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烟草工业与人类健康
11377500000024

第24章 吸烟与疾病(11)

目前研究认为,在导致宫颈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和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具有协同作用,两两联合,祸害无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就已经确定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为宫颈癌(cervical carcinoma,CC)的病因,而其对前体——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x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危害也得到认可。研究者已经收集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用于与HPV感染有关的CIN和CC的潜在危险因素的研究。目前普遍认为,致癌型HPV感染为CC最主要的致病因素,CC与HPV感染具有高度一致性。另有研究发现,吸烟也是宫颈癌的危险因素。目前,吸烟在宫颈癌发生多变量模型中已经成为独立的危险因素。

(六)吸烟与口腔感染

吸烟很容易导致口腔感染。牙龈炎和牙周炎均为慢性口腔感染性疾病,牙菌斑中的微生物及其产物是引起牙周组织炎症和损伤的始动因子。看到这里,读者朋友们可能会感到奇怪:吸烟这一对呼吸系统影响巨大的行为与牙科疾病有什么关系呢?要说明这个问题便不得不先说明,除牙周致病菌外,宿主易感性是牙周疾病发生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而吸烟又是提高宿主易感性的影响因素之一。许多研究结果均提示,吸烟是牙周疾病,尤其是重度牙周炎的高危因素。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牙周炎的患病率较高,且病情更严重。有关吸烟导致牙周疾病发生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是,有一些学者认为,吸烟可降低牙龈局部的氧张力,从而有利于某些致病菌生长;此外,吸入的烟草产物存在于龈沟液中,也可能改变龈下菌群的分布情况而致病。国外文献针对普通健康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吸烟者龈下菌斑中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菌(Pg)、福赛坦菌(Tf)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但是,亦有报道显示,比较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牙周致病菌的阳性率,差异并不显著。有学者认为,导致上述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种族差异、牙周疾病类型等有关。所以,牙周疾病与吸烟行为是否有关系这一问题还应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虑。

(七)吸烟与中耳炎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吸烟竟然是中耳炎的隐形杀手,让人“防不胜防”!分泌型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一种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目前关于此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中耳负压学说、感染学说、免疫学说和神经能性炎症机制学说等。中耳腔的感染和炎症是SOM的主要病因,这一观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过去,由于在中耳积液中未能发现多形核白细胞或致病菌,学者们普遍认为本病是一种无菌性炎症。但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检验水平和培养方法等检验技术革命性的突破,许多研究者相继在中耳积液中检出了致病微生物(肺炎链球菌、病毒、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学说因此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另外,SOM常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这也间接支持了感染学说。强调一点,吸烟已被证实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不仅对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和复发率。吸烟可经多种途径影响SOM发病的整个病程:包括破坏黏膜纤毛清除机制,抑制纤毛活力;导致纤毛肿胀,造成纤毛上皮丧失,局部黏液产生增多,黏液流变学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咽鼓管对中耳腔积液的清除;香烟中的化学物质可刺激黏膜和抑制免疫功能而间接导致咽鼓管狭窄、阻塞;更重要的是吸烟还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力使机体更易受细菌或病毒感染,黏液排出功能减退使呼吸道内的病原体更易于繁殖,从而引起炎症。

由于儿童咽鼓管短、平、宽、直,故其SOM的发病率较成人高。让人感到可惜的是,儿童的SOM大多发生在2~6岁,很多儿童因此而听力严重受损。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SOM的主要病因,其他凡能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疾病,如急慢性鼻炎、增殖体肥大等疾病均可并发本病。美国每年大约有100万儿童患中耳炎,其中80%的儿童与吸烟者生活在一起。

有研究者对2007—2008年来自美国90961个家庭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在吸烟者的家庭中,12~17岁的孩子患复发性耳部感染的概率是无吸烟者家庭中孩子的1.67倍。研究者表示,上述调查中,大部分研究对象来自于拥有完善的疫苗接种政策的高收入国家。可以想象,在疫苗接种不完善的国家,吸烟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和危害将会更大。

