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鄱阳湖
11384100000029

第29章 沿湖县、市概况(9)

●刘聘山(1896年——1933年)。都昌镇五龙村人,1926年3月经刘越、刘肩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任中共都昌支部,都昌地委委员兼工委书记。国民党都昌县党部执委兼工人部长、常委,后又任中共鄱阳县委书记,负责领导鄱阳、余干、弋阳、横峰等地的革命斗争。1927年7月于响水滩分水岭与该地靖卫队相遇,因被搜出所带手枪,而作“共党嫌疑”惨遭各种酷刑。12月被营救后又积极领导革命工作,因屡受刑伤及忘我工作,刘聘三积劳成疾,便一病不愈,溘然长逝。建国后,追认为革命烈土,移葬南山烈土陵园。

●刘龙嗣(1907年——1934年)。刘龙嗣,汪墩老屋刘村。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3月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特务队长(又称“敢死队”)5月参与领导和组织茅垅春荒暴动,胜利后创建革命根据地。事后又参加了攻打沽圹海关的战斗。为了反围剿转战到鄱阳山区,7月赣东北游击大队负责人英豪牺牲,部队被都湖彭4县联防队包围,激战7昼夜后突围去景德镇,后编为红十一军,中央红军系列,任红军团长转战闽北。1934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在福建光泽县壮烈牺牲。

●王满香(1915年——1937年)。王满香,女,都昌县红光林场曹钥村人。1935年1月,红七军团一部,在主力红军北上、国民党重兵围剿下,转移到武山山区开辟游击根据地。在中共都湖鄱彭中心县委和红军游击队负责人田英教育和带领下,王满香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红军游击队处境相当困难。敌军为了围困和消灭红军。国民党当局和军队重兵围困武山,并到处筑碉堡、设防线,经常派部队进山“清剿”。王满香和乡亲们一起,千方百计掩护红军,帮助红军,为红军探听消息,为红军送粮、送药,沿路布置“消息树”,使敌人无法找到红军,红军对敌情却了如指掌,红军的队伍越剿越壮大,由原50余人发展到百余人,1937年4月,王满香奉命下山为部队收购子弹,他用山货打动了一个国民党军班长,买下两袋子弹,当她把第一袋子弹送上山去,再取2袋子弹时,不幸被敌人发觉。那卖子弹的班长见事情败露,害怕她受不了刑,会供出自己,便慌忙供出了私卖子弹的事,于是敌人就追问王满香,另一袋子弹哪里去了,并要她带路攻打红军,王满香宁死不屈,一字不招,敌人把她吊起来用皮鞭猛抽,她坚决不招,又改用踩杠子逼,仍无供,最后敌人竟残暴地用所谓“打震天雷”的酷刑,即将一根劈有口子的木桩钉在地上,尔后把王满香两拇指绑在柴桩上,再往口子里打楔。楔一分一分往下打,她一次次昏死过去,直到一对拇指都打断了,依然还是没有招供,在一位普通的山村妇女面前,凶残愚蠢的敌人懦怯了,最后只有以死来威胁,王满香却毫无惧色地走上了刑场,牺牲时只有22岁,一位无党无派的山村普通妇女,为了支援红军革命,竟坚贞不屈献出了自己年轻生命,她的品德、精神、意志,就是鄱阳湖畔的“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鄱阳湖畔的人民永远纪念她!

10.候鸟王国

都昌水域辽阔、湿地宽广、沿湖植被茂密,是各种候鸟活动的好地方,全县有五大候鸟栖息地。

⑴棠荫岛,座落在周溪最南端,四面环水,岛上古樟群绿绿葱葱,岛内有占地3/4的内陆湖,为候鸟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地,天鹅、白鹤等珍禽,每年数万只在这里栖息,环内湖栽种了万余棵欧美杨树,大片草地上丰富的水草和昆虫为候鸟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充足的小鱼小虾又没有任何污染,所以每年来这里越冬的候鸟逐年增加。

⑵多宝乡仁义村委会李洞林村地处鄱阳湖之滨,三面环水,故称“半岛”,村后山环水抱,树林茂密,冬季一到,鄱阳湖上成群结对的大雁、天鹅、东方白鹳、白琵鹭、黑琵鹭,三五十只结伴同行到此越冬、栖息。而夏季一到,又有10多种鹭鸟来此联姻繁衍,夏季候鸟有白鹭、苍鹭、青鹭、金雕、中华沙鸭,数量最多达20多万只,因此半岛成为真正的鸟的天堂。

