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
11372500000042

第42章 藏富:富民与强县(2)

上夫岭下村属于桐琴镇管辖范围,这几年,桐琴镇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桐琴镇所辖的各个村都因为工业的发展获益匪浅。尤其是紧挨桐琴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具有地理优势,交通便捷,农民纷纷从事二、三产业。许多村的村民正向东皋村那样,从农民变为“市民”。然而,还有一部分比较偏僻的村庄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发展相对落后。对此,桐琴镇充分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发挥工业的余热,支援山区人民进行村庄交通、集体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让远离镇区的农民同样享受到工业镇带来的实惠。其中,上夫岭下村就是靠工业反哺农业发展起来的村庄代表。对于这一点,上夫岭下村的金主任感慨颇深,他说道:

在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村的经济跟外面一样也发展了。我们的发展主要是靠桐琴镇有这么好的党委、政府,那么好的领导班子,在他们的带领之下,我们那么穷的穷山沟也能通上那么宽畅的道路,投资100多万块。政府有好的计划,好的领导,他们懂得招商引资,以工补农,壮大镇里的经济,使外面的工业带动了我们村。

这几年我们村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有很大的变化。去年基本上由镇政府投资了100万元搞道路,现在又通上了公交车,都是直达的,方便广大农户出外去经商、打工。

像我们村,村集体经济连1000块都没有。从镇政府、党委这届班子上任后,他们看到我们这个落后的山村,他们就把外面得来的钱,投入到我们这个边远的山区,不光是我们这个村,跟我们一样也很落后的隔壁村,在政府帮助下也铺上了水泥路。以前我们村连办公场所也没有的,这也是政府搞的,这个房子(村委会办公场所)有100来年了,以前是很乱的,原来都快废弃了的,后来把办公场所搞好,还搞了老人活动中心。整修这个办公场所镇政府投资了1万块。

政府给贫困户有补贴的,象低保户对象有7、8户,20多人口,低保户每月每人得钱。贫困户一年不定期的有补助60元、80、100元不等。

我们以前交通很不方便的,我们的田离这里有7里路,1990年做了机耕路,1998年又加宽了。去年镇政府帮建了6米宽的硬化道路。全村70%是彩电,是有线电视的。有线电视(要交的)12块也是镇政府投资,是前年投资的。

陪同我们前来采访的桐琴镇金副镇长也对此做了补充:

刚才金主任讲以工补农主要是镇里的,现在这几年工业经济发展了以后,城建也发展了,土地转用有一笔钱镇里拿出来,像这笔钱投入我们这个村里整个交通建设、办公场所投资。象刚才金主任讲的,象这条路,就是投资了108万。这个108万基本上都是我们镇里投资的。这些钱拿出来补贴都是通过工业园区的发展,跟那个城建发展来补贴的。

正是由于政府以工补农的思想和行动,过去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开始蒸蒸日上,村民的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政府投资兴建公共设施,既改善了村庄的硬件环境,为村民节约了开支。更重要的是公路开通后,便利的交通条件,给上夫岭下村带来了致富的契机。正所谓“要致富,先修路”,这条通往外面世界的水泥路,应该说是上夫岭下村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

首先,处于山区的上夫岭下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村里种植1000多亩的毛竹林,平均每人起码有3亩左右。毛竹长笋的时候就收毛竹笋,其余的就是砍了毛竹卖出去,这样的话,一个村毛竹的收入有六七十万。交通条件改善后,人们开始进行毛竹加工,提高了毛竹的产值。手工业加工最早从1996年开始。如今,村里有十多家毛竹加工厂,一般加工扫把、椅子、竹篮子和竹床等等,然后把加工成品拿到市场上去卖,收入可观。每家小手工业工厂一年产值有十多万元,此外,还有加工电动工具配件的。

除了做竹制加工外,还有些村民出去到桐琴镇工业园区打工,或者做生意来增加收入,这也是便利的交通带来的好处。路修好后,村里人到镇里打工,可以当天来回上下班,他们说骑摩托车才十几分钟的路程。如今,村里有五十个左右的年轻人在外面打工。此外,村里还有极少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耕地不多,人均耕地只有三分左右,种水稻也只是自给自足。从2004年开始,村民的生活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全村的人均年收入为3200多元。正如该村的金主任所说,这些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桐琴镇党委、政府对他们执行的一系列以工补农的政策。

四、幸福走进千万家:以三个农民家庭为例

1.卖菜大王

桐琴镇东皋村的程江,今年43岁,一家三口人,儿子在外面读大学。程江是靠卖菜起家的,村主任安排我们在村委会办公室座谈,原来程江就在村委大楼下的菜市场卖菜,这时是下午七点多钟,想必程师傅一天的工作也快要结束了,问起我们的谈话是否影响他的工作,他说不会。这样笔者就较心安理得地跟他聊起家常来:

