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11473600000027

第27章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1)

人世枯荣,红尘翻涌,时光裹挟着我们,着急地前行。我们若不能千万年不朽,那就只好从现在开始,从脚下开始,每一步都走出最好的自己。昨天的脚印已经淡去,明天的足迹还没刻下,只有脚下的土地,才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也是最好的舞台。当下全心全意,将来才不会只有回忆。我们不妨随着佛陀的呼唤,收回遥望远方的眼眸,于当下,看见最美的自己。花开成海,那就是幸福的原乡。

从现在开始,和自己在一起

一世荣枯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

夜阑鸟鹊相争处,林下真僧在定中。

——唐·包佶《观壁卢九想图》

人世枯荣,红尘哀乐,鸟鹊争鸣,与我们何干?不如一个人,静下来,和自己完完全全地在一起,不管是在林下入定,还是在自己的房间里静卧,还是在一个有人或没人的地方,沉浸在自己内心的无边静谧和遐想里。只有独处的时候,一个人才会了解自己;而不了解自己的人,一切喜怒哀乐都少了点真实和厚重。

有人说:“一个人独处的甜美经验是笔墨难以形容的。心灵和感觉在不断观察和反省的沉思中,发展出敏锐度。”可有多少人已经忘记了这种“甜美经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也变得愈发迟钝。早晨,我们要跟无数人挤公车;中午,我们要陪客户、上司共进午餐;晚上,我们还要抽空联络一下许久不见的朋友……日复一日,我们哪还有时间独处呢?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才愈发显得忙碌,琐碎和昏沉。

为了让我们的内心焕然一新,我们需要常常停下匆忙的脚步,找一段时间安静地独处,在那个当下和自己完美地相遇。当然,你也许会觉得把家人朋友晾在一边不太好,但这种想法,其实来源于我们对自己的欺骗。虽然要处理的事很多,但我们每天不是还能余下很多时间去看一些没有营养的肥皂剧,浏览一些不知真假的娱乐八卦吗?难道就抽不出十几分钟和自己单独相处?

而且,独处不仅不会影响我们和外界的联系,相反,它还会养护我们待人接物的淡定和从容。“接客如独处,独处有佛祖”,当我们从时常的独处中获得了内心的安详和笃定,再去与人相处时,就会摆脱常人的紧张和烦乱,不仅自己内心祥和,也让别人感到舒服,就像佛陀那春风化雨的言行举止一样,安详、自在、清净。

独处,是生命的需要,和自己在一起就是与佛陀同行。但问题是独处的时候,我们该做点什么呢?单纯地坐着,或者躺着吗?如果你去问赵州禅师,他会回你:“吃茶去!”如果你去问石头禅师,他只会对你神秘地说:“嘘嘘。”如果你去问黄檗禅师,他会一棒子把你打回来。那究竟有没有既不那么难懂,又没有“生命危险”的修行之法呢?

当然有!我们在当下的独处里能做的事实在太多了!

1.想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也许你会觉得可笑:这算什么?殊不知,“人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当我们远离了那些看似没有意义的思索,我们的人生也就真的没有多少意义了。我们知道财富是好的,光阴是宝贵的,家人是重要的,但我们是否想过,那个拥有财富、体会时光、爱着亲人的“我”,到底是谁呢?他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他真正喜爱的是什么?他打算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些问题对一些人来说只是无聊的文字游戏,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真实的、迫切需要解答的。佛陀不正是第一个因为这些问题而遁入山林,苦参佛法的人吗?

虽然这些问题似乎永远都没有答案,但对它们的每一次思考,都会让我们更接近心中那个真实的自己。西方有句谚语说:“人类一思考,老天就发笑。”但如果我们因此就停止思考,岂不更加可笑?