⑶万户镇宋家村地处鄱阳湖边,宋家汊湖,这里湿地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每到秋冬季来临,这里吸引了成千上万只候鸟越冬,小天鹅、灰鹤、白额雁、豆雁、鸿雁、反嘴鹤等国家级和省级保护鸟类230余种,20多万只。

⑷苏山乡雷山村委会达子嘴村,该村依山傍水,树木绿葱茂密,湖边湿地成片,每到冬季候鸟成群,大雁一排排、一行行布成人字飞往达子嘴湖边林里越冬,它们种类繁多,有丹顶鹤、鸿雁、天鹅、白鹤、白琵鹭、黑琵鹭等10多万只来这里越冬。夏季一到又有许多鹭鸟来这里繁衍生息,不断壮大鸟群。

随着气温不断回升,鄱阳湖越冬的候鸟纷纷往北迁徙。而来到鄱阳湖繁殖后代的夏季侯鸟却与日俱增,进入高峰期。“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鄱阳湖畔的苏山乡雷山村委会达子咀自然村,山青水秀、鱼米之乡,更是苍鹭、白鹭等各种鸟类栖息的最佳乐园。近年来,村民们为了不打扰鸟类的生活,主动搬迁,给候鸟腾地盘,而且搭棚看护,鸟类也很通人性,我们善待它们,因此吸引着千百只苍鹭来此安家乐业,成为鄱阳湖区域最大的苍鹭栖息地之一。

⑸大矶山。春分前后,有一批从多宝马影湖飞至大矶山内湖的候鸟,它们在此等待其他地方的候鸟群,集中觅食,补充营养,准备结伴北上。

11.都昌鱼港

鄱阳湖为季节性吞吐湖泊,枯水如带水落老港,都昌县所辖湖区有渔港60多条。

⑴矶山港,东南起白都村土地庙,西北至两河口,自东南向西北,分段又称“书院里”、“大咀头”、“仙鸡嵇”、“滩子上”、“狮子山潭”、“团头上潭”、“鲫鱼石”、“小矶山港”、“杨天池口”等。纳黄金咀港与输湖等水源,长25公里,产各种淡水鱼类、蚌、鳖等,以北岸矶山得名。为都昌镇与北山乡渔民主要捕渔场所。

⑵黄金咀港,又名“大港”、“四门港”、“七房港”。南长河中段。南起周溪港口(又称“饶河口”,1955年签有协议),北至白都村土地庙,长12公里,黄金山向港边伸出似咀状,而且此处鱼产量之多,当地视为出黄金之地,是和合乡渔民主要捕捞场所,故名“黄金咀”。

⑶五股港,又名“大洪流水”,南长河南段,南起铁门槛,北至周溪港,长14公里。据清代契据,此港分别由高安、新建、鄱阳、都昌、余干等县的5个村庄共管,故名“五股港”。是周溪镇渔民主要捕渔场所。1955年棠荫村、周溪镇、和合乡就此港下游捕捞界线签有协议书。

⑷沙港,位于都昌镇西南6公里处,承泥湖大道,陶、杨二港水,注入南长河,长11公里,平均宽400米,枯水期水深0.5米至3米,盛产淡水鱼类、蚌、鳖等,湖底多沙,故名“沙港”。是都昌镇与永修县松风、松门渔民共同捕捞场所。1957年双方就此港使用权签有协议书。

⑸龙潭港,又名“龙潭湖”。位于南岸洲中部,龙潭大洲,沙港洲西侧,承赣江中支水,经朱子港,八华连,分6支流入泥湖,长13公里,宽300米—500米,深3米—10米,中段是鱼类良好的越冬场所,旧习秋禁冬捕,为和合、芗溪乡淼期与南昌、新建县渔民共同捕捞场所。

⑹八华连,又名“扒网岭”。位于南岸洲南部,官舍洲头与朱子港水汇集赣江中支水源,分8个支流分别注入龙潭港与明沿河,流向泥湖,长10公里,宽200米—500米,枯水期水深2米—7米,是各种淡水鱼越冬的好场所。