(八)吸烟与其他感染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一种感染性疾病,目前尚无方法确定引起BV的特异性细菌是什么。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此病的发生可能与机体局部或全身免疫力降低有关。在一些研究中,香烟烟雾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如尼古丁、苯二醇环氧化物等已被证明存在于吸烟者的宫颈黏液中,这些化学物质可能直接改变阴道微生物菌群,或者通过减少宫颈上皮的朗格汉斯细胞,从而降低局部免疫力。长期吸烟可以降低机体免疫力,破坏阴道正常的生理防御机制,从而增加BV发生的危险。毛淑芳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吸烟与BV之间呈正相关。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吸烟者发生BV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3.3倍,该关联经潜在的混杂因素调整后仍存在,且OR值略有增加(OR=3.425)。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肯定该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

Nuorti等研究提示,在免疫力正常的成年人(非老年人)中,吸烟会增加侵入性肺炎链球菌疾病(如菌血症、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的发生。在上述人群中,51%的疾病由吸烟引起;研究还发现,每天吸烟量、吸烟指数(吸烟年支量)以及戒烟的时间与肺炎链球菌疾病的发生有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吸烟量越大和/或戒烟的时间越短,肺炎链球菌疾病风险越高。有研究认为肺炎链球菌的黏附是机体感染的第一个步骤,而吸烟又会增加这种黏附。Piatti等研究并比较了吸烟者和不吸烟者体内肺炎链球菌的黏附情况。结果发现,吸烟者口腔上皮细胞黏附的肺炎链球菌数量明显多于不吸烟者。接下来的研究解释道,肺炎链球菌对上皮细胞的黏附是受多糖蛋白交互作用调节的,特别是特异性的受体Galβ1、4GlcNAc序列,吸烟可以增加上皮细胞表面该受体的数量。在这一关系当中,细菌好比衣钩,衣钩是不可能挂到一面光滑的墙面上的。但是,如果墙面上突兀地伸出几个支架,衣钩就可以很轻易地挂上去;并且支架越多,挂的衣钩就越多。同理,受体高表达,细菌黏附相应增多,焉能不病?Nuorti等研究发现,58%的15~65岁的肺炎链球菌感染者吸烟,吸烟的OR值为4.1;即使是被动吸烟,其OR也高达2.5。

此外,还有研究结果显示,被动吸烟会提升儿童患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概率,诸如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和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尤其是6岁以下的儿童。孩子是无辜的,我们怎能用香烟牵累这些无辜的孩子呢?

第四 吸烟与心血管疾病

一、吸烟与冠心病

吸烟与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在众多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中,冠心病当之无愧地坐上第三把交椅。近几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大鱼大肉这一在几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行为在如今已不再罕见。谈起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许多人已不再陌生。很多人都知道保护心血管要控制饮食,要少饮酒、多锻炼。但是,吸烟这一行为对心血管的危害,很多人尚未给予足够重视,等到“亡羊”才知道去“补牢”,大多将“为时晚矣”。在导致我国吸烟者死亡的原因中,冠心病仅排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后。而在国外,死于冠心病的“烟民”比死于肺癌的还要多。吸烟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联如此紧密,在导致冠心病的九个独立危险因素中,吸烟排第二位,仅次于高血脂,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吸烟与不同类型的冠心病

众所周知,冠心病是富贵病,但要问冠心病究竟是怎么回事,人们倒未必都说得清楚。“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供应心脏血液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所致。粥样硬化的斑块堆积在冠状动脉的内膜上,久而久之,造成冠状动脉管腔严重狭窄甚至闭塞。如同自来水管或水壶嘴因长年堆积的水垢堵塞或变窄一样。冠状动脉上粥样硬化斑的存在导致心肌血流减少,氧供不足,从而使心肌正常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产生一系列缺血表现,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1.吸烟与心绞痛

长年习惯性的吸烟将会导致冠脉重塑和冠脉储备功能降低。对既有吸烟习惯又有冠心病的人来说,吸烟会降低心绞痛的阈值。也就是说,从前运动5分钟才引起心绞痛发作,吸烟后可能只需要3分钟。研究发现,吸完一支烟5分钟后,冠脉血流减少7%,冠脉阻力增加21%,同时伴随心率、收缩压乘积增加。这些改变是在冠脉重塑的基础上,由心肌快速缺氧所造成的。冠状动脉是心肌供血的动脉,相当于心肌的“嘴”,心肌靠它吃东西,获得营养。吸烟对其造成的影响就好像有人用胶布封住了心肌的“嘴”,长此以往,心肌岂不是要被饿死吗?对心绞痛患者来说,一旦吸烟,无论吸烟量是多少,都能导致冠脉管腔狭窄。这在发生痉挛性心绞痛的患者中尤为明显。

