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把孩子培养成才
11381700000008

第8章 教育孩子要对症下药(2)

调查显示,有65%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严重地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前途命运,应当引起关注。

孩子之所以产生自卑心理,大多都是与某种成长中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在某种事件的刺激下形成的。

父母帮助孩子战胜自卑心理,愈早进行,效果愈好。同时,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用正确的方法鼓励孩子自信和坚强。

1.要孩子克服自卑感,首先父母自己要有自信心父母要多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管是身体方面还是其他方面,要引导孩子能够扬长避短。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改变消极的心态。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一段语言暗示之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美国参议员艾摩·汤玛斯,小时候因身体原因,就有着较强的自卑感。他的妈妈就是通过引导儿子实践语言暗示帮助儿子克服自卑感的。他的妈妈这样说过:“……儿子,你的身体不大好,你可以用你的头脑为生,用自己的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宣传鼓动的力量……”因此,艾摩在妈妈的教育下,避开了身体上的劣势,克服了自卑感,终于获得了成功。

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讲,许多人都有着自己的缺陷,都会产生自卑感,关键要能够克服自卑感。

2.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认识自己就得拿别人来作比较。我们通常不提倡逆向比较,即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但对于“羡人之长,羞己之短”的孩子来说,选择别人的短处,作为逆向比较的对象,对于消除自卑心理,达到心理平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有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可改变他们的心态。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孩子的信心。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如穿着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

父母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些自己想达到的人格、心理品质,或是人生中重要的品质目标,如自信、乐观、负责、勇敢、团结、热情、聪明、独立、果断、自主等,一一罗列在本子上,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给这些词汇下定义,并随时补充、修正、完善这些词汇的定义。这个工作可通过下述三种过程完成: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看书学习;与人交流、向人请教学习。

重复上述工作,直到你的孩子对所下的定义感到满意和完善为止,到那时再让他看自己时,他已经成了一个对生活、生命充满了激情,积极向上的非常自信的人。

3.鼓励孩子克服恐瞑心理,勇敢面对挑战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自己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随意遐想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自卑的孩子很难取得成功,因此,父母应把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当作第一要务。

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心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自信源于家长的信任。孩子只有在信任的环境中,才能养成自信的心志,孩子拥有了自信,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孙杰从一所著名的中学毕业后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如今在一家著名外企公司工作。

据孙杰的妈妈讲,在孙杰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他们似乎并没有给予孙杰多少特殊的照顾。他们在孙杰心智发展的最初时期,注意对他的引导教育,使孩子早早地形成了良好的接受各种知识的好习惯。在孩子接受正规的社会教育后,他们则不必在孩子爱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好坏上操心,甚至可以在孩子上小学甚至上中学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离开孩子出国工作。在父母的眼里,孙杰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是家庭中的一般成员。父母在孙杰很小的时候就十分注意平等地对待他。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交流中父母不对孩子发号施令。在父母面前孙杰没有什么不敢讲的,只要他愿意,父母就会像同事之间探讨问题那样地听他从头至尾地把事情说完。小的时候听完孙杰对某件事情的陈述后,父母还要告诉他像这样的事情更清楚更简练的表达方式,当孙杰长大一点后父母只是就事论事地谈出自己的观点。他们从来没有否认过孩子对问题认识过程中的观点,在琐碎的生活中,父母对他所施加的影响是自己对工作的兢兢业业、生活态度的严谨和努力进取的求知精神。对于孙杰在上学期间一般家长都很重视的学习问题,他们则很少过问。他们更相信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鞭策孩子求上进,不断取得进步,通过家长的具体言行,让孩子去体会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

孙杰在两年的时间里获得了硕士学位,并开始在一家著名的公司工作。他工作得很出色,展示了自己极强的工作能力。当孙杰要到硅谷发展他的计算机事业的时候,公司老板以高薪挽留他。由于他刚刚在公司附近买了房子,又由于公司真诚的挽留,他暂时留在公司继续工作。不过,他只想在工作期间增长生活和工作经验。他还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打算。那年他24岁,他有着年龄上的优势。有着良好的学习基础,有着很宏伟的生活目标,他正为自己的目标继续像过去那样地努力,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某一特定行动会得到某种预期结果,通向成功之路是靠自己直面困难的坚定决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所构筑的。

