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儿科疾病
11379900000024

第24章 小儿支气管炎

小儿支气管炎是由细菌、病毒感染所引起,分急、慢性两型。小儿支气管炎大都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在发病开始时,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鼻塞、流涕,以后逐渐出现断续的干咳。病初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嗽有痰,初为粘痰,很快变成脓痰,经过5~10天后,痰液变稀,咳嗽逐渐消失。发病时可无热或发热38.5℃左右,热度经2~4天退去。在婴幼儿时期,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称喘息型支气管炎,多见于2岁以下虚胖小儿,往往有湿疹及过敏病史。起病不久就出现哮喘症状,可反复发作,一般到入学年龄时症状消失,仅有少数至年长后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其发病原因可能为患儿对感染过敏而表现为支气管痉挛,引起喘息。小儿支气管炎患者要注意休息,保持卧室的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给予易消化的食物,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气候冷暖变化,避免穿衣过多或过少。

咳喘汤

【组成】 法半夏6克,白芥子6克,砂仁3克,地龙4克,甘草4克,百部9克,葶苈子9克,紫苏子9克。

【制法】 水煎2次,合并药汁。

【功效】 泻肺祛痰,降逆平喘。

【用途】 适用于喘息样支气管炎。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温服,4日为一个疗程。

止咳膏

【组成】 麻黄10克,细辛10克,五味子10克,生半夏10克,生南星10克。

【制法】 将上药混合晒干,碾为极细粉末过筛,加入适量樟脑粉后,与凡士林混合拌匀,搓成条状药锭,做成每粒3克左右的丸药密封备用。

【功效】 温肺祛痰,敛肺止咳定喘。

【用途】 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

【用法】 治疗时取伤湿止痛膏1份,分为两张摊于桌上,分别在每张的中心置1丸药,按压成2毫米厚的圆形药贴即可用于治疗。婴幼儿及6岁以下儿童药丸及伤湿止痛膏均减半使用。治疗时,患儿背朝医者,暴露背部,医者在双肺俞穴用指甲压“+”字痕迹后,双手掌反复用力摩擦使发热,然后迅速在患儿背部上下左右搓揉摩擦至皮肤发热,微微充血,再将止咳膏迅速准确地贴在双肺俞穴上,将衣服整理好后,在其背部及肺俞穴周围轻轻拍打几下即可。每2日换药1次,2次为一个疗程。

三叶双花汤

【组成】 三叶青6克,桑叶6克,紫苏叶6克,银花6克,菊花6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

【制法】 用上药加水煎沸10分钟,取药汁100克。

【功效】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用途】 适用于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用法】 每日1剂,分4~6次频服,1周为一个疗程。风寒表证加炙麻黄3克,荆芥6克;风热表证加黄芩6克,牛蒡子6克;食滞加神曲6克,莱菔子6克;表虚多汗加黄芪10克,白术6克,防风6克;咳嗽甚加前胡6克,杏仁6克;痰多或痰鸣加浙贝母6克,瓜蒌6克,僵蚕6克;咽痛或咽痒加射干3克,西青果3克,蝉衣3克;鼻塞流涕加苍耳子6克,鹅不食草6克。

参贝散

【组成】 1岁以下沙参10克,川贝母20克;1岁以上沙参15克,川贝母30克。

【制法】 两药打粉混匀均分6包,每次1包,倒入小杯放等量白糖加水搅成糊状,隔水蒸10分钟即成糕状。

【功效】 滋阴润肺,镇咳除痰。

【用途】 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

【用法】 温服,每日2次,3日为一个疗程。

苏叶陈皮半夏汤

【组成】 苏叶3克,陈皮3克,半夏4.5克,茯苓9克,甘草3克,枳壳4.5克,薄荷3克,白芷3克,前胡5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化痰止咳。

