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把孩子培养成才
11381700000019

第19章 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兴趣(2)

这位成功的父亲不仅将女儿领上了学英语的兴趣之路,而且从小引导孩子对文学和写作产生了兴趣。他说:女儿小的时候,正是到处贴满“语录”的时代。女儿先天对文字感兴趣,我们也就顺势教她背诵“语录”,后来也教些唐诗什么的,对她小学阶段语言学习很有好处。小学时,为了锻炼女儿的汉字和写作能力,我们让她课外按字帖练字,写流水账式的日记。我负责修改,这样做既可练习汉字,又可给写作文打下基础。女儿现在写的一手好汉字,与小时的基础是分不开的。为了提高女儿写作的能力,一有机会我便启发她。有一次,在家里因一件小事她妈妈批评了她,她有点不高兴。我陪女儿到他们校园里散步。她不吭声地走在前面,见到路上有一块小石头,一脚踢得老远。不一会儿,来到教学楼前,看见一片片盛开的小桃花,蜜蜂在花朵中飞来飞去,美丽的花蝴蝶翩翩起舞,时而落在鲜艳的花瓣儿上,时而双双你追我赶地飞向蓝色的天空。她高兴极了,气也消了,她说“今天天气真好”。我及时启发女儿说:“心情与客观环境很有关。心情不好,连常走的路上的小石头也不顺眼;环境好了,心情也自然好了。”趁热打铁,我让女儿写这方面的一篇小作文,果真写得很好。正赶上市电台少年儿童节目征文,投去后被选中,在电台广播了好几次。当时我们很高兴,女儿的高兴劲儿就更不用提了。这件事在她的心灵里留下美好的记忆,使得她对作文很感兴趣;以后,一有机会我就给女儿出题目,让她在日记中写心得,有时她自己给自己选题目练习,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好处。她写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小学阶段是人生中打基础的时期,这一阶段不在于能学到多少书本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兴趣,使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父母,应对孩子的兴趣加以鼓励和发展,而对于孩子不感兴趣的必要学习内容,应该不断地去培养引导,不可急于求成,脱离孩子的实际,把大人的意愿强加于孩子。

造成孩子厌学的家庭根源主要表现在对孩子过多地指责和冷嘲热讽,过于关注学习的外在目的,从而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董乐乐的妈妈向一位教育专家咨询时说:“乐乐越来越不爱学习了。一听说学习就愁眉苦脸。哪像小时候啊!那时,自己主动拿着笔写字,求我们给他讲故事……现在反倒不如从前了。”

孩子为什么渐渐地不爱学习了呢?专家询问了有关情况,听了乐乐母亲的诉说,认真地分析了原因:其一,对孩子过多地指责和冷嘲热讽。

比如,孩子经常听到家长这类的训斥:“玩起来你倒是挺起劲儿的,怎么一说学习就打蔫了呢?”毫无疑问,这样的责备总是让孩子把学习和不愉快的情绪联系起来。慢慢地,孩子自然就讨厌学习了。

其二,家长过分重视孩子成绩差的学科,使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董乐乐的语文、自然等科目的成绩一直不错,但数学成绩却总不理想。刚刚二年级的学生,数学就常常不及格。为此,他的成绩总名次在班里排到靠后的位置。妈妈很着急,常对儿子说:“你的数学不行,在家里得好好补补,要不以后就更跟不上了”,乐乐也总说自己的数学“就是不行”,但他根本不想花工夫补数学,他觉得数学很难学,很讨厌。

其三,过于关注学习的外在目的,使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董乐乐的妈妈总是这样要求孩子:“努力啊,你要在班级里考到前10名才行。”“有好成绩,你才能考上重点初中,然后上重点高中,直至上重点大学。这样,你的前程就不用发愁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要让他坚持10年寒窗来换取将来的光明前途,是太抽象、太遥远了。将来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要用现在的“苦”来换取那个虚无缥缈的“将来”呢?

其四,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班里其他同学的成绩相比。

董乐乐的父母热衷于将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考试过后,他们不关心乐乐是否比以前有进步,什么地方还没弄明白,而是说:“你怎么又是26名?怎么就不上进呢?”慢慢地,乐乐厌倦了,总认为:无论他怎样努力,总是有比他学习更好的同学,父母总还是不满意;学习就是为了考一个好成绩,排一个好名次。强中自有强中手,有几个孩子能是拔尖的呢?

