

“组成”白头翁30克,黄连、木香、刘寄奴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适应证”疫毒痢。

“说明”方中黄连、白头翁清热解毒,加木香调气,刘寄奴活血。诸药合用,清热凉血解毒,故治疗疫毒痢有较好的疗效。

方五

“组成”当归、黄连、香附、砂仁各10克,川芎6克,干姜5克,山药2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

“功用”温中健脾,活血祛瘀。

“适应证”寒湿痢。

“说明”方中干姜温中祛寒,砂仁、山药健脾化湿,黄连、香附理气,当归活血。诸药合用,温中健脾,理气活血,故适用于寒湿痢。

方六

“组成”黄柏、丹皮、生地、黄连、马齿苋各10克。

“用法”上药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养阴血,清湿热。

“适应证”阴虚痢疾。

“说明”方中黄柏、黄连清热解毒,丹皮、马齿苋凉血解毒,生地养阴。诸药合用,养阴清热,故适用于阴虚痢。

方七

“组成”艾叶200克。

“用法”将艾叶煎煮取汁,趁热擦洗小腹部。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功用”止痢。

“适应证”各型痢疾。

“说明”艾叶具有较好的止痢作用,临床上可用于各类痢疾。

中风

中风,又称“卒中”,临床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相当于西医所说的脑血管意外(脑卒中)。

本病的辨证,根据病位之浅深,病情之轻重,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神志清楚,仅出现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骤然昏仆,不省人事,常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又据其临床表现,中脏腑者可分闭证和脱证两种证型:闭证的主症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红息粗,牙关紧闭,两手握固,二便不通,肢体强直痉挛,舌红苔腻,脉象强劲;脱证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开手撒,汗多肢冷,二便失禁,气息低微,肢体软瘫,舌痿,脉微欲绝。

方一

“组成”黄芪45克,赤芍、当归尾、干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9克,丹参15克,僵蚕6克,蜈蚣3条。

“用法”上药放入沙锅内加清水500~600毫升,煮沸5~10分钟,取药液倒入盆内,另取药液50~60毫升,备用。趁热(药温以50~60℃为宜)用消毒毛巾蘸药液擦洗患处,每次反复擦洗30分钟左右,冷则加热。每日早、晚各擦洗1次,同时加服本汤50~60毫升,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用”益气活血,祛瘀通络,熄风止痉。

“适应证”中风后遗症。

“说明”方中黄芪补益正气;当归、川芎养血活络;桃仁、红花、赤芍、地龙活血化瘀通络;僵蚕、蜈蚣祛风通络。诸药合用,益气活血,祛瘀通络。适用于中风后遗症。

方二

“组成”制川乌、吴茱萸、炮山甲、海浮石各10克,葱白适量,石菖蒲200克。

“用法”先将前四味药共研细末,将葱白捣烂绞汁调和药粉,做成1个药饼备用。再将石菖蒲加清水5 000毫升煎沸,倒入木桶中,并放小凳于桶中。先将药饼敷于患侧之足心(涌泉穴)用纱布带夹紧,踏在盛石菖蒲水桶中的小凳上,再用厚毛巾覆盖患侧之腿上,并将水桶口围住,勿使热气水外散,熏腿足一会儿,待药水不烫时,取出小木凳,将患足放在热药水中浸泡,待身上有微汗出时,去掉药饼,拭干腿足,避风盖被,高枕静卧。

“功用”温经通络。

“适应证”中风半身不遂。

“说明”制川乌功能温经散寒,祛风通络;吴茱萸、葱白通阳祛寒,炮山甲破瘀通络,海浮石、石菖蒲化痰通络。诸药合用,温经通络,适用于中风因痰、寒、瘀等邪阻塞经络者。

方三

“组成”伏龙肝末500克。

“用法”将伏龙肝末加入5 000毫升水中,搅匀,待水澄清浴足,每日1次。

“功用”益气活血,通络。

“适应证”中风口噤不语,心烦恍惚,手足不遂,或腹中痛满。

“说明”伏龙肝又名灶心土,即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土块,有调中止血、去湿消肿的作用,故可用于中风之证。

方四

“组成”木瓜、桑枝、当归、黄芪、赤芍、川芎各50克,红花15克。

“用法”将上药煎汤取汁,擦洗瘫痪侧肢体。每次30分钟,每日3次。

“功用”益气,活血,通络。

“适应证”中风半身不遂者。

“说明”方中木瓜、桑枝祛风湿,通经络;黄芪益气活血,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活血化瘀。诸药合用,活血通络,故适用于中风半身不遂。

脚气

脚气,又称脚弱,古名缓风,以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肿胀,或挛急,或枯萎,甚则出现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言语错乱为主要症状,类似于西医所说的维生素B1缺乏症。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温热风毒之邪侵人,或饮食失调,积湿生热,流注于脚而成。临床有干脚气、湿脚气、脚气冲心等不同类型。干脚气的主症为足胫无力,麻木酸痛、挛急,下肢日渐枯萎;湿脚气的主症为足胫肿胀,麻木重着,软弱无力,小便不利;脚气冲心的主症为心悸,气喘,呕吐,甚则出现神志恍惚,言语错乱。

民间称脚癣为“脚气”,与本病迥别,不可混同。

方一

“组成”萝卜适量。

“用法”先将萝卜煎汤熏洗,另取萝卜晒干研为末,铺于袜内,穿双脚上。

“功用”行气导滞。

“适应证”脚气走痛。

“说明”萝卜能行风气,去邪热气,故宜于治疗脚气。

方二

“组成”团鱼2条,苍耳、苍术、海风藤各250克。

“用法”将团鱼治如食法,置锅内,加水5000毫升,煮至2500毫升,去鱼取汁,加苍耳、苍术、海风藤,并加水适量,煎至2000毫升,去渣,以盆盛熏蒸,待温浸洗双脚。

