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7年6月25日上午,在涅曼河与两岸等距离的水面上停泊着一排巨大的木筏。木筏上搭起两项装饰华美的白色帆布帐篷。向着俄国河岸一面的篷布上写着一个硕大的字母“A”,另一面篷布上写着同样大的字母“N”。法国皇帝拿破仑在10天以前战胜了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此时,两个人又来此会晤。
11时,亚历山大头戴饰有黑白两色翎毛的军帽,身着绿军装,外罩白套裤,在几个侍从陪伴下乘车来到岸边。沙皇右肩上的金饰及斜披着的大红锦带和浅蓝色的勋章绶带在阳光下耀人眼目。如此刻意华丽的修饰和那强装出来的镇定仍然掩饰不住其内心的激动不安。不一会儿,拿破仑戴着那项传奇式的大三角军帽,身穿禁卫军军装,穿过老禁卫军的行列,来到对岸。拿破仑面部表情坚毅,目光炯炯,下颌突出。接着,在法国军队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两位皇帝分乘小船向河中心驶去。就这样,两位皇帝在大木筏的帐篷里进行了第一次长时间的单独会谈。
截止到7月17日法俄正式签订和约,此前的两个星期中,两个人在提尔西特小城中多次会面。按照拿破仑对亚历山大的提议,“我来充当您的秘书,您给我当秘书,……我们两个人,不要有第三人”,这些会谈也都是单独进行,而且往往持续到午夜以后。
会谈内容众说纷纭
两位皇帝会谈的内容是什么?他们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真实立场究竟怎样?这就是历史学家们煞费苦心想要揭开的“提尔西特的秘密”。法国历史学家比尼翁在其《法国史》第六卷中率先描述了拿破仑和亚历山大在涅曼河上首次会谈的情况:两位皇帝见面后互相拥抱,亚历山大说:“我对英国人的仇恨和你一样深,我一定支持你对他们采取的一切行动。”拿破仑当即回答说:“这样的话,一切都好办,和解也就实现了。”这样的开场白为以后的会谈和签订和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拿破仑只想让亚历山大和英国决裂,而与法国结盟。
法国另一位历史学家阿尔芒·勒费弗尔在《执政府和帝国时期欧洲各国内阁史》一书中写道:他(拿破仑)伸出手,亚历山大同他握手,两位皇帝互相拥抱。亚历山大说:“我同您一样仇恨英国人,您在为反对英国人所做的一切中,将得到我的协助。”拿破仑答道:“这样,一切都能解决,和平已经实现。”
英国历史学家约瑟夫·阿鲍特在《拿破仑的一生》中也用类似的话语描述了这一场景。然而,约翰·霍兰·罗斯,一位以研究海军战史见长的英国史学家却持不同意见。他曾在《拿破仑一世传》一书中毫不客气地指出:“所有关于这一情节的传说,归根到底都是以比尼翁的描述为依据的,而比尼翁在书中却没有举出任何确实的证据。”罗斯指出在没有随从的情况下,两位皇帝在帐篷中会谈的真实内容,谁会知道呢?皇帝们自己也没有理由对外透露两个人的对话,也没有史料记载过他们对外提起两个人的对话。
他认为亚历山大讲的那句话是没有策略的。他援引另一位法国历史学家塔蒂舍夫在《亚历山大一世和拿破仑》一书中的说法证明,亚历山大是很想拖几个月再同英国决裂的。著名法国历史学家、《拿破仑时代》一书的作者乔治·勒费弗尔也持同样观点。他写道:6月25日在涅曼河的木筏上,两位皇帝单独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我们将永远不会知道他们彼此说了些什么,而且有关其他单独会谈的秘密我们也无法得知。
可以说罗斯先生的疑问是合理的。但是这个“传说”中的皇帝之间会晤的情节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历史学家们也并未对此产生怀疑。对这一点罗斯先生的解释是:“法国人富于幽默,喜欢隽言妙语。在这样一个民族中,只要话说得精彩,肯定会有人相信,从而作为历史事实流传后世。”这一推论显然缺乏说服力,相对来说,比尼翁先生所说的情节还是有历史根据的,毕竟两个人确实会晤过,但情节真实与否却无法考证。
比尼翁先生是依据这样的基本事实:7月7日法俄正式签订“和平友好条约”。和约对俄国极其宽松,简直不像在对待一个战败国。俄国不仅没有丧失领土,还得到它原来的盟国普鲁士的一部分土地,同时还获得在瑞典、土耳其行动的权利。俄国所要做的只是承认拿破仑历次战争的丰功伟绩。同时,法俄签订了一份秘密盟约,大致内容是在一切战争中,两国都要全力对付共同的敌人,并且使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盟约专门规定,如果英国不接受俄国的调停,或者在1807年11月1日前不承认各国船舶在海上航行的自由,不归还1805年以来从法国及其盟国夺去的土地,则俄国将加入法国的大陆封锁体系并向英国宣战。因此人们可以知道,盟约缔结的基础是要共同对付英国人。有理由认为拿破仑和亚历山大在这一点上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两位皇帝首次会晤时关于英国所说的话也是可以接受的。
持不同看法的历史学家反对具体描述两国皇帝单独会晤时说了那些话,认为这是“不可置信”的。但他们却仍愿意从两位皇帝后来的叙述中推测会晤的内容,对于盟约及和约的分析也有助于他们猜测当时的情景。然而按照他们的推测和分析,亚历山大并不急于和英国决裂,更不情愿和法国结盟。因为参加大陆封锁体系,对英国关闭俄国的港口会使俄国的海军建设和滨海地区的贸易损失巨大。