罗彩娟(以下简称罗):您好!请您谈一下你们家的发家史。

程江(以下简称程):我家里以前都是种田,世代都种田的,改革开放以后就弄点小菜卖卖,做点小生意。做了有14年的生意,1982年9月分田到户的时候就开始做小买卖,刚开始是开小吃店,做了两三年就改行卖菜。1991年办的那个市场。

以前种田的时候一年种的都不够吃,那个时候我们是6口之家,兄弟姐妹4个,都不够吃,年年都向国家借储备粮。粮食都吃不够。我们这里什么都不种,就种粮食。那个时候是集体的,所以蔬菜、水果也很少有人种,基本上都没人种。那时集体的就以水稻为主,小麦和油菜也种得很少。这样其它经济作物都没有。

罗:那么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程:分田到户以后就逐年逐年的比以前好多了。每年增加。可以说是三年翻一番,就靠卖菜。年收入有四五万。刚开始的时候是没那么好的了,就是搞了开发以后,外来人口多了,既然一个人他在这里了,那他的吃喝拉撒就一定在这里了,他样样都在这里的,消费都会在这里,生意就会好,生意也是一年比一年好,一开始弱的时候也没那么好,一天能卖一两百的毛利,但现在一天都是两三千块的营业额。

罗:具体一天的工作是怎么安排的?

程:我起床很早的,凌晨一点半起床,两点种就开车去进货,到武义或永康去批发,五点钟回来就开始卖菜,卖到晚上7点钟,我中午是回去休息的。下午是妻子在那里卖菜。反正我都是中午12点回去睡觉,然后下午4点起来。晚上到8点多就收摊。一年到头都是这样,有钱赚就不怕辛苦的。

罗:一直种田怎么会想到开饭店,资金怎么解决的?

程:资金一开始是很少的。就是一点点的,可以贷款的,那个时候太穷了,人就想改变一下了,所以就想做点生意了。以前饭都不够吃,根本就是年年欠债。那个时候是肯定没钱了。

罗:后来怎么从开饭店转到卖菜了呢?

程:我知道做饭店要债难,很多吃了白吃的,有些人吃了说没钱,像有些债是要不回来的。在市场卖菜一般是不会有人欠钱的,而且开饭店还要跟人家吵架,这个帐很难要的,很多也不是很难要,但是一年到头你碰到几个这样的就很头疼了。开饭店也是很辛苦的,还是卖菜好一点,接下来就改行卖菜了。一天卖菜的数量是1000斤是最起码的,反正蔬菜随季节变化来卖。因为我们这里的人都是在厂里打工的多,种蔬菜的很少,都是买菜吃了。

现在我们家住新村,新房五层,地皮是自己买的,110个平方,是统一规划。2003年买的地皮,花了三十万买的地皮。现在花了大概58万。贷款的。贷款贷了九万。

家里还有田,免费给别人种的。我是啥都买,只有蔬菜我是不买的。旧村还有房子的。我旧村的房子还有我老爸老妈,还有154个平方是空在那里的,再有50来个平方是老爹老妈住的。还有两百来个平方。旧村的房子就是出租的。每个月一间房有80元。新房就跟妻子住,因为儿子在外读书。收入就是卖菜、租房,租房得的钱都是给父母的。

罗:你们家都有什么家电?

程:家电基本上都有了。彩电、空调、冰箱、微波炉、小家电都有的。就是没有轿车。摩托车有,拖拉机也有的。都是一年一年添置的。

罗:你们三口之家怎么想买那么大的房子?

程:钱留下来也没什么,趁年纪轻的时候盖点房子,以后新区要开发的时候,到时以后还可以做一点小买卖。因为那个可以算是店面房,以后年纪大了可以自己留一点,到时可以出租,那就可以做养老金。收点房租,老了可以花花。反正现在辛苦一点还吃得消。

平时靠两个大型拖拉机去进货。大的开支主要是供应儿子读书,一年要2万多元,学杂费、书费就要16500元,他读浙工大自动化专业。他一个月还要1000元零花钱。一年要20000多,这是最大的开支。现在都不去旅游,以前还去,现在这两年没去,盖房子嘛。从来没去杭州看过孩子,这工作停不了的,所以都没空去的。

不说远的,以前吃都不够吃,现在吃什么都得了,也没什么好吃的了。基本上都说普通话,跟外乡人也是讲普通话的。

亲戚都是做买卖的。我的姐姐是做粮食的。我老婆那边的亲戚,卖家用电器的有,卖装潢材料的有,这些都有。亲戚也都在方圆十里之内。真正种田的很少,都是做小买卖,或者到厂里上班的。家里的米都是买的。