“功用”补劳损,祛风湿,通经络。

“适应证”治寒湿脚气,痛不可忍。

“说明”本方以团鱼补益为主,配以祛风湿之苍术、海风藤、苍耳,合之熏蒸浸洗,有且补且攻的作用。

方三

“组成”豌豆1 000克,葱白10根,花椒9克。

“用法”将葱白切碎,和豌豆、花椒同置锅内,加水5 000毫升,煮取汤2 000毫升,倾入两瓷盆中,两脚各浸1只,并时时从膝上淋洗之。

“功用”和中益气,温阳下气。

“适应证”脚气兼抬肩喘急者。

“说明”豌豆功擅和中益气,葱白、花椒有温阳下气之功效,故宜于本证。

方四

“组成”干木瓜1个,明矾30克。

“用法”两物置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取汁,趁热熏洗。

“功用”祛湿舒筋止痛。

“适应证”干脚气,痛不可忍者。

“说明”木瓜有祛湿舒筋之功,擅治脚气;明矾尤长清热化湿,合而用之,对湿热蕴结,筋枯脚弱的干脚气较为有效。

方五

“组成”香附子15克,紫苏7克,陈皮、甘草各6克,苍术5克,香薷、川朴、白扁豆各9克,木瓜、大蓼、橘叶、川椒各10克,葱白1小把。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后,连渣倒入盆内,趁热用衣被覆足熏之,使之汗出。待温时再淋洗患处。

“功用”祛风解毒,韫经消肿止痛。

“适应证”脚气初起,两足伸展不利,或拘挛或酸痛,或有赤肿等证。

“说明”方中香附子理气解郁,陈皮、苍术、川朴、白扁豆燥湿化痰,香薷、木瓜祛风湿,川椒、葱白散寒。诸药合用,祛风解毒,温经消肿,适用于脚气。

方六

“组成”防风、荆芥、苦参、生地榆、青藤、麻黄、苍耳、苍术、生葱、炒食盐、威灵仙各3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倒入桶内,趁热熏蒸患处,出微汗,待汤少再湿淋(浸)洗患处。每日熏洗2次。

“功用”祛风胜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适应证”脚气。

“说明”方中防风、荆芥、苍耳祛风湿,苦参、青藤、威灵仙祛风通络;麻黄、生葱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适用于脚气较重者。

方七

“组成”真杉木片、蓖麻叶、白杨皮、柳树皮各250克,川椒5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取汁洗脚。

“功用”祛风,除湿,消肿。

“适应证”脚气肿硬疼痛。

“说明”方中杉木去恶气,消胀气,下脚气,配伍蓖麻叶、白杨树皮、柳树皮等皆有祛风除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脚气肿硬疼痛者。

虚劳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

中医一般将本病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类型。气虚者头晕目眩,短气乏力,精神萎靡,饮食少进,声音低微,舌淡脉虚为主要表现;血虚者面色不华,眩晕,心悸寐劣,肢体麻木,舌淡红,脉细等;阴虚者面色淡白,畏寒怯冷,四肢不温,夜尿频多,倦怠,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阳虚者面颧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值得指出,上述各种证型往往相互兼夹,如气血俱虚,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等。

方一

“组成”葡萄、人参各3克,白酒适量。

“用法”将两物浸在白酒中一宿,次日凌晨取汁涂手心,摩擦腰脊,或临卧时摩擦腰脊。

“功用”益肾补虚,强壮筋骨。

“适应证”气虚、阳虚型虚劳。

“说明”葡萄为补气血、强筋骨的佳果,人参为大补元气、补虚疗损的良药。

方二

“组成”黄芪15克,防风、白术各10克,桑枝12克。

“用法”上药水煎,熏洗全身,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功用”益气固表。

“适应证”肺气虚所致的短气自汗,体质虚而易感冒等症。

“说明”方中黄芪补养肺气,防风、白术健脾益气祛风,桑枝通络,使肺气得固而诸症愈。

腰痛

腰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腰部隐痛、酸痛、胀痛,甚则俯仰不利,难以活动。其病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经络,或作劳过度,损伤腰肾,或外伤瘀血阻滞经络,或肾精内虚,腰失所养而致。临床以腰肌劳损引起的腰痛最为常见。

本病可分几种类型:一是寒湿腰痛,其主症为腰部冷痛重着,遇阴雨或潮湿天气病情增剧;二是湿热腰痛,其主症为腰部疼痛,且有灼热感,小便短赤等;三是血瘀腰痛,其主症为腰部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难以俯仰,既往多有腰部外伤(扭伤、挫伤等)史;四是肾虚腰痛,其主症为腰部隐痛,过劳则增剧,得按则痛减,伴头晕目眩,足膝无力,小便频多,或心烦不寐,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

方一

“组成”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降香、黑豆各20克,赤芍、甘草各15克,白酒30毫升。

“用法”每剂加水3 000毫升,煎至约1 500毫升,加入白酒趁热熏洗患处,待药液温度稍减,便可用毛巾浸液洗患处。在药尚有余热时停止熏洗,用毛巾擦洗患处。每次熏洗30分钟,1剂药洗4次。

“功用”活血通络止痛。

“适应证”各类腰痛。

“说明”方中桃仁、赤芍、川芎活血化瘀,乳香、没药理气通络,降香、黑豆、甘草益气血,补肝肾。诸药合用,活血通络,补肾止痛,适用于瘀凝腰间,肾虚失养所致的腰痛。

方二

“组成”独活、丹皮各6克,秦艽、防己、木瓜、赤芍、桑枝各10克,木香3克。

“用法”上药加水熬煮透后去渣,待温时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舒筋活血,祛风除湿。

“适应证”腰胯筋骨酸痛。

“说明”方中独活、秦艽、防己、木瓜祛风胜湿,桑枝通络,赤芍活血,木香理气。诸药合用,有舒筋活血,祛风除湿功效。

方三

“组成”黄藤茎叶适量。

“用法”将上药用纱布包裹,放入浴盆中,加热水适量,30分钟后进入浴盆浸泡。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功用”解毒活络。