⑺西港,位于上岸洲南部,承饶河及珠湖水,注入上、下套湖,长8公里,宽40米,深2米—3米,是南峰、芗溪、万户等乡镇10吨以下小船来往鄱阳湖的主航道,为南、芗渔民的捕捞场所。

⑻南山港口,又名“太子河口”、“东湖口”。位于南岸洲北部,是打草的船只进出南岸洲的总门户。承南山港及东湖水,注入五股港,长7公里,宽40米,深0.7米—1.5米,盛产鱼虾,为周溪乡渔民捕捞场所,1972年都昌、新建两县签有《南山港口使用协议》。

⑼老爷庙港,西长河南段,南起两河口,北至老爷庙以北3公里下水口,长11公里,为多宝乡渔民主要捕捞场所。

⑽马鞍港,又名“土目港”。西长河北段,南起铁树基,北至屏峰,自南向北分段又称“铁树基”、“土目咀”、“易流咀”、“下石凸”,全长7公里,以港东马鞍山得名,为苏山乡马鞍村委会渔民主要捕捞场所,1955年,都昌、星子、湖口3县就此港捕捞秩序签有协议书,1957年都昌、星子两县又签有补充协议书,1963年苏山马鞍村委会又与和合乡签有捕鱼协议,1981年都昌县政府农办作出调整,并发有通知。

⑾东港,位于都昌万户镇驻地东南3公里处,承平池湖水,注入小鹅坊湖,长2.5公里,宽25米,深1米—2米,为万户镇渔民主要捕捞场所。

⑿虬门港,位于周溪镇东南3.5公里处,周溪圩堤建成后,为撮箕湖底港,长5公里,宽150米,为周溪镇渔民捕捞场所。

⒀布袋湾港,位于周溪镇西南5公里处,原为周溪老港下游。周溪建坝后滞流,长4.5公里,宽250米,深2米—3米,是周溪镇渔民捕捞场所。

⒁潼津河港,又名“潼子河”。位于都昌和鄱阳交界处,承田畈之水,注入青皮滩港,长30公里,宽80米,深2米—3米,汛期水面5012亩,南峰、芗溪渔民与鄱阳当地渔民有共同捕捞习惯。

⒂南门港,位于都昌县城西南侧,以矶山湖上坝至矶山港,长1.5公里,宽80米,1972年疏竣后约深4米—5米,汛期水面211亩。由都昌镇和北山乡共同管理使用。

12.都昌草洲

鄱阳湖本为洪水一大片,枯水一条线,湖水落老港时,湖区露出片片草洲沙滩,都昌湖港总面积53万亩之多,占全县所辖鄱阳湖面积的28.4%。其中草洲由北至南分为四大片:漳田河西岸草洲、上岸洲、下岸洲、南岸洲。

⑴漳田河西岸草洲,位于中馆乡政府所在地的东南方,南峰乡政府所在地东北3至8公里处,列漳田河西岸。有大小草洲10片,总面积达4733.5亩,平均海拔15.5米。其中主产湖草的有银宝湖草洲,湖草面积1140.8亩;青林湖草洲,湖草面积为90.5亩;蛤蟆洲,湖草面积为15亩;和尚洲,湖草面积50亩,铜门洲(又名“铜板洲”),湖草面积200亩;珠池湖州(又名“朱咀湖州”),湖草面积1300亩。

⑵上岸洲,位于南峰乡政府东南7公里处,与鄱阳县草洲接埌,东至青皮潭港,南靠硬头米港及五港,西邻余晃村湖岸,北达鄱阳县苗山金村草洲,总面积67570亩,其中草洲面积达5605亩,(包括座落在上岸洲与下岸洲之间的西港洲及麂脚洲在内),平均海拔15米。该周范围共有大小洲滩10片。其中主产湖草的有:石马洲(又名“上岸东洲”),湖草面积为1500亩;小狭港洲(又名“上岸西洲”),湖草面积562亩;黄金垴草坪,湖草面积210亩;荷叶湾洲,湖草满级80亩;黄埠埂草坪,湖草面积30亩;吉池湖垴草坪,湖草面积20亩;麂脚湖洲,湖草面积800亩;西港洲,湖草面积900亩。

