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11373100000014

第14章 隋唐经营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措施(5)

五、安西都护府的伟大功绩和突厥、吐蕃对丝绸之路的贡献西突厥自隋朝末年已然崛起,“东至金山,西至西海,自玉门关以西诸国皆役属之”。至统叶护可汗时,其疆域已扩展到整个河中地区,甚至阿姆河以南。也就是说,自玉门关以西丝绸之路的所有道路均已被它控制,所有的绿洲城邦国家都是它的属国。但是作为草原游牧民族的国家,它既不是丝路贸易商品的产地国,又不是贸易的集散地。它仅仅是通过“切税商胡”,“督其征赋”,榨取绿洲诸国和贸易商队的财富来养活自己。因此,它在丝路贸易中的中介地位基本上是消极的。西突厥企图以武力控制丝路贸易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最终遭到中国、波斯和西域中亚绿洲诸国的反对,也是必然的。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8月,唐朝在髙昌设西州,同年9月置安西大都护府。第一任都护是乔师望。乔师望死后由着名的郭孝恪接任,初时兵力仅千余人,主管唐朝在西域的前进基地伊、西、庭州军事。显然安西都护府设置目的和北庭都护府一样,都是针对西突厥的,它为唐朝大规模、有计划地进军西域、中亚,经营丝绸之路奠定了战略基础。

西突厥王庭原在龟兹北三弥山,约当现在新疆裕勒都斯河谷内。也就是说,西突厥的政治统治中心仍偏重在西域塔里木盆地诸国。统叶护可汗时,西突厥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属宾,“控弦数十万,据旧乌孙之地”。他的统治范围大大向西扩展,统治中心也渐转向西域西部,“移庭于石国北之千泉”,即现在楚河以南,古代碎叶城以西。昭武九姓各中亚国家和伊犁河流域都在其势力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自统叶护可汗起,西突厥诸可汗曾四次向唐朝请婚,但均未成功。西突厥这样迫切请婚,目的只有一个:利用中国自汉朝以来在丝绸之路上的威望以确立自己在丝路地域的统治(其中包括唐朝对其统治范围的认可),同时通过和亲之盟,确保自北齐、北周以来源源不断的丝绸来源,与波斯、东罗马进行有利的贸易。其经济目的十分明确,这是自突厥勃兴之始,与中国关系的既定国策。如突厥沙钵略可汗致隋文帝的一封信中就写道:

皇帝是妇父,即是翁,此是女夫,即是儿例,两境虽殊,情义是一。今重叠亲旧,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不断,上天为证,终不违负。此国所有羊马,都是皇帝畜生,彼有缯彩,都是此物,彼此有何异也。显然这是唐朝不能接受的。唐朝拒婚(统叶护请婚因东突厥阻梗未克)的用意也很清楚,借此动摇西突厥统治,以图西域。所以当“射匮(可汗)悉以礼资送归长安,复遣使贡方物,请赐婚”时,唐太宗直截了当提出条件“诏令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婆、葱岭等五国为聘礼”(同上),这5国正是丝绸之路西域中道和西域南道的重镇。统叶护以后,西突厥内部分裂,国内虚耗。先分裂为五咄六部落、五弩失毕部落,分据碎叶以东以西;后分裂为北庭、南庭,分居镞昌山西、睢合水北,势不两立。唐朝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形势,支持五弩失毕部及南庭与五咄六部及北庭斗争,大大削弱了西突厥的力量。西突厥内外交困。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方等在碎叶水大破阿史那贺鲁叛乱,西突厥遂平。唐髙宗接受了以往(贞观末年)未进行政权建设,仅仅倚重军事据点,以致突有变故,便无法控制的教训,广置羁縻州府,把西域、中亚及西突厥故地置于唐政府的直接行政监护下:

分其种落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其所役属诸国,皆分置州府,西尽于波斯,并隶安西都护府。

安西四镇中的疏勒镇先在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设都督府。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破高昌,并设安西都护府。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郭孝恪破焉耆,设焉耆都督府。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郭孝恪又破龟兹,设龟兹都督府,将安西都护府西移至龟兹。同年又设碎叶镇、于阗镇。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大破西突厥于素叶水后,不仅于其故地置昆陵、蒙池都护府,而且在原西突厥控制的广大西域天山北路、河中地区的昭武九姓国、阿姆河以南,“裂其地以为州县”,“唐之州县极西海矣”。显庆五年(公元660年)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归降。唐朝派员先至该地域调查,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远去葱岭以西,筹划在于闻以西、波斯以东分置都督府、州、县及军府事宜。武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唐朝重新划分安西、北庭都护管辖区域,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将昆陵、蒙池两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交由北庭都护府管理,而安西都护府专力负责天山南路、葱岭以西地区,以对付吐蕃对丝绸之路西域道的北侵。

