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古代数学与物理学(中国文化史丛书)
11491400000028

第28章 王充和《论衡》

王充,字仲任,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生于公元27年,卒于公元100年左右,正值东汉初期。他一生颠沛流离,虽也作过几任小官,都是没有实权的清闲差使,而且为时都很短。他一生的主要精力是用来著书的。到了晚年,王充更是贫困潦倒,甚至连生活都发生了问题。但也正因为他家庭的衰败,才能使他和下层民众及生产实际相接触。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刻苦钻研,就使得他在自然科学方面有较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见解。

《论衡》一书,是王充晚年所作。除《自纪》一篇外,其他各篇的写作时间,大约开始于汉明帝水平三年(60),终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成书时,王充60岁。他所处的时代,本是变乱之后,百废待兴。但皇帝和满朝文武却个个迷恋于低级浅薄、荒诞不经的谶纬之学。什么叫谶纬呢?就是“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公元65年,汉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从此,谶纬迷信之风遍及中华,僧侣主义笼罩着整个社会。大臣中有谁对谶纬稍有异词,便立刻获罪。就在这样一种气氛中,王充决定写《论衡》,而且目的又是“疾虚妄”,那勇敢精神实在令人赞叹。“论衡”二字,按王充自己的解释,就是表示言论的公平,像衡器一样,最符合客观真理。《论衡》写完后,最初只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流传,学者蔡邕到江南以后,得到此书,以为“异书”,把它带到北方,但只供少数人作为谈助。后来王朗当会稽太守时,将此书带回许昌。人们发现他大有长进,以为一定是读了什么好书,便去问他,王朗回答说,是读了《论衡》。从此,这部书便从中原传播开了。

《论衡》全书共30卷,85篇。除《招致》篇佚失外,现存84篇。它的内容,包罗甚广,天地人事,无所不涉,真可以称得上我国中古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书中,无论是讲自然现象或是讲哲学和伦理,都以“效”、“验”为根据,即把实践作为获得知识的源泉,因此,他的不少见解都能够较为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

从物理学的角度而言,尽管这本书都是从侧面,即作为哲理的论据提出,却几乎涉及到了物理学的每一个领域。

力学:《论衡》反复地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力的概念,认为力是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并且认为力越大,所能改变的速度也越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讲到了内力的特征,说内力在改变物体运动上不起作用。对于物体的相对运动,书中也作了十分形象的描述。

声学:王充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问题,在历史上第一次用水波的传播来比喻声音的传播,并指出声音在传播中的衰减,这是世界上对声波最早的认识。

热学:王充研究了热的平衡、热的传导和物质状态的变化。

光学:《论衡》阐述了光的强度、光的直线传播以及球面镜取火问题。

电磁学:《论衡》记录了摩擦起电,即“顿牟掇芥”现象。并记录了我国的磁指南器——司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