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蒋介石竖守东北的决策,时任国民党副总统的李宗仁事后检讨时认为,东北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原不应死守,而蒋介石“下令死守到底,实犯兵家大忌”。董显光在《蒋总统传》一书中也写道:1948年,“政府方面力图保持其在东北的地位。事后回想假使彼时蒋总统将东北的国军连同物资撤入关内,在战略上较之继续作消耗性的坚守似更妥善”。
(三)国民党军统帅部确定东北战略方针是“固守目前态势”
蒋介石与卫立煌都主张固守东北,但在如何守的问题上,即是依现态势继续固守长春、沈阳、锦州三点,还是调整部署进行重点守备?两入意见相左。
蒋介石的基本战略意图是:长春仍固守。以少量兵力守备沈阳,以沈阳地区主力打通沈阳、锦州间交通,尔后撤到锦州。如此,既可解决部队的供应问题,又可以加强与华北的联系,在情况不利时,尚可将东北主力撤至华北或从海路撤至南方。卫立煌则不同意将沈阳主力撤到锦州,主张依现态势防守长春、沈阳、锦州三点,以沈阳为防御中枢。
在固守长春的问题上,蒋介石与卫立煌基本一致。东北人民解放军冬季攻势后,长春已成为陆上孤岛。1948年3月初,巴大维建议蒋介石撤出东北遭到拒绝后,他又提出将长春守军撤至沈阳的建议。负长春军政之责的郑洞国亦主张“放弃长春”。他认为:
长春距离沈阳主力太远,被解放军吃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与其将来被歼灭,不如主动提早放弃,将东北国民党军主力集中于沈阳、锦州之间。这样尚能战、能守、能退,还可保存一部分有生力量。而蒋介石却以长春原为“满洲的都城”,放弃长春对国际影响太大为由,拒绝巴大维和郑洞国的建议。他说:固守长春可以吸引一部分解放军主力,以减轻沈阳、锦州的防守压力。卫立煌亦同意“坚守长春以牵制东北人民解放军”。
卫立煌就任东北“剿总”总司令后,在军事上采取一种稳重态度,坚持实行固点、联线、扩面的防御方针。不管解放军打到什么地方,如在冬季攻势中先后解放新立屯、盘山、辽阳、法库、鞍山等城市,也不管守军部队如何告急,甚至置蒋介石再三要他解各地守军之围的电令而不顾,始终将主力集中在沈阳附近不动。
他说:“共军的目的和战术是围城打援,我们不能上共军的圈套”。
面对沈阳已陷于孤立的形势,蒋介石忧心如焚,对卫立煌的这种“乌龟战术”极为不满。他在日记中写道:“国军若不积极出击,作破釜沉舟之决心,则沈阳二十万之官兵皆成瓮中之鳖。故分致各军、师长手书,望其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以九死一生之志冲出一条血路。”
为敦促卫立煌采取积极行动,蒋介石提出了“打通沈锦线,将沈阳主力撤至锦州”的方案。方案要则是:以周福成第8兵团部率第53军和第1207师(辖3个旅)防)防守沈阳;以廖耀湘第9兵团部率新编第1、第3、第6军,第19、第52、第71军全力打通沈阳、锦州间交通线,并就势转至锦州地区。2月20日派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罗闿、副厅长李树正携该方案到东北与卫立煌协商。
卫立煌当即反对这个方案,他以为,从沈阳到锦州,中间要通过几道河流,要突破共军的几道阻击阵地,而国军的士气又不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不如暂时围守沈阳。整训部队,然后再乘机出击,以扭转战局。况且沈阳有兵工厂,抚顺有汽油,本溪有煤,粮食也可以想办法,完全能够坚持下去”。为说服蒋介石改变上述计划,卫立煌派“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于2月23日随罗、李同去南京当面陈述上述意见。但蒋介石强调,“大兵团靠空运维持补给,这是自取灭亡,只有赶快打出来才是上策”,即要郑洞国衔命回沈,执行其“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至锦州”的方案。
25日,卫立煌召集各将领开会。传达蒋介石的指示和方案。与会将领一致赞同卫立煌集中兵力守沈阳的计划,不主张立即实施蒋介石的方案。于是,卫立煌又派“剿总”参谋长赵家骧、第6军军长罗又伦赴南京,再陈利害得失。为了缓和与蒋的矛盾,提出先制定一个打通沈锦线作战的计划,待条件成热时实施。
这样,蒋介石只好允诺卫立煌“在东北暂保现状,加紧补充训练,一俟部队整训完毕,再由沈阳、锦州同时发动攻势,打通沈锦线,将主力移至锦州”。预计于5月5日开始实施。
3月15日,东北人民解放军结束了历时3个月的冬季攻势,主力位于沈阳、长春之间休整,沈阳至锦州、锦州至山海关间,人民解放军兵力较少。为敦促卫立煌抓住这一良机,尽快实施打通沈锦线计划,蒋介石于3月底召卫立煌到南京面示:沈阳、长春交通已断绝,单凭空运补给无法维持,因此,应尽早撤出沈阳主力。卫立煌则称,沈阳主力打不到锦州即会被歼灭,长春、沈阳物资困难,可请美顾问团帮助输送补给。结果又是不了了之。