2.吸烟与心肌梗死

如果说心绞痛相当于用胶布封住了心肌的“嘴”,那么心肌梗死就好比有人把心肌的“嘴”用针线缝合起来,迅速导致相应供血区心肌死亡。吸烟行为就是参与缝合心肌的“嘴”的凶手之一。多中心GISSI2研究,将916名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终身不吸烟的人相比,曾经吸烟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1.3,目前吸烟少于15支/天的人其RR值为2.0,目前吸烟在15~24支/天的人其RR值为3.1,目前吸烟超过25支/天的人其RR值为4.9。在增加心肌梗死发生的风险方面,吸烟和年龄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小于45岁,每天吸烟超过25支的人比不吸烟者的风险高出33倍;45~54岁,该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7.5倍;55~64岁,该风险高出4.4倍;65岁以上则高出2.5倍;年轻吸烟者患心肌梗死的风险则更大。在意大利,大约50%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可以直接归因于吸烟。

3.吸烟与心源性猝死

有研究者获取既往有吸烟习惯的310位心搏骤停但却幸存下来的患者的信息进行生存分析发现:戒烟者比继续吸烟者复发心搏骤停的概率小(3年内病死率分别为19%和27%)。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持续吸烟会导致已经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加剧,增加心脏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而最近有报道指出,对吸烟者来说,上文提及的增加的猝死风险在戒烟后会迅速降低甚至消失,只要患者愿意戒烟,无论戒烟时间长短都对减少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该研究结果无疑强调了心脏病患者戒烟的重要意义。有研究者由此猜测,吸烟所诱发的心源性猝死可能与尼古丁诱发心律失常有关。

(二)吸烟与冠心病的关系

1.吸烟的程度

已有研究发现,吸烟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成正相关关系,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30~50岁男性比不吸烟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性大3.4倍,而且年龄越大,吸烟时间越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会越明显。如同把两块同样的大理石分别放到两桶硫酸中浸泡,泡的时间长、硫酸浓度高的那一块将被腐蚀得更厉害。

2.吸烟与其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相关作用

大量病例对照研究提示,维生素E可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危险度,也就是说,维生素E是冠心病患者的保护伞。而近期有研究结果表明,吸烟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减弱维生素E对冠状动脉的保护效应,使得这把“保护伞”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结果提示,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控制,不能仅靠补充维生素E,而应该在彻底戒烟、加强运动的情况下,同时补充维生素E等抗氧化营养素。戒烟和补充维生素E两方面必须齐头并进,方能起效。此外,高水平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是冠心病的另一个危险因素,吸烟与SAA在冠心病发生中具有协同叠加作用,吸烟能增加高水平SAA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

3.性别与吸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其中的“二”就是阴阳。阴阳、男女始终有别。可见男女平等只能是相对的,比如吸烟对男女的影响,就没法同一而论。吸烟与戒烟对男女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同不吸烟者比较,男性吸烟者发生首次心肌梗死的时间将会提前13.8年,女性则会提前3.6年。此外,澳大利亚的一些研究者将5572名吸烟者同6268名不吸烟对照者进行比较后发现,吸烟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在戒烟1~3年后男性从3.5降到1.5,女性从4.8降到了1.6。戒烟4~6年后,曾经的吸烟者们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就同不吸烟者相当了。上述证据表明,虽吸烟对不同性别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影响不同,但戒烟都能收到良好成效。

4.吸烟与冠心病发病年龄

2002—2003年,有研究者分析了过去10年14个国家冠心病随机临床试验中共计122458名患者的资料。结果发现,吸烟是早发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年龄小于或等于45岁的冠心病患者,70%以上的人并未戒烟。作为影响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吸烟可以使冠心病发病年龄提早10年。虽然吸烟对任何年龄的人群均有害,但是鉴于年轻人危险基线较低,年轻人冠心病事件相对危险性的增加亦特别显著。

5.被动吸烟与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