以上列举的这些,其实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都是使许多孩子厌学的家庭原因。

家长应该懂得,在一个班集体中,名列前茅的学生永远只能是少数。要求孩子名列前茅,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孩子渴望得到表扬与承认。如果他不能在学习上显示自己的优势,他只能放弃学习而转向其他方面,如体育、文艺,甚至在小群体里当“小头目”、“小霸王”等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家长们应认识到,孩子厌学有着很深的家庭根源。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运用良好的教育方法,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从而切实地消除孩子厌学情绪的产生。

幼儿和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各方面兴趣的黄金时期,父母应当采取“未雨绸缪,先行一步”的教子策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种子。

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正确的方法,会事半功倍;而错误的方法,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将来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无数成功家长的教子实践证明,以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所以,作为家长,不仅要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更要掌握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下面介绍的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成功家长教子的经验之谈。

1.让童话的魅力吸引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喜欢童话表明他们不愿意当旁观者,通过听大人讲故事和自己阅读,孩子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按自己的方式参与、安排故事,并从中反映、分享童话中主人公的愿望、担忧。

国外某大学曾以童话故事为题开展了一番调查,发现孩子很喜欢听童话故事,也喜欢自己阅读,主要听母亲讲,其次是听父亲、祖父母和其他亲属讲。他们不仅喜欢听新童话、新故事,即使那些父母讲过几十遍的故事他们也一样爱听。

童话对孩子而言魅力无穷,他们不仅会缠着大人讲,也会尝试自己阅读,初步体验学习的兴趣。

2.用念书法刺激孩子的语言兴趣

朗读的书籍范围,开始时应是一些带有幻想性的故事和有韵律的歌谣,这种读物能吸引孩子,并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所选择的书籍应具有文学性和长期阅读价值,如《白雪公主》、《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艾丽丝梦游仙境》等,如果书的内容很长,像《西游记》之类,则可分章节每天朗读一段,但务必坚持到最后。

活泼有趣的念书法可刺激孩子语言发展,启迪孩子进行创意思考。

孩子学会自己阅读后,家长不要太早地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一直朗读给孩子听,直到孩子上中学为止。因为大多数孩子在12岁前,聆听理解能力比阅读理解力强,从“听”书中孩子获得的教益极为明显。

3.帮助孩子选择好书

一位教育家说:孩子需要的是适合他们的兴趣、年龄及能力的书,并且他们也不时需要换换口味。3岁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喜欢童话、诗歌、动物故事,以及跟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书,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会受到他们特别的青睐;6岁至9岁的儿童喜欢按自己的兴趣选择读物,他们能够开始自己阅读之后,就挑一些较深的书给他们,让他们的兴趣得以发展;9岁至12岁的孩子喜欢幽默小品、比较错综复杂的故事、惊险离奇的长篇小说等。

4.把书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

有些家长给孩子买了书,又怕孩子把书搞坏搞脏,给孩子读过看过之后,就把书收藏起来或者放到孩子取不到的地方;有的家长,当孩子全神贯注于书中情节时,不停地叫孩子做这做那。这些都不可取。家长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最好的方法是将有形匿于无形,将有意寓于无意之中。比如家长可以随意把一些书分放于房间、客厅或厨房,让孩子无意间看到,以为自己发现了宝贝,而自动自乐地看完它。这种自我发现而产生的阅读兴趣,肯定使孩子雀跃不已。

5.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探索知识宝库

家长在引导孩子自觉阅读、学习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领孩子到图书馆、书店、资料室、藏书阁等地方翻阅资料,查阅书籍,广泛汲取知识的营养,促使孩子逐步学会独立探索知识宝库,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与喜悦。

要注意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说高超的智力是成功者的桂冠,那么具有智力活动最高品质的创造才能,就是嵌在桂冠上的一颗明珠。

创造才能是多种能力和品质的总和,它包括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发达的创造性思维、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因素等。其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是两种主要的能力。