5月初,眼见预定打通沈锦线的时间已到,东北“剿总”尚无行动准备。蒋介石又急召赵家骧(代表卫立煌)、廖耀湘(第9兵团司令官)和罗又伦到南京进行磋商。据参加这次磋商的巴大维记载;5月5日、6日,赵家骧等向蒋介石详细申述了打通沈锦线行动不能如期进行的理由。一是在进行这种进攻前必须得到华北的增援部队;二是共军已经知道国军打通沈锦走廊的意图,正在调动军队以中止国军行动;三是东北“剿总”需要更多时间训练和组织更多军队。蒋介石鉴于东北各将领的普遍反对,不得不放弃打通沈锦线,撤退沈阳主力的方案。重新确立东北作战的指导方针。对此,南京国防部作战厅和巴大维非常失望,认为:东北如不立即采取行动,“另一个从共军手中采取主动和击败他们的机会将不会再有了”;如果这次行动不能确保,“以后就确定地不可能了”。
6月间,蒋介石电告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东北之战略要求在于固守都市目前态势,使不再失一城一兵,即有利于关内作战。”7月19日,蒋介石在总统官邸召集国防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顾祝同等人研究东北作战问题。决定东北在战略上“暂取守势。待秋收后作大吃小之远程奔袭。长春仍固守,北宁路暂不打通”。
8月初,卫立煌参加南京军事检讨会议。他在会上提出了关于东北作战的意见。他认为,东北解放军将于10月发动攻势。目标是锦州,对长春、沈阳则采取围困办法。据此,东北国军必须:第一,不放弃打通沈锦线之计划,但不能轻举妄动。须首先应付解放军的10月攻势。第二,维持沈阳至10月底,以观时局变化。原则上不放弃沈阳,但避免作“长春第二”。必要时军队改为轻装,准备作运动战及游击战,重要物资、机器,有计划地撤退,不能运走的破坏之。第三,坚守长春以牵制东北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检讨会议确定,东北的作战必须:“彻底集中兵力,确保辽东、热河,以巩固华北”。8月7日,南京国防部发表半年来战局总检讨,称国民党军在东北的作战方针是:继续维持现有态势,固守长、沈、锦三点,以求稳定。
(四)卫立煌固守东北的措施
1.哄骗宣传,以振士气
东北国民党军连遭解放军的沉重打击,军心涣散,士气低落。
失败情绪蔓延。卫立煌认为,“士气之振奋实为稳定东北大局最有效之强心剂”。为提高官兵士气,他大淡沈阳可以长期固守的有利条件,以增强他们的信心。他说:我们有足够的守备力量,可以凭借坚固工事,采取纵深配备,以逸待劳,稳扎稳打,有把握守住沈阳。共军若来攻坚,死伤必大。容易挫伤士气。同时,采取哄骗的办法,如大讲政府正在台湾训练大批美式装备的新军,几个月内将开到东北来大举反攻,只要能守住半年左右,大局就能扭转,企图以此来维系军心士气。
2.扩充兵力,整训部队
兵力不足,是卫立煌十分忧虑的一个问题。他曾多次呼请蒋介石增兵东北,均未能如愿。于是加紧补充兵员。扩充实力。
首先是补充战斗部队缺额。卫立煌指示沈阳各军。将遭解放军歼灭性打击、缺额最多的师拆散,其士兵补充各该军其他师;保留的师番号和军官则由沈阳空运锦州、山海关地区,补充由关内运来的部分新兵。当时由沈阳空运锦州、山海关地区准备增补兵员的部队番号有:新编第6军暂编第62师、第49军第26师、第52军暂编第54师、第71军第88师。
其次是重建了在冬季作战中被歼灭的新编第5军(辖第26师。暂编第50、第60师),新建了新编第8军(辖第88师,暂编第54、第55师)。该2军主要由地方部队编成,战斗力很差。如暂编第50师是由热河地方部队改编,约3000人;暂编第60师是由辽阳县保安总队改编,约5000人;暂编第55师是由铁路交通警察部队改编,只有千余人。此外,还收容流亡在长春、沈阳等地的地主富农分子和当地的地痞流氓,组织所谓“志愿兵团”,仅长春即组织了6个团,约七八干人。
卫立煌还企图通过整军经武,加紧训练,提高部队战力来弥补兵力的不足。他“一再强调只要部队训练好就有办法”。要求部队加强战斗演习和射击训练,规定各军师间互相观摩,取长补短。据此,新编第1、第6军在沈阳附近举行陆空联合协同防御演习,第71军在巨流河举行防御战演习。第49军举行射击训练和近距离战斗演习,等等。
尽管卫立煌采取了种种措施,整训部队,但情况并没有根本好转。南京国防部在“(民国)三十七年秋季东北方面作战经过概要”中,谈到战前部队状况时说:冬季作战失利后,“因各部损失过巨,士气消沉。虽经整补半载。军心战力均未复常态。将士亦多无斗志”。
3.加固工事,抢囤粮食
卫立煌为实现其长期固守长、沈、锦的计划,到职伊始,即责令“剿总”工兵指挥官李贤负责,在长春、沈阳、锦州、抚顺、本溪等城市一律建成现代化钢筋水泥工事,加紧抢修锦西机场,并计划扩建沈阳、锦州机场。卫立煌视察时给官兵们打气说:“在江西和共军作战的时候,哪里有这样坚固的水泥工事呢?那时都能打胜仗,现在有这佯好的工事,更没有问题了。”由于建筑材料缺乏,加之各级官员中饱私囊,工程进展缓慢。