自己做生意就比较自由一点,打工的就是没那么自由,收入厂里也有几千块一个月的。

有十来年不种田了。菜不新鲜了,第二天就卖便宜一点的。菜这东西,好的就卖贵一点,差一点的,打工的收入不多的,只要便宜一点,他也就会要的。我们的价格比县城的高。起码高20%。那也没办法,他们不可能买点蔬菜要到外边去买啊,我们这里的蔬菜越是农村越贵,县城便宜,但省城更便宜。有时我们去杭州、金华去进货的。现在是大城市供应小城市,以前是小城市供应大城市。国家有补助,另外人家是搞大批量的,它们种出来的又便宜,又好。高山蔬菜也有的,它们也拉到武义县城,我们也去要的。肉类我们不卖,只卖蔬菜。卖蔬菜不准经营肉类。我们主要供应开发区的食堂,他们每天要买的,都要普通的菜,一个食堂一天要一两百,不同种类的,大一点的食堂两三百的一天。每天批进来的菜,基本上都要卖掉。食堂供应他们的收入固定有三四百。有七八个食堂是固定的,还有学校,如果学校不放假那就还有两个学校。

一个月都没有休息的,一年到头就是休息两天,休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其实讲累是以前累,现在这种累就是时间长,不是去抬、去背、去挑,也没那么累的。那时的累和现在的累不一样,晚饭的时候看看电视就睡觉了。

基本上没有淡旺季分。就是什么季节卖什么季节的菜。因为我们这里种菜的人少,所以没有淡旺季之分。竞争是肯定有的。做生意都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动力了。主要是靠信誉,不能短斤少两,不能以次充好。好的就是好的,差的就是差的。要是你一天赶跑一个顾客,那一百天后你就不用做生意了的。

困难好象也没什么困难,卖蔬菜好象就是很容易的东西。现在都是用电子称。七八年前就开始用电子称。以前用手称、后来用担称,再后来就用电子称。

罗:你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吗?

程:反正我想想是可以的,生活上没有什么烦恼,反正房子有了,儿子以后出去了,以后就是考虑买个车就好。可能做几年年纪大了也要改行的,改就改个早上不要那么早的,就是其它的小买卖的。等儿子的工作安排好了,自己就要改行做个轻松点的。

从谈话中,笔者不仅为程师傅的乐观、上进的思想所感动。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字里行间体会出程师傅的生活是紧张而充实的。说完,卖菜大王程江师傅露出欣慰的笑容,幸福之感洋溢在他的笑容之中。象村里其他村民一样,程师傅正展望着美好的明天。

2.种植大户

来到陈弄村邱官寿家,笔者一眼就看到他家的墙壁上张贴的一张奖状,是宣武乡授予他“2000年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大户”的奖励。对此,笔者愈加感到好奇,对于他怎么发展高山蔬菜的过程想要一探究竟。

邱官寿告诉笔者,他家1998年就开始种高山蔬菜了,那时村里只有两三个人种,他是村里最早开始种植高山蔬菜的那批人家。那年只种四季豆,因为当时大莱村有人收购四季豆。1999年,村里有30多户人家也纷纷种植四季豆了。到2000年,邱官寿拓展了种植规模,种了三四亩的高山蔬菜,是村里种植最多的一户。他说:

我们以前种四季豆都是自己吃吃,也没有管理,肥料也没有这样用,也没有这样花精力的,四季豆就是自己吃的,一个星期不理,它就黄了。那时我们讲这个东西是不好种的。以后有了金老师和乡镇领导的帮助,派人来指导我们,所以我们现在四季豆一下子种下去管理好的话六七十天就可以成果,管理不好的话也是没有的了。到2000年的时候就是上级党委重视,有这个技术指导我们的产量就增加了很多。1998年开始种到现在都没有停下来过。那个时候种的就只是四季豆,现在我们还种蕃茄,茄子,好几种蔬菜种起来。

(家里)有五个人,儿子、媳妇在外面,儿子媳妇是做饮食的,一年也十几万。好几年回来一次,就是我和老伴两个人在这里。劳力是有的,就是有点紧张,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早上4点钟就起床了,烧饭吃了,五点钟就走了,因为这个采四季豆都是上午的,下午就不收购了的。下午就是管理四季豆,要打药,要除草的,要摘叶子的。这个种高山蔬菜的时候比较长,五、六、七、八、九这几个月都比较忙。要到十一月以后,就开始割稻子,收完稻子,稻草割回家以后才会空闲一点,那时候就种一点罗卜,现在就种四季豆。

通过这几年种植高山蔬菜,邱官寿家的收入比以前高出百分之七十,从开始种到现在每年都有增加。虽然他在村里年纪算是比较大的了,但收入水平还属于较高的层次。每年有一万多元的收入。为了给笔者更直观的认识,邱官寿拿出自己家出售高山蔬菜的帐本来,笔者翻看了他家去年七八月份的四季豆和茄子收入情况,邱官寿家去年仅八月份的四季豆收入就达1818.8元。而7月20日到8月21日的茄子收入达300多元。高山蔬菜的收入非常可观。说到愿望,邱官寿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在武义县城建房子。照此发展趋势,笔者相信,他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3.家庭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