2.反思自己。“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古人早就提醒我们,一个人静坐时要常常思虑自己的行为,想想对哪些过错的改正是被我们错过了的。如果你想起了昨天因为工作劳累而对家人态度冷淡,今天就买点小礼物,早点下班回去逗他们开心;如果你想起了就在刚才和同事因为一个问题而言语不快,马上就去和他开个玩笑,让芥蒂在笑声里烟消云散;如果你想起了曾经十分向往的一处山川,马上就着手安排一下时间和路线,找个周末或是长假,把曾经的自己在天地间拾起;如果……

反思自己,让我们一步步更接近完美的自己。

3.培养自己的“慢性子”。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总是要比和别人在一起时轻松自在,动作幅度变大,动作频率却变慢,要么伸伸懒腰,要么在床上打几个滚。总之,不用拘谨,也不必着急。这样的自在,是我们在匆忙的城市生活里,很难寻觅到的。

试着培养自己的“慢性子”,慢慢地翻着书页,仿佛被翻过的那一页上的文字会永远退去;慢慢地清洗晚餐后的瓜果,仿佛那每一颗、每一个,都是家人的一次温暖微笑;慢慢地抚摸爱人的头发,仿佛那一缕青丝,转眼就会成白发;慢慢地……慢慢地把自己的生活,把那一杯人人都有的清水般的生活,过成一池透着清香的莲塘。

从现在开始,和自己在一起。体会眼前、脑海、心底的一切,让它们一一浮现、绽开,再把它们一一折好、放稳。等你静静完成了这一切,心满意足地继续上路时,你会蓦然发现,佛陀刚好行脚到了你身边。

别为了流泪,而错过满天繁星

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

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这句诗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他用如此优美而隽永的诗句提醒我们:如果我们一味地沉湎于过去的得失、悲伤,那么今天的、将来的美丽,都将与我们擦肩而过。

一天,佛陀刚刚用完午餐,一位商人就来请求佛陀为他除惑解疑,指点方向。佛陀将商人带入一间静室中,十分耐心地听他诉说自己的苦恼和疑惑。

商人诉说了很久,他所说的都是对往事的追悔。最后,佛陀示意他停下来,问他:“你可吃过午餐?”

商人点头说:“已吃过。”

佛陀又问:“炊具和餐具可都收拾得干净完好?”

商人忙说:“是啊,都已收拾得很完好了。”

接着商人急切地问佛陀:“您怎么只问我不相关的事呢?请您给我的问题一个正确答案吧!”

但是,佛陀却对他微微一笑,说:“你的问题你自己已经回答过了。”接着就让他离开静室。

过了几天,那位商人终于领悟了佛陀的道理,来向佛陀致谢。

佛陀这才对他及众弟子说:“若是对昨天的事念念不忘、追悔烦恼,我们很可能成为一棵枯草!”

谁又愿意做一棵枯草呢?

商人时时刻刻把过去的苦恼记在心上,满心忧愁,看似一团乱麻,毫无头绪,其实,当佛陀问起他生活中种种琐碎的烦恼如何解答时,他自己已给出了答案:饿了就去吃饭,吃完饭就洗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却蕴涵着最智慧、深刻的道理:当下,才是一切。

我们常听到人们哀叹:“要是……就好了!”这是一种明显的内疚、悔恨心理。内疚、悔恨看似是对往事的过多关注,其实更是对当下问题、烦恼的逃避。对大部分人而言,由于无法体味平常生活的真味,因此对吃饭、洗碗、工作、学习这样的琐事甚为反感,宁愿把时间花在回忆过去的欢歌笑语、伤心眼泪中。只是,他们追忆、缅怀的,不正是和朋友、爱人一起开心地吃饭、洗碗的日子吗?他们悔恨的,不也正是没有珍惜昨天的时光,把工作、学习做好,才让今天的生活一团糟吗?

追忆、悔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不该过分地为曾经的快乐陶醉,也实在没有必要为了过去犯过的错误而不停地谴责自己。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是大幸还是大悲,是时光的激荡抑或是岁月的捉弄,都已然成为可被诉说却无法追回的过往,我们只能当做经验来总结,而不能作为绳索将自己捆绑。这就像爬山,如果总是回顾身后,那么爬山不仅不会成为一件有益身心的快乐运动,反而会成为一个痛苦煎熬的过程。爬到最后,感受到的恐怕不是山顶上亮丽的风景,而是自己沉重的喘息和疲倦的心灵。

着眼于现在,看看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才能在错过太阳后,不错过群星的璀璨。

有一学僧对云居禅师说:“弟子每做完一件事就总不胜懊悔,这是为什么呢?”

