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古代生物与医学(中国文化史丛书)
11491100000037

第37章 整理刻印医方巨著

晋唐时期,为医学家和病人提供疾病治疗方法和处方用药一类的集子大量出现,其中颇多编者个人的心得体会。《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是集诸家医方之大成者,所收各家医方数以千计。到了宋代,大型方书之编纂工作,已非个人力所能及,政府比较重视和支持,并以官方的力量,组织学有专长的名家,进行着巨大医方的编纂整理。例如《太平圣惠方》、《和济局方》、《圣济总录》等,反映了宋代在医方整理和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太平圣惠方》是宋王朝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大型方书。据《宋史》记载,宋太宗赵炅(匡义),素喜医术,曾收藏经过应用的有效的医方1000余首,于公元982年(太平兴国七年),下诏翰林医官院(类似现代的医学科学院)向全国征集有效医疗处方,又得到各医学家应用之效验方或家传效验方10000余首,遂命尚药奉御王怀隐等编《太平圣惠方》。王怀隐,今河南商丘人,精医药,曾为道士,于公元976年奉诏还俗,充任尚药奉御,为皇室医药保健服务,后晋升为翰林医官使。公元978年奉命与翰林医官院副使王、郑奇和医官陈昭遇等,共同编纂此书。淳化三年(992)编成《太平圣惠方》100卷,宋太宗御制序文,并经政府刻本刊行。此书分为1670门,收载医方多达16834首,内容颇为丰富。每一门类,均以《诸病源候论》的病因、病理和证候等医学理论为纲,其后附录所汇集的有效方药,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方著作,很有临床实用价值,影响极大。公元1046年,经何希彭选其精要,辑成《圣惠选方》,作为学习医学的教材应用了数百年,足见其影响之大和深远了。

《和剂局方》是宋代由政府创办的专营药物买卖的“和剂局”(原名卖药所)配制成药的处方集。和剂局成立之初,所用方剂“或取于鬻药之家,或得于陈献之士,未曾考订,不无舛讹”。甚至药味脱漏、分两差错者时有所闻。宋王朝得知此情之后,便下诏书,遴选医家,进行刊正。在太医令裴宗元、提辖措置药局陈师文、陈承等人的主持元建安宗文书堂郑天泽刻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下,校正、编撰《和剂局方》。裴宗元,原为江浙一带名医,公元1107~1110年间,任奉议郎、太医令兼措置药局检阅方书等职。陈师文,今浙江临安人,曾任尚书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等职。陈承,今安徽贵池人,曾任将士郎措置药局检阅方书等职。他们用一年多的时间,撰成《和剂局方》共5卷,收载医方297首,成为和剂局制剂的规范。其后,该方书经过多次增补,内容日益丰富,公元1151年,又经许洪校订,改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的成药处方集之一。该书由5卷增至10卷,载方达788首,每方之后。除药物组成及主治病症外,还对药物之炮炙和药剂配制方法作了详细说明,在推广成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书所收载的方剂多为丸、散剂型,便于保存以备随时取用,很受群众欢迎,所以影响极大,甚至有“病者持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的高度评价。长期的实践证明,《和剂局方》中的许多方剂都是确有实效的,所以至今仍为临床医学家所常用。但也不能否认,该书也确实收录了一些药味庞杂的方剂,对疗效的记述也有过于夸张的缺点,加之用药存在着偏于温燥的倾向,因此用者若不详辨疾病之证候,一味生搬硬套,则流弊难免。元代朱丹溪撰《局方发挥》给予批评,使之能更好地为人们按具体病症检方应用。

北宋政和年间

所编《圣济总录》书影《圣济总录》是宋代最大的一部方书。宋徽宗时,由统治者组织医学家广泛征集历代方书和民间有效方药,于公元1111年开始,历时7年编成,全书共200卷,分为60门,载方约20000首,对前代方书几乎囊括无遗。该书每门之下分列若干证,每证之首,先论病因病理,次述治法方药,综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正骨等13科,内容极为丰富。

《圣济总录》是一部医方全书,故对宋代盛行的医学理论——运气学说,也作了系统的论述,体现了官方对该学术思想的重视和推崇。这里我们引用宋徽宗御制序的一段话,可知其对医药之修养和对五运六气学说的重视,他说:“生者,天地之大德;疾者,有生之大患;方术者,治疾之大法。”“朕悯大道之郁滞,流俗之积习,斯民之沉痼,庸医之妄作,学非精博,识非悟解。五运之数,六气之化,莫索其隐,莫擬其远,曰寒曰热,寒热之相搏,差之毫厘,失以千里。”“朕作总录,于以急世用,而救民疾,亦斯道之荃蹄云耳。……御五行之数,运六气之化,以相天地,以育万物,至于反营魂而起当生者,岂细事哉,盖有来者焉。”《圣济总录》编成后或未及印行,京城开封已陷落金人,其书版也被金人运走,至金代大定年间(1161~1189)始刊行于世。因此,南宋医学家的著作中没有能引用该书之内容者。其后,元大德(1297~1307)再印,该书才逐渐在全国流传,对我国医学的影响也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