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鄱阳湖
11384100000005

第5章 鄱阳湖的演变概况(2)

“魔鬼三角”区核心水域是一个沙水淤塞极为渊深的沙水湖,断裂、断陷由数十米甚至数千里深,深渊下面乃是沙和水。周边演变成为现今的沙山,这些沙山一般高度约50米至150米。南边有东西长约14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面积约40平方公里的松门山沙山。西边有长约9公里,宽约1.5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寥化池沙山,东边有30多平方公里的多宝沙山、松古山沙山,总体来说“魔鬼三角”区水域是一个被沙团团包围的、沙水淤塞的、极为渊深的沙水湖。

3.神奇惊险莫测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近30年间,这片水域就有200多艘船沉没,1600多人失踪,生还的不到30余人,均被恶景吓疯了。在“魔鬼三角”区核心区老爷庙水域神秘失踪的船只中,最大的有载重两千多吨的大船。历史记载,仅在1985年8月3日一天之内,就有13艘船在此失事,这样特大沉船事故在全世界沉船事件上也是罕见的。更令人不解的是,在这片水域沉没的船只,不管动用什么方法打捞船骸,就是打捞不着。如泥牛入海踪迹全无。据考证,大约在西汉末年,公元元年左右王莽时期,“魔鬼三角”区基本可以通帆船,到唐宋时期水上船运已有相当规模。元朝初年,水上交通相当发达,南来北往,航船增多,翻船事故也多。为保平安,当地人们建了一座“老爷庙”。从公元前至今,这里不知翻了多少船,淹死多少人,谁也无法估数,这些翻沉的船究竟到了何处,也无法说清。正因为此处变化莫测,神奇惊险,才被戴上“中国百慕大”的桂冠,闻名世界。

世界上另有一个就是在美国东部的大西洋上,大约北纬30°,西经67°有一片神秘的魔鬼水域,飞机在上空飞行、轮船在海洋中航行,往往发生神秘失踪之事,经常出现沉船、翻船的海难事故,美国人称为“魔鬼地带”,世界上称这一水域为美国的“百慕大”。

在地球的东部和西部两个基本对称的地理位置,由于地球的东部发生了多次强烈运动,严重造成断裂、断陷,而且沉陷、断裂的深度,从几十米、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深渊,加上庐山的阻挡和赣江河道的影响,出现了东、南、西、北风向不定,以及五条河流的不同流向汇聚,造成了中国“魔鬼三角”区许多神奇莫测的特殊现象。两千多年前,由于科学不发达,每次遇到这种特殊情况,天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惊涛骇浪、船翻人亡,老百姓视为有妖怪出现,当年地陷沉了鄡阳县,也是在这种恶劣天气时下沉的。老百姓看不清天空,只见黑雾弥漫,恶浪涛天,视为孽龙作怪,翻云吐雾,张牙舞爪在空中作法,掀翻了航船,吃掉了船上的人……等等。

在经历悠久的年代,“魔鬼三角”区虽神秘莫测,但毕竟是鄱阳湖的始祖,鄱阳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而“魔鬼三角”区又像是母亲湖的心脏。这位巨大的母亲养育了鄱阳湖畔一代又一代的儿女,鄱湖儿女们不断去探测她,研究她从而能更全面地了解她、保护她。通过科学预测鄱阳湖现在发展演变的趋势,可能在数十年、数百年之后,还会出现2000年前的鄡阳平原,再现身离间鄱阳湖,赣江主支西去联合修河潦河成为西鄱阳湖,今天鄱阳湖的水被迫南迁,另安新家。而核心“百慕大”巍然不动,仍起着母亲湖心脏的作用,为繁衍更优秀的鄱阳湖儿女而贡献出伟大的母爱。