⑶下岸洲,位于都昌镇东南35公里处,与鄱阳湖草洲接埌,东至南湖,南至乐停、长山路一线,西到焦潭湖,北邻大沙洲及白沙头洲,总面积8050亩,其中草洲面积6000余亩,平均海拔15米,地处南峰、芗溪、万户镇之间。该湖包括大、小草洲8片,均主产湖草,最大的草洲名“大风洲”,面积1600多亩,最小的草洲名“仑洲”,面积150亩。

⑷南岸洲,位于都昌镇东南约20公里处,东南至西南与南昌、新建、永修相连,位以鄱阳湖南岸而得名,总面积220585亩,平均海拔15.5米,主产湖草、芦柴,为沿湖都昌县12个乡镇农民、渔民打草砍柴的场地。

建国前,由于官方对湖港、草洲没有规范管理,都昌农民打湖草非常辛苦,他们带干粮,搭茅棚在湖洲上打草,经常与南昌、新建、永修、鄱阳、余干、万年等邻县农民为界址之争,发生械斗,流血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野蛮的说法“势管山林,力管湖”。鄱阳湖沿湖农民既怕打草又必须要打湖草,因为湖草是肥田的主要肥料,所以再辛苦也要打草,鄱阳湖畔有句俗语叫“读书怕过考,种田怕打草”。这种艰难困苦的日子一直延续到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湖港、草洲界址纠纷,省、市县各级政府成立专案领导小组,实地勘察,根据实事求是,以历年旧界址为基础,及按建国后的法律法规重新核准,画图定界,从此各守本分,依法管理和谐相处至今,湖港、草洲还是鄱湖候鸟栖息、觅食的最佳场所。

(五)湖口县

1.地理状况

地处江西北部,长江南岸,西濒鄱阳湖,九江市辖区,面积669平方公里,人口27.6万人。全县辖5个镇、7个乡:双钟镇、流泗镇、马影镇、武山镇、城山镇。大垅乡、凰村乡、张青乡、文桥乡、时垅乡、舜德乡、流芳乡。共有十五个居委会,122个行政区,境内有10个国有农、林、渔场。县政府驻双钟镇大中路54号。县境除东南丘陵起伏外,均为平原和低丘岗地,西北地区湖泊港汊众多。

境内交通便利:铜九铁路、九景铁路、九景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景湖高速公路、湖九公路穿境而过(湖口至九江)和牛湖高速公路(安徽牛矶至湖口)等。

特产有短吻银鱼、中华绒毛蟹、湖口糟鱼等。多处景点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钟山、鄱阳湖仙岛大孤山(又称鞋山),还有地下宫殿龙宫洞、新石器晚期遗址、西周遗址、古彭泽县城遗址、上甲县遗址等名胜古迹。

鄱阳湖在湖口水域总体可分为三部分:一、婴子口至湖口溺谷状湖区为北湖,以南为南湖,以矶山至四望山一线,把南湖又分为东、西两湖,据鄱阳湖区湖下地层资料,北湖湖口地区,洼地上有15米至20米的灰黑色湖相淤泥层,表明长江谷地和北湖曾为长期湖泊区,即《禹贡》中的“彭蠡湖”所在。湖泊层向南逐渐变薄,甚至消失,使红土层露出湖底。如康山以南和军山湖底均如此。这说明南湖的形成年代较后,是由彭蠡湖不断扩大,向南淹没了河流冲积平原而形成今天湖沉面貌。在湖口水域的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出现了水分清浊两色的奇特现象蔚为壮观;有诗赞曰:自古天险湖口关,水分两色在其间,天下奇景唯此处,岸边还有石钟山。

2.石钟山

石钟山有上下两座,均在湖口县城,倚南滨湖为上石钟山,靠北临长江为下石钟山,两山对峙,相距1200米,新建的城防堤将两山连结。上石钟山与森林公园,鄱阳湖大桥,雁列山隧道相连,石林耸立,境地幽静,古建虽被毁坏,但尚存魏征、李渤、苏轼、黄庭坚、王安石,常遇春、郑板桥、曾国藩等历代名人摩崖石刻、碑刻80余处之多。其一李渤撰写的《石钟山记》;其二苏轼曾3次过湖口县、第一次,宋元丰七年6月到湖口,探访石钟山后所作的《石钟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