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古代生物与医学(中国文化史丛书)
11491100000042

第42章 小儿科学的进步

我国医学的小儿科,向以颅囟、少小名之,其专著应该说早已有之,如《颅囟经》等。但唐之前的儿科著述均失之过简或不存于世。唐代孙思邈虽十分重视妇幼之独立成科,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资料,但只详列于《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之卷首,未能以专著面世。直至宋代,儿科专家钱乙撰《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才使我国儿科学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该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丰富的儿科专著。

钱乙(1032~1113),字仲阳,今山东郓城县人。父颢善医,然嗜酒喜游,东游海上不返。当钱乙只3岁时,母死,由姑母收养,并教导其继承医业。钱擅长儿科医疗,著名于时,由于治愈长公主女疾,授翰林医学。后皇子病瘈疯,钱乙为进黄土汤而治愈,宋神宗(1068~1085)询问其治疗医理后很高兴,钱乙升任太医丞,由是公卿宗戚家延请者无虚日。其治病有用药者,有不用药者,判断预后之吉凶,颇多所言。钱乙治学,十分强调一要多向名师名家请教,二要广泛阅读医书专著,三要不可墨守古法。此三者当是钱氏在小儿科学方面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共3卷,由钱氏的学生阎孝忠,于1119年根据老师40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加以整理总结而成。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叙尝所治病,下卷为诸方。

钱乙十分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他着重指出小儿处于发育生长阶段,“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由此决定了婴幼儿童的病理特点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他考虑到存在于小儿的这些生理、病理特点,所以在治疗原则上主张应以“柔润”为法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对于一些必须应用下剂的病症,他也强调在下后必须用和胃之剂加以调理。他的这些论述和所制定的原则,在指导小儿科疾病的治疗上是十分重要的,也为历代小儿科医家所遵循。

钱乙治学思想如《宋史·钱乙传》所述,“为方不名一师,于书无不阙,不靳守古法”。他既尊重前人经验,又不墨守成方,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大胆创制新方,并善于化裁古方。他自创或化裁的许多方剂,如异功散、六味地黄丸、升麻葛根汤、导赤散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并且成为其他科的常用方。

钱乙分列五脏虚实证候及治则处方,并在临证时常以五脏病变作为施治的依据,从而确定了以五脏为纲的辨证论治方法,并为以后的脏腑辨证奠定了基础。

在诊断上,小儿难以获得问诊和脉诊资料,因而钱乙进一步发展了儿科望诊的方法,根据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出了“面上证”、“目内证”,运用面部望诊和目内望诊方法,观察不同疾病在面部和眼睛上的不同变化,提高对儿科疾病的诊断水平,对指导小儿科临床是很有帮助的。

在儿科常见传染病——麻疹、水痘与天花的鉴别诊断上,钱乙也有超出前人的见解。隋唐以前,有关这三种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含混不清,而对它们作出鉴别对于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又是必要的。至宋论述痘诊的医书渐多,钱乙在他的书中对这三种传染病也有新的论述。如他讲到麻疹患儿的典型症状:“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者,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温凉药物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受风冷。”可见钱乙已注意到麻疹与感受时邪有关,并比较正确地阐述了诊治法则。另外,对麻疹、天花与水痘三者在形态的鉴别上,钱乙也有所述及:“五脏各有一证,肝脏水疱,青色面小;肺脏脓疱,色白而大……脾脏疹小而次癍,故色赤而黄小也。”这里分别提到天花的脓疱、水痘的水疱与麻疹的疹子。但在病因上,虽认识到与时行有关,却同时又认为系胎毒所致,可见对病因的认识仍是比较笼统模糊的。

宋以前,惊、痫不分。至钱乙始创惊风病名,使与痫症区别开来。并将惊风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指出急惊多实,慢惊多虚,故治疗上“急惊宜服凉泻之药,慢惊宜用温补之方”。

书中钱乙还对许多儿科常见疾病进行了论述。由于钱乙在小儿科方面的贡献,后世尊他为我国儿科的奠基人。

董汲,字及之,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北宋医家。撰有《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急方》。他擅长治疗小儿科疾病,于痘疹尤精,与钱乙齐名。

1092年冬,山东东平县天花流行,当时已为名医的董汲用白虎汤治疗获效。次年撰《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对麻疹与天花已有初步鉴别能力,始将麻、痘分别论述:“其脏热者即为疹,盖热浅也,其腑热者即为泡。”将麻疹称为麸疹,以其疹愈时皮屑如糠麸脱落而名之。

董汲治疗斑疹,善用寒凉药物,反对滥用温热之剂:“大率世俗医者,斑疹欲出,多以热药发之,遂使胃中热极,其初作时,即斑疹见于皮下,其已出者,变黑色而倒陷,即见不快,犹用热药,熏蒸其疾,斑疹得热,则出愈难,转生热证,大小便不通,更以巴豆取积药下之,则使儿脏腑内虚,热又不除,邪气益深,……遂使百年之寿,一旦为俗医所误也,可不痛哉!”对此,董汲阐述他的治疗原则:“其证候未全或未明者,可与升麻散解之;其已明者,即可用大黄、青黛等凉药下之,次即与白虎汤……大率疹泡未出即可下,已出即不可下,出足即宜利大小便……”他所述的治疗方法对当时及后世均有一定影响。《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一书可称为论述小儿痘疹证治的第一部专著。

在此,我们还应提一下滑寿的《麻疹全书》所论:“舌生白珠,累累如粟,甚则上颚牙龈,满口遍生。”医史界曾有人以此认为滑寿是最早描述麻疹颊粘膜斑的医学家,并建议Koplik氏斑应改名为滑寿Koplik氏斑,以尊重滑氏之贡献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