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古代生物与医学(中国文化史丛书)
11491100000036

第36章 政府创设校正医书局

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虽然在唐代已经发明,但当时主要用于佛经像的印制,医学书籍仍然只能靠学者们手写传抄。到了宋代,由于印刷术的改进和造纸术的进步,才给医药学书籍的大量印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宋代政府从全国征集到大批医药古典书籍,其中不少由于千百年辗转传抄,以及战火、虫蛀、脱简等原因,已经散乱或残缺不全了,迫切需要进行一次系统的校勘和整理。因此,宋政府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使这一重要事业得以顺利进行,并取碍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例如;开宝四年(971年),皇帝发布“访医术优长者诏”以集中著名医学家;太平兴国六年(981)发布“访求医书诏”,大量“购求医书”,并明确规定凡献书在200卷以上者,均给奖励;公元1026年,宋政府又下令全国,再次征集医药书籍,并令医学家、目录学家于国家图书馆内予以整理。《宋史·艺文志》等所收载的医药卫生保健书目达590部,3327卷之多。这些措施使国家藏书在多年战乱之后,又达到了更加丰富的水平。为了能使如此众多的医药书籍更多地为宋代的医药卫生事业服务,他们召集知名医学家在全面整理编目的基础上,于公元1057年由政府正式下令在京城设立了“校正医书局”,这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创举。一批颇有校雠专长和精于医学的专家被调集“校正医书局”,这些专家有:

掌禹锡,字唐卿,今河南郾城人,地理学家,兼通医药学,尤精本草,以校正补注本草而著名于世。

林亿,北宋著名医学家,校正医书局的主力之一,为10部古典医书之校正做出了重要贡献,尤以校正《素问》一书为最,采数十家之长,端本寻支,溯流讨源,改错凡6000余字,增注计2000余条,使《素问》原貌基本重显于世,为干余年来读者所享用。

高保衡,宋神宗时(1068~1085)国子博士,精通医学理论,深明方药知识,在校正《素问》、《脉经》等理论典籍中颇多贡献。

孙奇、孙兆,今河南孟县人,著名医学家尚药奉御孙用和之长子、次子。奇、兆继承家学,通经学,精医方,以医闻名,皆登进士第,孙兆曾作过尚药奉御丞。二人对《素问》、《伤寒论》等研究尤精。

秦宗古、朱有章、钱象先、范镇等,也都曾在“校正医书局”任职,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校正医书局”先后经过10个寒暑,在以上名家的辛勤劳动下,终于完成了《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10部宋以前最富有代表性的医学巨著的系统校正和印行。这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成就,对我国医学发展的继往开来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近1000年来,特别是今天,我们学习中医、研究中医,没有不以这10部医书为重要参考者。因此,正确评价“校正医书局”,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这是完全应当的。一段时间曾因有统治者支持而不作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很不客观的。

林亿等人在其所校正医书的序文中,指出宋仁宗、宋英宗等对“校正医书局”的成立,曾有过多次过问并提出具体要求,采取了积极措施,除前已述及者外,还有“嘉中(1057),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令取《素问》、《九墟》、《灵枢》、《太素》、《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诸家善书校对”。林亿所强调者,也正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对校正医书确曾是积极支持和十分重视的。联系征集和校正医书之前前后后,我们应当给予宋太祖、宋仁宗等皇帝在发展医药学方面的作用以积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