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
11372500000025

第25章 协调:人与自然平衡的武义(14)

1992年5月,杭州大学区域与城市科学系会同武义县规划部门,编制武义县城总体规划。1993年批准实施。规划期限为近期1992~2000年,远期2000~2010年,远景2010~2050年。武义县城定位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是以莹石和温泉为特色的综合性城镇。县城规划区范围包括武阳镇部分行政范围和邵宅乡的部分地区,面积约34平方公里。近期人口6.5万人,用地规模585平方公里,人均90平方米;远期人口10万人,用地规模9.5平方公里,人均95平方米。发展方向以老城区为依托,主要向东规划新建的火车站方向沿江发展,适当扩大发展溪南的居住区和工业区。

从1993年到1998年,在实施第二次发展规划过程中,武义县取得了以下成果:

第一,开发区建设全面实施。城东北新区(商贸住宅区)框架建设基本完成。武阳路、东升路、温泉路及沿街建设完成。第二,县前片、壶山下街拆迁及回建工程完成,旧城东部改造后形成全新商业区。第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1992年8月开始供应液化石油气;由源口水库供水的引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城区排水排污全面整治;供电、电信、广播电视设施新建或大幅增量。第四,北岭商住区、东苑新村、康园小区、温泉别墅区等现代化商住区建成,熟溪北路室内菜场、武阳北路商贸中心等现代化商业区建成,提高了城市品位。第五,城区道路桥染建设扩大规模。新区道路和老城区道路及城区三座桥梁建成后形成了武义城区五横四纵的道路体系。第六,武义火车站及站前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金温铁路全线通车,构成武义对外交通新的体系。第七,白洋渡等工业园区建设,聚集社会资金,发展工业企业,增强了武义城区的经济实力。

(3)第三次县城总体规划

1998年由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武义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局修编完成武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6月批准实施。规划期限为近期1998~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武义城市性质是以温泉、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浙中重要城市。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为近期6.8万人,城建用地6.53平方公里,人均96.3平米方;中期8.3万人,城建用地8.14平方公里,人均98.07平方米;远期12万人,城建用地11.98平方公里,人均99.83平方米。城市用地发展方向近期主要向城市东部(武义江以西)和西南部发展,中、远期逐步向东北部、东南部和北部方向拓展。

从1999年到2005年,在实施第二次发展规划过程中,武义县取得了以下成果:

第一,温泉南路拓宽改造、双路亭入城口建设以及温泉北路(北岭新区)建设工程,南门街拆迁改造,城西入城口建设等,形成武义县城新的更完善的道路框架。第二,解放街第二次拆建,俞源街沿线地块旧城改造,紫金五圣、宏马时代广场、五金一条街、锦锈华都等一大批商业中心的崛起,方便了市民休闲、娱乐和出行购物。象龙小区、塔山小区、南湖花苑、栖霞花苑等居民区的建成,进一步提高县城居民的居住质量。第三,滨江广场、梅郎山公园、湖畔公园、壶山公园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为城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游憩的空间。第四,熟溪桥至白洋渡沿岸的堤防工程建设,提高了县城抗洪防洪能力。第五,污水处理工程(一期)、壶山自来水厂工程的建设为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及生态县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六,温泉山庄、清水湾温泉度假村等建成投产,为武义游旅开发奠定基础,打响温泉旅游品牌。第七,百花山工业园区、文教旅游工业功能区、东南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发展,激活了武义的经济活力。第八,县城周边出境公路的扩建改造,使县城的对外交通进一步畅通。第九,北岭新区开发,使武义城市发展有了新的空间,目前框架道路和给排水工程已经基本建成,新区城市设施建设已经起步。