“适应证”各种原因所致的腰痛。

“说明”黄藤茎叶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消肿除湿。民间常用于治疗各种肿胀症状。

方四

“组成”肉桂、葱头各50克,吴茱萸100克,生姜150克,花椒80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用纱布包裹,放入热水浴池半小时,然后进入浴池洗浴20分钟,每日1次。

“功用”散寒,祛湿,止痛。

“适应证”寒湿腰痛。

“说明”方中肉桂、生姜辛热散寒,吴茱萸、葱白、花椒散寒祛湿、温经通络。诸药合用,散寒祛湿止痛,故适用于寒湿腰痛。

汗证

汗证是指容易出汗的病症,包括自汗、盗汗等。自汗是指不问朝夕,醒时汗出;盗汗乃指睡中汗出,醒来即止。

一般说来,自汗、盗汗以虚证居多。自汗大多由于肺气不足,外表不固,其主症为时时汗出,容易感冒,平时畏寒身冷,少气懒言,精神不振,面色苍白,饮食少进,脉虚弱。盗汗多因阴虚火旺,迫液外泄所致,其主症为寐时汗出沾衣,醒来即止,常伴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心悸寐劣,脉细数。

此外,脱汗、战汗、黄汗等,亦属汗证范畴,本节从略。

方一

“组成”白矾、葛根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十数沸后,倒入盆内,待温时浸洗手足部(患处)。每次浸洗30分钟,每日洗1次,再用时加温即可。

“功用”祛湿,收敛止汗。

“适应证”手足出汗,或足汗、腋汗症。

“说明”葛根之性专在解肌,解肌则汗自收,白矾收敛,两物相伍,故能祛湿,收敛止汗。

方二

“组成”百部150克,雄黄、黄梅、白矾各50克,食醋1 500毫升。

“用法”将上药入食醋中浸泡2日,再将药醋倒入盆中,每晚睡前先用温开水洗净患部后,擦干,再将手足浸泡在药醋中30分钟,让其自然干后就寝。配制1次可连用1周。

“功用”解毒祛湿,收敛止汗,杀虫止痒。

“适应证”手足多汗症。

“说明”方中百部解毒杀虫,雄黄、黄梅皆有杀虫祛湿的作用,再配伍酸敛之白矾、食醋,有解毒祛湿,收敛止汗,杀虫止痒功效。

方三

“组成”王不留行30克,明矾9克。

“用法”每日用药1份,煎水半盆,待液温时将手或足浸泡15分钟,每日泡2次,再泡时需加温。

“功用”收敛止汗,灭菌止痒。

“适应证”汗液症、手足多汗症。

“说明”王不留行功能消肿敛疮,配伍明矾,收敛止汗,故适用于各类汗证。

方四

“组成”黄芪150克,麻黄根120克,白术、防风、白芷、艾叶各100克。

“用法”将上述药用纱布包裹,放入热水浴池半小时,然后进入浴池泡澡20分钟,每日2次。

“功用”益气固表敛汗。

“适应证”气虚自汗,症见体弱纳少,汗出恶风,动则益甚。

“说明”方中黄芪益气固表,能使皮肤的分泌孔闭塞而止汗;再配白术补气健脾而固内,配防风祛风除邪而卫外,麻黄根、艾叶等收敛止汗,固表实卫如同屏障。

方五

“组成”麦冬、艾叶各30克,五味子50克,黄柏4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煮1桶,在避风保暖处沐浴全身,有条件者可浸泡于浴池,3~4日1次。

“功用”收敛,止汗。

“适应证”各类阴虚盗汗。

“说明”方中以麦冬滋养阴液,五味子益气生津,再辅以黄柏、五味子燥湿收敛,故适用于阴虚盗汗。

方六

“组成”薄荷30克(鲜者用50克,后下),黄芩、黄连、黄柏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祛湿,收敛,止汗。

“适应证”多汗症。

“说明”病因由湿热所致,故用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以除出汗之因,复配薄荷辛凉透邪,使湿去热清,而汗自止。

方七

“组成”黄柏、糯稻根、枯矾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收敛止汗。

“适应证”盗汗。

“说明”方中以黄柏清热燥湿,配糯稻根、枯矾收敛止汗,能标本同治。

癃闭

癃闭是以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疾患。

临床辨证,除掌握小便点滴不利,甚则点滴全无的主症外,还应区别以下不同类型:一是湿热蕴结型,可兼见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滑;二是肺热气壅型,可兼见咳嗽痰黄,气急胸闷,咽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三是脾气不升型,可兼见少腹坠胀,倦怠乏力,舌淡胖苔自,脉虚弱或细弱;四是下焦亏虚型,可兼见腰脊酸软,头晕目眩,舌淡白或红绛少津,脉沉细无力;五是肝郁气滞型,可兼见胸胁胀闷,急躁易怒,舌红脉弦;六是尿路阻塞型,可兼见尿线变细,或断续排尿。

