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把孩子培养成才
11381700000007

第7章 教育孩子要对症下药(1)

孩子有缺点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

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孩子有缺点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父母既不应对此放任不管,更不要如临大敌。

许多家长整天为孩子具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犯愁。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们碰到一块,他们总是发出孩子不听话、调皮、爱玩游戏等抱怨之声。在对待孩子缺点的方式方法上,有些家长或者采取打骂、或者采取责罚、或者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应该说,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也是无法使孩子真正改正缺点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缺点,人人都会有缺点。就连大人也难以十全十美,何况这些还不懂多少道理的孩子呢?记得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孩子有缺点很正常,没有缺点的孩子才是不正常的。所以说,我们作为父母,既然生下了孩子,既然负起了教养孩子的责任,就要接受孩子的缺点,正视孩子的缺点,认识孩子的缺点,从而帮助孩子改正缺点。”是的,这位教育学家说得太对了。我们作为父母,负的就是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孩子浑身优点,没有一点缺点,那还要我们干什么?其实我们自己就是从有缺点然后改正缺点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有缺点才使我们越来越聪明。因此说,孩子的缺点并不可怕。我们既不要为孩子的缺点忧心忡忡,也不要对孩子的缺点视而不见,放任不管。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纠正缺点,发扬优点。当然,我们只有对孩子的缺点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认识孩子的缺点呢?

就像人本身有共性与个性一样,孩子的缺点也有共性与个性之分。共性缺点是指大多数孩子身上都存在的普遍的缺点。比如小一点的孩子都有好吃的毛病,即看到别人吃什么他就想吃、要吃;还有贪玩,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情没有耐心等,这些都是大多数孩子所共有的缺点,因此它们属于共性的缺点。个性的缺点比较特殊,大多是因特殊的环境影响而造成的。比如某媒体曾报道过一个小女孩,当时年仅七八岁,但每天要喝一瓶啤酒;有的孩子,从来不爱洗脸洗脚;还有的孩子爱拿别人的东西,贪图小便宜等。

不过,也有些孩子的缺点,其实并非是缺点,而是家长认识片面,把它当作缺点罢了。比如孩子老向大人问这问那,什么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有些家长答不出来,或者嫌烦,便动辄训孩子:“什么都问,贫嘴!”其实这不是什么“贫嘴”,而是他们求知的一种方式。因为孩子头脑一片空白,他们对什么都好奇,所以才有问不完的问题。还有的孩子喜欢把玩具或家里的钟表等拆开玩,结果把这些东西都弄坏了。父母不了解这是孩子的好奇心使然,同样认为是孩子喜欢捣乱、调皮。其实这些行为都不是什么缺点,如果能从另一面来理解孩子,他们的这些行为倒应该被看做是优点才对。不过,话说回来,即使孩子真的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也不必要担忧。

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孩子的父母。”这就把问题的根本揭示出来了。孩子有缺点是必然的,只要父母掌握了正确的、符合科学要求的教育方法,就能把孩子教育好,就能使孩子由“坏”变好,使缺点转变成优点。而凡是没有教育好的孩子,原因都在父母身上,是父母“不懂”教育孩子,或者是缺乏教育孩子的责任感,或者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孩子出生到世界上来,除了生理上有先天缺陷者外,他们赤条条一身,什么都没有带来。他们后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通过学习、模仿而得来的。环境给他提供什么,他就学习什么,习惯什么。而且在少年时期特别是童年时期及之前,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可以说,不论什么样的缺点和不足,都很容易纠正过来。