托马斯·爱迪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不幸的是,如今的许多孩子并没有学会忍受失败和挫折带来的负面情感。即使我们相信自我激励的教育理论,他们也不愿意被看成是因为先天能力不足而导致失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孩子到了13岁以后,被看成“愚笨”比面对失败更让他们痛苦。

家长应考虑的是,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到底有多高,他们在孩子身上施加的压力有多少。许多孩子竞争力发挥不好的原因常常能够追寻到父母身上,因为他们给孩子的标准和要求设得太高,而且他们经常地批评,或者责怪孩子,已经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损伤,一个失败接着另一个失败,使他们的自信心完全崩溃。

当发现你的孩子存在失去自信心的问题时,父母能够帮助他的唯一的办法是鼓励他,而不是安慰他,或者帮助保持他的自怜心。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失败的承受力,例如:可以设置一些可以实现的目标让孩子去做,当他成功了,不要一股脑儿地给他许多赞扬,或者告诉他,他有多么的伟大;相反应该对他说,“你现在这样做,就对了,我想,你现在一定觉得自己很高兴,看起来,多作一些努力,还是有效果的”;这种话,对一个5岁的孩子,甚至10岁、15岁的孩子都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帮助孩子纠正不肯认错的毛病“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古人对待过错的看法。任何人都难免有过错和失误,重要的是勇于改正,如果有错肯承认、肯改正,那么就表现出了道德品质的优异。

余涛是某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好运动,酷爱足球,连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也经常踢着足球。有一次,当他回到自家小区的院内,见时间尚早,便索性与同伴们在院内踢起球来,不料,他用力过猛,皮球直接飞入小区刘阿姨家的窗户,顿时,玻璃粉碎。碰巧,当时刘阿姨家没人,余涛抱着侥幸心理回家了。但此事却被别的孩子看到了,他将余涛踢球的事告诉了刘阿姨。第二天,刘阿姨问余涛:“我家玻璃是不是你踢碎的?”余涛却拒不承认。

唤醒孩子内心的责任心,才能让孩子在心理、思想上起深层次的变化。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认识自身的错误。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爱好、性格及特有的心态,这样,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诚实,知错必改,少走弯路,早日成功。

怎样教会孩子正确对待过失,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1.父母应及时进行教育孩子做错了事应及时进行教育,时过境迁再进行教育,会使孩子失去真实感。

2.父母应以理服人

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在进行教育时,必须“晓之以理”,使孩子明白所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对。

3.父母的批评不应重复

孩子做错了事,应当避免多次重复教育。如父亲说过了,母亲又接着说;今天说过了,明天又接着说,这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感受性比较敏感的孩子更应特别注意。

4.父母的教育应前后内外一致

教育必须保持一贯性。切忌在自己心情好的时候,见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进行教育,心情不好时则进行责备、训斥。教育必须保持一致性。如果对一种行为表现,母亲说对,父亲说错;今天说错,明天又说对,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只有看父母的脸色行事。

5.父母应注意家丑不外扬

孩子做错了事,能在家里进行教育的,不必拿到外面去。有的父母常吓唬孩子说:“明天我到学校去告诉你的老师。”这样使孩子产生恐惧或不信任感,其结果不会理想。

6.父母对孩子的抵赖行为应绝不客气孩子做了错事,父母必须从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一语中的地严肃而又中肯地指出其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彻底揭穿其借口抵赖的心理,并帮助他找出今后改正的办法。这样做,就可以达到批评的目的。

帮助孩子克服不爱动脑的毛病

思考是学习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父母要从小训练孩子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日有所得。

侯申奥每次做家庭作业时都要妈妈帮忙,妈妈几乎每次都说他:“你已经是四年级学生了,做作业时要先自己动脑去想,实在想不出再来问我。”可侯申奥总是缠着妈妈,在妈妈帮助下才能完成作业。对此,妈妈很无奈,不知该怎样纠正儿子这种毛病。