方一

“组成”黄酒1000毫升。

“用法”将黄酒倒在盆内,浸洗双脚,每次40~60分钟。

“功用”通血脉,利小便。

“适应证”湿热蕴结,小便不通。

“说明”酒性温,内服有温通血脉,御寒气之功,但本方取以外洗两足,能导热下行,促进血液循环,而起到清泄湿热,通利小便的作用。

方二

“组成”皂角、王不留行、葱头各90克。

“用法”将上药切碎,加水3 000毫升,煎煮35分钟,得药液2 000毫升,待水温40℃,令患者坐浴盆中,每次坐浴30~40分钟。药液冷后可加热再浴。

“功用”通关透窍,通阳利水。

“适应证”膀胱肌麻痹所致的尿潴留。

“说明”皂角性味辛燥,辛能通上下关窍,涤垢泄浊,再配王不留行通利水道,葱白通阳利小便。诸药合用,通关透窍,通阳利水,适用于癃闭。

方三

“组成”木通、生姜、陈皮各30克,葱白50克,川椒15克。

“用法”将上药细剉,以水适量煎煮30分钟,滤取药汁,倾入盆中,适冷暖令患者坐盆中浸之,另将药滓于患者脐腹下熨之,亦有立竿见影之效。

“功用”通阳下气,利小便。

“适应证”尿潴留。

“说明”方中木通利水通淋,生姜、葱白、川椒通阳化气行水,陈皮疏达肝气,使气机畅达而能通调水道,故适用于尿潴留。

方四

“组成”滑石粉、大黄各60克,雷丸、苦参、石膏、秦皮各30克,麻黄40克。

“用法”将诸药粗捣,加水适量煮30~40分钟,滤去渣滓,温浴患儿,由脐至腹,浴后拭干,置患儿于避风处。

“功用”利水通淋,清利湿热。

“适应证”小儿小便不通,发热腹满者。

“说明”滑石,用于热结膀胱,小便赤热涩痛,配以大黄、苦参、石膏清热利水,麻黄宣肺而通调水道,秦皮利湿,雷丸泄浊,诸药合用,有利水通淋,清利湿热功效。

方五

“组成”桃仁、桂枝、木通、花椒、明矾各30克,葱白、灯心草各1把。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煎汤取汁,趁热熏洗腹部,冷后再热。每次熏40~60分钟,每日2或3次。熏洗后立即用被子围腹部,以提高疗效。

“功用”通窍排尿。

“适应证”尿路阻塞所致的尿闭。

“说明”方中以桃仁活血祛瘀,桂枝温通经脉,木通、灯心草利水通淋,花椒、葱白通窍利水。诸药合用,通窍利水,故适用于尿路阻塞所致的尿闭。

方六

“组成”高良姜、四季葱白、紫苏(茎叶)各等量。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3~5分钟,连渣倒入洁净之痰盂中,置于密室内,嘱患者坐在痰盂上趁热熏小腹、外肾(阴囊)、肛门,待温时用消毒棉球蘸药水洗之。以手抚于脐下,拭干,仰坐棉被上熏脚,自舒其气。或用葱熨脐下,其效更佳。

“功用”温经散寒,通阳排尿。

“适应证”小便不通。

“说明”方中用高良姜温经散寒,桂枝通阳化气,再加紫苏散寒,使肾经得温,膀胱气化得行,小便通利。

方七

“组成”臭梧桐子、皂角各120克,麝香1.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煮60分钟,将麝香冲入瓷瓶中,使尿道口对准瓷瓶口,熏蒸。病人会自觉有股热气入少腹,欲尿时,即排尿于药液中。蒸气熏洗时,温度适中,时间30分钟。

“功用”通窍排尿。

“适应证”肝气郁滞之癃闭。

“说明”臭梧桐能祛风通络,皂角通窍而疏风气,麝香辛能透达诸窍。诸药合用,疏利气机,通利小便,能使气机通畅,三焦气化正常而小便自利。

不寐

不寐,又称“不得眠”、“不得卧”,即通常所称的失眠。本病的病情有轻重之分,轻者不易入睡,或睡眠不酣,梦多,易惊醒;重者彻夜不眠。

本病的辨证,可分为虚实两种,虚证以心脾两虚,阴虚火旺为多见;实证多因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而引起。

心脾两虚者,症见失眠多梦,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健忘心悸,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脉细弱;阴虚火旺者,症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多汗,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等;肝郁化火者,常表现为失眠,情绪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口苦而干,或见目赤,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痰热内扰者,以失眠多梦,心悸目眩,痰多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欲不振,苔腻而黄,脉象弦滑带数等为主症。

方一

“组成”米醋1份,热水2份。

“用法”醋、水混和,每于睡前,两脚浸于醋水中,用纱布反复擦洗。

“功用”泻肝宁心。

“适应证”心肝火旺而致的失眠。

“说明”米醋,有调节神经、镇静的作用,以之浸洗两脚,颇有助于引火下行,防治失眠。

方二

“组成”磁石、刺五加各20克,茯神15克,五味子10克。

“用法”先煎煮磁石30分钟,然后加入其余药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汁,用药液擦洗前额及太阳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钟。

“功用”宁心养阴平肝。

“适应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

“说明”方中磁石平肝潜阳,镇惊安神;五味子补益心气,茯神养心安神;刺五加补肝血,宁心神。诸药合用,滋阴补血,宁心安神,平肝潜阳,故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

方三

“组成”吴茱萸25克,米醋适量。

“用法”将吴茱萸煎汤取汁,放入盆中,再将米醋对入其中,浸泡双足,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功用”宣散郁结,引火下行。

“适应证”高血压失眠。

“说明”吴茱萸有镇静催眠作用,并有良好的降血压效果。临床上用吴茱萸醋调敷两足心,12~24小时血压即可下降。故可用于高血压所致的失眠。

方四

“组成”白芥子、肉桂、木香、干姜、吴茱萸、白胡椒、延胡索、细辛、冰片各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热水冲调,睡前浸足,每日1次。

“功用”理气化痰安神。

“适应证”失眠证属胃中不和者,伴有脘腹胀痛,大便不爽等。

“说明”方中用白芥子、干姜燥湿化痰,木香、吴茱萸、胡椒、延胡索理气消食,肉桂、冰片开通胃气,使胃中安而能寐。

方五

“组成”夏枯草、白芍各30克,百合、钩藤、远志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适应证”失眠证属阴虚火旺者,伴有头晕耳鸣,口干心烦。

“说明”方中用夏枯草清心火,远志、百合养心阴,白芍养肝肾之阴,钩藤平心火。诸药合用,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方六

“组成”丹参、酸枣仁、夜交藤各3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养心安神定志。

“适应证”失眠。

“说明”方中酸枣仁补心阴血,配合丹参活血调肝,夜交藤安神定志。诸药合用,有养心安神、定志镇惊功效。

方七

“组成”半夏、秫米、乌梅各30克,豆豉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化痰清心,和胃安神。

