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柳传志内部讲话:关键时,柳传志说了什么
11473800000002

第2章 “奔日子”的创业者(2)

为了使蒙牛快速壮大,牛根生想到了借力国外资本,并最终于2002年6月说服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3家国际机构入股蒙牛。但是打着“锄强扶弱”口号的摩根士丹利等3家投行除了带给蒙牛总计6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以外,还给牛根生套上了枷锁:未来3年,如果蒙牛每年每股赢利复合增长率低于50%,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层要向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3家外资股东赔上7800万股蒙牛股票,或者以等值现金代价支付;如果管理层可以完成上述指标,3家外资股东会将7800万股蒙牛股票赠予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团队。

在强敌环伺的乳品行业里每年获得50%以上的增长率,这在很多业内人士眼中是天方夜谭,是没有胜算的赌博,但是为了让蒙牛快速地成长起来,牛根生再一次选择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有了资金的蒙牛果然飞速地成长起来,从2001年到2005年,蒙牛销售收入从7.24亿元、16.68亿元和40.715亿元人民币跃升至72.138、108.25亿元。“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蒙牛现象”成为经济界最热门的专有名词之一。中央电视台“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词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2006年,《财富》杂志首次发布“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排行榜,蒙牛位列前四位。

俗话说得好,“艺高人胆大”,“孤胆英雄”牛根生正是敢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才能用短短8年时间使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从而创造了一个神话企业。

没有奉献精神,创业很难实现

企业经营者不光要有才能,还要有超强的奉献精神。

现在经营企业很难,不光有决策风险、管理风险,还有政策风险。国家一天天在转型,政策一天天在趋于合理,但是我们的企业现在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不想一点办法,冒一点风险,可能一天都不能生存。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不光要有才能,还要有超强的奉献精神。为什么国有企业通常办不好呢?就因为经营者要么因为公有资产无人负责而浑水摸鱼;要么因为公有资产与己无关,不求有助但求无过。

即使我们极其小心地、战战兢兢地处理各种敏感问题,也照样有可能导致锒铛入狱的结果。如果再有人死盯着你不放,不断从工作中寻找各种上纲上线的毛病,那么企业的领导人只有两条路:要么辞职;要么就任何事情都不做,和企业一起坐以待毙。

——1995年6月柳传志在“柳倪之争”后的公开讲话

背景分析

柳传志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带领联想走向成功,自己身上的奉献精神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创业和外国的创业有很大的不同,早期在中国创业,没有奉献精神,创业很难实现。如果我比别人多一点什么的话,就多了点这种精神。”

柳传志曾在早期的一次讲话中说:“在1985年,我们刚刚起家时,没有奖金,几个月后才有二三十元奖金,我们当时没有想到联想集团以后会是一个年营业额10亿人民币的集团,当时为了生存,我们有的同志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累晕了过去,有的同志累得成天直不起腰,有的在滂沱大雨中跑业务,掉到了深水里,差点送命。当时没有名也没有利,受过不知多少次羞辱,我们从研究室的助研、副研的位置上下来,去走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的队伍。”如果没有奉献精神,早期的联想人在如此艰难的创业路程中很难走下去。

在奉献精神的激励下,第一代联想人为了让企业活下去,活得更好,他们可谓耗尽了身心所有力量,这使得他们在临到退休时几乎是伤员满营了。某年春节联欢会,当联想高层向所有退休员工颁发“终生荣誉员工”证书的时候,看到的是那一双双接过证书时颤动的手,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在公司内部,柳传志也提出了“把个人追求融入企业发展目标之中”的奉献精神,他要求企业的员工必须有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在公司遇到困难、遇到风险的时候要敢于付出很高的代价,有时即便不为社会和周围所理解,也要能忍受委屈,承担巨大的精神压力,并且坚持不懈地把事业做到底。总之,作为一个联想人,尤其是联想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胸怀宽广、任劳任怨、以事业为重、不计得失、不谋私利等品质。

柳传志之所以提倡奉献精神,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境况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像我,如果完全没有计算所的背景,没有计算所赋予的各种营养,联想的发展会有很多困难。联想是国有的,这一条其实起到了很大作用。我说我们贷款靠信誉,但如果我们不是国有的,光靠信誉行吗?1988年,我们能到香港发展,金海王工程为什么去不了?就因为它是私营的,而我们有科学院出来说‘这是我们的公司’。年轻同志不能忘了这个,心里要弄清楚,你做出的成绩主要部分 应该归国家。心里想不透这一点,就会出现问题。