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经过思考的学习,一种是经过自己思考的学习。我们可能有这种体验,没经过思考的东西,即使学了,也会很快忘得一干二净。学习理解了,加上自己思考后的东西记得最牢,往往会一生受用。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的道理。

而孩子们现行的学习方式,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主要是第一种,也就是不经过自己思考的学习,原因当然有教育本身的问题,也有学生自己的问题。在孩子所接受的学习和教育中,家长和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学生记住了多少内容,考了多少分,而不注意留心孩子是不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会懒得去思考。如果这种倾向不能得到扭转,那么这一代孩子仍然是缺乏创造力的。

狄慈更说过:“进步乃是先取出盆中的婴儿,然后再倒掉盆里的水。”我们可以由读书而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米分开。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当书本、报刊、广播、电视、电脑上各种信息滚滚而来的时候,缺乏思考和判断力的孩子们,如何取得“去伪存真、弃粗取精”的进步,这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学会思考,是人的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

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下面介绍一些培养孩子思考能力的具体方法:1.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观察会把孩子带进问题的世界。在孩子提问的过程中,他的思考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2.认真回答孩子思考中提出的问题

有些孩子爱琢磨事情,随后会提出一些问题。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别以无聊或荒诞来定论,而应该认真加以对待。

3.开发孩子的大脑

人的大脑是智慧的发源地,充分开发孩子大脑的功能,会使他更加喜欢思考。左手和右手的协调对开发人的大脑很有好处,可以让孩子练习打字、弹琴、编织,练左手书法等。

4.经常让孩子领悟到事物的相对性

绝对的东西一般不需要思考,也不容易引起思考的兴趣。在遇到外国人的时候,家长可以问孩子:“在我们的眼中,对方是外国人,在外国人的眼中,我们是不是外国人呢?”还可以让孩子领悟到前后、左右、上下等都只有相对的意义。

5.经常让孩子领悟到事物的可变性

孩子们知道大熊猫喜欢吃箭竹,父母可以告诉他,远古时代,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孩子见到毛毛虫,会又害怕又厌恶,父母可以告诉他,美丽的蝴蝶就是丑陋的毛毛虫变的。这样不断地给孩子指出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变异,孩子的视野就会开阔起来。

6.进行科学启蒙

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的故事,点燃孩子智慧的火种,使孩子学会用科学的清晰的思路来观察、思考世界。

7.经常让孩子报告他的新发现

女课孩子报告说,“我发现火苗总是向上的”,“我发现木块在水里是浮着的”等,父母应该热情地加以鼓励和表扬。如果孩子没有发现什么,就要经常启示他某个事物、某个现象,让他逐渐有所发现。

帮助孩子战胜恐惧

孩子的恐惧心理,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做父母的应该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引导孩子战胜恐惧。

王小寒7岁了,是南京某小学学生,他聪明可爱,好学又好问,经常独自一人饶有兴致地看他的卡通,看得入神了,还禁不住模仿卡通形象的动作。当然,王小寒对这些神奇的形象也是极为佩服的。

这天,王小寒和往常一样按时去睡觉,妈妈关上灯,轻轻掩上门。没多久,王小寒突然惊叫道:“我怕魔鬼抓我,我不睡觉了。”他从屋里冲出来了,神色紧张,立即依在妈妈怀里。父母对小寒的行为感到诧异,以为他做噩梦了,急忙劝道:“寒寒听话,魔鬼不会抓你的。”可小寒却不断地说:“我怕,我不睡觉了!”以后的好几天,王小寒睡觉的时候都会有相同的反应。

王小寒的反常行为几天以来一直困扰着父母,在百思不解的情况下,爸爸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个星期天,一家人去了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娇惯王小寒,每次王小寒的表现都令爸爸妈妈极为不满意。这不,王小寒又不好好吃饭了,爸爸气极了,就把他关在漆黑的房间里,并说,魔鬼要抓走不好好吃饭的孩子,王小寒吓得大哭了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