“适应证”失眠证属胃不和者。

“说明”方中半夏化痰清热,秫米和胃安神,豆豉清心除烦,乌梅酸敛养阴。诸药合用,有化痰清心,和胃安神功效。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中医称“口眼歪斜”、“吊线风”、“口僻”,俗称“歪嘴巴”。

本病起病突然,其症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患侧额部皱纹消失,睑裂扩大,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迎风流泪等。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多由于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致面瘫。

方一

“组成”连翘、红花、防风、蝉蜕各10克,荆芥、牛蒡子各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趁热熏洗局部,每日1或2次。

“功用”祛风散热,活血化瘀。

“适应证”面神经麻痹初期患者。

“说明”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祛风邪,连翘、蝉蜕祛风散热,红花活血化瘀。诸药合用,祛风散热,活血化瘀,故适用于面神经麻痹初期。

方二

“组成”茺蔚子15克,益母草30克,半夏、白附子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趁热熏洗局部,每日1次。

“功用”化痰活血通络。

“适应证”面瘫。

“说明”方中半夏、白附子化痰通络,茺蔚子、益母草活血化瘀通络,故对因血瘀痰阻所致的面瘫有较好的疗效。

方三

“组成”鲜瓜蒌适量。

“用法”将鲜瓜蒌绞汁,加热后敷洗局部,每日1次。

“功用”导痰浊。

“适应证”面神经麻痹。

“说明”瓜蒌有导痰浊下行之长,面神经麻痹即风痰壅滞于经络,以致口眼歪斜,故可用瓜蒌导痰浊以除病因。

方四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地龙、全蝎、细辛各10克,冰片5克(后下)。

“用法”上药用水煎,趁热熏洗局部。

“功用”祛风通络,活血化瘀。

“适应证”面神经麻痹。

“说明”方中白附子祛风化痰解痉,长于治头面之风,是为主药;全蝎、僵蚕祛风解痉,又善通络,以此为辅,再配地龙活血化瘀通络,细辛、冰片增强通络之力,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常用方剂。

方五

“组成”白芥子适量。

“用法”白芥子研末,以温水调匀,外涂患处,每日2次,每次以烫热为度,3日为1个疗程。

“功用”化痰通络,消肿散结。

“适应证”口僻。

“说明”白芥子性味辛温,功能理气通络,化痰散结,历来被视为外治口僻的良药。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呈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的剧烈疼痛,称为三叉神经痛。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风火上炎,寒凝经络和瘀血阻滞等因素而发生。临床辨证可分以下几种证型:一是风火上炎型,其主症为疼痛发作较剧,多因情志波动而诱发,常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红目赤,情绪急躁,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二是寒凝经络型,其主症为疼痛遇寒辄发,得温则痛稍减,舌淡苔白,脉象弦紧或浮紧;三是瘀血阻滞型,其主症为痛有定处,一般病程均已较为漫长,所谓“久痛入络”,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象细涩。

方一

“组成”延胡索、升麻、青皮各10克,细辛5克,生石膏2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趁热熏洗患部。

“功用”清宣胃火,止痛。

“适应证”三叉神经痛以牙痛为主。

“说明”上下牙龈属足阳明胃经所络,胃有积热,循经上逆而上下牙痛,牵引头脑,故方中升麻、延胡索、细辛外散胃火,青皮理气解郁结,石膏清泻胃火。

方二

“组成”制川乌10克,绿豆衣、川椒、黄柏、红花各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温洗患部,每日1次。

“功用”祛风散寒,燥湿止痛。

“适应证”三叉神经痛。

“说明”川乌功能祛风散寒止痛,配伍绿豆衣解毒祛风,川椒温经散寒,黄柏燥湿,红花活血。诸药合用,祛风散寒,燥湿止痛,适用于风寒之气所致的三叉神经痛。

方三

“组成”白屈菜、茉莉根各3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温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止痛解痉。

“适应证”面痛。

“说明”白屈菜有良好的镇痛解痉作用,茉莉根有麻醉止痛作用。两者合用,止痛作用更强。

方四

“组成”防风、秦艽、徐长卿、接骨木、香附、黄连、苦丁茶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趁热熏洗患部,每日1次。

“功用”祛风胜湿止痛。

“适应证”面痛。

“说明”方中防风、秦艽祛风胜湿,徐长卿、香附理气止痛,黄连、苦丁茶清热燥湿解毒。诸药合用,祛风胜湿止痛,故对风湿所致的面痛有较好的疗效。

方五

“组成”梧桐叶30克,川椒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温洗患部,每日1次。

“功用”祛风胜湿,散寒止痛。

“适应证”面痛。

“说明”梧桐叶功能祛风胜湿,清热解毒,民间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等病。配伍川椒,增加其温经散寒的作用,故对风寒湿三气所致的面痛有效。

方六

“组成”艾叶、苏木、牛膝、红花、王不留行各10克,蟾酥15克。

“用法”上药用酒浸,擦洗局部。

“功用”活血理气,通络止痛。

“适应证”面痛。

“说明”方中艾叶温经散寒,理气止痛,是为主药;苏木活血化瘀,红花、王不留行、牛膝祛瘀通络,蟾酥则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诸药合用,有活血理气、通络止痛功效。

痹证

痹证是指以肌肉、关节、筋骨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发生红、肿、热、痛为特征的病症,相当于西医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等疾患。

根据感邪和临床表现之不同,本病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种主要类型。

行痹以感受风邪为主,主症为肌肉、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痛痹以感受寒邪为主,主症为肌肉、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筋脉拘急,不可屈伸;着痹以感受湿邪为主,因湿性凝滞,主症为肌肉、关节重着疼痛,头身困重。

值得指出,风寒湿邪常相兼为患,使病情复杂化;同时风寒湿邪均可化热,出现关节红肿、热、痛,伴见发热,日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通常称作热痹。又痹证日久,病邪入络,以致瘀血夹痰浊阻滞经络,可出现关节变形,舌质紫黯,脉涩等症状。