(六)庐山的形成

第三纪时期鄱阳湖地区有一系列由北向东的大断裂,而且断裂深度大于20公里,使上地幔的基性岩沿断裂上浸,形成了一些绿辉长岩墙。在庐山东侧还有一条倾向东的倾角平缓的大型折离断层,断距达1.5公里以上,将断层下盘地壳深部的古老变质岩拉到浅部,形成了著名的庐山变质核杂岩。这一构造事件大约发生在4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时期。随后,庐山又产生了一次由东向西的推覆,变质核杂岩也形成了一个背形褶皱,从此才第一次奠定了庐山的雏形。

约2至1.4亿年间称为“侏罗纪”,是恐龙动物群及裸子植物繁盛时代,岩浆断裂活动非常强烈,形成了大量内生矿产。巨大的幕埠山、九宫山、衡山、苏山、蔡岭花岗岩体及阳储岭、城门山、武山、洋鸡山花岗闪长岩体,都是这时期产生的。

二、鄱阳湖区最早开拓的先民

(一)

公元前350万年至100万年间称为“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早期”,也称为“早更新世”。有关专家对庐山、黄山、天目山的第四纪研究后认为,含鄱阳湖地区在内的中国东部地区,也产生过冰川,而且认为庐山地区产生过1次至2次“亚冰期”。奇怪的是,古人类也恰好与第四纪大冰川期同时出现,也是同时结束的,故而有人将第四纪称为“人生纪”。

这一时期,相当晚期猿人之蓝田猿人生活时代的公主岭期,北京猿人生活时代的周口店时期。根据考古研究,与晚期猿人生活的动物群如:大熊猫、剑齿象、猩猩、巨猿、水鹿、豹、水牛、野猪等,也在同期出现。

20万年至12万年间气候变暖,这时相当早期智人(远古先民)生活时期。鄱阳湖一带的黄土及古赣江一带的沙山都是那时形成的。

6万年至12万年这期间气温冷暖交替更加频繁,这是相当晚期智人生活时代。中原最晚的智人也就是鄱阳湖畔的最早人类出现。6至1万年间,中华大地还在原始社会末期,境内大部落自行联盟;中原地区炎黄部落联盟是其中一部分,他们主要活动在华北平原,北达燕山南北,南抵江淮流域,东临东海,西至甘肃,其中第二部分是东方夷人部落,包括少昊氏、蚩尤、后羿等部落,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及中南半岛地域,其三是南方的三苗集团,《战国策?魏策》中说三苗居住在“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的北方。宋南北朝裴骃曰:“三苗之国,在洞庭而右彭蠡,今江洲、鄂洲、岳洲三苗之地也。”这就是说,当时的三苗部落联盟主要活动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的广袤大地上。九江就是上古时期三苗部落群体生活居住地之一。

这三个部落集团,在和平交往和战争过程中不断融合。因此,上古时期鄱阳湖,九江的先民大多数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三苗部落家族、氏族、胞族的部落成员组成,其中也夹杂少数中原炎黄部落、东夷部落的人员。

“三苗”,是中原地区对南方众多氏族部落的泛称。有些古籍上讲所谓“三苗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因为只有把失去血缘纽带、淡化血缘概念并且已进入阶段社会的各个领域群体包括在一个更新型更大的共同体中,才有可能组成国家。当时南方的三苗集团不具备组成国家的必备条件,只能称为由众多氏族组成的部落联盟。

《韩非子·五蠡篇》云:“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在依山滨湖的鄱阳湖畔,先民们打猎、捕鱼,这是获取食物的主要来源,同时也进行原始农耕活动,诸如稻、梁(粟类)、菽(豆类)等农作物的播种。他们能制作陶具,饲养猪、狗之类家畜,居所多为竹木搭建的草棚,草屋以避风雨和野兽蛇虫侵扰,服饰以兽皮和植物枝叶为主。从不同的氏族部落地域交错情况分析,鄱阳湖区域上古时期祖先的图腾极可能以犬、熊为主。从考古发现的殷商甲骨文算起,它们年代比尧舜时期大约晚200年左右,甲骨文的创造有一个历史过程,上古时期鄱阳湖祖先也必然有除语言以外的记载,以便相互沟通。

