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11373100000072

第72章 汉玉门关新考(1)

李并成

玉门关为古丝绸路上的着名关隘,在中西交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治以都尉。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于此。

玉门关始建于何时?由相关史料推得,当在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际。《史记大宛列传》载,汉将赵破奴、王恢击破楼兰、姑师后,“封恢为浩侯。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集解》引徐广曰捕得车师王,元封四年封浩侯。”知是年当筑酒泉至玉门间长城塞垣障炉。此处“玉门”即应指汉玉门关,而非汉酒泉郡玉门县,因当时玉门县尚未设置(详后,笔者考得该县治今甘肃省玉门市赤金镇古城0)0此段塞垣建造的同时,玉门关当随之而设。《汉书张骞传》亦云明年,击破姑师,虏楼兰王。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注引韦昭曰:“玉门关在龙勒界。”亦认为其“玉门”即玉门关。敦煌遗书《寿昌县地境》云玉门关,县北一百六十里。汉武帝元鼎九年置,并有都尉。”唐寿昌县即汉龙勒县,元鼎九年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所记置关时间与上述史料近之。

汉玉门关的位置,历来说法不尽一致。《通鉴》胡注谓在敦煌郡西北,《新唐书地理志》谓在敦煌郡寿昌县西北,《括地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更具体地记为在唐寿昌县(治今甘肃敦煌市南湖破城西北118里。上引敦煌遗书《寿昌县地境》以及《沙州城土镜KP.2691)则云在寿昌县北160里,《沙州图经》(S.788)又曰在寿昌县东(西)北160里,清道光《敦煌县志》、宣统《甘肃新通志》等认为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陶葆廉《辛卯侍行记》又认为在敦煌西北大方盘城。后因小方盘城中出土“酒泉玉门都尉”木简,学界一度倾向于此城即汉玉门关。劳干《两关遗址考》、王国维《流沙坠简序》、方诗铭《玉门位置辨》、法国学者沙畹《斯坦因在东土耳其斯坦沙漠所获中国文书考释序论》等以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李广利首次伐大宛失利后“留军敦煌”不敢东入玉门关等史料为证,认为是年以前的玉门关不在敦煌西北,而在敦煌以东,是年以后才改置在小方盘城。夏鼐《新获之敦煌汉简》、向达《两关杂考》、陈梦家《玉门关与玉门县》、马雍《西汉时期的玉门关和敦煌郡的西境》等则认为,汉玉门关自始置至终汉之世俱在敦煌西北,不存在迁徙问题。嗣后似乎这种观点占了上风,论及玉门关者稀有再言迁徙者。1982年赵永复撰文,则对此观点提出怀疑玉门关在太初时有迁移之说,还不能完全予以否定,不过其迁徙时间未必是太初二年。”认为现在“还不能解决玉门关有无迁移的问题,要彻底解开这个谜,看来有待于地下文物的进一步发现。

汉玉门关到底有无迁徙?最初所置的玉门关究竟在哪里?笔者披检有关史料,并经反复实地踏察,提出一种新的看法。

唐初僧人道宣《释迦方志》卷上《遗迹篇第四》载,大唐使印度有三道,“其中道者,从鄯州东川行百余里,又北出六百余里至凉州,东去京师二千里,从凉州西而少北四百七十里至甘州,又西四百里至肃州,又西少北七十五里至故玉门关,关在南北山间。又西减四百里至瓜州,西南入硫,三百余里至沙州,又西南入碛,七百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娄兰地,亦名鄯善”。这段记载所述路线清楚,各地间相互位置准确,与实际行程皆合。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云肃州(治今甘肃酒泉市城)西少北75里有“故玉门关”,并且将此记载列入《遗迹篇》中,知书中“故”字当非衍文,这里确有故玉门关。道宣为唐初名僧,据《宋高僧传)》卷14本传等知,其生卒年代为公元596年至667年。所撰《释迦方志》一书亦在唐代开国不久。学者公认隋唐时玉门关已东移至今安西县双塔堡附近(见前引向达《两关杂考》等),“故玉门关”无疑应指隋唐以前,即汉代所置的玉门关。

道宣同书卷上《中边篇第三》又记,蒲昌海“东面少北,去玉门一千三百里,又东北去阳关三百里”。蒲昌海学界公认即今罗布泊,《山海经》称之为拗泽,《史记》名之盐泽,《汉书》、《括地志》等谓之蒲昌海。道宣将玉门与阳关并称,玉门无疑是指所谓的“故玉门关”。由今罗布泊东而少北1300唐里恰是今酒泉市城西不足百里的一带地方,这与《遗迹篇》所记故玉门关在酒泉西少北75里、瓜州(笔者考得治今甘肃安西县锁阳城丨400里的位置十分吻合,两条记载可相互印证。只是以上记蒲昌海“东北去阳关三百里”不确,事实是东去阳关六百里。

