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古代生物与医学(中国文化史丛书)
11491100000028

第28章 针灸的民间普及

中国针灸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很享盛名,例如秦越人用此术抢救昏迷的虢太子而脱险,《内经》更对针灸学作了系统的总结,使之成为有理论有技术的一门学科。河北满城汉刘胜墓出土有金、银制的针灸用针。

河北满城汉代刘胜墓出土之金针汉代张仲景、华佗,也无不以精于针灸而闻名。例如华佗,虽以外科鼻祖而名闻天下,但更广为人知的,乃是为曹操针刺治疗头风眩症,《后汉书》记载:“操积苦头风眩,佗针随手而差。”也就是说,曹操患了一种头风眩症,久治不愈,发作时疼痛难忍,闻华佗声名,便请他到身旁,如果疼痛发作,华佗运用针刺疗法治疗,曹操的头痛症就会迅速取效。因此,曹操想法设方要留华佗做他的侍医。在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里,都记述有华佗为病人施行针刺或灸疗的若干病例。华佗的医学著作虽然未见传世,但据传现在针灸疗法中仍比较常用的夹脊穴是由华佗发现的,所以现在人们还习惯称它为华佗夹脊穴。医圣——张仲景,虽不以针灸闻名,但他的著作有不少处强调了针灸治疗,甚至用针灸疗法来防止传经等,实际上很有预防疾病的意义。可见秦汉及以前的医生,不论内科还是外科医师,都掌握针灸疗法以治病。

汉代,在民间医生中也都掌握针灸治疗技术,有些还以此而著名。例如涪翁就是其代表。涪翁,东汉时期四川人,由于他每每垂钓于四川涪水附近,人们便以“涪翁”称之,其姓名却逐渐不为人知。《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由此可见,涪翁并不以医为谋生,他为人治疗疾病全出于义务,不向病家索取钱财物品。他以垂钓和乞食为生,是一位贫寒而热心为人针灸治病的针灸学专家。从现有资料看,他是我国最早的针灸专科医生,并且有针灸著作,其医德和为针灸献身的精神确实令人钦佩。更可贵的是他在这样贫困的环境下仍不忘培养后继人才。有个名叫程高的人,看到涪翁的品德学识,对涪翁十分崇拜,得涪翁应允,便拜师学艺。涪翁乃将自己的学识无保留地传授给程高,高不但继承了老师的学识技术,也学到了老师高尚的为人处世的品质,隐居于群众之中,长期在民间行医。年老时又将自己的针灸疗法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郭玉。

郭玉,四川广汉县人,是涪翁的再传弟子,所以也很精通针灸学和脉学。郭玉长期在民间行医,他继承了涪翁、程高的道德品质,“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深受群众的爱戴,医名鹊起。和帝时(89~105)被召为太医丞。一次,和帝问郭玉为何诊贫苦人效佳而贵人却多不效呢?郭玉说:医生在无拘无束时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如果处于紧张、惴惴不安,甚至恐惧状态,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和技巧。给贫苦人家诊病,医生很自然处于无拘无束状态,没有任何紧张和恐惧的思想负担,故能处之泰然,诊病处方都会恰当,疗效也就很好。反之则完全相反,故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他接着还论述了为贵族治疗疾病的四难。他说:“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所谓四难就是这些达官贵人自以为是,不听医生的话;对自己的身体不知爱惜;身体骨节不强,不能应用药物;好逸恶劳。这四难讲得很不客气,但却十分切合实际,是病人和医师都应引以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