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认为,一个人若是能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做短暂的独处(不论是自愿还是被迫),都是一个很好的转机,因为它能让你留出时间观察和思考,使你在独处的时候找到自己内在真正的世界。
学会默默地享受生命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鲁迅(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文学家)
法国伟大的哲学家卢梭说过:“我立即将我的思想从低处升高,转向自然界所有的生命,转向事物普遍的体系,转向主宰一切的不可思议的上帝。”为了到花园里看日出,他必须起得比太阳早。为了享受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下午,他迈着平静的步伐,到树林中去寻觅一个荒野的角落,一个人迹罕至,因而没有任何奴役和统治印记的荒野的角落,一个他相信在他之前从未有人到过的幽静的角落,那儿不会有令人厌恶的第三者跑来横隔在大自然和他之间。他静静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妙,享受着生命带给人的思考。
很多时候,人不是自己太孤独了,而是我们不太经常和内心的自己沟通了。你疏远了它,它也同样和你陌生起来。这个过程很像神话传说中的灵魂归壳,开始是我们从那个真实的自我中走出,迷失于这个花花世界。也许我们的周围开始多了些许喧嚣,充满了这样或那样的诱惑,于是我们的心也开始变得难以平静。站在城市的街头,漫无目的地流浪和寻找着前进的方向,心里充满着浮躁与不安。自己努力地试着融入那种喧嚣,但很难,于是渴望有份宁静,在宁静中默默地享受生命。
生命本身就是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默默地用心体会,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魅力,才真正懂得了珍惜生命、享受生活。人们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远离时间尘嚣的世外桃源,其实,真正的世外桃源就在我们的心中,只需用心感悟便可获得,这是完全超越物质世界的审美体验,是一种陶醉于自我的快乐和享受。在这个喧嚣的都市里,静下心来,在独处中修炼自己,是把美丽的自然之灵魂种在心中。这样可以拭去很多的烦躁与不安,可以让疲惫、紧绷的心灵放松下来,默默地享受生活中隐藏的幸福。
默默地享受生命,不要在尘俗中庸碌之后,甚至在生命消失殆尽时才渐渐感悟。其实,默默地感受生活只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处世态度,是一种冷静感受人生的深邃而智慧的境界。佛家讲,生活是一种修行。在这样一种修行中,我们需要有耐性,即使在无人问津的时候,也能自己默默地忍受孤独与寂寞,并且从中体悟到人生。
盛大公司总裁陈天桥在1993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复旦大学提前毕业,被分配到陆家嘴集团公司,每天在一个小房间里放映有关集团情况介绍的录像片,一放就是10个月。10个月里,陈天桥根本无法去跟别人谈论自己的远大理想,也没办法在简单的放映工作中施展他的才智和抱负……他第一次体验了人生巨大的落差,品尝到寂寞的滋味。
陈天桥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很快就意识到寂寞也是磨炼意志的绝佳机会。这段时间,他潜心读了很多书,形成了他后来独特的管理风格的基础。10个月之后,正赶上集团下属的一家企业有个干部挂职锻炼的机会,集团选定陈天桥担任那家有着200多人企业的副总经理。在挂职锻炼期间,来自复旦大学经济系的教育背景使他拥有出色的战略眼光,而寂寞的锤炼让他克服了一般年轻人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的缺陷。
“我认识到,无论有怎样的抱负,首先是要社会接受你,而不是你去要求社会来适应你,这是当时一个很大的收获。”陈天桥说,“在我当时这样一个年纪,这样一个背景,我能耐得住10个月的寂寞,躲在一个小房间里放录像,我自己感觉这对后面的年轻人还是有所启示的。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如何如何,要干这个,要干那个,但无论干什么,首先要适应环境,而不是等着环境来适应你。”
所以,学会享受寂寞,寂寞是一种内敛的品质,这样的品质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定力,才能约束自己的心灵,不被喧嚣的俗物所污浊。多看书,多一些独立的思想,多体验一下寂寞,人生的真谛实际上就隐藏在极为平凡的事物中间。忍受寂寞,其实也就是在默默地享受着生命,这需要有一颗宁静的心。
王维有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说的就是一种空灵恬静的精神状态。此处的“静”有自然界的宁静,更是诗人内心淡泊的真实写照。一个人,放下所有的思绪,品上一杯浓浓的香茶,或喝上杯白开水,抑或抽支烟,释放一下自己的疲惫身心。在百忙或喧嚣中,留一点时间给自己,让自己慢慢享受。
【北大心理课笔记】
在长夜到来的时候,或闭上眼,或看看星星和月亮,也许我们的心情就会好很多。学会默默地享受生命,或许我们就能坦诚地面对现实,笑迎阳光;或许我们就会少些浮躁,多些平静;或许我们就不再埋怨自己,努力在现实的世界里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寂寞是一种清福
忍受寂寞,忍耐,默默担当一个大宇宙,像自然一样默默。
——冯至(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诗人)
对于无聊者,寂寞是一种难耐的苦境,而对于有心者,寂寞却是一种难得的清静。无聊的人,即便身处闹市也会索然寡味,寂寞难耐;有心之人,哪怕独对旷野亦觉生机盎然,天开地阔。
苏轼身在庙堂陷身政务之时,佳作甚稀,而一旦置身民间得闲静思,好诗好词接踵而至;文天祥身陷囹圄,其身始闲,其诗方雄;杜少陵沉郁顿挫,惊人之笔,多成夜间;“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其言悲壮,其境雄壮,而写这首词的时候,辛稼轩已鬓发萧然,已非少壮……
梁实秋也在《寂寞》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地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旋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
寂寞就是这样一种清福,提到寂寞,许多人都会把它与孤独、苦涩、迷失、惆怅、伤感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你静心体会寂寞其实是宁静,是洒脱,是悠远,是自我一种难得的感觉,在感到寂寞时轻轻地合上门和窗,隔去外面喧闹的世界,默默地坐在书架前,用粗糙的手掌爱抚地拂去书本上的灰尘,翻着书页嗅觉立刻又触到了久违的纸墨清香。学会享受寂寞,你就学会了享受人生。
在越来越喧闹的尘世中,人们却越来越孤独,才情被泯灭,个性被消磨,爱情永不知足,友谊脚步蹒跚,希望感到疲倦。有的人把寂寞写在脸上,有的人把寂寞藏在心里;一种是精神贫乏者的表现,另一种是精神富有者的象征。前者是因为他们不能或无法理解别人的许多思想和情感,后者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很多的思想和情感体验得不到共鸣,不能被他人所理解。
有些人常常在热闹中寂寞,是一种无法言状的累——无端地陪着他人说说笑笑,伪装着自己的真实内心。想不能想自己想的事;做不能做自己情愿做的事——只一味着迎合。有些人常常在寂寞中热闹,那是彻底表达的孤独,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智慧的境界,超凡脱俗的境界,也是交错着痛苦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