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战地记者:他们让战争更真实
11419900000028

第28章 唐师曾(2)

他还风趣、谦虚地说:“我有幸在战时周游列国,成为战争中涉足国家最多的中国人。我到过伊拉克没见过空中花园,到过以色列没见伯利恒,到过约旦没游过死海,到过埃及却不知金字塔为何……我是摄影记者,按传统不该写文章。海湾战争中,由于战时法规对摄影采访的诸多限制,逼得一人独居虎穴的我不得不另辟蹊径;为完成任务,我在拍照、冲洗、放大、传真之余操起钢笔试着写新闻,想不到受到新华社总编室通报表扬、万千读者的欢迎而势成骑虎。其实我写得很臭,只不过代表12亿中国人在恰当的时间到了一个恰当的地点,偶作蛩名而惊天下。如果没有新华社摄影部不停踢我的屁股,我绝不可能跳在吉普车引擎上,蹲在长途采访的旅途中以膝代案,一篇一篇地炮制战地飞鸿;没有我老板命正润色,我在战时写的东西肯定一篇也上不了版面。”

海湾战争期间,唐师曾辗转以色列和伊拉克做战地报道,写成了《我从战场上归来》、《我从战场归来》、《我钻进了金字塔》等著作(后来又出版了《重返巴格达》、《我的诺曼底》),奠定了自己战地记者的光辉形象。在《我从战场归来》的“前言”中,唐师曾写道:“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的确遇到了百年罕见的天赐——本世纪仅次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湾战争。从部队正规化、装备、训练、实战经验看,伊拉克军队的钢铁含量远远高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时的中朝、越南部队。伊拉克飞机、坦克在数量质量上的相当优势,使其可动用空军和上千辆坦克进行以师为单位的坦克战。”加上自己的传奇见闻,所以唐师曾觉得有必要撰写这本书。

在绝大多数视“生命第一、照片第二”的声音中,唐师曾发出“照片第一、生命第二”。他的愿望就是成为罗伯特·卡帕那样的杰出战地记者。1954年卡帕在越南踏雷而亡,临终一刻按下快门。唐师曾总结卡帕精神“为人类进步玩命工作”。他给自己电子信箱也取名“卡帕”(capa)。郭超人社长曾对他说:“摄影记者应该是最勇敢、最忠诚的人。新华社摄影记者更应该如此。”他也记住了。

中东是唐师曾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摄影记者有在现场和大人物交朋友的无限机会。在中东工作期间,他曾为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约旦国王侯赛因等许多国家领导人拍照,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可爱的倔老头阿拉法特。1991年1月7日,在黑云压城的巴格达,他第一次见到阿拉法特。海湾战争爆发之际,阿拉法特是唯一公开站在巴格达一方的政治家。那天唐师曾突然发现,这位叱咤风云的中东名人身高竟只有1.60米。此后几年里,他先后几十次为阿拉法特拍照。阿拉法特去世那天,他曾非常伤心。

“病鸭”重返巴格达

杨澜曾这样说唐师曾:“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专门到那些别人不敢去或者不能去的地方拍照片。”“他似乎是永远坐不住的人。”

2000年5月至6月,在海湾战争10周年之际,唐师曾一面大把大把吃药,一面却自费重返伊拉克战地,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伊拉克人民,告诉世界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呼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于是著有《重返伊拉克》。唐师曾自己认为这本书是这段时间最能全面反映伊拉克一线情况的书。他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文明发祥地由盛而衰的历史。文字还是那样激扬,文笔还是那样幽默,知识还是那样厚重,故事还是那样震撼心灵,照片还是那样冲击视线……

在此之前,1991年3月至5月,1993年1月至2月,1993年7月至8月,唐师曾先后三次重返巴格达,都是为了近距离拍摄废墟般的城市、呻吟中的百姓、遭受践踏的文明,目的就在于实践卡帕所言“只有相机才能真实记录历史”。故人萧乾(著名作家,二战时期中国著名战地记者)也曾忠告他,“驻外记者工作之一,把外国好的东西拿来学习,不好的我们引以为戒”。

海湾战争结束后,唐师曾又在中东继续干了2年,光伊拉克就去了4次,最长的一次住了半年多。由于对自己体力过分信任,他把伊拉克能去的地方都去了一遍,当地人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当地人住哪里他就住哪里。

2000年这次唐师曾重返巴格达,把他夫人也带去了,还在中东(伊拉克的曼苏尔)孕育了后代。他夫人曾“试图阻止”病中的唐师曾重返中东,屡屡不成,结果还被拖下水,陪同丈夫去了战地。他曾在耶路撒冷哭墙下许过3个愿:“做好记者、娶好姑娘、生小超人”,至此算是一一如愿。在北大医院林巧稚嫡传弟子董悦教授亲自操刀下,2001年唐师曾终于幸福得子,取名亚述。亚述是伊拉克北部一个文明古国。而且这天刚好是7月23日——埃及国庆日,进一步说明此人有阿拉伯情缘。

