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把孩子培养成才
11381700000026

第26章 要善于激活孩子内在的潜能(5)

一般有节奏押韵的材料,便于记忆。如果能充分利用孩子的机械记忆,让他们从小背一些儿歌、诗歌(要注意选择孩子容易理解的),对于开拓孩子的知识面,开发智力大有益处。另外,也可以把某些知识用孩子喜爱的歌谣方式传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6.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

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耳、眼、口、手)来参与记忆活动,能提高记忆的效果。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用三种方法让三组被试者记忆10张画:第一组:只告诉画了些什么。

第二组:给被试者看这10张画。

第三组:给被试者看这10张画的同时告诉被试者画中画了些什么。

过一定时间后,测试被试者的记忆结果。结果如下:第一组记住了60%,第二组记住了70%,第三组则记住了86%。可见,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能大大地提高记忆的效果。

总之,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给孩子安排一些有利于增强记忆的活动,培养记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丰富的童年生活及感觉经验才是儿童早期记忆发展的沃土!

培养孩子周密思考问题的能力

能不能全面而深入地思考问题,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也决定结论的正确性。天才必须具备全面而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领导他人看清问题的本质,避免出现失误,带领大家不断走向成功。

1.思路决定出路

美国阿拉斯加涅利新自然保护区的动物园里生活着大量的鹿,当地居民经常可以看到狼把鹿群追得四处逃命,许多鹿被咬得鲜血淋漓。

动物园为了保护鹿群,便对狼进行了大围剿。不久,狼被消灭光了。

鹿群没了天敌后,生活得非常安逸。它们整天在园子里吃草、休息,结果体质反而退化了,居然成群成群地死去。

为了不让鹿灭绝,当地居民请来了著名的动物专家来想办法。动物专家在自然保护区内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居然又运来一些狼放在保护区内。

当地的居民非常不解,鹿快要死光了,再放一些狼进去,鹿不是死得更快吗?

但是,动物专家的解释却不是那么回事。他们说:“每一种生物都有天敌,这样可以通过自然淘汰保持生物的优良品种,促进生物的生存繁殖,这就是生物链。失去了天敌,生物链就被破坏了,鹿自然走向了死亡。”

万物都存在于一个系统中,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考虑到与此相关的其他事物。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考虑一个事物,不考虑与这个事物有关系的其他事物,这种思考方式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只有周密地考虑各种情况,才有可能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把握住成功。

美国物理学家雷恩沃特小时候非常善于思考,他能够从其他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想到一些深入的问题。

雷恩沃特上小学的时候,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问道:“同学们,你们说1加1等于多少?”

“等于2”,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只有雷恩沃特呆呆地看着老师,没有回答。

老师有点疑惑,就问他:“雷恩沃特,你怎么不回答呢?难道你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雷恩沃特想了想,对老师说:“老师,我不是不知道1加1等于2,但是,您为什么要问我们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呢?您是不是有其他的答案?”

听了雷恩沃特的话,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老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被雷恩沃特言中了!老师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雷恩沃特说得没错。从数学的角度来说,1加1等于2,但是,从其他角度来说,1加1未必等于2。就像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里所说的,两个人互相帮助,两个人的力量就大于他们单个人力量之和。所以,我们要互相帮忙,互相关心,做个乐于助人的人。”

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写了一本名为《思考致富》的书。这本书出版后,重印了许多次,深受喜爱。因为,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如何运用我们的大脑去获得成功。思路决定出路,任何人要取得任何意义上的成功都必须运用头脑去思考。

孩子也是如此。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提出: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有优秀的成绩,而在于有优秀的思维方式。不善于周密地思考问题的孩子,没有资格去领导他人,最终只会受他人的领导。如果孩子善于周密思考问题,则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2.提高孩子思维的严密性

如果孩子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大脑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周密思考的能力,就要多向孩子发问。

有一天中午,北宋著名哲学家邵康节与他的12岁的儿子邵伯温正在院子里乘凉。这时,院墙外边突然有一个人探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

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

儿子说:“八成是个小偷,想偷点东西,看见有人就走了。”

邵康节却说:“不对。”然后,他启发儿子道:“如果这个人是小偷,他见到院子里有人,肯定会立刻缩回头去。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里有人,却还是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

儿子想了一会说:“哦,他恐怕是在找东西吧。”

邵康节又问道:“是的,但是他只瞅了一圈,那是找大东西,还是找小东西。”

儿子回答:“是在找大东西。”

邵康节又启发儿子道:“那么,什么大东西会跑到我们院子里来呢?那个人又是农民打扮,他会来找什么东西呢?”

这回,儿子坚定地回答:“他肯定是来找牛的。”

邵康节满意地点头道:“说得对,他是来找牛的。以后,你要多动脑筋才是。”

向孩子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这种封闭式的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答案不是唯一的开放性问题,如回形针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让你去郊游,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可见,向孩子发问还要有一定的技巧。

因此,父母要善于向孩子发问,并且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地指导。对于孩子回答得不是很恰当的地方,父母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发问来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帮助他找到正确的答案,使他开拓思维的广度。

要善于发掘孩子的创造潜力

创造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它与一个人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个性特征关系非常密切,理清创造力与这三者的关系,才能掌握创造力的本质,也才能找到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培养孩子超常的创造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通过对近千人的追踪研究认为,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一般来说,如果把17岁的个体所达到的平均智力水平看做是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便获得了50%的智力,从5岁到8岁又获得30%,余下的20%则是从9岁到17岁获得的。环境对智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婴幼儿时期被剥夺或忽视给予智力刺激的儿童,将很难达到他们本来应该达到的水平,而在其他阶段,造成的影响则相对较弱一些。总之,教育越晚,儿童生来而具有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的比例也就越少,所以良好的早期教育则有助于儿童潜能的开发。

