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胃肠道病人食疗自疗与生活宜忌
11418200000006

第6章 胃肠疾病的临床诊断(1)

一、急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由于病因及机体反应不同,其临床症状也很不一致。刺激性食物、酗酒或药物引起者,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等,一般症状较轻。因细菌及其毒素所引起的急性胃炎,多数症状较重,起病较急;如为葡萄球菌感染多在进食后1~6小时发病;沙门菌属4~24小时发病:嗜盐菌为9~12小时内发病,少数患者有中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甚至剧烈腹绞痛,伴有急性水样腹泻,严重者可有发热、失水、酸中毒、休克等中毒症状;但一般病情较轻着,常于1~2天后,即开始好转而自愈。如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解热镇痛药引起的,往往表现上消化道出血。多有呕吐与黑便,若有大诘出血者可发生休克;半数以上患者有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减退、头昏、软弱等症状;查体可无特殊体征。病因去除后,短期内可痊愈。

二、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⒈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浅表性胃炎因伴有高酸和胃蠕动频繁,故多数患者中上腹部有饱闷感或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腹胀等症状。当胃黏膜弥漫性糜烂时,也可能无症状。浅表性胃炎的病程缓慢,大部分经过合理的治疗是可以痊愈的。大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预后良好,可以治愈。经有关专家的多年观察和随访,证实有部分病例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容易形成溃疡,但极少癌变。如仍有部分反复不愈,就会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⒉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胃液分泌减少或缺乏,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患者常有上腹部隐痛、胀痛、饱胀、不适,以进食后更加明显。多伴食欲不振、喜食酸味食物、嗳气,以及一些消化不良症状,可间歇性出现。少数患者可有消瘦。贫血,舌炎,舌乳头萎缩,少量出血。如局部组织的再生过程占优势时,可发生息肉甚至于发生癌变。有报道显示萎缩性胃炎有6%~10%可发生癌变。

三、慢性胃炎的诊断

⒈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表现。

⒉上腹部不适、疼痛,常因进食不当而加重。

⒊胃体胃炎、出现明显厌食、消瘦、舌炎、腹泻及贫血。

⒋胃窦胃炎上腹疼痛明显,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⒌胃镜提示胃黏膜呈浅表性炎症或萎缩性改变(病理证实)。

⒍X线气钡双重造影示胃黏膜呈慢性炎症改变。

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本病在人群中发病率很高,一般凡有上消化道症状者胃镜检查可以得到慢性胃炎的诊断。有症状者和慢性胃炎的符合率很高,但是由于症状是非特异性的,多数患者仍应作胃镜或其他检查,以排除胃的其他疾病,如早期胃癌、胃溃疡或排除胃外疾病。临床上慢性胆囊炎和本病的症状十分相似,对于中年女性诊断慢性胃炎时以及胃镜检查发现有胆汁反流者,有必要进行肝胆超声波等检查,以明确胆囊情况。本病的治疗,特别是手术治疗,一定要慎重,严格掌握指征,尤其是年轻患者胃部重度的萎缩性胃炎和肠化并不是手术的绝对指征,因为手术后的残胃也很容易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和癌变。

四、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慢性上腹部疼痛,具有规律性、周期性、季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此外,还有嗳气、反酸、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典型而无并发症的溃疡,其疼痛性质具有以下特点。

1.发病缓慢

消化性溃疡是一个发生溃疡→自行愈合→又复发的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病程很长,一般为6~7年,有的可长达数十年。在老年患者中,有典型症状者占40%左右。65岁以上的溃疡病患者仅有20%有典型症状。病史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并有反复发作的过程。

2.疼痛部位胃溃疡疼痛部位存剑突下或腹部中线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则在剑突下偏右,范同较局限。疼痛为反复周期性发作,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每次发作时上腹疼痛可持续数日或数周,较长时间才能缓解。疼痛常为灼痛、隐痛、胀痛、有压迫感、饥饿感或剧痛等,能为碱性药物所缓解。

3.节律性疼痛发生和消失与进食有一定关系。胃溃疡常在饭后0.5小时内发作,经1~2小时胃排空后始缓解,规律为进食→疼痛→舒适。舒适只在胃内容物排空后出现,故患者不愿多吃,希望疼痛少发或轻发。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疼痛,多为饭后3~4小时发生,不少患者夜间痛醒,进食或服碱性药物能迅速缓解。其规律为进食→缓解→疼痛,这是由于进食可稀释、中和胃酸使疼痛缓解,故患者常喜欢增加餐饮。

4.周期性发作多与季节有关,气温、季节的气候剧变易引起复发,冬之交或春天是发病最多的季节。其次与情绪因素也有关。

五、消化性溃疡的结局及并发症

1.愈合如果溃疡不再发展,渗出物及坏死组织逐渐被吸收、排除。已被破坏的肌层不能再生,底部的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组织充填修复,同时周围的黏膜上皮再生,覆盖溃疡面而愈合。