2.武义镇村规划

随着武义县城区建设的开启,武义的镇村规划也在全县铺开并得以实施,一波由县城——乡镇——村庄的农村城市化热潮掀开了武义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1984年,全县34个乡镇、827个村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1987年新编柳城、桃溪、王宅、桐琴4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1990年4月1日起,对村镇建设实行建设许可证制度即实行“一书两证”(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把各建制镇的建设纳入依法规划、依法管理的轨道。1991年6月建立武义县乡镇建设基层管理服务站,进行县域范围内、县城规划区外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逐步开展建制镇和集镇、村庄各类建设项目的“一书两证”和集镇、村庄的“一书一证”(选址意见书、建设许可证)审批、发放工作。1994年4月19日《浙江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出台,1997年11月18日《浙江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出台,村镇规划进一步规范。1992年至2002年的10年间,由于乡镇行政区划的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整,村镇规划也相应进行调整和修改。至1998年,完成全县7镇16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至1999年,完成全县237个村庄、集镇的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因实施县委、县政府“下山脱贫”工作,全面完成泉溪镇麻田村、俞源乡石菇塘、履坦镇金桥村等6个下山脱贫新村的建设规划工作。2000年,《武义县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完成,这是武义县第一个结构完整、内容具体丰富的城镇体系规划。同年,累计完成全县364个村庄的建设规划和10个乡村集镇的建设规划。2002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对新设的新宅、茭道两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和论证。至此,全县8个建制镇的20年总体规划完成了最新一轮编制。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各工业功能区建设提供了规范化、法制化的操作平台,为确保村镇建设的有序进行、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武义镇村规划和建设为合理有序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打下了基础,使城镇乡村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1)全国千强镇:桐琴镇规划个案

桐琴镇位于武义县东部武永边界,与永康市接壤。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1992年编制《桐琴镇总体规划》。2004年末,全镇面积46.9平方公里,辖44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8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7万人;镇区建成面积3.8平方公里。2004年,被国家统计局列入全国千强镇。

1998年武义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起步,桐琴镇抓住机遇,发挥贴近永康“现代科技五金城”和交通便捷的优势,在全县率先创办了“凤凰山工业园区”,首期规划面积24.47万平方米。2001年,接着创办五金机械工业园区,2004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和省级特色工业园区。2000-2004年,投资3400余万元,新建、拓宽道路30千米、面积45万平方米;新建公园1个、广场2个、停车场2个、总面积4.65万平方米;新建扩建市场3个,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其中废旧金属市场4万平方米;实施旧镇改造拆迁500余户,面积1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小区5个,其中拆迁安置区2个,占地面积14.3万平方米,下山脱贫安置区2个,占地7万平方米,旧村改造安置区(别墅区)1个,占地2.5万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2.6万米,供水区域6.9平方公里,受益人口2.3万人,水源取自县供水管网。埋设排污管道24.43公里。镇域内有法庭、派出所、工商所、土管所、林业站、信用社、中小学校、医院等。

2002年桐琴镇编制了新一轮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镇区规划范围为22个行政村,规划用地范围为11个行政村约8.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2平方公里,力争在20年内建成一个有8万城区人口的现代化工贸型园林“小城市”。

(2)省级中心镇:柳城畲族镇规划个案

柳城畲族镇位于武义县南部,距县城46公里,至2005年,全镇总面积171.6平方公里,镇区面积3.06平方公里,辖5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1872人,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4%,为浙江省畲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2000年8月,被确定为省级中心镇。

1985年11月,柳城镇复建。至1986年,全镇总面积41.9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0.46平方公里,辖行政村19个,居委会1个,辖区人口11959人。与之相邻的大源畲族乡总面积17.99平方公里,辖行政村10个,辖区人口4099人。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大源畲族乡并入柳城镇,经省政府同意,建民族镇——柳城畲族镇。2001年9月,行政区划调整,并小镇为大镇,撤销新塘、竹客、云华乡建制后并入柳城畲族镇。

