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日记到作文
11488100000008

第8章 阅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因为我们在进行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一些写作的原理和技巧,不知不觉地就应用到写作当中去了。

其实我们在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中已学过了好多的名著(有的是节选),老师在指导我们阅读时,帮助我们分析了那么多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把它们应用到写作实践当中去呢?原因是我们当时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对那些名著还不感兴趣,根本没有真正理解老师为我们分析讲解的内容,没有把它们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一部分,所以好多的功夫都白费了。比如老师讲诗时说:“这首诗的特点是沉郁顿挫,那首诗的特点是潇洒飘逸。”你真正理解了吗?像文学中常用的伏笔、呼应、衬托、渲染细节等一些表现手法,老师讲解的内容,我们都听明白了吗?可能大多是似懂非懂吧,又因为平时动笔的时间太少,也就不可能把这些手法运用到你的写作当中去,所以,对你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根本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一定要把读书、分析文章和你的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那么怎样把读书、分析文章和写作结合起来呢?关于阅读方面的知识介绍,中学课本中也有很多,我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我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由读书而提高写作的方法,即“设身处地”法。

在阅读文章时,时刻设想自己就是作者。从看到文章的题目时就开始思考:如果让我写的话,我会怎样确立题目,怎样构思,怎样立意呢?思考之后再往下读,看一看作者的题目有什么特色,又是怎样立意的,怎样开头的,中间过程又是怎样叙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要让你来写会怎样表达,最后又是怎样结尾的,作者在什么地方都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哪些作用等等,对文章的各个方面都要认真地思考一番,和自己的想法再进行对照,有什么不同,自己和作者在哪些方面有差距,哪些是自己也可以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想不到的。这样边阅读边思考,能够快速地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好多同学跟我说过这样的体验:也很想通过读书,借鉴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可是读完了一本书,感觉什么印象也没有留下,什么收获也没有。原因在哪呢,其实就是没有真正地读进去,没有这样设身处地进行深入的一边思考,一边阅读,阅读的作品也就没有对你的大脑造成足够的刺激,当然也就没有任何收获了。

同时也要认真阅读对这篇文章的评析鉴赏的文字,也和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认识进行对照,找出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仔细地品味理解人家的评价,逐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至今清晰地记得我在高中学习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时,老师评价这篇小说的大意是“人物语言简洁传神,心理活动描写细腻”“笔调明丽流畅,风格秀雅隽永”。当时没有十分明白,于是心里想着这样的评价又仔细地阅读了几遍,终于体会出了其中的一些滋味,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动作细节的描写、水生夫妇的对话和那几个妇女的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的对话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使我明白了写人物的对话时应注意的地方。举一反三,在这样不断思考的阅读中,我逐渐体会出了鲁迅、赵树理、冰心、叶圣陶等不同作家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学着在写作中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描写,使写作能力提高很快。

同学们不妨试试这种方法。一开始当然很慢,但是不要着急,养成这样的读书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然,对很多同学来讲,这些大作家的作品还是很难学习和把握的,也很难用到我们的写作当中去。我们还可以阅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无论是他们的写作水平还是反映的生活内容和我们的实际都比较接近,我们也就更容易接受,在阅读过程中多想想我们的同龄作者到底是怎样写的,找出差距,提高认识。

总之,我们要多读书,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