方一

“组成”干姜65克,干辣椒25克,乌头20克,木瓜30克。

“用法”将上药同置锅内,加水2 000毫升,煮30~40分钟,取药液趁热熏洗患处,并用毛巾蘸药汁热敷之。每日早晚各1次,5~10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适应证”痹证,尤以寒邪偏胜的疼痛为宜。

“说明”干姜性辛热,能去风,通四肢关节;乌头、干辣椒均为辛热走窜、散寒温经之品;木瓜祛风化湿,舒利筋脉。合而能收良好的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效,故宜于痛痹。

方二

“组成”秦艽、川芎、丝瓜络、羌活、独活、木瓜、桂枝各30克,伸筋草、补骨脂、牛膝各50克,当归、透骨草各60克,落得打15克,红花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30分钟,滤液,去渣,浸浴,或浸洗局部。

“功用”舒筋活血,通络止痛,通利关节。

“适应证”痹证(偏于湿盛)。

“说明”方中秦艽、羌活、独活、透骨草、落得打、木瓜祛风胜湿,加当归、川芎、红花、牛膝养血活血,桂枝温经散寒,伸筋草、丝瓜络通络。诸药合用,故适用于着痹者。

方三

“组成”生石膏、威灵仙各30克,生甘草、桂枝各10克,知母25克,桑枝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清热和络,疏风化湿。

“适应证”风湿病活动期,关节红肿痛者(热痹)。

“说明”方中用石膏、知母清热,桂枝疏风散邪,威灵仙、桑枝化湿和络,生甘草调和诸药,有清热和络、疏风化湿功效。

方四

“组成”乌头(与绿豆衣先煎30分钟)、桂枝、制附片、独活、羌活、大麦各10克,甘草2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或局部浸浴,每日1次。

“功用”辛温散寒,祛风化湿。

“适应证”风湿关节痛、畏寒、肢冷者(痛痹)。

“说明”乌头大辛大热,功能祛风逐寒,但其性峻烈而有毒,故先与清热解毒的绿豆衣同煎,以制其毒性,桂枝、制附片温经散寒,羌活、独活祛风胜湿,甘草、大麦调和诸药。

方五

“组成”秦艽、防己、独活、豨莶草、木瓜各10克,青风藤3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祛风通络,散寒利湿。

“适应证”风湿关节痛明显者。

“说明”方中秦艽、防己、独活、青风藤、稀莶草祛风通络,木瓜化湿理气,细辛散寒。诸药合用,祛风通络,散寒利湿,故对风寒湿三邪阻滞所致的关节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方六

“组成”独活、羌活、牛膝、千年健、杜仲、枸杞子、当归各10克,丹参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祛风通络,补益肝肾。

“适应证”风湿病下元虚寒,腿脚乏力,畏寒者。

“说明”方中独活、羌活祛风除湿,当归、丹参、牛膝养血活血,配伍杜仲、枸杞子、千年健以扶正祛邪。

方七

“组成”露蜂房、浮萍、茵芋、附子各60克,川椒30克。

“用法”将上药细锉,以水适量煎煮30分钟左右,去渣,用药液浸泡洗浴手脚,每日1次。

“功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舒筋止痛。

“适应证”风寒湿痹,手足疼痛。

“说明”露蜂房功能祛风攻毒,浮萍、茵芋祛风胜湿,附子、川椒温经散寒。诸药相伍合用,有祛风散寒,除湿活血,舒筋止痛功效,故对风寒湿痹者有效。

方八

“组成”椒目、川乌头、细辛、干姜、肉桂各100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每取100克水煮30分钟,滤去渣,保温避风处洗患处,每日用1或2次。

“功用”温经,散寒,止痛。

“适应证”腰膝冷痛之寒湿痹痛。

“说明”方中椒目、川乌头、细辛、干姜祛风散寒,肉桂温经通络。诸药合用,温经散寒之力较强,故适用于寒邪偏胜所致的痛痹。

雷诺现象

雷诺现象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病,以阵发性四肢末端(主要是手指)对称性间歇发白与发绀为主要表现,常随情绪激动或受寒而诱发。

临床辨证,一般分阴寒型和血瘀型。前者的主症为肢端发凉,甚则冰冷,局部皮肤呈苍白色,遇寒症状加剧,舌淡苔白,脉象沉细而迟缓;后者肢端发凉,胀痛,局部皮肤呈青紫色,甚至手指瘀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象细涩。

方一

“组成”醋200毫升。

“用法”上物加温水1 000毫升,浸手足。

“功用”活血散瘀。

“适应证”雷诺现象。

“说明”醋性味酸苦而温,因酸收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故适用于雷诺现象而见肢端发凉胀痛,局部皮肤青紫色或手足指(趾)瘀肿者。

方二

“组成”川乌、川芎、细辛、莪术各25克,透骨草、肉桂、红花、苏木、桃仁各50克。

“用法”上药煎汤,先熏后洗。每次20分钟,每日1剂,熏洗1次,10~15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温经散寒,化瘀通络,解痉止痛。

“适应证”雷诺现象。

“说明”方中川乌大辛大热,驱逐寒邪;细辛、肉桂温经散寒;莪术、川芎、透骨草、红花、苏木、桃仁活血通络。诸药合用,有温经散寒、化瘀通络、解痉止痛功效。

方三

“组成”水蛭、地龙各30克,桃仁、苏木、红花、血竭、乳香、没药各10克,川牛膝、附子各15克,桂枝20克,甘草4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汤取液,每日浸洗患处2次,每日1剂。

“功用”化瘀通络,散寒止痛。

“适应证”雷诺现象日久者。

“说明”方中用水蛭、地龙破瘀通络,桃仁、红花、苏木、血竭、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再配附子、桂枝温经散寒,川牛膝祛寒湿,引瘀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作用全面,祛瘀力较强,故适用于雷诺现象日久者。