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家庭对孩子智力和创造力的影响十分巨大。家庭实施早期教育,实质上就是要我们不失时机地给儿童充分发挥智慧潜能的机会,使儿童不虚度智力发展的最宝贵的关键期,充分发掘其潜能,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美国《教育文摘》1984年第5期就孩子创造力教育的观点与措施问题,提出八条对策。

(1)用孩子读物和玩具等创造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易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问题并可以自己找到答案。

(2)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去行动,从而树立起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信心。

(3)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甚至是一些荒唐的问题,也应该重视、鼓励,有时不置可否也是一种鼓励。

(4)允许孩子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表示后悔,鼓励他嘲笑自己所犯的错误,引导他从中吸取教训。

(5)给孩子布置一定的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但完成任务的时间不能过长:应让孩子用大部分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6)给孩子订立略微高于同龄孩子所能达到的目标。

(7)提供同一问题的几种答案,让他自由挑选,使他产生信任感。

(8)对于孩子的任何想象力都必须给予鼓励。

创造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培养的办法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提高思维力的同时也就提高了创造力,还有,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方法也是创造力培养的方法,诸位父母可口头再重温一下这些培养方法,相信您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已胸有成竹了。

创新素质是孩子成功的核心

人们往往把创造视为少数发明家、科学家、艺术家的专利,其实不然,一个人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创新素质是一个人各种素质因素中关键之所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创造性劳动。一个人创新素质高低不仅体现智力水平的高低,还与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个性品质密切相关。具有高创造能力的孩子自信、乐观、执著、顽强、坚忍不拔,这种坚强的性格、坚定的意志品质是成功的根本保证。

创造力是成才素质的核心。大凡有创造力的孩子都是有主见和自信心极强的。我们理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去想,去做,进行创造性尝试,强化孩子的创新素质。

创造力是孩子成功素质的核心,人们经过调查,总结出了成功的人才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创造性品质,主要有:不满足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独立的个性,不愿人云亦云,不迷信教师和权威,愿意探索自己独特的研究途径和人生道路。

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和承担责任,对危险和困难考虑较少。

能精细地观察事物,常能从乍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相互间的联系。

除了常规的解决方法外,喜欢寻找所有的可能性,常常提出:还有别的办法吗?

强烈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喜欢参加激烈的辩论,但并不固执己见。

全神贯注地读书或书写,能长时间地思考问题,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仍能埋头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当然,并不是说成功的人在上述各方面都非常突出,但大多数人都符合其中的几条。此外,由于行业的不同,他们在上述各方面的表现程度也各不相同,如企业家可能比学者和专家更具有敢于冒险的精神,而学者则比企业家更加能全神贯注地工作。

知识的获得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而认识又总是开始于不认识的,也就是说,具有渊博学识的人,都是从无知识,即有问题开始的。

当前的教育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教育者是积极主动的,受教育者是消极被动的。尤其是中小学的授课,老师讲过了头,把学生都讲“腻”了、讲“呆”了。学生只学会了听、记、背这样一种被动的训练,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却被限制住了。而自主教育提倡学生应当成为学习和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而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探索精神,我们的孩子只会越来越低能。我们应该让孩子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一起处于其中。这是自主教育的精髓。

“学”和“问”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学问二字的字面含义就包括学和问两个方面:问是学的开始,学是问的继续;学中有问,问中有学;学和问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提出来了,就可到书本和老师那里去解决;问题解决了,学习就提高了一步。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就谈不上有求知的渴望。教师教给学生的,一般都是学生不懂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凯恩先生在与哈佛大学师生谈话时曾说:“同学们在一些观念问题上有没有提出疑问?比如对牛顿力学会不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不对的呢?……你老师讲牛顿力学,为什么是对的呢?根据是什么?如果没有这样的态度,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他还说:“爱因斯坦的那三篇论文就是问了几个前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自己作了回答。”

民族的生命力,需要创造精神,而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从孩子质疑能力的培养开始。家长和教育者必须有这种教育的战略眼光,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

德国现代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

提问不仅是学习的开端,所提问题还是知识水平、智能水平高低的标志。一个学识比较渊博的人,提出的问题比较深刻;而一个知识比较贫乏的人,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肤浅。一个小孩提出“月亮为什么悬在空中,而不落在地面上”的问题时,表明了他知识探索的开始。

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一种学习方法称“发现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任何思维都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问题往往是思维的向导,具体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可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得出的结论是:“妨碍青年人用诧异的心情去观看世界的那种教育完全不是通向科学的阳光大道。”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毫不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爱因斯坦却尝试着对它不信任,提出了新问题,从而创立了相对论,在科学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然并不是会提出问题的人就都能成为海森堡、爱因斯坦,还需要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让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实践的能力。

研究表明,我国孩子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比他们的认知能力差。不少孩子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扫地,不会削苹果,生活依赖性强,遇到困难不是自己去努力解决,而是找父母帮助或者由父母代替解决。久而久之,就缺乏对事物的探索精神。应该说社会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进步,为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提供了空前良好的探索条件。在玩电脑当中、在拆拼积木的过程中都是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问题在于我们很多父母没有看到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没有正确加以引导。

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人类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指能够提供独特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产物的能力。创造力作为人类心理智能的一种,与人类自身活动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能力与活动是相伴而生的,没有相应的活动,也就没有相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