曾经有一个孩子,他三岁时,父亲因过失犯罪而被判刑。不久,母亲因单位停产也下了岗。他母亲后来出外打工一去不返,临走把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再加上爷爷常年生病,孩子便成了无人管教的孩子。三年后,爸爸出狱了。他看到儿子长高了,他很高兴但也很内疚。这三年,孩子变化很大,小时候曾是很听话的孩子,现在大人说什么他也不听。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他。在外面玩时,他经常同邻居的孩子打架,浑身脏兮兮的,从不知道讲卫生,而且满口脏话。到哪儿都不受人欢迎。据邻居反映,他还有小偷小摸的毛病。看到孩子这种情况,父亲决心要把孩子教育好。工作安定以后,正好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便为孩子订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学习计划。并且每天晚上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各种道理灌输给孩子。孩子本身就喜欢听故事,父亲每天讲过故事后,都和孩子讨论故事中主人公的言行和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孩子本就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不仅每天被爸爸讲的故事所吸引,而且渐渐地从故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没想到,这种方法还真管用,一年之后,孩子身上的各种毛病都改掉了。从二年级开始,他门门功课优秀,成了在学校中经常受表扬的好孩子。邻居们对这孩子的看法也完全变了。

从以上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那就是:孩子的缺点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信心,只要我们能针对孩子的自身特点,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那么,孩子就一定能改掉缺点、由差变好,并最终转变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教育孩子学会珍惜自我的价值

一个不懂得自我价值的人是无法发挥自身的潜能的。因此,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就必须让孩子懂得自身的价值,教他们努力激励自己,把自己最擅长的一面展现出来。

1.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懂得自己的价值所在,对于一个正在形成自己人格的孩子来说,认识自己的价值同样是必须的。

有一个孤独的孩子,常常悲观地问年长的智者:“像我这样没人看得起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生命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智者将男孩叫到跟前,递给他一块色彩斑斓的石头,并对他说:“明天早上,你拿着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是,你要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尽管男孩满腹狐疑,但他还是照做了。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里开始卖他的石头。男孩心想,一块石头会有人来买它吗?

让男孩意外的是,竟然有好多人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格越来越高。但是,男孩都不肯卖。

傍晚,男孩兴奋地向智者报告:“想不到一块石头值那么多钱!”

智者笑了笑,说:“明天你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记住,不论人家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在黄金市场中,有人的出价比头天的价格要高出10倍,男孩感到非常惊讶。

第三天,智者叫男孩拿着石头到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翻了10倍。由于男孩不管人家出什么价钱都不肯卖,这块石头被人们视为“稀世珍宝”。

男孩对此大惑不解。后来,智者语重心长地对男孩说:“孩子,人的生命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你明白吗?”

由此,男孩才真正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自己珍惜它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是稀世珍宝。其实,人就像这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热爱自己,生命就会有意义、有价值。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时,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孩子的价值,并珍惜孩子的价值。

2.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父母不仅要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应该在生活中积极地引导孩子去认识自己,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识。

那么,什么是自我意识呢?

简单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点、品德状况、学业水平以及与他人关系等的认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只有认知自我,才能发展自我,使自我能健康地成长。所以,只有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才能使自我的价值得以实现。

自我意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同样年龄的孩子,谁的自我意识水平高,谁的进步就快。因此,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生理的自我”意识阶段。

一般在三四岁之前,这一阶段的孩子能意识到自己的身躯就是“我”。这个“我”要吃、要喝、要玩、要睡觉。凡是喜欢的东西,都想要。这时的“我”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模糊的,但是,这个“我”也能感觉而且特别需要父母的爱护。

第二阶段:“社会的自我”意识阶段。

这个阶段大约在三四岁至十四五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孩子逐渐对“我”与周围的世界的关系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认识。“我”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我”要跟大家一样,“我”将来要走上社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第三阶段:“心理的自我”意识阶段。

走到这个阶段又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我”有了越来越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并运用这些思想观点去评价外界事物,个人的价值体系逐步形成,也有了自己的理想,努力朝既定的方向前进。在这个阶段,人逐渐变成了一个成熟的人,成为一个人格比较定型的人。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最重要的是其对这个人自身的自律及监控作用。具体来说,这种自律及监控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我定位。自我意识不断促使这个人思索“我”是什么?“我”跟外界有什么关系?“我”怎样做才是对的?“我”的优点是什么?“我”的缺点是什么?“我”与别人比较是好一些还是差一些?……这就是在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水平不断提高,都会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越来越趋于客观、正确,找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合适的定位。

二是确定自己要努力的方向。每个人都有要前进的追求,都希望更多地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承认,因此,在认识、评价自己的同时也在选择自己努力的方向。

