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北大心理课
11473700000032

第32章 一切生命都值得敬畏(1)

北大人把对一切生命的关怀、保护和尊重称为“至善”。在大千世界中存在许多生命,尽管有的生命很卑微,但它们都能通过努力让生命绽放出最美丽的光芒。北大人告诫我们要善待生命,敬畏生命,关怀生命。

尊重生命,敬仰生命

就像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的一口水井,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周国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者)

“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样美好的,只是更多的人后来终生像荒原上的野草一样,一样的颜色,一样的姿态,一样的高度,自己把自己抛向庸庸碌碌的一面,绿一段时间,然后枯萎。他们不曾珍惜任何过往中的点滴,也不曾尽力奋斗抗争过。

而有的人尽管卑微,但在命运无常的风云里,做着不懈的抗争,然后结出自己最独特的果实。把每一种过往当成财富去拥有,让生命绽放出最炽热的光辉,即便死去也是极致的静美。

非洲的戈壁有一种叫作依米的小花。那里干旱炎热的气候和土壤只适合生长根系较庞大的植物,而依米花是个例外。在那样的热带气候中,又在茫茫戈壁上,只有一条细长的根茎的依米花用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根部对泥土的植入,到了第六年它才吐蕊。

让人惊叹的是,依米花非常奇特,每朵花有4片花瓣,一片花瓣一种颜色,红、黄、蓝、白,煞是娇艳绚丽。更让人惊叹的是,这种经过漫长的积蓄、扎根才开出的四色小花,花期只有两天,两天过后依米花连花带茎一起枯萎死亡。

这种花在当地象征着一生一次的美丽和一生一次的辉煌。5年扎根、6年吐蕊、两天花期,一生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的依米花仅仅拥有两天短暂的花期。它的美丽让我们无法想象这需要怎样的顽强和耐力。

试想茫茫天地间,风沙可以随时肆虐它,动物可以随时吞噬它,虫子可以随时咬蛀它,依米花在恶劣的环境下是脆弱的,然而它还是挺住了。它细小的茎脉里肯定有火一样的信念在支撑着它:热烈而又坦然地开花!我们可以藐视一粒种子的沉默和卑微,但不能藐视它一生一次的开花和美丽。

茫茫万里戈壁与一朵娇小花朵形成鲜明对比,也诠释着生命的卑微、渺小、悠远、倔强、灿烂和挺拔。6年的风霜雪雨只为两天的尽情绽放。这是生命的一种极致,把生命波澜壮阔的一面浓缩成悄无声息的短暂美丽。

看到别人在自己的生命树上开出花朵,结出果实,接纳别人的仰慕和敬佩,我们应问问自己:你是否像依米花一样,困苦磨难过后,开出了自己的花朵?你是否像敬仰生命的依米花一样,敬仰一种至高的心灵海拔,敬仰生命的一切过往?

过往是上苍赐予每个人的恩典,或长或短。敬仰生命的过往,不要急于去看一个所谓的结果,因为过程越长,一个人获得的感悟越多,实则得到的越多。敬仰生命的过往,也是对自己活着的认知和尊重。

【北大心理课笔记】

达·芬奇曾说:“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生命是如此的动人和富有魅力,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生命,我们不仅需要不去伤害生命,还应在此基础上,以敬仰之心面对生命,关怀生命,给生命更多的帮助。

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境界的高低不在于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在于眼界的高下。如果你的胸怀够宽广,能够承载很多得意与失意,那么你就靠近了圣人们所描述的境界。

——冯友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家)

冯友兰把人生分成了4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每个人对人生的觉悟程度都不同,因此,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有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的不同就构成了人生的境界。佛说,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世界,就像一室中有众灯,各有其所发出的光。光的明亮程度不同,人心里的世界也各不相同。

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这个境界中的人做事总是依照社会习惯或者是依照本性而为,他们完全跟着天地的运转而运转。冯友兰先生说,此时的人类“既无明了的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各种意义”,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会过多地思考其他的事情。他们不知何为苦、何为乐,就宛如刚出生的婴儿般,虽整日笑嘻嘻,也感觉不到快乐。他们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想要改变什么,完全不去考虑生活的意义,或者很少去考虑。甚至就连生与死,他们也都不了解。

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比自然境界中的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明白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会努力奋进。他们的心中有“我”,且只有“我”: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为着自己的功利与利益打算。他们大多贪生怕死,有时也可能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旁边的人也许因他过上了很好的生活,但是他的出发点是自私的,也就是功利的。他们的动机是想获取更多的收益,其最终的归宿还是“我”。

这两种境界都是普通人很容易获取的,冯友兰先生称之为“自然的创造”。之后的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便非常人轻易所能达到的了。

道德境界,即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他们的心中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着眼点是在公而不在私。程伊川所说:“义与利之别,即公与私之别。”也就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到道德境界的。也许他的行为并没有给现实带来实际的好处,但他自己始终是合乎道德的。

最后一种境界是天地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人认为在社会之上尚有一个更高的——宇宙。个人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因而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员,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人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所以,对他们而言,无所谓生,亦无所谓死,一切皆以服务宇宙为目的。

大多数世人都在自然和功利这两种境界中游走挣扎,另有一小众世人达到道德境界,心胸旷达,而达到天地境界,恐怕只有世人眼中的大师具备足够的力量去触及了。至于芸芸众生,你究竟到了哪一种境界,要有一个了悟。不同的境界创造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世界里,自然会有不一样的心情。你想要摒弃什么样的苦恼,就努力从最低层次的境界中抽离。你想要什么样的幸福,就动手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吧。

【北大心理课笔记】

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义,倘使我们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无意义。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并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这,有如旅行游山一样,地质学家与诗人虽同往游山,可是地质学家的观感和诗人的观感大不相同。

遵从信仰的力量

信仰是对人生根本目标的确信。

——周国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者)

法国有位名人曾经讲过:“能够激发一颗灵魂的高贵、伟大的,只有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是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我们;在困难面前,也是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这句话中的“信仰”意味着什么呢?它的力量何以这么广大?这个问题一如既往地落在普遍的人性上。林语堂先生说:“有了信仰,就有了在这个浮躁、抽象、茫然不觉的世界立足的精神资本,有了可以慰藉自己的精神食粮。”

所谓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这样的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一个人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牺牲。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照耀在我们头顶,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着它。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灵魂的一种寄托和精神上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