2.幽门狭窄约发牛于3%的患者。经久的溃疡易形成大量瘢痕。由于瘢痕收缩可引起幽门狭窄,使胃内容物通过困难,继发胃扩张,患者出现反复呕吐。

3.穿孔约见于5%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因肠壁较薄更易发生穿孔。穿孔后由于胃肠内容漏入腹腔而引起腹膜炎。

4.出血因溃疡底部毛细血管破坏,溃疡面常有少量出血。此时患者大便内常可查出潜血,重者出现黑便,有时伴有呕血。溃疡底较大血管被腐蚀破裂则引起大出血,约占患者的10%~35%。

5.癌变多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几乎不发生癌变。癌变多发生于长期胃溃疡病患者,癌变率仅在1%或1%以下。癌变来自溃疡边缘的黏膜上皮或腺体,因不断受到破坏及反复再生,在此过程中在某种致癌因素作用下细胞发生癌变。

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

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不适、腹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胸骨后不适或疼痛、反胃、不安、焦虑、抑郁、失眠、多梦、心悸、手足多汗和血压偏低等。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很难验证,因此医生只能采用排除方法,即经检验后,假如证明患者没有患上溃疡、癌症或其他疾病,医生便会从症状判断他是否患上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因情况给予患者适当的治疗。

七、倾倒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预防

临床表现

这种疾病是作过胃切除(部分或全部切除)的人,多发生于胃切除术后第1周至第3周患者恢复进食时,在进食1015分钟之后尤其是进食大量糖类后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其症状是脉搏加快,呼吸紧促,虚弱,发抖,脸色苍白。出冷汗,腹满腹鸣和腹胀,随即有频频便意,并见连续数次含不消化食物的腹泻。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有恶心,呕吐昏倒的症状。大约2小时之后,由于低血糖发作,可能产生另一些反应(伴随低血糖的精神混乱,复视,虚弱,饥饿。昏厥,眩晕,头痛,出汗,困倦,发抖和脉搏加快。颜面发红或苍白以及心动过速,严重者可有血压下降)。

预防

最好的办法是将引起这种状态的因素减少到最少。调整饮食习惯包括:少量多餐,进低糖、高蛋白、高脂肪饮食,避免饮用富于糖分的流质,宜进高纤维素的干食,餐后平卧20~30分钟可减轻症状的发作。养成在餐间或空腹时饮水的习惯,餐前20~30分钟服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或普鲁苯辛等),以阻止过度的胃肠蠕动。

八、急性肠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救护措施

临床表现

1.腹痛腹泻是主要特点。大多在肚脐周围痛,呈阵发性绞痛,引起排便感觉,排便后腹痛略有减轻。腹泻大多为稀水样便,含有不消化食物残渣,一般每日可排便7~8次。最多可达十几次。经治疗,1~2天内,最多2~3天恢复正常。病情经过比较良好。

2.肠鸣音亢进。近患者身旁可清楚听见其腹内“咕咕”作响。

3.个别严重患者伴低热,恶心呕吐,四肢无力,严重腹泻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急性肠炎要注意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鉴别。总的说来。腹泻中较轻的情况一般为急性肠炎。其他疾病需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方能确诊。

诊断依据

急性肠炎的诊断并不难,患者多在夏秋季突然发病;并多有饮食不节或误食的病史;有呈暴发性流行的特点;患者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在先,继以腹泻,每天3~5次,甚至数十次不等,大便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可伴有腹部绞痛、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大便常规检查为黄色水样便。可带少量黏液,偶见白细胞和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红、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异常。患者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同时并见,故亦称急件胃肠炎。

救护措施

1.首先要卧床休息,保暖,并且禁食12小时,以后逐渐进少量流食,如米汤、藕粉,或稀粥、面汤等,慢慢地恢复正常饮食。

2.适当止痛止泻。口服颠茄片。腹泻严重的可吃些烤焦的馒头片或糊米粥以收敛止泻。

3.鼓励多饮水,具体可见“急性胃炎的救护措施”。

4.病情轻者可不用“消炎药”。一般可选用乳酶生、黄连素、氟哌酸等药。

5.腹泻严重伴脱水者,及时送医院给予静脉输液治疗。

提示:

以防为主,病从口入,尤其在夏秋季食物易腐败,细菌滋生,应注意饮食卫生,少食生冷,不吃不新鲜、隔夜食物,尤其对生吃的水果蔬菜应彻底清洗,洗后食用。一旦发生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及时服药尤其注意有无特殊病原体的感染,如霍乱、痢疾杆菌、阿米巴原虫等,有食物中毒的立即停止进食,有食品过敏及时就诊。

