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疑难杂病
11380100000015

第15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可有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的特征。本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患者起病前1~2周常有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可伴发热、畏寒,突然发生广泛而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皮肤出血表现为全身淤点或淤斑,密集色红,以四肢及易于碰撞部位多见,严重者可融合成片甚或形成血肿,鼻、龈出血也较为常见,还可伴有胃肠道、泌尿道出血等。颅内、脊髓及脑膜出血较少见。如有口腔、舌大片紫斑或血泡,又伴见头痛或呕吐,往往为颅内出血先兆,要特别警惕。一般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成正相关。其病程多为4~6周,最长半年可自愈。慢性型患者一般起病隐袭,多数在确诊前数月甚至数年已有易发紫癜、鼻和牙龈出血、月经过多、小手术或外伤后出血时间延长等病史。出血程度不一,一般较轻,紫癜散在、色淡,多发生在下肢,很少出现血肿或血泡。牙龈渗血多于鼻出血。月经过多者常伴有缺铁性贫血。本病急性发作时,亦可见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甚至因颅内出血或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多因上呼吸道感染或过劳诱发急性发作,每次发作可延续数周甚至数月。缓解期出血不明显,仅有血小板减少。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慢性型好发于40岁以下的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本病相当于中医“血证”范畴,涉及中医临床的肌出血、鼻出血、齿出血、舌出血、口出血、吐血、呕血、便血、尿血、崩漏。急性发作期出现皮下出血相当于“发斑”、“葡萄疫”以及脑出血引起“昏迷”等。

犀角地黄汤加味方

【组成】 生地20克,赤芍10克,丹皮12克,水牛角30克(先煎),黄连10克,大黄6克,栀子10克,茜草10克,白茅根30克,旱莲草15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用途】 适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血热妄行证。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知柏地黄丸加味方

【组成】 知母30克,黄柏15克,茜草根15克,熟地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仙鹤草30克,阿胶10克,泽泻15克,生地18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生甘草10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用途】 适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肝肾阴虚证。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归脾汤加减方

【组成】 党参2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熟地20克,当归20克,山药20克,旱莲草20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益气健脾,摄血止血。

【用途】 适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气阴两虚证。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右归丸加味方

【组成】 熟地30克,山药20克,山茱萸15克,枸杞20克,鹿角胶20克,菟丝子20克,杜仲20克,当归15克,肉桂5克,制附子9克,甘草6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温补脾肾,填精补血。

【用途】 适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脾肾阳虚证。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血府逐淤汤加减方

【组成】 红花9克,当归12克,生地黄20克,鸡血藤15克,牛膝12克,赤芍10克,桔梗9克,枳壳10克,川芎12克,柴胡8克,桃仁12克,蒲黄9克,五灵脂9克,香附12克,甘草6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活血化淤,理气和血。

【用途】 适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血淤凝滞证。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归脾汤加减方

【组成】 党参15克,白术15克,黄芪15克,当归12克,桂圆肉12,酸枣仁10克,云苓15克,远志12克,仙鹤草30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益气摄血。

【用途】 适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气不摄血证。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参芪当归阿胶汤

【组成】 黄芪8克,太子参6克,当归6克,熟地9克,何首乌8克,鹿角胶6克(烊化),龟版胶8克(烊化),阿胶8克(烊化),桂圆肉8克,丹皮6克,旱莲草6克,炙甘草3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补气养血,培元固本。

【用途】 适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银青藕节汤

【组成】 金银花24克,大青叶24克,藕节24克,鲜白茅根24克,连翘15克,大蓟15克,小蓟15克,丹皮12克,鲜菖蒲10克,鲜佩兰10克,黄连6克,银柴胡4.5克,水牛角粉5克(冲服)。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祛湿,解毒活血。

【用途】 适用于湿热郁滞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藕节生地侧柏汤

【组成】 藕节30克,生地24克,侧柏叶15克,茜草根15克,生赭石15克,乌贼骨12克,大蓟12克,小蓟12克,仙鹤草12克,玄参12克,桂圆肉12克,太子参10克,栀子10克,阿胶10克,茯苓10克,人参3克(冲服)。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养阴凉血止血。

【用途】 适用于阴虚血热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生地玄参白芍汤

【组成】 生地15克,玄参15克,白芍12克,生山药12克,丹皮12克,大蓟12克,小蓟12克,炒白术10克,茜草根10克,海螵蛸10克,鹿角胶6克,龟版胶6克,阿胶6克,藕节6克,吉林参3克(冲服)。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补气健脾,凉血止血。

【用途】 适用于血亏脾虚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青黛乳没汤

【组成】 青黛3克,乳香、没药、紫草、焦山楂、伏龙肝、寒水石各9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行气活血,清热消癜。

【用途】 适用于气滞血淤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见患儿四肢、躯干碰撞后易出淤斑,有时鼻衄,皮肤时见大片紫癜,苔薄白,脉细数。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益气养阴汤

【组成】 黄芪30克,党参30克,鳖甲30克,生地30克,阿胶(烊化)10克,地骨皮30克,当归15克,紫草10克,三七粉(冲服)6克,黄芩10克,赤芍15克,丹皮12克,甘草10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益气养阴。

【用途】 适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丹栀地枣汤

【组成】 牡丹皮、生地黄、川牛膝各10~15克,生栀子15~30克,大枣30枚,赤芍10克,小蓟、麦门冬各15克,当归3~6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凉血,散血化斑。

【用途】 适用于血热妄行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病重者,每日2剂。10日为一个疗程。

血府逐淤汤合失笑散

【组成】 桃仁、赤芍各15克,红花、川芎、牛膝、五灵脂各10克,当归尾20克,生蒲黄(包)8克,丹参10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活血化淤。

【用途】 适用于血淤阻络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益气健脾方

【组成】 黄芪、阿胶(烊)、丹参各20克,党参、生地黄、大蓟、小蓟各15克,当归、枸杞子、白术、炙甘草各2克,大枣20枚。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益气健脾,活血止血。

【用途】 适用于气虚血热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归旱莲草煎

【组成】 当归、酸枣仁各10克,旱莲草、黄芪各25克,熟地黄、党参、山药各20克,枸杞子12克,炙甘草6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凉血,益气。

【用途】 适用于气虚血热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益气活血散

【组成】 党参、三七各2份,丹参1份。

【制法】 取上药研为细末。

【功效】 益气化淤,活血摄血。

【用途】 适用于气虚血淤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次5克,每日3次,冲服。7日为一个疗程,连用四个疗程。

丹栀地枣汤

【组成】 生栀子15克,丹皮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小蓟15克,麦冬15克,当归3克,牛膝10克,大枣30枚。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凉血,散血祛淤。

【用途】 适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大枣仙七汤

【组成】 大枣5~10枚,仙鹤草10~30克,三七粉(冲服)3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化淤止血。

【用途】 适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淤血内阻型。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地黄龟甲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