眩晕

眩就是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并存称为眩晕。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伴有周围景物或自身旋转的感受,以致站立不稳,可以引起恶心、呕吐。现代医学中高血压、低血压、内耳性眩晕症、脑动脉硬化、贫血等均可引起眩晕。

中医认为,眩晕以内伤为主,大致由风、火、痰、虚等因所致。临床上主要分以下四型: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耳鸣、头痛目胀,面色潮红且有烘热之感,心烦少寐,每因烦劳而加剧,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痰湿中阻型,症见头目昏眩,闭目仍觉旋转,头重如裹,耳鸣重听,胸脘痞闷,恶心,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肾精不足型,症见眩晕每因用脑过度加重,精神萎靡,全身乏力,常伴有失眠健忘、腰膝酸软等;气血两虚型,症见眩晕心悸,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唇甲无华,倦怠懒言,舌淡苔薄,脉细弱。

方一

“组成”茺蔚子、桑枝、桑叶各2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煎,去渣将药液倒入脚盆内,稍温(药液温度以40~50℃为宜),嘱患者将双足浸泡在药液中30分钟,洗后上床休息。每日浸泡1次。

“功用”消炎,通络,降压。

“适应证”眩晕。

“说明”茺蔚子能活血行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所致的眩晕头痛,桑叶、桑枝功能凉血通络。

方二

“组成”吴茱萸、桃仁、丹参、夏枯草、川牛膝各12克。

“用法”上药煎液,待温时浸泡双脚,每次30分钟,每日1或2次。洗后卧床休息1~2小时。

“功用”活血通络,导热降压。

“适应证”眩晕。

“说明”方中桃仁、丹参活血通络,夏枯草清热凉血,川牛膝活血而引血下行,吴茱萸能引热下行。诸药合用,活血通络,导热下行,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方三

“组成”磁石、天麻、太子参、黄芪、当归、桑枝、枳壳、蔓荆子、刺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乌药各6克,独活18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取汁1 500毫升,待温时浸泡双足。浸泡一阵后,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保持水温在40~50℃,两脚不停地相互搓动。足浴时间30分钟,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功用”镇肝熄风,柔肝补肾,益气养血。

“适应证”眩晕。

“说明”方中磁石、天麻平肝潜阳,太子参、黄芪、当归、白芍补益气血,桑枝、蔓荆子、刺蒺藜、独活祛风通络,炒杜仲、牛膝柔肝补肾。诸药合用,平肝柔肝,益气养血,适用于高血压眩晕。

方四

“组成”香瓜藤、黄瓜藤、西瓜藤各30克。

“用法”将上药煎汤取汁,浸泡双足,每次20分钟,每日2次,每日换药1剂。

“功用”活血通络,导热下行。

“适应证”肝阳上亢眩晕。

“说明”黄瓜藤、香瓜藤、西瓜藤等藤类药物均有活血通络,导热下行的作用。

方五

“组成”生地、桑寄生各200克。

“用法”将上药装纱布包内,放入热水浴池内10分钟后,患者进入药池内浸泡20分钟,每日1次。

“功用”益气养血。

“适应证”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

“说明”生地有养阴益血之功,桑寄生则为补肾补血要剂。两物合用,益气养血作用更强,故适用于气血亏虚(贫血)之证。

便秘

大便经常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者,称为便秘,多由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和津液不足所致。便秘轻者一般无其他兼证,重者由于大便秘结,腑气阻滞,浊气不降,往往有头昏头痛,腹中胀满,甚至疼痛,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心烦易怒等症。长期便秘常会引起痔疮,或因大便干燥,排便时用力太甚,导致肛门裂伤。

方一

“组成”芒硝、大黄、甘遂、牵牛子各等量。

“用法”上药加水煎汤,其量应据浴盆而定。待药液至40℃时,淋浴全身。亦可煎取药液500毫升,浴前药液中对水,温水中淋浴,每日2次。

“功用”泄热通便。

“适应证”实热便秘者。

“说明”芒硝、大黄攻下热结,主治热结在腑;甘遂,破瘕坚积聚,牵牛子逐水湿而功速。诸药合用,不仅适用于热实便秘,对痰湿阻滞之证亦有效。

方二

“组成”竹叶1捆,绿矾l把,萝卜叶或青菜叶适量。

“用法”竹叶煎煮20~30分钟,趁热连汤带竹叶一起倒入桶内,加绿矾,坐熏。如用萝卜叶或青菜叶亦如法坐熏。每日1次。

“功用”清热通便。

“适应证”大便于结。

“说明”竹叶辛寒,能清热结故可清热通便。

方三

“组成”大黄、芒硝、皂角各2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取200毫升,用纱布蘸药液,洗淋脐腹部,每日1或2次。

“功用”泄热攻里通下。

“适应证”热结便秘。

“说明”大黄、芒硝为峻下之品,皂角润肠通便。诸药合用,有泄热通便功效。

方四

“组成”生姜、艾叶各50克,食盐30克。

“用法”生姜、艾叶先加水煎煮10分钟,取药液1 000毫升,然后将食盐加入药中,待水温时擦洗小腹部,每次20分钟,以皮肤擦红为宜,每日2次。

“功用”缓下。

“适应证”习惯性便秘。

“说明”生姜所含的姜油酮,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艾叶能解郁行气,加食盐则咸能润下。诸药合用,有缓下功效,故适用于习惯性便秘。

方五

“组成”槐花30~50克。

“用法”上药煎水淋洗肛门。

“功用”凉血通便。

“适应证”老人虚秘。

“说明”槐花功能清热凉血止血,为治肠风便血之品,故可用于治疗老人因肠虚热所致的便秘。

痛风

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中年男性,女性多在绝经期后发病。本病中医称之为历节风,病人多表现为关节疼痛、畸形,以及形成痛风石、肾结石等。其病机制主要是邪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方一