“出问题的做法有3种:一种是把不该得的随手收到自己包里,就犯了法,这种情况不少,当然国家体制也有值得反省的地方;第二种是在合法的外衣下谋私利,比如说联想是公家的,我再让亲戚朋友开一家公司,把好的业务往它那儿介绍,肥水只流自家田。这样做国家一点办法都没有,但联想就办不起来了;第三种是找亲信。老的国有企业领导人为了退休之后的切身利益,退休之前急于把自己的心腹安插在比较合适的岗位,这样接班人就能保证他退休之后有好的待遇。厂长这样,常务副厂长这样,书记也这样,就会发生大的矛盾,宗派就出现了。宗派是癌症,绝对不好治,我也没辙,只能坚决杜绝这种做法。”总之,在柳传志看来,杜绝这些问题的做法,提倡奉献精神是最佳的解决之道,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

拓展透析

每个企业都在倡导奉献精神,那么什么是奉献精神?奉献精神就是心甘情愿地付出,而不去考虑利益的得与失,大到牺牲个人的生命,小到牺牲5分钟的时间、几块钱、一点力气。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国家是难以真正实现富强的;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企业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人也是难以成就伟大事业的。

在创业时,团队成员必须要有奉献精神,这种奉献精神主要表现在3点:

第一,忠诚并热爱企业,以企业成功和获胜为荣。

第二,对工作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奋发进取,争创一流。

第三,发扬开拓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把这种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如果团队成员没有奉献精神,就会各行其道,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不能专注于企业的发展,只是把工作当成一份差事应付了事,如此一来工作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创业就很容易失败。

作为全球第一大通讯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的华为,它的起步和成长,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奉献精神。

1991年9月,由任正非等50多人组成的华为团队租下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开始研制程控交换机。这里既是生产车间、库房,又是厨房和卧室,十几张床挨着墙边一溜排开,床不够,则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所有人吃住都在里面,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干活累了就睡一会儿,醒来再接着干。整层楼没有空调,只有吊扇,所有人都在高温下作业,经常汗流浃背。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来车到货,不论是沉重的蓄电池还是机柜,华为人都会立即起来,卸完货物再睡。这就是后来让对手闻风丧胆的华为“床垫文化”。华为漂洋过海与国外公司直接竞争的时候,华为的员工在欧洲也打起地铺,令外国企业叹为观止。

对于这段创业记忆,任正非倍感自豪:“我记得华为初创时期,我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自己没有房子,吃住都在办公室,从来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想想这是十几万人20年的奋斗啊,不仅仅是在职员工,也包括离职员工的功劳。每周只工作40小时,怎么可能轻轻松松就完成了产业转换与产业升级呢?每周只工作40小时,只能产生普通劳动者,不可能产生音乐家、舞蹈家、科学家、工程师、商人。如果别人喝咖啡,我们也有时间喝咖啡,我们将永远追不上别人。”

创业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希望能够证明自身的价值,看看自己到底能做什么事,有多大的本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提出了关于科学院科技改革的做法,他希望把科学成果通过办企业的方式推到市场上去。当时只是一个设想而已,几乎没有人敢做,我却很想试试,一方面希望能够证明自身的价值,看看自己到底能做什么事,有多大的本事;另一方面,就是看到太多的研究成果做完了就变成一篇篇束之高阁的论文,我希望通过办企业,去尝试“高科技产业化”这件事。

1984年,我跟其他10个同事共同走出研究所创办了联想。那一年我40岁,从此以后,我就走上了人生之中的一条新的道路,跟国外的企业学习办企业,把高科技成果变成产品,和国外企业竞争,研究企业管理规律,为我自己和我的同伴争取到股份,将联想的经验带到其他领域,打造出更多的优秀企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觉得人生特别有意义。