云居禅师道:“你且先听我的十后悔:逢师不学去后悔;遇贤不交别后悔;事亲不孝丧后悔;对主不忠退后悔;见义不为过后悔;见危不救陷后悔;有财不施失后悔;爱国不贞亡后悔;因果不信报后悔;佛道不修死后悔。以上这十种后悔,你是哪种后悔?”

学僧想了想说道:“看起来这些后悔,都是我的毛病!”

云居禅师道:“你既知道是毛病,就要火速治疗呀!”

学僧问道:“我就是因为不懂得治疗,所以恳请老师慈悲开示!”

云居禅师开示道:“你只要把十后悔中的‘不’字改为‘要’字就可以了,即‘逢师要学,遇贤要交,事亲要孝,对主要忠,见义要为,见危要救,得财要施,爱国要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这一服药,你好好服用!”

原来,只要变“不”为“要”,在当下积极践行,即可治愈我们的悔恨。

既然已知逝去的如昙花一现,转瞬成灰,只能刻在记忆中,那聪明的你,还不赶快擦擦眼泪,于当下的“吃饭”“洗碗”里收获充实、安宁,于今天的充实、安宁里看自己生命里的满天繁星。

今日迷雾,怎待明日剃度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禅师《朝看花开》

朝花夕落,繁树终空;人间百事,与此一同。是站在光秃秃的树前,望着满地落花叹息,还是抓紧时间,将自己的美丽开尽?

有位参学僧来到一座大寺庙,由于寺大僧多,寺庙的厨房也很大,事务繁多,典座负责厨房的各项事务。这位学僧看到典座是个年纪很大的高僧,厨房内外一切事务,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打点,十分辛劳。

一日,学僧看见典座在晒海苔。这些海苔由信众送来,为的是与寺里的僧人们结缘。这些湿漉漉的海苔必须及时在阳光下晒干,否则就会发霉。于是这位年老的典座独自一人顶着烈日,弯着腰晒海苔。学僧见状有些不忍,于是便走到典座跟前劝道:“这工作太辛苦,您年纪大了,还是叫年轻僧人来帮忙吧。”

典座没有停下手上的活,只是淡淡地说:“别人不是我。”

学僧接着劝道:“那何不等阳光小些呢?”

典座依旧淡然地说:“时日已不多。”

典座这两句淡然的回答,却给的我们内心带来深深的震动。

“别人不是我。”我们的工作、理想,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完全扛起;我们的家人、朋友,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照顾周全;我们的所有烦恼、快乐,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它的温度和色彩。

“时日已不多。”时间就像是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急;时间就像一页书,看得快,翻得也快;时间就像一匹良驹,跑得快,过得也快。生命易逝,时日不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

同样,两千多年前,先圣孔子在一条河边也教导我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水无情,尚且知道不舍昼夜地流淌,我们作为有情众生,为何还要对这匆匆流逝的光阴,视而不见呢?

听完老典座的谆谆教诲,我们再来听听九岁“毛孩”的“妄言”。

日本的亲鸾上人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请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

慈镇禅师就问他:“你还这么年少,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我虽年仅在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去,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为了探究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说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您年事已高,谁能保证您明早起床时是否还活着呢?”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说道:“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我马上就为你剃度!”

虽然亲鸾的言辞有点对师父不敬的意味,但他的勇气和见识,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人行事总是喜欢拖拖拉拉,不能当机立断,总是借口有明天,可等到了明天,因为又有今天的事情牵绊,所以明天的事情又会拖到后天,后天如果再偷个懒,连昨天的事情也完不成,这样恶性循环下去,结果只能是在蓦然回首时,发现一切真的如龙牙禅师的“落花”和孔子的“流水”一样匆匆,且已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