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
11372500000051

第51章 提升:武义模式的理论分析(5)

从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的理论提升中,我们认同了“城乡融合”是新乡土中国的理论基础,反过来,又如何运用城乡融合论来解读武义模式呢?

1.县域,城乡衔接点和交汇点

县域,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同时又是城市与农村的衔接点,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在地理空间上,作为中国国土的主体,县域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凸显出城镇与农村共存的特点。在人口资源上,我国74.46%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因此以城乡融合为理论基础的新乡土中国,凸显了城市与农村两者关系的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反过来,农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绝对不单纯是农村的事,更不单纯是村庄的事,也必须是城市的事,尤其是与农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镇的事。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县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还可以对县域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

(1)县域政治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

中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县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自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以来,与其它层次的行政区划不断变更相比,县是相对固定的行政区域,也是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最完善的一级基层政权。至今,在中国行政组织及管理层次中,县级政权仍然是政权组织中体系和职能完备的基层政府,管辖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起着承上启下,联结城乡,沟通条块的重要抠纽作用。

与此同时,县域又是社会经济矛盾的集中地。县域的发展不单纯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城市发展相比,县域发展不论是在外部发展环境上,还是在生产要素积聚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所受的波动和震动最大,积累的社会矛盾最多,就目前而言,县域是我国弱势群体最大的聚居地,是二元结构矛盾的突出区域,也是各种社会危机的高发区。作为职能最完善的一级基层政权,很多社会矛盾都要求在县一级妥善解决。所以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从这个高度上看,县域政治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我们之所以跳出村庄从县域看新农村建设,实在是看到了县域新农村建设可使“天下安”的意义和价值。

(2)县域经济是安邦定国的经济支柱

与县域政治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相适应,县域经济是安邦定国的经济支柱。从经济上看,县域一般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由经济地理特点决定的工业部门经济为支柱,同时兼有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信息业等非农业部门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实体;非农业企业和与县域经济密切相关的实体主要集中在县域的城镇型建制镇、非城镇型建制镇和集镇;县域内的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对经济运行及其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力。可见,县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多种经济活动交织而成的经济有机体。从产业结构上看,县域经济是包括一、二、三产业比较齐全的区域经济;从空间结构上看,县域经济是以城镇经济为中心,以集镇经济为纽带,以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从组织层次上看,县域经济包括城镇型建制镇经济、集镇经济或非城镇型建制镇经济、乡村经济、企业经济或家庭经济等;从所有制形式上看,县域经济包括国有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经济等多种类型;从经济部门看,县域经济几乎包括一般区域经济中所有门类。因此,从地域总体和经济整体来说,县域经济既兼有城市(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两类区域经济的特点,又有区别于城市(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两类区域经济不同的特点。县域的城镇型建制镇经济以非农业为主,具有十分明显的城市经济特征。但因其与农村经济的密切关系而不能完全归属于城市经济范畴,一般称县域城镇建制镇经济为城镇经济。因此,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是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的有机结合。

县域经济的这些内涵清楚地表明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年中国县域经济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到551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92%,足见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古人云:“湖广熟,天下足”;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从本质上反映了县域经济的重要,从现代社会城市化的视野出发,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所以,党的十六大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从这个高度上看,县域经济是安邦定国的经济支柱。我们之所以跳出村落从县域看新农村建设,实在是看到了县域新农村建设可使“天下足”的意义和价值。

正因为县域政治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县域经济是安邦定国的经济支柱,所以新农村建设要成为中国城乡融合新的启动点,要成为乡土中国的新图像,就必须跳出村落来抓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县域为整体,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武义经验之所以吸引我们,关键在县域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效应对我们的文化震撼;我们之所以关注武义新农村建设,则是出于对新乡土中国的追求和探索。

2.城乡融合武义模式的样本分析

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之所以能成为城乡融合的样本进行分析,就是因为新农村建设实质上就是城乡融合过程的一种文化表达。众所周知,中国的农民、农村、农业一直处于弱势,特别是过去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城乡对立太久,城乡差距太大,对农民、农村、农业的欠账太多,所以,当中国的经济发展到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对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政策的制定和协调,政府职能和行政方式的转变,社会结构的转型加快。也就是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工业化发展进入了中后期阶段,全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6位,财政收入达到3万亿元,城乡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已具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全国人民面前,其本质上是为了使中国的农村与在工业化道路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的城市发相适应、相匹配,从理论上来说就是城乡融合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一轮启动。

站在城乡融合的理论高度上,再来看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的理论价值,就在于它为城乡融合提供了一个可供分析的县域样本,下面我们从9个方面对武义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1)生态家园的县域平衡