1.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

每个有机会接触孩子的人都会发现:孩子非常好奇、好问。孩子会问:“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会下雨?”“为什么花是红的、叶是绿的?”“白天,星星躲在哪儿去了?晚上,太阳下山后是不是回家睡觉了?”他还会问:“我从哪儿来?”“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是谁?”等等。

孩子还经常充当小小的破坏分子。他会用力砸开收音机或电视机,看看那些说话、唱歌、跳舞的小人躲在哪个角落里;他会扔下一大堆玩腻的玩具,翻箱倒柜地拨弄父母的书籍与收藏物,看看有无新鲜玩意儿;他会把自己种下的种子天天挖出来,看看它是怎么发芽生长的等。所有这些,皆因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而引起。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幼儿的好奇心很早就表现出来了。因为好奇,孩子会去探索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去接触事物。这种接触与探索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童年生活,而且让他获得了有关外界事物的状态和性质的知识;因为好奇,一个孩子去玩弄冰雪,知道了冰雪是冷的;因为好奇,他去寻找马路上喇叭声的来源,知道了汽车是什么样的;因为好奇,他常去观察小蝌蚪,知道了小蝌蚪原来是青蛙妈妈的孩子。所以好奇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而知识的大量积累则是孩子的创造才能得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好奇早早地激发起科学家们童年的强烈求知欲,从小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这对他们以后终身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都大有裨益。可见,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成功的先导。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我国已故著名桥梁建筑家茅以升小时候是个非常好奇的孩子。他常常独自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看蚂蚁怎样搬家,看柳树怎样冒出绿芽。他还会久久地思考: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缺?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山升起,又落到西山背后?8岁那年的元宵节,茅以升随父亲去看灯。那会转圈的走马灯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向父亲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小人小马怎么会转呢?”“怎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父亲告诉他:“是蜡烛的热气熏的。”父亲的话没有完全满足茅以升的好奇心。为了弄清原因,他去买了一盏走马灯来,反复吹灭又点燃里面的蜡烛,终于发现了走马灯不停转动的奥秘。

类似的例子在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传说中不胜枚举。

2.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既然好奇心对孩子创造才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就应该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孩子常能从中获得新颖而神奇的感觉,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向往。孩子总是将好奇的目光投向他所能接触的事物,并努力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家长要善于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入恰当的轨道。

家长可以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向大自然。可以带孩子观察春天里各种花鸟虫草的变化。比如让孩子去池塘边观察小蝌蚪,看看它们是怎么变成欢蹦乱跳的青蛙的;可以让孩子养几条蚕宝宝,看看蚕宝宝一生要蜕几次皮,每次蜕皮后有什么变化,蚕宝宝最后怎样吐丝做茧,也许,孩子会由此开始一个未来生物学家的探索;可以带孩子观察夏夜的星空,让他对横亘的银河、闪烁的星星以及盈亏交替的月亮产生兴趣,也许,未来天文学家会由此诞生;可以让孩子注意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阴晴雨雪、电闪雷鸣;还可以让孩子搞些家庭的种植、饲养活动等。总之,可以让神奇的大自然来容纳孩子无穷而强烈的好奇心,培养他勇于探索的精神。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好奇的小船驶入知识的海洋,将好奇变成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家长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做些小手工、小实验,用科学知识来承载孩子的好奇之舟。对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用书籍来激发与满足他的好奇心,鼓励他自己到书籍中探索知识的无穷奥秘。在这方面,除了给孩子购买与订阅现有的幼儿、少儿书籍、刊物外,家长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或其他长辈的藏书来引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环境可以加强,也可以抑制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一个对人、地、事物拥有丰富体验的人,能呈现多样化可能性创造力。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是一个关键因素。研究者研究成人的创造力,发现儿童期的家庭影响颇为重要:父母是否尊重儿重;父母是否信任儿童的能力;

父母是否容许儿童自主尝试以及作决定;适度的要求练习;家庭中的评价标准,强调动机、努力、价值、成功等正向经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不希望因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与众不同而受到嘲笑或干扰,从而能自由自在地继续自己的创造活动。

没有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为他创造的自由环境,尽管爱迪生具有好的天赋,恐怕也不会成为大发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