早在黄帝时期“三苗集团”就经常与中原炎黄部落发生战争,鄱阳湖区一带就是征战的古战场之一。到了尧舜时期三苗部落经常不听从势力强大的中原部落管制。《史记?五帝本记?尧篇》载:“三苗在江淮、荆洲数为乱”;《尚书?大禹漠篇》中有“苗民逆命”的记载,于是舜命禹去征讨三苗,这时有位叫“益”的人劝禹利用手中强大军事力量和威慑作用,规劝三苗和平解决冲突,以避免一场大规模杀戮,禹采纳了这个建议。三苗臣服后被迁往“北之漠野”各地,其中鄱阳湖一带未参加“逆命”的三苗先民留下来后,成为鄱阳湖地区的先民,也就是鄱阳湖区最早的祖先,后来成为鄱阳湖区域的土著人。

鄱阳湖畔和中华大地其他地方一样,经过千百年的刀耕火种辛勤劳作,逐渐进化演变成渔樵耕读,把湖滨、沼泽、丘陵荒无人烟的土地改造成一片片良田沃土。

从此,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这一代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开创了鄱阳湖,把鄱阳湖畔变成美好的家园。

(二)

●最早的农业鄱阳湖畔的原始农业萌发于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间居住在鄱阳湖畔各地的先民们,已经能磨制出各种形状的石器,掘土耕作,种植农作物,并进行狩猎、捕捞和采集,制作陶器,用从厚到薄的各种造型作生活用具,还制造纺轮,用野生纤维织布做衣,开始掌握农耕,拥有建屋制陶、渔猎、纺织等粗简的生产制作技术。

水稻是当时的主要种植物,在修水山背,九江神墩遗址中考古发现大量含有稻杆、稻谷壳的泥土。同时在山背遗址中还发现碳化的花生,这表明当时此地就已经开始种植了花生。

1961年,在修水山背跑马岭遗址中,发现各种石制生产工具89件,这些石器特点鲜明,磨制精巧,体大身长,浑厚粗壮。

此后,在九江神墩、武宁溪、湖口文昌湫等遗址中,相继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锛、石斧、石铲、石钻、陶纺轮等。

在各地房址,出土的众多陶器中,发现了包括鬻、豆、鼎、壶、碗、钵、盂、缸、瓢、器座、器盖等在内的生活用品,从而佐证了先民们已经结束了那种到处开荒游居的状况,开始在土地上立足,轮流耕作的定居生活,从农业的原始生荒耕作制阶段进入了“锄耕”熟荒耕作制阶段。湖口文昌湫等遗址挖掘中还发现,先民开始意识到土壤肥力的效用与作物生产的关系。因此,采用火耕,即开辟了土地,又增加了土地的肥效;先民们懂得土地肥效耕尽即抛荒,另辟新地的重要作用。

在原始氏族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财富的积累,逐步形成了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立阶级,从此进入奴隶社会。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是从夏朝开始,历经商、周、西周、春秋。解放后南方的商周考古取得可喜的成果。赣北鄱阳湖地区是商周文化比较密集的地方,已发现遗址约计84处,其中浔阳区1处、九江县23处、彭泽2处、湖口1处、都昌2处、星子1处、德安1处、永修3处、武宁1处、修水48处、瑞昌1处。有些遗址留在新石器晚期遗址上层。已挖掘的有九江县神墩遗址上层、德安县石灰山、湖口县下石钟山泛舟岩、九江县磨盘墩等居址和瑞昌市铜岭矿冶址。

