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儿科疾病
11379900000026

第26章 小儿呕吐

小儿呕吐是以乳食由胃中上逆经口而出为主要特征,亦是小儿的常见病证之一。呕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反射过程。呕吐中枢在延髓,与迷走神经和呼吸中枢很近,受大脑皮质控制,周围感受器分布很广泛,不仅在咽部、胃肠、肝胆、胰等消化系统存在,而且心脏、内耳前庭等处也存在。呕吐中枢接受周围感受器的冲动,而后发出指令,经传出神经传导到参与呕吐的效应器官,于是小肠逆蠕动,肠内容物反流到胃,用力吸气,关闭会厌,幽门收缩,胃底和贲门松弛,膈肌、腹肌收缩,挤压胃内容物,经食管逆蠕动,将消化道内容物排出体外。呕吐可见于不同年龄的小儿患各种不同的疾病时,如消化道疾病、脑神经系统疾病、中毒、药物反应及肠道寄生虫症等。呕吐是由于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性收缩,迫使食管或胃内容物从口中涌出。严重呕吐可使患儿呈呼吸暂停的窒息状态,长期呕吐可致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等。

藿香砂仁白术汤

【组成】 藿香、缩砂仁、白术(土炒)、人参、茯苓、半夏(姜制)、甘草(炙)各9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健胃顺气。

【用途】 适用于小儿呕吐。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人参白术茯苓汤

【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9克,丁香3克,沉香2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养胃温脾。

【用途】 适用于小儿呕吐。

【用法】 代茶饮。

陈皮半夏麦冬汤

【组成】 陈皮、半夏(姜制)、麦冬(去心)、枳实(麸炒)、生甘草、竹茹各7克,黄连(姜炒)1克,茯苓12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温胆。

【用途】 适用于小儿呕吐。

【用法】 代茶饮。

竹茹芦根姜汤

【组成】 竹茹、芦根各30克,生姜3片。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胃热。

【用途】 适用于胃热呃逆,呕吐诸证。

【用法】 代茶饮。

鬼针草洗方

【组成】 鬼针草3~5株。

【制法】 用以上1味洗净,加水煎取浓汁,连渣放在桶内,备用。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活血。

【用途】 适用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引起的泄泻、呕吐。

【用法】 趁热熏洗患儿双足,一般熏洗3~4次,每次约5分钟。1~5岁小儿熏洗脚心,6~15岁儿童熏洗到脚面,腹泻严重者熏洗部位可适当上升至小腿。

生姜酒醋方

【组成】 生姜10克,白酒20克,面粉30克,陈醋30克。

【制法】 将生姜捣烂后调诸药为糊。

【功效】 温中止呕。

【用途】 适用于腹部喜暖畏寒呕吐者。

【用法】 外敷足心,每日1次。

仙人掌糊

【组成】 仙人掌根60克。

【制法】 取以上1味捣烂炒热,以不烫皮肤为度,备用。

【功效】 清热解毒,止呕止泻。

【用途】 适用于小儿吐泻。

【用法】 敷于脐周。

茴香葱姜饼

【组成】 茴香粉15克,大葱1根,生姜15克。

【制法】 将大葱、生姜一同捣烂,再加入茴香粉,混匀,炒热,用消毒纱布包好,备用。

【功效】 温中散寒,通阳理脾。

【用途】 适用于小儿受寒引起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用法】 敷于脐部,每日1~2次,以愈为度。

保安丹

【组成】 炒白术15克,炒苍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吴茱萸10克,丁香3克,泽泻3克,白胡椒2克,草果5克。

【制法】 将以上9味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药末2~5克,用水调成药糊状,备用。

【功效】 健脾止泻,降逆止呕。

【用途】 适用于小儿脾虚吐泻不止。

【用法】 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热水袋熨之。每日用药1次。

绿豆蛋清方

【组成】 绿豆粉60克,鸡蛋清2个。

【制法】 用以上2味一同调均匀,备用。

【功效】 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用途】 适用于小儿胃热呕吐,症见食入即吐、呕吐酸臭、口渴喜饮,身热烦躁、唇干面赤、大便秽臭秘结、小便黄少、舌红苔黄等。

【用法】 贴敷于患儿足心涌泉穴,外用消毒纱布覆盖。

地龙白糖方

【组成】 地龙数条,白糖、面粉各适量。

【制法】 将地龙洗净,撒上白糖,顷刻化为糊状,再加面粉适量,调和成药饼,备用。

【功效】 清热止呕。

【用途】 适用于小儿胃热呕吐。

【用法】 贴敷于患儿足心涌泉穴,外用消毒纱布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