三是及时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意识还能及时给自己提出坚持或改变行为的要求。应该说什么?应该怎么说?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些言行的内容和方式都会得到自我意识的及时调节和控制。

当然,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需要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来决定。一般来说,父母需要以生动形象的、孩子能够接受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从内容上讲,父母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只要经过“我”的努力,“我”就能够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一个优秀的孩子。

从方式上讲,父母可以尝试一下下面这些建议来培养孩子的“生理自我”。

鼓励孩子在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长得怎么样,身材如何;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手段,描绘出自己的形象,比如,鼓励孩子画自画像;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照片、作品进行分类、整理,按日期前后进行排列,或者按内容进行排列,建立一个较完整的成长档案;把孩子的各种“作品”收集起来并装订成册,让孩子能够经常翻阅、观赏,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通过这些措施,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自我意识。

至于“社会自我”的培养,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社会性的活动,比如选举活动,尽管孩子没有选举权,但是,这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成人的社会地位;小区里有集体活动,尽量带孩子参加;当然,学校的活动更是培养孩子“社会自我”的途径,对于孩子来说,学校是最好的小社会,这里有他熟悉的班级小集体,也有学校大集体,每次活动,孩子都能够作为一分子参加,并为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心理自我”的培养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如果孩子爱好体育,父母可以与孩子讲讲体育比赛,评论一下运动员的成绩及他们的心理素质;如果孩子爱好科学,则可以与孩子聊聊科学史,讲讲科学家的故事。这些不经意的活动,都能够影响孩子的看法、经验,甚至是孩子的理想。

对孩子不要过多地批评

孩子都渴望被赞扬,经常批评孩子的缺点,会导致孩子心灵麻木,不求上进。反过来,多鼓励优点,则会引导孩子积极进取。以进制退,是家长应掌握的策略。

我国很多家庭中,有缺点的孩子被呵斥与责骂是家常便饭,因为父母们认为,这完全是为了孩子好。岂不知,几乎百分之百的孩子会认为,大人们这些无休止的唠叨与责骂,简直就是“黑暗统治”,特别是对一些有缺点的孩子,更是一场灾难。父母也许不知道,没完没了的唠叨与责骂,会击垮孩子的自信,会促使孩子沉沦。

许多孩子丧失上进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求上进,恰恰是因为他们在取得一些进步并表现出自己有上进心的时候,被家长、老师、大人们忽视。而当他们不经意地又表现出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却会遇到父母们不顾场合、不讲分寸、不讲方式、无休止的呵斥打骂,或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唠叨,没完没了。

其实,父母与其揪住孩子的缺点和毛病不放,不如多下些工夫,多发现孩子的优点与长处,加以赞扬与肯定,用肯定优点的方法去纠正缺点,逐步将孩子引导到积极上进的道路上来。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家长,应该抓住这些闪光点,通过鼓励使它成为孩子进步的启动点,用这小小的星星之火,点亮孩子智慧的火炬。每个孩子都能迸发出点亮智慧火炬的火花,认真对待每一颗心灵迸发出的火花,发现它,抓住它,强化它,也就是说努力去发现、鼓励、扩大孩子的每一个优点,把每一个优点都当作潜在的启动点。

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也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一旦触发了这个启动点,孩子就会自动自发地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树立起远大的志向,从而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为了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意识,父母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时常问一下自己:我是看孩子的优点多呢,还是看孩子的缺点多呢?很多专家这样建议父母,在实施自己的家庭教育计划时,必须按照以下原则去做:(1)竭尽全力寻找激发孩子的启动点,不把眼光仅仅盯在孩子的问题和缺点上。

(2)要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3)在寻找启动点时,父母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不要为自己一时的挫折而灰心,要坚信困难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

要善于引导孩子克服自卑感

孩子需要自信,犹如幼苗需要阳光。如果孩子产生了自卑感,会像幼苗遭受暴雨冰雹的袭击,影响其茁壮成长。父母应坚持不懈地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建立自信。

自卑感是人的一种心理缺陷,自卑感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怀有自卑心态的人是不健全的,这对一个人终生的发展都有消极的影响,甚至会毁灭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因此,家长应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须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