“组成”樟木屑适量。

“用法”将上药置大桶内,冲入沸水,每日洗足1次,每次1小时,7~10日为1个疗程。

“功用”祛风湿、行气血、利关节。

“适应证”痛风。

“说明”樟木屑功能祛风湿,行气血,利关节,可用于痛风。

方二

“组成”当归、乳香、没药各15克,川芎、儿茶、血竭、牛膝、乌梢蛇各50克,红花25克,苏木、川断、狗脊、防风、独活、羌活各100克,鸡血藤15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液,倒入温度适宜的洗澡水中,浴身,每日1次。

“功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

“适应证”痛风。

“说明”方中当归、乳香、没药、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牛膝、川断、狗脊补益肝肾,乌梢蛇、防风、独活、羌活祛风胜湿,血竭、苏木活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之功。

淋证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涩痛,少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一类疾病。其主要病因是湿热蕴结于下焦,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常可分石淋(尿中挟有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突然中断,尿管刺痛)、气淋(小便涩滞,小腹满痛)、血淋(尿中带血)、膏淋(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有黏腻之物)、劳淋(小便淋沥,遇劳即发)等5种。但淋证初起,多属湿热蕴结膀胱,日久则由实转虚,或虚中夹实。

方一

“组成”小蓟60克,益母草40克,牛膝15克,车前子10克,血余炭3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1000毫升煎沸,去渣,将药液倒入盆中,趁热熏洗下腹部。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凉血止血。

“适应证”血淋腹痛。

“说明”方中小蓟清热凉血,益母草清下焦虚火,车前子利水通淋,血余炭凉血止血。

方二

“组成”瓦松6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1 000毫升煎沸,去渣,将药液倒入盆中,待温,用毛巾蘸药液洗少腹、阴部,反复洗之。每次洗15~3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清热通淋。

“适应证”热淋,症见小便频数、尿色黄赤、灼热刺痛者。

“说明”瓦松多生于屋顶、墙头及石上,性味酸苦、凉,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方三

“组成”地榆250克。

“用法”地榆加水500毫升浸泡30分钟,入锅煎煮30分钟,去渣,趁热洗浴腰腹部。每日1次。

“功用”清热凉血利尿。

“适应证”血淋。

“说明”地榆,有凉血、止血功效,治下焦热炽的大小便血。

方四

“组成”白茅根、车前草、马齿苋各100克。

“用法”将上药用纱布包裹,放入热水浴池半小时,然后进入热水浴池洗浴20分钟,每日1次。

“功用”清热利尿。

“适应证”热淋。

“说明”白茅根功能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车前草、马齿苋均有清热利尿之功。

血证

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前后二阴,或渗出肌肤的疾患统称血证。其病因大多为火盛与气虚所致。气为血帅,血随气行,因此火旺则气逆自溢,气虚则不能摄血,故可导致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的发生。

方一

“组成”生地、丹皮、白芍、黄芩、黄柏各20克,栀子15克,水牛角10克,生甘草9克。

“用法”上药煎煮20分钟后,以药浴浸洗肌肤,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凉血,止血化斑。

“适应证”热盛迫血型紫癜。

“说明”水牛角清热解毒,生地、丹皮清热凉血,白芍调益营血,黄芩、黄柏清热泻火,栀子清心除烦,甘草调和诸药。

方二

“组成”广郁金适量。

“用法”上药加水磨汁,以丝棉蘸汁擦洗背部。每天2次,每次10分钟,3天为1个疗程。

“功用”行气解郁,凉血破瘀。

“适应证”肺结核之咯血。

“说明”郁金,能清心开窍,活血祛瘀,又能凉血,对于血热吐血,衄血有效。

方三

“组成”蒲黄、车前草各150克,旱莲草60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15~20分钟,倒入大盆中,待水温40℃左右,洗浴少腹部,每日1次。

“功用”清热凉血利尿。

“适应证”热伤血络所致的尿血。

“说明”蒲黄利小便,止血,消瘀血。配伍车前草清热利尿,旱莲草凉血止血,故对尿血较为适宜。

方四

“组成”无花果叶40克。

“用法”上药煎水1 000毫升,趁热熏痔疮,待水温降至38℃左右时,淋洗患处。每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

“适应证”痔疮下血。

“说明”无花果叶历来被视为治疗痔疮的良药。对外痔、内痔均有效。

酒醉

酒醉是指饮酒过量而引起的酒精中毒。人体的神经系统对通用酒精十分敏感。通用酒精进入人体后,首先使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减弱,使大脑皮质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因而出现相对的兴奋状态,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兴奋转为抑制。

方一

“组成”葛花300克。

“用法”将葛花煎汤,熏洗全身。

“功用”解酒醒脾。

“适应证”伤酒而发热烦渴、呕吐者。

“说明”葛花能解酒毒。民间常用以作为解酒良药。

方二

“组成”醋200毫升。

“用法”将醋加热水1 000毫升,趁热熏洗头面。

“功用”活血解毒。

“适应证”酒醉。

“说明”醋有散瘀解毒之功,故适用于酒醉而血脉不和者。

癌瘤疼痛

癌瘤疼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病症之一。中医认为,癌瘤疼痛多因热毒内蕴,气滞瘀阻,而形成气、血、痰瘀互结,以致不通则痛。

方一

“组成”丁香、肉桂各3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汤,熏洗痛处,每次15分钟,每日2或3次。

“功用”辛温止痛,散结消肿。

“适应证”胃癌疼痛。

“说明”丁香可疗风毒肿痛,辛温散结而香气又能走窍除秽浊。配伍辛温之肉桂,其效果更佳。

方二

“组成”川乌5枚,苦酒800毫升。

“用法”用苦酒浸川乌3~4日,取汁洗痛处,每日3或4次。

“功用”温经止痛。

“适应证”癌性疼痛。

“说明”川乌有镇痛作用,加苦酒则使作用更为迅速。

方三

“组成”蟾蜍皮2张。

“用法”煎汤洗患处。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肝癌疼痛。

“说明”蟾蜍,能消肿毒,有良好的镇痛、抗肿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