奴隶社会的商代,江西境内有两支并行发展的青铜文化,那就是土著的万年类型和中原文化南来与土著文化融合的清江吴城类型。鄱阳湖区九江神墩和德安石灰山遗址商文化的发现,证实中原文化是从赣北这个大门进入江西境内,鄱阳湖区与土著文化相结合,然后形成遍布全省商周青铜文化。鄱阳湖商周文化遗存中,尚未发现奴隶主的住室和墓葬,因而不能全面反映奴隶社会的面貌。但据考古资料可以证实鄱阳湖区与全国的发展进程一样,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解体,进入了人压迫人的社会,由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器时代。考古出土精良的青铜器如刀、矛、镞,是奴隶主为了强化国家,装备军队。奴隶主为了奢侈的物质享受,制造各种造型奇特美观的青铜用具。这些青铜器的制造,表明了奴隶的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均被奴隶主所占有。在鄱阳湖区商周遗址中所出土的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制品,这说明奴隶主虽然要提高劳动效率,但又不愿以昂贵的青铜制作工具来减轻奴隶的劳动强度。

春秋末期,各地诸侯长期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而进入封建社会。从赣北鄱阳湖地区这一时期的考古,充分证实最早的农业是从新石器早期约一万年前开始,通过长足发展延续至今。

(三)

●人类最早的治水专家——大禹全新世早期,长江过黄石后,分成了9条江,在6000年前,产生了一次海浸,海水沿长江而上直达扬州一带,同时在九江市以北的9条江分布地带,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彭蠡泽。之后海水退去,九江市以北出现了古长江主体及一些湖泊。约4000年间又发生一次海浸,彭蠡泽再次形成。海水淹没了田地、房屋、人畜、老百姓无处安身。哭声震野,那年正是帝舜继位做天子的时候,他召集众大臣商议,根据四岳的推举,决定派禹去承担治理洪水的重任,禹婚后的第四天便受命出发。

禹为人聪敏勤奋,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德行可敬,仁爱可亲,言行可信,做事认真负责,是百官的良好典范。禹王宫禹受命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去实地考察洪水泛滥情况:他翻山越岭,不顾劳累,认真思索治水方法。在外面奔波了13年,几次路过家门都没回家探望。

治水是从冀州开始的,在冀州首先完成了壶口的治理,又治理了梁山和岐山。平整了从太原到太岳山以南的地区,疏通了衡水和漳水,理顺了恒水和卫水,连大陆泽也整治一新。

济水和黄河之间是沇州:这里有9条河,都得到疏通。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间是徐州:这里的淮水、沂水治理以后,蒙山和羽山一带便可以种植作物了。大野泽成了蓄水湖,中原的洪水自然全部退去。淮河到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汇集成湖(这就是最早形成的彭蠡泽,后来的鄱阳湖),形成了南归雁的栖息湿地。史书曰:“洋鸟幽居,彭蠡栖驻。”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在这里入海,震泽地区终于平静下来,经过这样的治理,这里又看到了密布的修竹、繁茂的野草、高大的树木。

荆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这里的长江、汉水流入大海。长江的支流有了合适的通道,沱水、涔水得到疏导,云泽、梦泽得到治理。

就这样,禹带领众人一起治理了汧山、壶口山、砥柱山、太行山、西顷山、熊耳山、嶓冢山、内方山、汶山等9条山脉,又疏导了弱水、黑水、黄河、漾水、长江、沇水、淮水、渭水、洛水等9大水系。所有的山川、河流、湖泊按照不同地理位置和地形状况都得到了合理的疏导以后,中原大地终于成为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帝舜为了表彰禹治水的功劳,赐给他一块黑色的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从此太平安定。百姓为了纪念这位治理洪水的大英雄,把禹尊称为“大禹”。并为他著书建庙,很多地区都有大禹神像,后人敬奉,流芳万世。

三、鄱阳湖区县、市的建置沿革

(一)

鄱阳湖地区开发很早,对建置沿革史志所载亦不尽同。按吴宗慈、辛际同合编《江西省古今政治地理沿革总略?83县沿革考略》为蓝本,对汉柴桑县、晋阳县群为滥觞的九江郡县历史沿革(同州、郡及鄱阳湖畔其他县的废置从略)简辑如下:

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鄱阳湖境内便有先民劳动生息,属古三苗族活动区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