【用途】 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麻黄苦杏苏子汤

【组成】 麻黄2克,苦杏3克,苏子6克,桑白9克,竹茹15克,鱼腥草15克,桔梗6克,胆星3克,黄芩6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化痰。

【用途】 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葱白豆豉方

【组成】 葱白1根,豆豉10克。

【制法】 用以上2味共捣如泥,备用。

【功效】 发汗解表。

【用途】 适用于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症见咳嗽频作、喉痒声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或全身酸痛。

【用法】 敷于患儿足心涌泉穴。

朱砂甘遂轻粉散

【组成】 朱砂7.5克,甘遂4.5克,轻粉1.5克,蜂蜜适量。

【制法】 取以上前3味共研细末,每取药末0.3克,蜜调为糊状,备用。

【功效】 化痰平喘。

【用途】 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

【用法】 敷于脐部。

地冬百合人参糊

【组成】 生地10克,麦冬10克,百合10克,五味子10克,人参6克。

【制法】 用以上5味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末适量,水调为糊,备用。

【功效】 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用途】 适用于气阴不足之小儿咳喘,症见干咳无痰或少痰,动辄气急,舌红苔少,脉细数,指纹紫滞。

【用法】 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病愈为度。

麻黄杏仁葱白糊

【组成】 麻黄、杏仁、甘草各等量,葱白3根。

【制法】 将以上3味共研细末,加入葱白捣烂如泥,备用。

【功效】 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用途】 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

【用法】 敷于脐部,然后用塑料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日敷2次。

麦参竹杏蜜方

【组成】 麦冬10克,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栀子9克,蜂蜜适量。

【制法】 把以上前6味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末适量,蜜调为糊,备用。

【功效】 清热润肺,养阴化痰。

【用途】 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

【用法】 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

二黄南星散

【组成】 天竺黄10克,天南星10克,雄黄1克,朱砂1克,丁香2克。

【制法】 用以上5味共研细末,备用。

【功效】 清化热痰,降逆定喘,清心安神。

【用途】 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

【用法】 取药末适量填入小儿脐孔中,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白矾二丑醋方

【组成】 生白矾30克,二丑15克,面粉、米醋各适量。

【制法】 以上前2味共研细末,与米醋、面粉调和,备用。

【功效】 止咳化痰。

【用途】 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

【用法】 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日去掉,10天为一个疗程,连用一至二个疗程。

白芥子延胡索鸡蛋方

【组成】 白芥子20克,延胡索12克,甘遂6克,细辛6克,樟脑3克,鸡蛋1个。

【制法】 将前5味共研细末,再与鸡蛋清调匀。

【功效】 利气豁痰,散寒,消肿止痛。

【用途】 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

【用法】 敷于肺俞和中府穴。

胆矾醋方

【组成】 生胆矾30克,醋适量。

【制法】 将生胆矾研末,调醋成糊状,备用。

【功效】 止咳。

【用途】 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

【用法】 贴于足心。

栀子细辛醋方

【组成】 栀子12克,细辛6克,雄黄10克,没药12克,醋适量。

【制法】 将以上前4味一同研为细末,与醋调匀,备用。

【功效】 止咳。

【用途】 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

【用法】 敷于胸、背部。

丁香肉桂方

【组成】 丁香3克,肉桂3克。

【制法】 以上2味研细末,温水调成膏状,备用。

【功效】 温补肺肾,温通经脉。

【用途】 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

【用法】 将药膏敷于肺俞穴,外用伤湿止痛膏贴紧,每日换药1次。

苍术麻黄鸡蛋方

【组成】 苍术50克,麻黄50克,鸡蛋1枚。

【制法】 用以上3味加水500克,用小火煎煮约30分钟,取蛋备用。

【功效】 温肺散寒,止咳平喘。

【用途】 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

【用法】 取药蛋热熨患侧肺俞穴和双侧涌泉穴,蛋凉后再煮再熨,反复滚熨5~10分钟,每日早、中、晚各热熨1次。注意切勿烫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