九、慢性肠炎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保护措施

病理变化

病变多由急性肠炎延治或误治诱致,胃肠黏膜充血、水肿、渗出、逐渐加重,其表面片状黄色渗出物,呈弥漫性形成;黏膜皱襞层糜烂面加深或出血量大;表层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更加严重,因黏膜血管损伤严重伴出血,更明显可见血浆外渗,黏膜下层有出血,水肿甚至穿孔,或发现肠黏膜紊乱、肠痉挛、肠曲缩短,胃肠或肠曲之间瘘管,结肠袋形成加深或消失,充盈缺损,等等,有时可伴发肠憩肉,或直肠癌、结肠癌病变。

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著。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黏冻血便。

2.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现。

3.体征方面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

保健措施

1.注意生活规律,保持心情乐观。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可促使本病症状加剧。

2.避免不良饮食刺激,如过冷、过硬、过分粗糙的食物。

3.少食富含粗纤维蛋白和易产气的食物,以免加重腹泻腹胀。

4.以稀水便为主的腹泻,可试用一些止泻药物;以脓血便为主的腹泻,应用抗生素。

5.慢性肠炎久治不愈或病情发生变化,如大便出现脓血,腹胀腹痛加剧,或出现发热,进行性贫血,消瘦等症状,都应进一步检查,尤其是作纤维结肠镜检查,以求进一步确认,排除恶性病变。

十、痢疾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西医分类及临床表现

1.普通型一般有高热,病初可有一次惊厥,也可低热。大便脓血、黏冻或黏液,伴腹痛与里急后重。轻者或乳儿大便可以似一般腹泻。腹部体检可有左下腹压痛。

2.中毒型多见于3~7岁小儿,中毒症状可先于肠道症状数小时,也有在较轻腹泻数日后突然变化者。一般高热在40℃以下,可有意识障碍与惊厥,面灰肢冷,脉数,血压正常或稍低;重者体温40℃以上,神志昏迷或浅昏迷,惊厥频发,可伴血压下降、发绀、皮肤花纹等严重循环衰竭或呼吸衰

3.慢性型多因初发治疗不彻底,或合并营养不良及肠道寄生虫病引起。有3种表现:

(1)迁延型: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或虽仅有肠道功能紊乱而大便反复培养阳性者。

(2)慢性型:急性发作,在症状时好时坏的漫长过程出现急性症状,大便培养得到与过去相同的菌型。

(3)慢性隐伏型:过去有痢疾病史,现已较长时期无临床症状,但乙状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有溃疡及增生病变或大便培养痢疾杆菌仍阳性。

中医分类及临床表现

1.湿热痢大便夹有红白冻子,解得不通畅,肚子痛,肛门坠胀(里急后重),一天拉10余次,小便黄少,或有恶寒发热,口苦等。

2.疫毒痢起病急,发高热。有时又冷得发抖,大便夹有红白冻子,腹痛厉害,一天大便数10次,有的拉血水、呕吐、口臭,不想吃东西,严重者嗜睡、昏迷、抽风、神志不清等。

3.虚寒痢患痢时间较长,身体虚弱乏力,有时还畏寒,不想吃东西,大便拉白冻子,有的像鱼脑,有的夹有不消化的食物,稍有腹痛,严重者大便不知不觉滑脱出来。

治疗

痢疾的治疗分为一般疗法和对症疗法,患者应予胃肠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二次阴性为止)和卧床休息。饮食一般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多渣多油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恢复期中可按具体情况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有失水现象者可给予口服补液盐。如有呕吐等而不能由口摄入时,则可给予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注射量视失水程度而定,以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有酸中毒者,酌情给予碱性液体。对痉挛性腹痛可给予阿托品及腹部热敷,忌用显著抑制肠蠕动的药物,以免延长病程和排菌时间。这类药物虽可减轻肠痉挛和缓解腹泻,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肠壁分泌。但实际上腹泻是机体防御功能的一种表现,且可排除一定数量的致病菌和肠毒素,因此,不宜长期使用解痉剂或抑制肠蠕动的药物。特别对伴高热、毒血症或黏液脓血便患者,应避免使用,以免加重病情。婴幼儿也不宜使用此类药物。能够作用和影响肠道动力的药物有阿托品、颠茄合剂、哌替啶、可待因、吗啡、樟脑酊、苯乙哌啶和盐酸氯苯哌酰胺等。

预防

该病的预防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进人体抵抗力三方面着手。

1.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及时隔离和彻底治疗,是控制菌病的重要措施从事饮食业、保育及水厂工作的人员,更需作较长期的追查,必要时暂调离工作岗位。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即管好水、粪和饮食以及消灭苍蝇,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对饮食业、儿童机构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带菌状态。一发现带菌者,应立即予以治疗并调离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可口服依莲菌株活菌苗,该菌无致病力,但有保护效果,保护率达85%~100%。国内已生产多价痢疾活菌苗。

十一、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