生态是一个系统,一个村有村的生态系统,一个乡有一个乡的生态系统,一个县有一个县的生态系统,一个省有一个省的生态系,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生态系统。各个国家的生态系统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在这样的全球生态系统结构中,一个村的生态系统是最基础的,武义县有郭洞村这样的古生态村当然地成了当今的示范,成了人们旅游的胜地。可是一个村的影响力太微小了,其实早在40年前,郭洞就以保护风水林而着名,笔者当时在武义一中任教,学生中就有郭洞来的,但在武义20年,虽然多次路经郭洞,也没有进过一次村。改革开放后,在翻天覆地的变迁中,武义人从传统的躬耕垅亩发展到休闲旅游,郭洞鹊声四起,闻名于华东,成了古村落文化村,但郭洞并不能改变武义的生态,更不要说一个省、一个国了。

相比之下,一个县的影响力就大了。前已述及,由于县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又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环节,是国家的经济基础,所以,一个县生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个县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其对一个省生态的影响也就大大扩大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武义县通过县域平衡,首先抓了生态林业。从1986年开始,武义开始全面建设杉木速丰林基地,进行乡村林场大规模造林;1992年开始荒山消灭战;1993年提出的“树立大林业观念,调整林种结构,发展名、特、优经济林”;1995-1998年实施的“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项目”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四个一百万亩”工程建设;2002年开始围绕“生态立县”这一主线,突出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两大体系建设、林业分类经营,实施“武义县防护林工程国债项目”、“阔叶林发展工程”、“生物防火带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以及“笋竹两用林、花卉苗木产业带建设”、“兴林富民工程”、“村庄绿化工程”等,到2005年底止全县共造林161.65万亩,义务植树1940.09万株,使武义的绿化不但从量上得到了重大发展,而且在质上发生了重大飞跃,取得了重大突破。县林业用地面积1757万亩,林木总蓄积202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由1985年59.8%上升到2005年的70.8%,城区公共绿地面积4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8.7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7%,绿地率增加到258%。2006年4月,武义县人民政府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为武义人与自然的平衡打下了基础。

在抓生态林业的同时,武义县实施“生态立县”的战略,打造了生态农业,构建了生态工业,发展了生态旅游,整治了生态人居,从而在全县范围里推进了人与自然的平衡,这也就是为什么初到武义的人一下子就会被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武义生态家园所震撼、所陶醉的原因吧!

(2)特色农业与工业园区的县域协调

在县域中,农业与工业的协调是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城乡融合的一件大事。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手抓特色农业,一手抓工业园区,有效地协调了农业产业化与县域工业化的关系。

在打造特色农业中,武义从人与自然的协调出发,铸造了杂交水稻和有机茶两条产业“绿化”带。从1976年开始,武义开始引进三系杂交稻,为全县大面积推广杂交晚稻打响第一炮。1989年武义县被列入长江流域五省一市杂交早稻示范基地县。1997年武义又引进了袁隆平的超级稻。2004年,武义被列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超级稻示范基地,并引进了两系超级稻P88S/0293等新组合进行试种、示范,在王宅镇种了106亩的一个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2005年,示范面积达5000亩左右,在18个乡镇、街道建立了连片示范方24个,经验收,平均亩产达650公斤以上。这样,杂交水稻成了武义农业产业化的一条“绿化”带。20世纪90年代初,武义就提出了“抓好名优茶,开发有机茶,带动无公害茶”的工作思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武义有机茶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享誉海内外。据统计,200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11万亩,茶叶产量7100吨,产值2.28亿元,不仅面积、产量、产值居金华市首位,而且获得了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达7716亩,居全国首位,从而被授予“中国有机茶之乡”的称号。这样,有机茶成了武义农业产业化的又一条“绿化”带。此外,通过县域平衡,武义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还逐渐形成了高山蔬菜、蜜梨、畜禽、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茭白、笋竹两用林等产业带,基本上完成了以特色农业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布局。

在兴建工业园区中,武义以国营企业改制为拐点,激活了县域工业化的新进程。在这个新进程中,武义借周边发达县市经济发展之势,利用这些县、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所带来的契机,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挖渠引水”,营造“创业洼地”吸引发达地区“过剩”资金、“溢出”的产业以及技术、人才和管理以验,促成了生产要素从周边发达县市高成本环境不断地向本县低成本环境流动,着力打好“永康牌”、“义乌牌”,将“中国五金城”和“中国小商品城”两大市场作为武义工业发展的“桥头堡”,借船出海,借船生财,从而引进了大量资本流入“创业洼地”。短短几年,全县共引进,新办工业企业600余家,在全县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外来企业已占五成,与此同时,桐琴工业园区、凤凰山工业园区拔地而起。这就是武义的“洼地效应”,构成了武义县域工业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武义在创造“洼地效应”的同时,又创造了“鲶鱼效应”和“蛟龙效应”,使三美化工、恒友机电、武精机器、张氏包装、正点实业、钓鱼朴克等龙头企业纷纷崛起,构成了武义县域工业化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