唐师曾是去呼唤和平,因为他“痛恨海湾战争,还我开心生活”。

他说:“当我的海湾战友在电视上谴责海湾战争毁了我们的余生时,我发明了独自远行的逃避法。上帝给我佳能相机、大吉普的同时也给了我疾病,当年透支的生命必须加倍偿还。”

唐师曾还认为:“伊拉克是神在地球上造的最好一块土地,是唯一有丰富的水和丰富的油的土地。”而且两河流域的水并不湍急,就像两条大水渠一样形成新月形的沃土。而且这个地方曾是人类古老文明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备、最文明、最富足的国家。“civic”就是“城市”之意;而英文“文明”一词(civiliazation)便来自这个词根。他热爱伊拉克,他对伊拉克评价很高。

而且唐师曾说,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他持续不断地反复地去那里,于是在那里有了很多朋友,“有将军朋友、大官朋友,也有普通老百姓朋友、一无所有的朋友。所以说起伊拉克,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新闻事件,而是有我的兄弟姐妹在那”。他已对伊拉克产生了深厚感情。

他还希望考察海湾战争及其封锁对伊拉克的影响,对海湾国家和世界格局的影响。他说:“《重返巴格达》讲的是一个普通人靠自己努力、持私人护照美梦成真的坎坷过程。我只希望《重返巴格达》能像1990年12月我潜入巴格达等待海湾战争爆发那样,再次告诉我的国家那里发生了什么。”

唐师曾右胳膊上有块手表,左胳膊上也有块手表。他解释“左边是伊拉克时间,右边是中国时间。空间上我不能同伊拉克在一起,时间上可以”。

唐师曾说这次去伊是对他的最大挑战。因新华社领导照顾他身体,让他在家养病。可是他太喜欢伊拉克了,觉得人类的伟大文明被封锁了十年,应该被反映出来。他的新婚妻子不放心,要照顾他,所以全家都去了。这次他买了部莱卡相机(伟大的罗伯特·卡帕用过的牌子),回来之后就写了《重返巴格达》。也就是这段时间,新浪网上开始流传他已被新华社开除。所以他说,这次采访是对他整个人生的最大挑战,但是由于他的心自由,就去了。

有读者反映:“看《重返巴格达》,就像坐在放映机前,跟着摄像机镜头去了趟海湾战争后的中东。”“唐老鸭的作品,好就好在栩栩如生地让人看到这个世界的模样;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就是老鸭以镜明志式的自我剖析,让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说得多好啊!

2003年美英联军入侵伊拉克,要生擒一代枭雄萨达姆,战争达到白热化。有过多次中东战地采访经历的唐师曾,其心态是始终想去,但由于他血不好,新华社领导更坚决地让他在家休养,一个是出于对他的爱护,另外是他如今已有更年轻更健康的生命(儿子)。他认为:“现在去的记者,他们经验不如我,尽管我目前有病,我仍然想去。对我来说最大的难度是,我自己没办法投入那么高的经费。三年前我自费去了趟伊拉克,几乎是倾家荡产。”

为什么伊拉克与美国要打仗?唐师曾说:“我经验中的阿拉伯人和美国人仿佛生活在不同时空,在交流上存在一定障碍,但战争和暴力显然解决不了问题,聪明的小布什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

“唐老鸭”的诺曼底

《我的诺曼底》是一部跨越了12年才最终成书的新作,源自于1992年的一篇文章《魂系梦牵阿拉曼》。那时正值阿拉曼战役50周年,唐师曾开着他的大吉普“和平鸭”号,启动了其二战旅程。也正是那篇文章,让唐师曾获得了当面采访前纳粹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之子、原斯图加特市市长小隆美尔,以及与众多世界政要一起参加诺曼底登陆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的机会。“我自己就是个战争受害者,所以我狂热追求和平,终身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和罗伯特·卡帕一样的战地记者。”他写道。

唐师曾在这12年里,“其间天灾人祸、贫病交加、债台高筑、妻离子散,至今难见我儿亚述。我的身体和大脑都很累,因为一个人走了很远的路。承蒙神的保佑、祖宗福荫、朋友相助,加上我走火入魔,不弃不离,最终完成《我的诺曼底》。”

2004年6月6日是二战后期著名的“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日。为铭记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前往法国诺曼底,在治病的同时,记录报道了整个活动在欧洲大陆开展的盛况。此次远征的宗旨是:回顾二战给人类和地球带来的巨大危害,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愿望的理解,呼吁全人类热爱和平、保卫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