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疑难杂病
11380100000016

第16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

【组成】 生地黄、龟甲(先煎)、菟丝子、女贞子各12克,川黄柏、知母、谷芽、麦芽各9克,金毛狗脊10克,旱莲草、鲜藕节各30克,乌梅4.5克,大枣6枚。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养阴清热止血。

【用途】 适用于阴虚血热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黄连解毒汤加味

【组成】 黄连、黄柏各8克,炒栀子、黄芩各10克,生地黄30克,麦门冬20克,青黛(冲)3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

【用途】 适用于热伤血络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凉血化斑汤

【组成】 水牛角(锉碎先煎)12克,鲜生地黄30克,蚤休、仙鹤草、紫草各15克,粉牡丹皮、赤芍、大青叶各10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用途】 适用于血热妄行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血热并血淤者加鲜藕节60克;气虚者可加黄芪30克;阴虚者加何首乌15克。12日为一个疗程。

二至丸加减方

【组成】 旱莲草、女贞子、黄芩、龟甲(先煎)各9克,茜草根10克,侧柏叶、三七(研末,冲)各6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用途】 适用于阴虚血热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栀子地黄汤

【组成】 黑栀子、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各12克,当归9克,黄芪15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凉血活血,补气摄血。

【用途】 适用于气虚血热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30日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一至三个疗程。出血重者加紫珠草、茜草各12克,仙鹤草15克;贫血者加阿胶、鸡血藤各12克,何首乌15克;阴虚者加黄精、沙参、麦门冬各12克,白茅根15克;气虚者加党参15克,白术、茯苓、山药各12克。

田丹合剂

【组成】 三七、赤芍、川芎各6克,丹参15克,旱莲草24克,阿胶(烊)10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活血祛淤,清热养血。

【用途】 适用于血热妄行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见皮下有散在性斑块,淤点或出血,面色红赤,心悸失眠,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者。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平癜汤

【组成】 黄芪30~60克,白及、黄精各15克,甘草15~30克,牡丹皮20克,阿胶(烊)、赤芍、连翘各10克,白茅根、丹参、仙鹤草各30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益气活血,清热凉血。

【用途】 适用于气虚血热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偏血热型加黄芩10克,紫草30克;偏气虚型加党参15克,大枣10枚;阴虚型加地骨皮30克;血淤明显者加三七粉6克。

清热凉血丸

【组成】 玳瑁10克,女贞子、土大黄各40克,黄药子、生地黄、牡丹皮、当归、茜草根、紫草、仙鹤草、旱莲草各30克,黄芪、白芍药、炙甘草各60克,鸡血藤100克。

【制法】 取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

【功效】 清热,凉血,益气。

【用途】 适用于气虚血热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次服1丸,每日3次,儿童酌减。

活血祛斑方

【组成】 丹参、赤芍、鸡血藤各10克,益母草、川芎各5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活血化淤。

【用途】 适用于淤血内阻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32次服。30日为一个疗程。脾胃虚弱者加山楂、麦芽、陈皮、白术、厚朴各10克;出血较多者加生地黄、牡丹皮各10克,小蓟15克;感染明显者加麝香少许,山豆根10克,黄芩、连翘各15克,板蓝根20克,大黄5克。

青叶紫癜汤

【组成】 大青叶、白茅根、生地黄各30克,当归、藕炭、生地榆、茜草、旱莲草各15克,牡丹皮10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滋阴,化淤止血。

【用途】 适用于血热妄行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发热者加金银花、板蓝根各30克;鼻衄者加玄参20克;便血者加蒲黄炭、血余炭各15克;尿血者加大蓟、小蓟各15克;出血多者加生侧柏叶20克,槐花炭15克;腹痛者加白芍药15克;烦躁便秘者加生大黄、黄连各15克;日久气虚者加生黄芪、党参各20克。