——摘自《柳传志:希望商业环境能够不断地进一步改善》

背景分析

柳传志创办联想的初衷,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他自己在2013年7月6日由央视财经频道主办的“中国创业榜样”公益活动启动仪式上说的那样:“我创办联想前,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一名科研人员,当时我和我的同事有很多科研成果,我同事甚至连续得过3次奖,但是科研成果就放在那儿,没法变成产品,得到经济效果。我想通过创业把这些科研成果变成产品,体现一下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柳传志来说,在生存的基本条件得到满足以后,他不断为自己设立新的追求目标,这个追求的过程和达到目标后的愉快,都会让他感到幸福。

纵观联想29年发展历程,柳传志带领着联想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在创业之初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年代,柳传志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如何适应中国当时的特殊环境,使企业活下来,走上轨道,从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科技产品化道路,此后,柳传志还通过君联资本和“联想之星”,进行着不断的实践。

第二件事情是,柳传志带领联想成功实施了股份制改造,使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一方面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也为中国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机制改革探索了道路。

第三件事情是,柳传志带领联想在与国际PC巨头的竞争中一举胜出,带动了一大批民族IT企业的发展,之后,联想集团成功国际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树立了信心,积累了经验。

第四件事情是,在企业的实践中,柳传志总结出以“管理三要素”为核心的企业管理规律,形成了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培养出一批领军人物。

这些事情都让柳传志非常有成就感,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了。对于柳传志来说,完成这些事情本身就是一种愉快,达到最后的目标是一种更大的愉快。正如柳传志自己所说:“每一个艰苦的过程完了以后,打了胜仗、败仗,和同事们在一起复盘、研究我们为什么会打败、为什么会打胜,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你可以把痛苦变成一种愉快的感觉。真的打胜了以后,你也可以让它一下子过去进入到一个新的战役,你也可以细细地拆开来享受其中的过程。”

拓展透析

2008—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纷纷缩减招人计划,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看到许多外出求职的校友、同学一个个沮丧返校,读大学二年级的宋少强有种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欲望,心中便萌生了创业的想法,觉得可以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身的价值。

当时,由佟大为、文章等人主演的电视剧《奋斗》在全国热播,剧中人物的创业经历在宋少强心中激起了万千浪花,也代表了那一时期宋少强为青春奋斗的心声,于是他将店命名为“奋斗”。2009年11月23日,“奋斗文化传媒”南京交院店成立了。

开办“奋斗”店的宗旨,是想要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各种资格认证考试报名、培训等教育咨询服务,并和南京师范大学兴国教育签署合作协议,全面代理南京师范大学兴国教育在南京市江宁区的业务,主营教育培训,同时兼营文具、办公用品、打印、复印,承接校园快递等业务,最大限度地服务广大师生。另一方面,宋少强也希望以自己的店为平台,为在校学生提供各种锻炼自己的机会,帮助更多人发展。

在创业初期,为了让自己的店在学生中拥有知名度,宋少强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做好工作计划,在课外闲暇时间带领团队跑宿舍、教室、食堂,扩大宣传范围,做广告牌、贴海报、发传单,忙得团团转,常常都是晚上十一二点才睡下。

“奋斗”开办时只有宋少强在内的两个人,到2010年7月扩展到5人,同时在交院又开了一家分店,即“奋斗”2店。2店在1店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细化,主营饰品、数码、电脑配件,同时分担部分1店经营的业务,如考试报名、资格考试培训等。2011年,宋少强正式注册公司——“南京奋斗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简称“奋斗教育”),使自己的创业之路走上了新的征程。这一刻,宋少强才真正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

许多人将创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而要想创业成功,德意控股集团董事长高德康认为,在创业之前,人们必须要问清楚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是谁?

创业前,你必须坦诚地回答自己这些问题:你是谁?你能最大限度地承受创业初期难以想象的艰辛吗?你能忍耐无限长的时间里看不到任何回报的煎熬吗?你能时刻保持一种积极进取、清醒警觉的姿态吗?你能抵住成功到来时种种不可预见的诱惑吗?

第二个问题:在国家发展中我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我要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许多人创业只是想实现梦想,然而梦有格局的大小,创业前就要想好自己扮演的角色: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产业者、大老板,还是一个立意高远,以产业报国为己任的企业家?立意高低决定了所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小、企业发展规模的大小、创业之路的曲直程度。

第三个问题:我是否具有战略眼光?

你是否善于从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企业发展?事业遭遇考验时能否以革命者的心态全力以赴,平稳期能否以扎实稳健的步子缓行渐进?

想清楚了这3个问题,创业才容易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