他们援引亚历山大离开提尔西特前对普鲁士国王说的话:“拿破仑所强加于俄国和普鲁士的这个最苛刻的条件(指参加大陆封锁体系),对俄普两国都是一样的。”其语调之愤然溢于言表。后来的历史也最表明:俄终因反对和破坏大陆封锁体系这个直接诱因而再次与法国走向战争。看来靠推测和分析,历史学家们是无法真正揭开“提尔西特的秘密”的。
历史真相逐渐显现
前苏联于1963年公开出版了一批沙俄时代的外交文件,在第一集第三卷中,记载了在提尔西特会谈期间,亚历山大一世给对法和谈全权代表的训示草案和补充训示。从这两份文件中可以看到:“根据拿破仑的一些提议来判断,我预料法国代表将提出俄法结盟的建议。尽管我决心和这个国家签订和约并准备履行条约所规定的义务,但我现在还看不出两国有结盟的必要,因为这不符合长远的利益。”亚历山大指出,结盟就意味着“俄国付出与英国绝交的代价”,“对英国关闭俄国的港口:对伦敦宫廷施加压力,促使它软化在海上自由和中立航海问题上的立场。”
亚历山大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和英国决裂将给我们造成极大的困难。”因此他指示自己的谈判代表:“应尽一切努力向法国代表说明,这样做在目前既不符合他们的利益,也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无须再问,我们可以明确地得知亚历山大对英国问题的真实立场。而且,他的训示还涉及到了其他一些重要问题并给予了明确的指示。
可以预料,依据今后逐步发现和披露的历史资料,“提尔西特的秘密”是能够被逐步揭开的。当然,这是指两国皇帝单独会谈时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真实立场而言,至于他们在会谈中说过的具体话语也许只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吧。
军队失踪之谜
是中了埋伏,还是被敌军俘虏?341名英国官兵在土耳其圣贝尔山神秘消失,各种猜测层出不穷。回顾历史同类事件,至今无人能解释其原因越来越多的谜团,有待人们的破解。
官兵神秘失踪
1915年8月21日,英国陆军诺福连队的341名官兵奉命在土耳其圣贝尔山丘追击土耳其军队。为了及时了解战况,英军司令部随后又派出二十余名官兵,登上圣贝尔山丘附近的高山进行侦察。
然而当时正逢阴天,光线非常暗,这为二十余名官兵的侦察工作带来了阻碍。可是30分钟后,圣贝尔山丘上空的乌云消失了,周围几千米内的景物在阳光下都清清楚楚,唯独那341名官兵却不知所踪。
一个拥有几百名官兵的连队,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悄然消失,这使得英军司令部的指挥官们大惑不解。
官兵失踪之谜的探究
一些人大胆推测这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第四维空间”,也许这些官兵当时恰好闯入了第四维空间的入口,神秘地消失了。不过这种推论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英国曾下决心要揭开这341名官兵失踪的秘密。他们派出气象学家在圣贝尔山丘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调查,发现山丘上的大小石块都呈现旋涡状。后来,人们还在荆棘中找到了几缕破碎的军服布料;附近居民也传说在距圣贝尔山一百多千米的山区曾发现过一些七零八落的骸骨。于是,调查人员便猜想,这些官兵可能是在山丘上遭到了龙卷风的袭击,他们都被极为强大的旋转气流卷走了。
也有人说他们大概是被“外星人”掠走了,可是这听起来更是无稽之谈,三百余名战士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被外星人运走呢?除去工具不说,人数也实在太庞大了!但是,在所有猜测都被否定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解不开这个谜团,只能感慨宇宙的神秘了。
田中奏折真伪之谜
田中义一因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而“名扬天下”。在这份奏折中,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中国、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野心昭然若揭。虽然日方矢口否认有这份奏折,但日本侵略他国的行径却是不容抵赖的。
田中奏折的暴露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中国各大报刊争相报道一则爆炸性新闻,这则新闻披露了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呈交的一份题为《对华政策纲领》的秘密奏折。奏折中赫然写道:“吾人如欲征服中国,则必先征服满蒙:吾人如欲征服世界,则必先征服中国。吾人如能征服中国,则其余所有亚洲国家及南洋诸国,均将畏惧于我、臣服于我……”