粮食问题对长春、沈阳、锦州等地国民党军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由于空运能力有限,蒋介石曾要求东北“各部队主食应尽量就地征购,并极力扩大占领区,抢购粮食,以减轻空运的负担”。但由于控制区面积太少,不少县又发生严重虫灾。秋季收成不好,加之遭到解放军的打击,抢购粮食非常困难。沈阳守军虽在周围抢购小麦2000万公斤,但仅敷2个月之需。长春守军到1948年5月下旬,购囤军粮约150万公斤,加上市内原有存粮,也只能维持到7月底。
4.竭力争取美援
为解决武器装备不足和运输补给困难的矛盾,卫立煌竭力争取美国驻华联合军事顾问团的援助。为方便与之接洽,南京统帅部任命与美军顾问团关系较密切的刘耀汉任联勤总部第6补给司令部司令(驻沈阳)。蒋介石并于1948年3月24日亲自与巴大维会商向沈阳增加武器、弹药援助和帮助运输粮食等问题。巴大维向美国政府建议,“把在日本的20架美国C—46式运输机中的12架立刻转交中国当局,以协助运输粮食”。美国政府批准16到20架美国C—46式运输机转交国民党军使用。4月初,卫立煌偕刘耀汉在南京与巴大维会晤,交涉装备补充与运输补给问题,巴大维同意尽量协助。5月11日,巴大维率顾问团成员一行9人赴沈阳、抚顺等地,主要视察飞机场的设备及容机量;视察新编第1、第3、第6军及第207师等部队美械装备,准备更换超龄的轻重武器,重新输送10个师的美式装备,预定在1949年3、4月间运到东北。卫立煌认为,只要美国“十个师的装备来到就有办法了”。
然而,尚未等到美援10个师装备运到东北,卫立煌集团就全军覆没了。
人民解放军辽沈战役方针与部署
(一)毛泽东关于“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策
东北与华北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两区国民党军经常在战略战役上策应、配合作战。在人民解放军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运筹该两区作战时。也把东北与华北解放军联系在一起考虑。
早在1947年5月20日,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前身)刚刚发起夏季攻势不久,毛泽东就在致林彪、高岗的电报中指出:
“东北在你们领导之下,改革了土地,发动了群众,建设了一支强有力军队。在全国各区中,就经济论你们占第一位;就军力论你们已占第二位”。希望你们“能于夏秋两季解决南满问题,争取于冬春两季向热河、冀东行动一时期”,歼灭守军,发动群众,扩大军队,为“将来夺取长春、北宁两路,长、沈、平、津四城”创造条件。同时指出:“夺取两路四城必须准备的条件有三:你们已在北满建立了强大根据地,解决了第一个条件;现在正向南满作战,估计不要很久即可解决第二个条件。建立强大的南满根据地;第三步还要解决冀热辽地区的根据地问题。”
7月,当人民解放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之时,中央军委、毛泽东在酝酿今后全军作战计划时,致电中央工委及晋察冀、东北军区领导人,就东北、晋察冀解放军下步行动作了总体部署:晋察冀野战军在石家庄战役结束后休整一时期,即应移至平绥、平汉两路之间,对该两路之守军作战,准备以3、4个月时间,将该两路之守军充分削弱。然后与东北部队配合夺取平绥路。东北民主联军于夏季攻势结束后休整一时期,然后以4至6个月时间占领中长北宁两路之大部,相机夺取长春、四平、辽阳、锦州等城。如能顺利达成上述任务,约在明春即须以东北有力兵团。配合晋察冀、晋绥部队进攻平绥路。北线(即东北、晋察冀、晋绥解放军)力求占领中长、北宁、平承、平石、平绥、同蒲各路之大部及路上除北平、天津、沈阳以外各城,孤立平、津、沈,“其中极重要的是占领平绥路,打通东北与华北联系,使华北、西北我军获得军火接济”。并强调:“上述北线任务应以东北我军为主力”。
同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发动了大规模秋季攻势,东北国民党军采取“依托重点,向外围扩张”的防御方针,以较多兵力守城,解放军在运动中寻机歼敌的机会相对减少。在此情况下,毛泽东于10月13日电示林彪:在国民党军采取战略守势,我集中大军难求大运动战的情况下,东北解放军应学习南线各野战军组织野战机动兵团大量歼灭分散守备之敌的经验,也将东北解放军编组成若干个兵力不等的野战兵团,同时在几个区域机动作战。并提出:“你们攻克吉林后,应将主攻方向转至北宁平绥两线。沈阳、锦州间,锦州、山海关间,山海关、天津间、天津、北平间,北平、张家口间均为很好作战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