依上云“故玉门关”的方位、里距求之,酒泉城西略偏北75里、锁阳城东400里的地方正是今甘肃嘉裕关市区西北约10公里处的石关峡。该峡又名水关峡、黑山峡,位于嘉峪关黑山南部D嘉略关黑山系河西走廊北山向南突出的一片剥蚀残山,山体平地拔石关峡位置示意图起,横亘于走廊平原之上,相对高度200~500米,最高峰达坂顶海拔2799米。山体南部有一条东西向延伸的天然峡谷,即石关峡,长约10公里,贯通整个山体南部,宽百米许,南北两侧山体高耸,如刀削一般,形势险峻,正可谓“关在南北山间”。峡内有大道,可通车马,成为古代由酒泉西出的要口。峡中还有一股溪流由西向东流去,溪水自南北两山崖间渗出,汇为水流,今名红柳沟。今在峡内南侧山坳筑坝建库,拦蓄溪流,名黑山湖水库,绕灌峡口以东黄草营村的土地。这道溪水还为穿越石关峡的沿途行旅提供了良好的补给水源。古代在干旱戈壁地区行进,沿途人畜水源补给为首要问题之一。由肃州西行七八十里(约一日行程)恰可得到红柳沟溪水的补给,因而石关峡也就成为十分理想的必经通道,峡口的所在无疑为要溢重关。

《太平寰宇记》卷152引北魏阚驷《十三州志》延寿县,在(酒泉)郡西,金山在其东,至玉石障。”笔者曾考得汉延寿县治今玉门市清泉乡骗马城,则该县之东的“金山”无疑指今嘉峪关黑山,因除此山外这里别无他山可考,则“玉石障”正是今石关峡。“玉石障”和“玉门关”二名,含义颇为接近,当属一地,只不过为前后时代叫法上的不同。

由上考看来,汉代最早建立的玉门关,亦即道宣所谓“故玉门关”,应是今天的石关峡。它确曾位于敦煌以东,约武帝元封四年始筑,至太初二年李广利首次伐宛后不久,随着武帝西方战略的需要,遂西迁至敦煌郡西北。汉玉门关确有西迁之举。西迁前名玉门关,西迁后这里改置障城,遂名玉石障。当时之所以有“玉门”、“玉石”之名,一方面无疑是由于西域向中原贡玉的孔道经由此峡,二是当地自古亦产玉石(硬玉,质地次于昆仑山北麓所出透闪石质软玉),早有玉石山之名。清乾隆二年刊《重修肃州新志》第2册嘉峪山在酒泉西七十里,即古之玉石山,以其常出玉,故名之。”该山即石关峡所在的嘉峪关黑山,今天名闻遐迩的酒泉夜光杯所用部分玉材亦采自是山。

《汉书地理志》玉门县条师古注、《太平寰宇记》卷152弓丨《十三州志》、《元和郡县图志》卷40肃州玉门县条皆云,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故曰玉门县。汉玉门县城即前云今玉门市赤金镇古城,位于石关峡西68公里。所云玉门关,应指最早的玉门关——今石关峡。这里自有流水,可供屯田,今黄草营村即昔之玉门关屯田区。汉罢此关后,其人自然是就近徙于赤金绿洲(为石关峡西最近的一块绿洲),因以置县,名玉门县。有的学者不解此理,以为“汉罢玉门关屯”的玉门关是指敦煌西北的玉门关,恐未妥。试想,假若敦煌西北玉门关罢屯,其人何不就近安置在本郡的龙勒、敦煌、效谷……等县,而要远涉酒泉郡的赤金绿洲(相距约400公里)?此与情理不合。当时边地空虚,人口稀少,河西四郡中尤以最西端的敦煌郡人口最少。由《汉书地理志》所载西汉末年人口数知敦煌郡38335人,仅为河西其他三郡(武威、张掖、酒泉)各郡人口的一半左右,为金城郡人口的14强,不足陇西郡人口的16,.较之内地各郡人口差之更殊。汉代移民的大方向是自东向西,如反其向而行之,由敦煌向酒泉移民,殆无可能,更无任何记载。由此亦可反证汉代最早的玉门关确在距今赤金绿洲不远的石关峡。劳干等人虽然正确地指出了汉玉门关曾有迁徙,但认为最初的玉门关在酒泉郡以西的赤金,欠当,这里是汉玉门县,非玉门关。

无独有偶,武帝之世出于其拓土御边的战略目的,向外徙关,而在关址原地改置为县者,还可举出函谷关一例。《汉书武帝纪》元鼎三年(前114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应劭注云:“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这种徙关拓边的举措,可以收到逐步推进、稳扎稳固之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