1995年12月,柳城镇政府编制了《城镇总体规划》。2000年,对原规划进行了修编。2003年5月完成了《2000-2020年柳城城市总体规划》,性质定为武义县南部商贸服务中心,体现民族特色的山水型生态旅游城市。1993-2004年先后建成后龙山、塔山、北门等3个公园,合计占地面积0.37平方公里;广场2个,占地面积3.51万平方米;艺术馆1个(潘洁兹纪念馆);学校3所,占地面积9.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其中1998年建成全省最大的扶贫建校项目——武义金穗民族中学;医院、诊所各1所,合计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建成停车场1个占地面积800平方米。

1985-2004年建成镇区道路9条,总长6.84公里,总面积548万平方米,形成了“五横二纵一环”的城区道路框架;建成桥梁5座:四方桥长45米、宽9米,东升桥长56.4米、宽12米,东溪桥长54米、宽6米,车门桥长55米、宽5米,通济桥长60米、宽6米;建成自来水厂1座,占地面积226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供水管道长1.1万米,设计日供水3600吨,供水区域5平方公里,实际日供水1200吨,受益人口1.5万人;投资650万元,按“50年一遇”的要求,筑起了1243米长的防洪堤。建有拆迁安置区和生态住宅区3个,建筑面积21.74万平方米;私人建房354户,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60.5平方米。环境卫生、绿化植被都有新的建树,被省建设厅授予全省“绿色小城镇”称号。

3.乡村庄建设规划

武义县根据1985年、1999年、2002年3次村庄建设规划的要求,农村建设逐步实施。农村的道路、公共建筑、市场商店、文化体育场所、医疗卫生站、学校、自来水、闭路电视和住宅的建设分期分批建成,旧村改造和示范村建设也逐步展开。至2004年,武义乡村有道路810条,总长1469公里;办公楼335个,大会堂92个,建筑面积59.8万平方米;市场25个,商店3966个,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场室116个,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医疗卫生站(室)183个,医护人员204人;农村小学33所;农村自来水5个;闭路电视开通51万户;住宅建筑面积826.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37.5平方米。

2004年,为加快武义城乡一体化建设,武义县委托浙江工业大学完成了《武义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和《武义县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

2005年,县里从村庄整治专项经费中划出巨资,在编制完成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强化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了31个重点整治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完成了农村污水处理规划的编制,对19个村进行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设计。

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至2005年底累计有124个村开展了村庄整治,其中重点整治的有71个村,一般整治的有53个村。有76个村通过了县级村庄整治合格村考核验收,其中杨岸、桐一、界首3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杨岸还被评为金华市首批十大“魅力村庄”之一,官田等12个村被命名为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武义在村庄整治中注意与生态村建设有机结合。在整治建设中贯穿生态理念,两项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统一验收,加强统筹协调。至2005年,武义县已有58个村开展了生态村建设,建设了一批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池、排污管道和生态公厕,村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在武义城乡一体化规划中,杨岸村就是村庄治理的一个典型个案,据县志办同志介绍:

杨岸村,属于履坦镇。地处县城北部白塔山脚,距武义县城8千米,是新安江水库的移民村。全村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现有总户数59户,总人口420人(含外来人口)。1986年起,杨岸村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基本要求,走“以工强村、兴工富民”的路子,办起了武义制笔厂、拉管厂等企业,制笔厂由村集体所有,村委会管理,全村农户只要愿意,都可在厂里做工。2005年,该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自1996年起,村民满60周岁(农业户口),每月发退休金50元,老年节、春节等节日老人每人发礼金40元,全体村民每年每人可享受村集体分红200元以上。

2000年起进行旧村改造。累计拆除旧房面积1200平方米,新建别墅式新居60幢,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40平方米。新建道路4000米,护砌水池堤坎2000米。投资150万元建造自来水设施,日供水50吨,向全村村民免费供水。村内建有幼儿园、医务室、老年活动室,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保洁净化设施齐全,广场、公园、篮球场等休闲活动场所齐备。全体村民都已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杨岸村的建设体现了“以工促农、生态和谐”的特色。2004年,杨岸村被命名为武义县首个“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5年,又获市级“绿化示范村”称号。

三、变迁:新武义图像扫描