加味承气汤

【组成】 桃仁、水蛭、僵蚕、土鳖虫各20克,紫草、商陆各14克,桂枝、大黄、生甘草各10克,仙鹤草30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凉血,通经活血。

【用途】 适用于血热妄行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外感风寒者加麻黄、细辛各10克;挟有湿热者加柴胡、秦艽、滑石各20克;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30克,阳虚者加附片、干姜各15克。商陆有毒,不可过量。

水牛角二仁汤

【组成】 水牛角20克,柏子仁、炒酸枣仁、当归、川芎、竹茹、白芍药、牡丹皮各15克,生地黄、天花粉、生龙骨、生牡蛎、生侧柏叶、地榆炭各25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用途】 适用于阴虚血热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见起病缓慢,反复出血,鼻、齿、肌衄,骨蒸发热,伴心悸气短,五心烦热,失眠,纳呆,渴喜冷饮,面色苍白,舌红无苔,脉细数。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止血消癜汤

【组成】 大黄15克,黄芪、仙鹤草各20克,当归、生地黄、赤芍各12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凉血,益气止血。

【用途】 适用于血热妄行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3次服。10日为一个疗程。

参芪刺五加汤

【组成】 黄芪20~45克,党参15~30克,刺五加、茜草、野菊花各10~15克,山药、生地黄各30~45克,蒲黄、当归各10克,紫草6~10克,鸡血藤20~30克,商陆9~15克,黄药子6~9克,栀子10~20克,丹参10~25克,黄连10~12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益气活血,清热解毒。

【用途】 适用于气虚血热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45日为一个疗程,小儿用量酌减。

黄芪柴胡汤

【组成】 黄芪25克,柴胡、炒枳壳、当归各10克,白芍药18克,三棱、莪术各12克,白茅根30克,炙甘草5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疏肝益气,补血祛淤。

【用途】 适用于气滞血淤、气血两虚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见皮下紫癜,胸闷胁满,胃纳欠佳,口干不渴,小腹气胀,大便不实,小便不畅,疲乏倦怠,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舌有淤点、苔白薄润,脉沉涩迟缓。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鸡血牡丹皮汤

【组成】 鸡血藤、牡丹皮、茜草、当归、焦栀子各15克,大枣10枚,旱莲草、仙鹤草各20克,白茅根25克,三七粉(冲)3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活血化淤。

【用途】 适用于血淤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见皮肤紫斑,毛发枯黄无泽,面色无华或暗黑,白睛布紫色血丝,两下眼睑青暗,舌淡紫有淤点,脉涩或细。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归海生血汤

【组成】 当归、山海螺各30克,沙氏鹿茸草、紫珠草、生槐米、牡丹皮各15克,玄参12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30日为一个疗程。

【功效】 凉血止血,解毒育阴。

【用途】 适用于血热妄行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解毒活血汤

【组成】 水牛角12克(锉碎先煎),鲜生地黄30克,粉牡丹皮、赤芍、大青叶各10克,蚤休、仙鹤草、紫草各15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化淤。

【用途】 适用于血热妄行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12日为一个疗程。血热并血淤者加鲜藕节60克;气虚者加黄芪30克;阴虚者加何首乌15克。

消癜方

【组成】 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茯苓10克,牛角30克,生熟地各15克,萸肉6克,川续断15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健脾补肾,清热凉血。

【用途】 适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1个月为一个疗程。

白仙消癜汤

【组成】 白鲜皮、仙鹤草各50克,血见愁30克,茜草25克,牡丹皮、地榆炭、生地黄炭、金银花、丹参、三七、紫草各20克,羚羊角(锉)10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用途】 适用于血热妄行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三黄泻心汤加减方

【组成】 生地黄10克,大黄3克,黄连、赤芍、紫草、三七(研末,冲)各6克,鸡血藤20克,牡丹皮、栀子、仙鹤草各9克,水牛角(研末,冲)1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凉血,解毒化淤。

【用途】 适用于风热伤络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鼻衄者加白茅根10克;便血者加地榆炭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