据称,当时一个姓蔡的伪满官员,因从事一项学术研究,需要日本方面的档案材料,他利用所谓“日满亲善”口号下的政治氛围和一些日本朋友的关系,混入日本皇室枢密院图书馆查阅宫廷档案。在堆满古籍材料和各类档案的书架上,他发现一份上奏天皇的密折。在读过几行之后,他深知这份密折事关中国几亿同胞的前途和命运,便设法避开图书馆中的日本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扼要读完,并将其译抄为中文,藏于衣服夹层中,带出图书馆。这份译文几经辗转,被带回中国,在报道披露奏折内容后,日本方面十分恼怒,矢口否认田中首相曾上奏过这样一份绝密奏折。
田中奏折与日本侵略史
许多年后,一位年轻的中国学者通读中日两方面有关档案材料,对照田中奏折原文,研究日本对外侵略的政策史和侵略步骤,发现二者关系密切,甚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明治天皇
19世纪末,经过明治维新运动而迅速强大起来的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走上了一条大规模对外扩张的道路。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战胜清政府后获得了大量赔款并且割占了中国的台湾岛及其邻近附属岛屿,取得了对朝鲜的保护权。1905年,日本打败称雄亚洲的沙皇俄国,夺占俄国库页岛南部和中国辽东半岛,并迫使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独占地位。不久,日本竟然公开侵占朝鲜,使朝鲜半岛彻底沦为日本殖民地,其独霸亚洲的野心也愈发强烈。1927年,中国北伐战争进入高潮,北伐军在“打倒列强”的口号下,跨过长江,向黄河流域进军,日本乘机出兵山东,占领中国青岛等地。
1927年6月27日,日本出兵山东刚过一个月,时任内阁首相兼外相的日本陆军大将田中义一和指导外务省的次官森恪,在日本首都东京召集日本陆军、海军、参谋本部、关东军、关东省和驻华使馆官员及满铁公司代表等召开东方会议,商讨日本对华政策。会议连开十几天,到7月7日结束。会议达成了一致共识,并且形成了《对华政策纲要》,由田中首相以奏折形式面呈天皇。
田中奏折开宗明义,概述了日本企图征服中国、亚洲和称霸世界的总目标后,继而炫耀性地总结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日本的扩张活动,声明“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均已实现”。毫无疑问,奏折是把通过甲午战争割占台湾视为实现日本侵略总目标的第一步,日俄战争及征服朝鲜是第二步。可以说,这与东方会议召开前几十年间的日本侵略史完全一致。
在对过去作总结后,田中奏折明确提出实现日本政策总目标的第三步“吞并满蒙”,然后是第四步“统治中国全部资源”;第五步“吾人将更能征服印度、南洋群岛、小亚细亚以至欧洲”。奏折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和苏联是日本实现征服中国及亚洲目标的主要障碍。因此,日本“不得不与美国一战,打倒美国势力”,同时还要准备与苏联开战。概而言之,田中奏折确定的日本政策,就是沿朝鲜半岛大陆桥,先吞并中国东北和蒙古,然后侵占中国其余地区,再进攻东南亚。在此过程中,日本完全做好了与美国和苏联决战的准备。
虽然日本方面一再否认田中奏折的真实性,但日本的侵略事实却显示,东方会议以后的日本对外政策与其奏折中规定的步骤完全一致。东方会议结束后不久,日本第二次入侵山东。1928年,日军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毁张作霖专列,使其重伤致死,然后企图威逼利诱张学良将军归降日本。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夺取全东北,从而实现了田中奏折规定的第三侵略目标。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迈向第四步侵略目标,并摆开迎战美国和苏联的姿态。由于其北进战略受到了苏联方面的有力打击。1941年,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海军基地,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吞并东南亚诸国,迈向田中奏折规定的第五步侵略目标。凡此种种,说明田中奏折内容与日本侵略活动相互一致,衔接得天衣无缝。田中奏折不但不是所谓的伪造文件,而且确实是日后十几年来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蓝本和纲领性文件。
然而由于日本政府百般抵赖,拒不承认田中奏折的存在,竭力改变和模糊历史;再加上相关历史文件被日本方面有意销毁,这就使田中奏折的真实性仍然无法确定。但是田中奏折关于侵华战争和二战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将会继续引起中日和世界各国学者的兴趣和争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历史会还我们以真相。
珍珠港事件疑团
日军轰炸珍珠港成功后,美军破译神秘电波并在中途岛战役中重创日军。罗斯福是否早已知道日军轰炸珍珠港的计划?是意外,还是有意为之,历史留下的珍珠港事件迷雾仍然漂浮在眼前……
珍珠港事件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