由这一时间顺序可以说明,唐朝内属西域,向中亚挺进,控制丝绸之路的战略实施,是从安西都护府建立开始的。安西都护府不仅是实施西进战略的指挥基地,也是建设、管理、保卫丝绸之路的大本营。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及中亚、阿姆河以南、河中地区建立的强大军事威慑系统,也是唐朝在丝绸之路该地区的行政系统。唐朝对安西都护府的建立给予特别的重视,并付出了巨大代价。例如平定阿史那贺鲁后,在西突厥大规模“通道路、置邮驿、掩骇骨、画疆场,复生业,凡为沙钵罗掠者,悉括还之”。唐朝授予安西大都护重权:“掌所统诸蕃慰抚、征讨、斥堠、安辑蕃人及诸赏罚,叙录勋功,总制府事”。唐朝在西北边疆驻军达到44000人,马7700匹,“烽戍逻卒,万里相继”,致使“西域五十余国,广轮一万余里,城堡清夷,亭候静谧”。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以后,吐蕃、突骑施曾反复与唐朝争夺安西四镇。四镇多次易手,但在安西都护府的领导下,唐朝又一次次恢复了安西四镇,控制着丝绸之路。直到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以后,安西四镇才渐次陷落,北庭、安西都护府也失去作用。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起,安西都护府为保卫、建设丝绸之路,存在了150多年,丝路贸易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繁荣顶峰,其伟大功绩是不可埋没的。即使在安西都护府消失以后,它所奠定的西北贸易路和丝路贸易的事业仍在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突厥出现于公元5世纪前后,为活动于漠北至中亚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铁勒之一部(史学界对突厥与铁勒关系至今仍有不同看法)。尤其是西突厥,主要活动在西域、七河流域河中地区。从公元6世纪起至公元8世纪末,西突厥与中国隋唐政府在丝绸之路上进行过激烈的斗争,给丝绸之路的畅通与丝路贸易的发展造成极大危害。史家一般都强调这一点,而忽视了突厥对丝绸之路的贡献,因而对它在丝绸之路地域的活动均持批评或否定的态度。这种看法似欠公正。

我以为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历史业绩,正是草原民族和汉民族共同努力才使丝路贸易能够延续一千多年,正是草原民族和汉民族交流才构成了丝绸之路历史波澜壮阔的特色。突厥对于丝绸之路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突厥汗国由诸多民族组成。东突厥有:契丹、奚、鞑靼、室韦、九姓铁勒、九姓回纥、三姓骨利干、四十拔塞密。西突厥“杂有都陆、弩失毕、歌逻录、处月、处蜜、伊吾等诸种”。此外还有咽面部、莫贺达干部、都摩支部、薛延陀部、突厥骑施、姑苏等部。严格地说,突厥汗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国家,而是个地域国家,即以军事力量控制的广大地域。在突厥汗国产生以前,从漠南漠北、蒙古草原到伊犁河流域、天山北路、塔里木盆地、中亚,诸部林立,小邦互争。没有统一的政治军事力量维持这一广大地区的秩序,当然也就没有丝路贸易的保障体系。因此魏晋以后至突厥汗国建立前,这一丝绸之路区域处于混乱的局面。东西突厥汗国建立后,凭借其军事力量,在各部、各属国设立颉利发、吐屯等监国,征调兵马,督其征赋,“虽移徙无常,而各有地分”。这一广大地域国家的产生,实际上使中国和西方贸易国家间的广大丝路地域结束了混乱,有了保障体系。尽管中国和突厥为争夺丝绸之路打得你死我活,但似乎丝路贸易却从未停止过。不同的只是该地域的贡赋税收变换了主人而已。隋唐政府击败突厥后,等于全盘接受了这一地域国家的遗产。安西、北庭都护府,伊、西、庭州和羁縻州、府的设置,是在突厥汗国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建设。从此,中国与波斯、大食、东罗马帝国等丝路贸易大国有了直接的接触与往来。

2.突厥汗国在中国南北朝后期产生后,就参与丝路贸易。当时北中国的北齐、北周争相结好突厥。北周“既与和亲,岁给缯絮锦彩十万段”。而“齐人惧其寇掠,亦倾府藏以给之”。突厥获得大量的中国丝绢财富,便在草原丝绸之路上充当了丝路贸易的中间角色。《北周书突厥传》记载,立国之初,突厥即十分重视与中国的贸易其后曰土门,部落稍盛,始至塞上市缯絮,愿通中国。”西魏“大统十一年(公元545年),太祖遣酒泉胡安诺檠陀使焉,其国皆相庆曰:今大国使至,我国将兴也。”至隋建国后,突厥与中国的绢马互市已经经常化,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